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交换器隔热拼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4:14: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清洗消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热交换器隔热拼装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来,以牲畜、家禽等作为感染体的各种疫情快速传播,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由于其高致死率和强传染性,是造成巨大损失的根源。长期以来,牲畜家禽行业普遍只重视养殖场所的消毒灭杀工作,而对于作为实现物流运输的商品流动载体的运输车辆不甚重视。传统方式仅是采用撒生石灰、简单喷洒消毒剂等方式进行处理,一方面这种处理方式较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消杀的有效性,这样的运输车辆重新投入市场,一旦引起感染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申请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完成清洗、消毒和烘干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
3.该系统简单来讲包括清洗、消毒用的消毒车间,以及烘干用的烘干车间,车辆在消毒车间内完成消毒、清洗工作,随后进入烘干车间内完成快速的烘干。在烘干车间内,经热交换器换热形成的热风经过排风管送入烘干车间内部,在对车辆进行烘干后,再经过回风管回流至热交换器完成循环再加热。
4.热交换器作为该系统的热风发生装置,起着将空气与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热气进行热交换的作用,是决定该系统热能效的核心装置。现有的热交换器将燃烧器与火管连接,利用火管的管壁直接与空气形成热交换,但这种方式由于热交换面积有限,换热效果不佳,往往需要较长的火管,这就导致设备体积增大。为此,若能通过一种合理的设计,实现火管内外的双层热交换,将极大的提高热交换器的热能效。
5.同时,对于热交换器而言,出于保温的需要,还应当对其侧壁进行一定的保温处理,以尽量的减少换热腔内的热量损失,为此,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热交换室的侧壁上焊接套板以在换热腔与套板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等保温层,但由于热交换器长期在高温下进行使用,其内部的各部件长时间受到高温腐蚀,需要定期维护,而这种直接在换热腔外固定增设套板的方式不利于对换热腔内部的维护和检修,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拆卸、安装稳定的热交换器隔热拼装结构。
7.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交换器隔热拼装结构,包括热交换器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设置回风室、底部设置有排风室;
8.所述主体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朝外延伸的端翼板,位于上方和下方的端翼板的端部之间设置有边翼板,所述端翼板和边翼板相互焊接,端翼板与边翼板共同围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保温隔热组件;
9.所述保温隔热组件包括套板,所述套板的上下边沿弯折构成卡槽,所述卡槽与端翼板相配合,并卡设在端翼板上;所述套板的内表面与主体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
板,所述保温隔热板通过套板压覆在主体的外侧壁上。
10.优选的,所述套板的外侧设置有一张相互平行的壳板,所述壳板的上下两边沿与卡槽焊接,壳板的内表面与套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隔热腔。
11.优选的,位于上方的所述端翼板的顶面、位于下方的所述端翼板的底面均沿端翼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连接螺杆,且连接螺杆上适配有锁紧螺母;所述卡槽的槽壁上对应连接螺杆的位置设置有若干c形的连接缺口,所述卡槽的连接缺口卡设在连接螺杆外,并通过锁紧螺母锁紧。
12.优选的,所述保温隔热板为岩棉板。
13.优选的,所述空气隔热腔的厚度不低于5cm。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方便快速的对保温隔热组件进行安装,且安装稳定性极好,便于后期的维护和检修。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组件并不直接固定安装在主体上,而是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主体上,这样就能快速的进行保温隔热组件的拆卸和安装,也便于将保温隔热组件取下后对主体进行维修保养。同时,由于端翼板、边翼板的设置,其构成的安装槽能够有效的对保温隔热组件进行承托,配合卡槽的设计,能够使得保温隔热组件整体安装的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保温隔热组件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温隔热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3所示的,一种热交换器隔热拼装结构,应用在烘干车间内,用于产生热风,对烘干车间内的车辆进行烘干,与传统热交换器相同的是,本实用新型也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主体1内部作为热交换的场所,所述主体1的顶部设置回风室2、底部设置有排风室3,所述回风室2 与回风管连接,用于汇集烘干车间内回流的气体,排风室3用于与烘干车间的烘干风道连接,以将经过热交换器加热的热气流排入烘干车间内。
19.相较于现有的传统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四张横向的隔板4,通常隔板4直接焊接在主体1的内壁上,四张所述隔板4将主体1内部由上至下分隔为汇烟腔5、第一换热腔6、分烟腔7和第二换热腔8。所述分烟腔7和汇烟腔5用于烟气的分散和汇集,所述第一换热腔6和第二换热腔8作为换热的主要场所。
20.所述第二换热腔8的底面设置有排风口,并通过排风口与排风室3 连通。为了使得整个第二换热腔8内的热空气均能汇集至排风室3,更好的做法是,所述排风口处设置有布气格栅15,通过布气格栅15,能够使得热气流更加均匀的进入排风室3中,减少气流死区。所述第二换热腔8内水平设置有燃烧筒9,所述燃烧筒9的一端设置有燃烧器,燃烧筒9的另一端通过弯管10与分烟腔7连通,所述汇烟腔5的端部设置有排烟口。燃烧筒9作为燃料燃烧的场所,其具有极好的耐火性能,燃烧筒9通过弯管10连接至分烟腔7,弯管10可由主体1外部延伸至分烟腔7,但要做好保温处理,当然,从隔板4处直接连通知分烟腔7 亦是可行的。
21.所述回风室2与第一换热腔6之间、第一换热腔6与第二换热腔8 之间均通过均匀
分布的若干根竖向的连通管11连接。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层连通管11,上层的连通管11用于连通汇风室2和第一换热腔6,下层的连通管11用于连通第一换热腔6和第二换热腔8。所述第一换热腔6内均匀设置有若干根竖向的火管12,所述火管1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汇烟腔5和分烟腔7连通。每一根火管12内均设置有一根内换热管13,所述内换热管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回风室2和第二换热腔8连通。
2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包括两条通道,一是烟气通道、二是热风通道;的烟气通道如下:燃烧器送出的燃料在燃烧筒9内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经过弯管10进入分烟腔7内,然后再分配至各火管12中,最后经换热冷却后的烟气进入汇烟腔5,最终从排烟口外排;热风通道如下:外界冷空气经过回风管进入到主体顶部的回风室2,然后经过连通管11和内换热管13进行分配,一部分沿着内换热管13 行进,另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室6内、再经过连通管11流动至第二换热室8;最终流动至排风室3汇集后,经过烘干车间的烘干风道进入烘干车间内部;本实用新型由于烟气通道和热风通道内的介质采用逆向流动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尾段烟气的余热进行吸收。同时,在第一换热室6内,空气与烟气不仅通过火管12的管壁进行热交换,还通过内换热管13的管壁进行热交换,极大的提升了换热效率,整体的热能效更高。
23.为了延长气流在第一换热腔6内的换热行程,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换热腔6内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横向的导风板14,且位于两侧的导风板 14相互交错形成迂回的风道。如图1中所示,为了使得气流能够充分的与燃烧筒9接触,从而提高热交换性能,所述燃烧筒9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腔8内还设置有截面呈匚字形的强制导风条16,所述强制导风条 16的匚字形的中段呈弧形,且与燃烧筒9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换热通道。
24.本实用新型中热气流的驱动力可以是,所述回风室2内设置的负压回流风机,也可以是排风室3内设置的正压送风风机,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也就是说,所述回风室2和排风室3内分别设置有负压回流风机和正压送风风机。
25.除上述不同之处外,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式的保温隔热组件,而不选择采用焊接等固定形式的保温隔热组件。具体而言,如图1中所示,所述主体1左右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朝外延伸的端翼板17,位于上方和下方的端翼板17的端部之间设置有边翼板18,所述端翼板17和边翼板18相互焊接,端翼板17 与边翼板18共同围成安装槽19,所述安装槽19内设置有保温隔热组件。换言之,本实用新型通过端翼板17和边翼板18在主体1的侧壁上形成了方形的安装槽19,安装槽19用于进行保温隔热组件的装配。如图1 既是保温隔热组件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则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26.所述保温隔热组件包括套板20,所述套板20的上下边沿弯折构成卡槽21,所述卡槽21与端翼板17相配合,并卡设在端翼板17上。所述套板20的内表面与主体1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板22,所述保温隔热板22通过套板20压覆在主体1的外侧壁上。所述保温隔热板可以为岩棉板或其他具有高耐高温、且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垫体。
27.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组件在安装槽19内可拆卸连接,其具体的方式可以是,结合图1和3所示,位于上方的所述端翼板17的顶面、位于下方的所述端翼板17的底面均沿端翼板17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连接螺杆25,且连接螺杆25上适配有锁紧螺母26。所述卡槽21 的槽壁上对应连接螺杆25的位置设置有若干c形的连接缺口27,所述卡槽21的连接缺口27卡设在连接螺杆25外,并通过锁紧螺母26锁紧。当然,采用设置在其他部位的连接螺
杆25和锁紧螺母26构成可拆卸连接亦是可行的。
28.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组件并不直接固定安装在主体1上,而是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上,这样就能快速的进行保温隔热组件的拆卸和安装,也便于将保温隔热组件取下后对主体1进行维修保养。同时,由于端翼板17、边翼板18的设置,其构成的安装槽19能够有效的对保温隔热组件进行承托,配合卡槽21的设计,能够使得保温隔热组件整体安装的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29.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隔热组件的保温隔热性能,所述套板20的外侧设置有一张相互平行的壳板23,一般所述壳板23的上下两边沿与卡槽21焊接,当然,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也是可行的。壳板23的内表面与套板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隔热腔24,从而形成多层隔热结构,极大的缓解了主体1侧面的热量外泄,为了保证空气隔热腔24的隔热效果,所述空气隔热腔24的厚度最好不低于5cm。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