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工具有渐变润湿梯度服装的方法及服装与流程

2022-02-20 04:4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工具有渐变润湿梯度服装的方法及服装。


背景技术:

2.当人体大量出汗时,汗液会被贴身的服装面料吸收,导致大面积的面料浸湿而黏着皮肤,给人造成一种湿冷的感觉,主要原因是汗液不能及时的脱离面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功能性的吸湿排汗面料或服装,即吸湿快干面料应运而生。
3.现有的吸湿快干面料一般的原理是将体表的热量和水汽通过“吸湿—传导—蒸发”向外界传送,常采用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对服装纤维的物理改性,通过制造表面具有沟槽或中空的纤维来增加服装的比表面积,使汗液通过纤维的毛细效应,加速汗液向服装表面的扩散和蒸发;另一种是对纤维的化学改性,增加纤维表面的亲水基集团,达到快速吸湿的目的;最后一种是对服装的结构设计,利用内外层服装的亲水性能不一致,内层服装亲水性能高,外层服装空隙较大,将汗液传导散发至外部。
4.现有的专利技术多是基于以上三种方式或将几种方式组合起来生产各式各样的具有快干吸湿性能的面料和服装,但人体背部易出汗的区域较为集中,现有的改进方式均是针对汗液如何能更好的在易出汗区域快速散发至外部环境,但实际上,易出汗区域的服装在人体大量出汗时,还是容易出现服装吸液饱和的问题,这时液态汗水往往只能在服装上等待向外蒸发,此期间还是会带来服装紧贴身体,穿着不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人体大量出汗时,易出汗区域的服装吸液饱和后穿着不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渐变润湿梯度服装及加工方法。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加工具有渐变润湿梯度服装的方法,服装贴合人体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弱,远离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强,在织物上形成渐变规律的润湿梯度。
8.可选的,通过针织编织的方法,在不同区域选用不同润湿性能的纱线,编织出渐变的润湿梯度的横条或纵条或花型,贴合人体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弱,远离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强。
9.进一步地,编织出渐变的润湿梯度的横条,衣服上部横条润湿性较弱,衣服下半部横条润湿性较强,通过混纺润湿性不同的纱线,调节各纱线比例实现润湿梯度变化。
10.进一步地,编织出渐变的润湿梯度的纵条,衣服中间纵条润湿性较弱,衣服两侧的纵条润湿性较强,通过混纺润湿性不同的纱线,调节各纱线比例实现润湿梯度变化。
11.进一步地,编织出渐变的润湿梯度的花型,衣服上端花型使用的纱线润湿性较弱,衣服下端花型使用的纱线润湿性能较强,通过混纺润湿性不同的纱线,调节各纱线比例实现润湿梯度变化。
12.可选地,通过机织编织的方法,在不同区域选用不同润湿性能的纱线,通过间隔喂入不同润湿性能的纬纱,或整经时使得不同润湿性能的经纱形成一定间隔,编织出渐变的润湿梯度的横条或纵条,贴合人体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弱,远离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强。
13.可选的,通过涂覆亲水整理剂或防水整理剂的方式,在针织/机织基底布上形成具有渐变的润湿梯度的横条和纵条或任意花型,服装贴合人体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弱,远离易出汗区域的纤维润湿性能较强。
14.进一步地,以吸水性较好针织服装或机织服装为底,衣服最下端不涂覆防水涂层,由下至上,每隔5-12cm,涂覆一种浓度的防水涂层,防水涂层中防水剂浓度逐渐升高。
15.进一步地,以吸水性较差的针织服装或机织服装为底,衣服最下端涂覆亲水涂层,由下至上,每隔5-12cm,涂覆一种浓度的亲水涂层,亲水涂层中亲水剂浓度逐渐升高。
16.一种具有渐变润湿梯度服装,采用上述加工方法制成。
17.本发明的优势在于:主要采用传统针织、机织工艺以及涂覆整理法,便于操作,流程简单方便;本发明的织物在易出汗的区域纤维的润湿性较低,在不易出汗的区域,纤维的润湿性较高,通过润湿梯度的变化,使得易出汗区域的液体更容易从低润湿性区域向高润湿性区域扩散,而从高润湿区域很难向低润湿区域扩散,从而达到快速增大汗液在服装上的扩散面积,加快蒸发速率的效果,改善人体出汗时皮肤舒适感。
附图说明
18.图1为针织或涂覆花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具有渐变润湿梯度的服装及其加工方法。通过针织或机织编织工艺,选择具有不同吸湿性能的纤维,以横条、纵条或不同区域不同花型变换纤维织造的方式,在服装上呈现渐变润湿梯度;或者通过涂覆方式,在服装上横条纵条或不同花型的区域,涂覆防水整理剂或亲水整理剂,且涂层浓度不同,形成具有渐变润湿梯度的不同区域。
21.具体的,若采用针织编织,在不同区域选用不同润湿性能的纱线,形成渐变的润湿梯度的横条或纵条或花型,可利用纬编圆机设备采用周期性喂入具有不同润湿性能的纱线形成横条,利用纬编横机设备通过控制单个导纱器形成渐变横条或纵条。
22.若采用机织编织,可通过间隔喂入不同润湿性能的纬纱,或整经时使得不同润湿性能的经纱形成一定间隔。
23.若采用涂覆的方法在针织/机织基底布上形成具有渐变的润湿梯度的横条和纵条或任意花型,若采用拒水整理实现润湿梯度变化,则防水剂浓度为1-15%,增稠剂浓度为5-10%,水为80-87%的拒水整理配比,烘干温度为80
°
~100
°
,烘干时间为10~15分钟,烘焙
温度为150
°
~170
°
,烘焙时间为2~3分钟。若采用亲水整理实现润湿梯度变化,则亲水剂浓度为1~20%。渐变条纹或花型可以使液体更容易从低润湿性区域向高润湿性的区域扩散,而从高润湿区域很难向低润湿区域扩散。
24.润湿性不同的纱线可采用纯棉纱、涤棉混纺纱、纯涤纶纱、锦棉混纺纱、黏胶混纺纱等,亦可用其他材质的纱线;还可选用经过不同亲水剂浓度整理后的涤纶长丝或短纤纱或其他纱线,经过不同拒水剂浓度整理后的纯棉纱或涤棉混纺纱或其他纱线。
25.实施例1:
26.通过针织编织的方法,在服装形成具有渐变润湿梯度的横条面料,衣服上部面料润湿性较弱,衣服下半部面料润湿性较强。采用针织单面或双面圆机,机号为e28(每英寸28织针),总路数为96路,纱线为32ne。
27.第1-12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棉纤维;
28.第13-24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棉纤维;
29.第25-36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棉纤维;
30.第37-48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棉纤维;
31.第49-60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棉纤维;
32.第61-72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棉纤维;
33.第73-84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棉纤维;
34.第85-96路编织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棉纤维。
35.实施例2:
36.通过针织编织的方法,在服装上形成具有渐变润湿梯度的横条面料,形成衣服上部面料润湿性较弱,衣服下半部面料润湿性较强。采用针织横机,机号为14针,导纱器为24个,纱线为48/2nm。
37.1号导纱器编织第1-10行纯纺纱线,其中100%棉纤维;
38.2号导纱器编织第11-20行混纺纱线,其中5%涤纶纤维,95%棉纤维;
39.3号导纱器编织第21-30行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棉纤维;
40.4号导纱器编织第31-40行混纺纱线,其中15%涤纶纤维,85%棉纤维;
41.5号导纱器编织第41-50行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棉纤维;
42.6号导纱器编织第51-60行混纺纱线,其中25%涤纶纤维,75%棉纤维;
43.7号导纱器编织第61-70行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棉纤维;
44.8号导纱器编织第71-80行混纺纱线,其中35%涤纶纤维,65%棉纤维;
45.9号导纱器编织第81-90行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棉纤维;
46.10号导纱器编织第91-100行混纺纱线,其中45%涤纶纤维,55%棉纤维;
47.11号导纱器编织第101-110行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棉纤维;
48.12号导纱器编织第111-120行混纺纱线,其中55%涤纶纤维,45%棉纤维;
49.13号导纱器编织第121-130行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棉纤维;
50.14号导纱器编织第131-140行混纺纱线,其中65%涤纶纤维,35%棉纤维;
51.15号导纱器编织第141-150行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棉纤维;
52.16号导纱器编织第151-160行混纺纱线,其中75%涤纶纤维,25%棉纤维;
53.17号导纱器编织第161-170行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棉纤维;
54.18号导纱器编织第171-180行混纺纱线,其中85%涤纶纤维,15%棉纤维;
55.19号导纱器编织第181-190行混纺纱线,其中90%涤纶纤维,10%棉纤维;
56.20号导纱器编织第191-200行混纺纱线,其中95%涤纶纤维,5%棉纤维;
57.21号导纱器编织第201-210行纯纺纱线,其中100%涤纶纤维;
58.22号导纱器编织起头纱;
59.23号导纱器编织弹力纱。
60.实施例3:
61.通过针织编织的方法,在服装上形成具有渐变润湿梯度的纵条面料,形成衣服中间的纵条润湿性弱,衣服两侧的纵条润湿性较强。
62.采用针织横机,机号为16针,导纱器为24个,纱线为48/2nm。
63.1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100%棉纤维,编织每一行的第1针到第25针;
64.2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26针到第50针;
65.3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51针到第75针;
66.4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76针到第100针;
67.5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101针到第125针;
68.6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126针到第150针;
69.7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151针到第175针;
70.8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176针到第200针;
71.9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201针到第225针;
72.10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90%涤纶纤维,1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226针到第250针;
73.11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100%涤纶纤维,编织每行的第251针到第275针;
74.12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90%涤纶纤维,1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276针到第300针;
75.13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301针到第325针;
76.14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326针到第350针;
77.15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351针到第375针;
78.16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376针
到第400针;
79.17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401针到第425针;
80.18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426针到第450针;
81.19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451针到第475针;
82.20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476针到第500针;
83.21号导纱器编织混纺纱线,其中100%棉纤维,编织每行的第501针到第525针;
84.22号导纱器编织起头纱;
85.23号导纱器编织弹力纱。
86.实施例4:
87.通过编织的方法,按花型在服装上形成具有渐变润湿梯度面料,花型下端使用的纱线润湿性能较强,花型上端使用的纱线润湿性较弱。
88.采用针织横机,机号为14针,纱线细度为48/2nm。
89.例如:如图1所示花型等分为6段,白色区域为拒水纱线,灰色花型区域为润湿性渐变区域,将其分为6段。
90.绿色花型第一段采用100%纯棉纱;
91.绿色花型第二段采用混纺纱线,其中80%黏胶纤维,20%涤纶纤维;
92.绿色花型第三段采用混纺纱线,其中60%黏胶纤维,40%涤纶纤维;
93.绿色花型第四段采用混纺纱线,其中40%黏胶纤维,60%涤纶纤维;
94.绿色花型第五段采用混纺纱线,其中20%黏胶纤维,80%涤纶纤维;
95.绿色花型第六段采用100%涤纶纱。
96.实施例5:
97.采用机织编织方法,通过变化纬纱,服装上机经密设计为150根/10cm,纬密设计为200根/10cm,经纱一共2400根,服装幅宽为160cm,服装组织为1/1平纹组织。织造方式采用全自动剑杆织样机,钢筘选用16号筘,采用二穿法,综框选用6片综框,上机张力设置为5kg~7kg,打纬速度为40纬/min。织造工艺流程为:经线:原料

整经

穿综

穿筘

织造;纬线:原料

引纬

织造。
98.例如:
99.第1-3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棉纤维;
100.第31-6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棉纤维;
101.第61-9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棉纤维;
102.第91-12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棉纤维;
103.第121-15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棉纤维;
104.第151-18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棉纤维;
105.第181-21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棉纤维;
106.第211-240行,采用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棉纤维。
107.实施例6:
108.机织编织方法,通过变化经纱,服装上机经密设计为300根/10cm,纬密设计为240根/10cm,经纱一共6000根,服装幅宽为200cm,服装组织为1/1平纹组织。机织工艺织造方式采用全自动剑杆织样机,钢筘选用16号筘,采用二穿法,综框选用6片综框,上机张力设置为5kg~7kg,打纬速度为40纬/min。织造工艺流程为:经线:原料

整经

穿综

穿筘

织造;纬线:原料

引纬

织造
109.整经时,每隔30根,选用不同经纱的润湿梯度。
110.第1-3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黏胶纤维;
111.第31-6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黏胶纤维;
112.第61-9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黏胶纤维;
113.第91-12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黏胶纤维;
114.第121-15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黏胶纤维;
115.第151-18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黏胶纤维;
116.第181-21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黏胶纤维;
117.第211-24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黏胶纤维。
118.第241-27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90%涤纶纤维,10%黏胶纤维;
119.第271-30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80%涤纶纤维,20%黏胶纤维;
120.第301-33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70%涤纶纤维,30%黏胶纤维;
121.第331-36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60%涤纶纤维,40%黏胶纤维;
122.第361-39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50%涤纶纤维,50%黏胶纤维;
123.第391-42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40%涤纶纤维,60%黏胶纤维;
124.第421-45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30%涤纶纤维,70%黏胶纤维;
125.第451-48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20%涤纶纤维,80%黏胶纤维。
126.第481-510根,采用混纺纱线,其中10%涤纶纤维,90%黏胶纤维。
127.实施例7:
128.通过涂覆的方法,在服装上形成渐变润湿梯度。
129.以纯棉针织服装或机织服装为底,衣服最下端不涂覆防水涂层,由下至上,每隔5-12cm,涂覆一种浓度的防水涂层。
130.例如:
131.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一段浓度为0%;
132.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二段浓度为2%;
133.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三段浓度为4%;
134.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四段浓度为6%;
135.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五段浓度为8%;
136.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六段浓度为10%;
137.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七段浓度为12%;
138.间隔距离为5cm时,由下至上,第八段浓度为14%;
139.例如:
140.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一段浓度为0%;
141.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二段浓度为3%;
142.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三段浓度为6%;
143.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四段浓度为9%;
144.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五段浓度为12%;
145.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六段浓度为15%;
146.例如:
147.间隔距离为11cm时,由下至上,第一段浓度为0%;
148.间隔距离为11cm时,由下至上,第二段浓度为4%;
149.间隔距离为11cm时,由下至上,第三段浓度为8%;
150.间隔距离为11cm时,由下至上,第四段浓度为10%;
151.间隔距离为11cm时,由下至上,第五段浓度为12%;
152.实施例8:
153.通过涂覆的方法,在服装上形成渐变润湿梯度。
154.以纯涤纶针织服装或机织服装为底,衣服最下端涂覆亲水涂层,由下至上,每隔5-12cm,涂覆一种浓度的亲水涂层。
155.例如:
156.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一段浓度为24%;
157.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二段浓度为20%;
158.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三段浓度为16%;
159.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四段浓度为12%;
160.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五段浓度为8%;
161.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六段浓度为4%;
162.间隔距离为6cm时,由下至上,第七段浓度为0%;
163.例如:
164.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一段浓度为30%;
165.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二段浓度为24%;
166.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三段浓度为18%;
167.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四段浓度为12%;
168.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五段浓度为6%;
169.间隔距离为8cm时,由下至上,第六段浓度为0%;
170.例如:
171.间隔距离为12cm时,由下至上,第一段浓度为32%;
172.间隔距离为12cm时,由下至上,第二段浓度为24%;
173.间隔距离为12cm时,由下至上,第三段浓度为16%;
174.间隔距离为12cm时,由下至上,第四段浓度为8%;
175.间隔距离为12cm时,由下至上,第五段浓度为0%;
176.实施例9:
177.通过定位花型涂覆的方法,在服装或服装上形成渐变润湿梯度。
178.通过丝网定位印花的方法,使丝网在纵向上分为等间距或递增或递减间距分为大
于5段,每段印花色浆中防水剂浓度从服装上贴合易出汗区域一侧向远离易出汗区域一侧依次递增,或亲水剂浓度依次递减。例如:
179.如图1花型丝网总高度为60cm,等分为6段,面料为100%纯棉,
180.第一段防水剂浓度为0%;
181.第二段防水剂浓度为3%,增稠剂浓度为10%,水为87%;
182.第三段防水剂浓度为6%,增稠剂浓度为8.5%,水为85.5%;
183.第四段防水剂浓度为9%,增稠剂浓度为7%,水为84%;
184.第五段防水剂浓度为12%,增稠剂浓度为6.5%,水为81.5%;
185.第六段防水剂浓度为15%,增稠剂浓度为5%,水为80%。
186.烘焙温度为160
°
,烘焙时间为2分钟。
187.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