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3:52: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供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供暖技术领域,对于室内供暖一般是集体供暖和自供暖两种形式,但这两种形式均需要相应的燃料或者电能才能加热供暖管路中的液体。对于小户型的房屋可能燃料或者电能的消耗难以达到使用者无法承受的情况,但对于大户型的房屋,则燃料或者电能的消耗常常会使使用者难以承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能够降低供暖燃料或电能的消耗,提升用户体验。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6.暖气片,设置于室内;
7.电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内,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暖气片的第一端连接;
8.太阳能加热装置,设置于室外,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暖气片的第二端连接;
9.鼓风机,设置于所述室外,所述鼓风机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鼓风机用于向所述第四管路中提供气体;其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阻止所述第一管路中的气体由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暖气片的第一端移动,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第一端之间;
10.光热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上,用于感知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加热强度;
11.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加热装置和所述光热传感器通过线缆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光热传感器感知的加热强度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是否加热。
12.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铜管、集热板和隔热板,所述铜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铜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管路连接,所述集热板用于吸收并发射太阳光,以加热铜管,所述隔热板用于隔绝所述集热板与所述隔热板背离所述铜管一侧的热量交换;
13.其中,所述光热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集热板上,用于感知所述集热板的温度,所述集热板的温度用于表征所述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加热强度。
14.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呈螺旋状布置的加热管和加热丝,所述
加热丝缠绕在所述加热管上,所述加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加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
15.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加热管的内壁且在所述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由多个连接片组成,每个所述连接片均与所述加热管的径向的平面呈预设角度。
16.本技术提供的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可以通过鼓风机向管路中提供气体,并由电加热装置或者太阳能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从而由加热后的气体加热暖气片。其中,在加热过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光热传感器采集到的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加热强度,可以在加热强度低的时候,启动电加热装置加热,以及在加热强度高的时候,控制电加热装置停止加热。由此,可以通过光电结合对暖气片进行加热,有效的利用了太阳光加热技术,达到了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此外,有太阳光时自动利用太阳光集热,阴雨天及寒冷夜晚利用电加热满足了用户需求,同时降低了电力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18.图中:
19.1-暖气片;2-电加热装置;3-太阳能加热装置;4-光热传感器;5-控制器;6-鼓风机;8-单向阀;
20.31-铜管;32-集热板;
21.71-第一管路;72-第二管路;73-第三管路;74-第四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参考图1,图1示出了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该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可以包括:
25.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暖气片1、电加热装置2、太阳能加热装置3、光热传感器4、控制器5、鼓风机6。其中,暖气片1、电加热装置2和控制器5均设置于室内。太阳能加热装置3、光热传感器4和鼓风机6均设置于室外。
26.此外,电加热装置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管路71与暖气片1的第一端连接。太阳能加热装置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管路72与电加热装置2的第二端连接,太阳能加热装置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管路73与暖气片1的第二端连接。光热传感器4设置在太阳能加热装置3上,用于感知太阳能加热装置3的加热强度。控制器5分别与电加热装置2和光热传感器4通过线缆连接,控制器5用于根据光热传感器4感知的加热强度控制电加热装置2是否加热。鼓风机6通
过第四管路74与第一管路71连接,鼓风机6用于向第四管路74中提供气体。在第一管路71上设置有单向阀8,单向阀8可以阻止第一管路71中的气体由电加热装置2的第一端朝向暖气片1的第一端移动。其中,第四管路74与第一管路71的连接处位于单向阀8与电加热装置2的第一端之间。这样,可以通过鼓风机6向管路中提供气体,并由电加热装置2或者太阳能加热装置3进行加热,从而由加热后的气体加热暖气片。其中,在加热过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光热传感器4采集到的太阳能加热装置3的加热强度,可以在加热强度低的时候,启动电加热装置2加热,以及在加热强度高的时候,控制电加热装置2停止加热。由此,可以通过光电结合对暖气片进行加热,有效的利用了太阳光加热技术,达到了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此外,有太阳光时自动利用太阳光集热,阴雨天及寒冷夜晚利用电加热满足了用户需求,同时降低了电力能源消耗。
27.在一个例子中,太阳能加热装置3可以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铜管31、集热板32和隔热板。其中,铜管31的第一端与第二管路72连接,铜管31的第二端与第三管路73连接,集热板32用于吸收并发射太阳光,以加热铜管31,隔热板用于隔绝集热板32与隔热板背离铜管31一侧的热量交换;
28.其中,光热传感器4可以设置在集热板32上,用于感知集热板32的温度,集热板32的温度用于表征太阳能加热装置3的加热强度。示例性的,光热传感器4内嵌于集热板32中,这样可以使得光热传感器4可以精准的感知到集热板32的温度,降低外部环境的影响。
29.在一个例子中,电加热装置2可以包括:呈螺旋状布置的加热管(图中未示出)和加热丝(图中未示出)。其中,加热丝可以缠绕在加热管上,加热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71连接,加热管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72连接。在控制器5对电加热装置2中的加热丝通电后,加热丝可以发热进而加热加热管。
30.进一步地,加热管的内壁且在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所在的平面可以为加热管的径向方向上的平面。该网状结构上在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多个通孔,以便气体流通。其中,该网状结构可以由多个连接片组成,每个连接片均与加热管的径向的平面呈预设角度,由此以提升气体和加热管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热传导,提升加热效率。
31.示例性的,网状结构可以焊接于加热管上,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加热管上。例如,在网状结构与加热管接触的区域可以设置有螺帽,在加热管上可以开设有螺纹孔,将螺栓穿过螺纹孔并旋入螺帽中,即可以将网状结构和加热管固定起来。其中,组成网状结构的连接片可以由金属制成,此时螺帽可以焊接在连接片上。此外,不同的连接片之间也可以焊接在一起。
32.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升电加热装置2的安全性,在电加热装置2的外部还可以布置一层隔热装置,以避免电加热装置2产生的热量伤到用户。
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各个部件均可以采用目前行业中通用的装配方式进行装配,通用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均采用目前行业中通用的连接方式(比如螺纹连接、卡接、铆接等等)进行连接,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3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可以通过鼓风机向管路中提供气体,并由电加热装置或者太阳能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从而由加热后的气体加热暖气片。其中,在加热过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光热传感器采集到的太阳能加
热装置的加热强度,可以在加热强度低的时候,启动电加热装置加热,以及在加热强度高的时候,控制电加热装置停止加热。由此,可以通过光电结合对暖气片进行加热,有效的利用了太阳光加热技术,达到了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此外,有太阳光时自动利用太阳光集热,阴雨天及寒冷夜晚利用电加热满足了用户需求,同时降低了电力能源消耗。
35.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正温度电磁感应变流光电互补加热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