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雪车抛雪筒及抛雪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06: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线路除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除雪车抛雪筒及抛雪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我国北方一到冬季大雪漫天,整个冬季都笼罩在大雪之中,路面上更是被积雪覆盖,并且随着我国城市道路与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道路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这对冬季的北方来说,意味着需要及时清除冰雪的道路越来越长、面积越来越大,目前的除雪车一般都具有绞雪、抛雪功能,为了达到控制抛雪方向的目的,除雪车都配备有抛雪筒。市面上现有的抛雪筒的调节装置是在抛雪筒的下边缘设有大齿圈与传动齿轮啮合,亦或是通过蜗轮蜗杆的方式,在抛雪筒的下边缘设有涡轮槽与蜗杆啮合,上述调节装置都是通过小齿带动大齿旋转从而调节出雪口的方向,该结构部件连接过长,转动一个角度需要转动好几圈才能实现,稳定性差,操作不当会导致齿轮和齿圈分离或是蜗杆和涡轮槽分离,从而使调节装置失灵。
3.比如,公开号为cn211256837u的专利文件就提供了一种除雪机抛雪筒,包括筒体、筒体底座、调节装置和限位装置,该装置调节换向时需要手动调节,而且抛雪筒结构复杂,换向采用涡轮、蜗杆的的形式调节,导致其在极寒天气下,极易出现冻死,无法换向的情况,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也无法换向,且在抛雪过程中存在容易堵塞的情况,检修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除雪车抛雪筒及抛雪系统。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除雪车抛雪筒,包括抛雪筒壳体,所述抛雪筒壳体具有至少两个抛雪口,除雪车行驶线路每侧至少有一个抛雪口;所述抛雪筒壳体内设置有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与驱动机构相连,所述驱动机构驱动隔板组件运动以切换至其中一侧抛雪口进行抛雪。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除雪车抛雪系统,包括扫雪装置、抛雪风机、如上所述的抛雪筒。
7.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除雪车抛雪筒,可以安装在将雪、沙抛起的装置上,可以在车辆运行中灵活的调节抛雪、沙的方向,抛雪筒壳体结构结构简单、外观美观、易加工、经济性好。本技术抛雪筒调节方向依靠驱动机构推动隔板组件,可以避免现有抛雪筒调节出雪口方向装置被冻住的问题。
附图说明
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中抛雪筒壳体示意图;
1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中隔板组件示意图;
1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中轴座组件示意图;
1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油缸支架的示意图;
1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内弧板组件的示意图;
1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安装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说明:1、抛雪筒壳体;101、外弧板;102、侧板;103、加强筋;104、法兰板;105、折弯挡板;106、基板;107、岔板;2、隔板组件;201、隔板;202、摇臂;203、旋转轴;3、轴座组件;301、螺纹座;302、安装座;303、衬套;4、驱动油缸;5、油缸支架;501、油缸座支撑;502、油缸座;6、内弧板组件;601、角板;602、内弧板;7、抛雪风机;8、扫雪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8.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抛雪筒结构复杂、经济性差,在极寒天气下,极易出现冻死,无法换向的情况,在作业过程中无法换向,且抛雪过程中存在容易堵塞的情况,检修不便。
19.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除雪车抛雪筒,如图1所示,包括抛雪筒壳体(1),抛雪筒壳体(1)具有至少两个抛雪口,除雪车行驶线路每侧至少有一个抛雪口;抛雪筒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组件(2),隔板组件(2)与驱动机构相连,驱动机构驱动隔板组件(2)运动以切换至其中一侧抛雪口进行抛雪。
20.具体来说,抛雪筒包括抛雪筒壳体1,抛雪筒壳体1作为主要结构件由结构件拼接而成,可以根据抛雪性能要求调整其尺寸和形状,抛雪筒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组件2,用于改变抛雪的方向,隔板组件2侧面设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隔板组件2改变方向,其中,抛雪筒壳体1固定设置两个抛雪方向,可以避免原调节出雪口方向转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21.抛雪筒壳体1两侧壁均设置有轴座组件3,用于支撑隔板组件2,可根据隔板组件2的旋转要求采用不同结构形式,可根据隔板组件2的旋转灵活性合理布置两个轴座组件3,隔板组件2上设置有驱动油缸4,用于推动隔板组件2转动,实现抛雪方向的改变,驱动油缸4设置于油缸支架5上,抛雪筒壳体1上活动设置有两个内弧板组件6,通过内弧板组件6活动安装于抛雪筒壳体1上,可以实现抛雪筒壳体1快速检修、维护和拆换。
22.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抛雪筒壳体1包括至少两块外弧板101和至少两块侧板102,外弧板101可以采用折弯板以及多块板拼接的形式,侧板102的形状与尺寸决定了抛雪筒壳体1的整体大小和高度,对抛雪的速度和高度有决定性影响,两个侧板102底面设置有法兰板104,法兰板104顶面位于侧板102两侧均设置有折弯挡板105,折弯挡板105采用活动连接方式用于实现内弧板组件6的快速更换。
23.侧板102上设置有加强筋103,筋板103可以根据强度要求合理布置,用于提高侧板102的强度;侧板102包括:基板106和从基板106的顶部岔分出的两个岔板107,岔板107的内
侧垂直连接至外弧板101的两侧边,岔板107的外侧与所述内弧板组件6垂直连接。
24.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隔板组件2包括隔板201,隔板201作为隔板组件2的重要部件,起到阻挡雪通过的作用,其结构形式可以采用拼装形式也可以采用机加工形式,建议采用拼装形式,在结构加强,满足要求的同时,可以节省机加工成本,隔板201顶部设置有旋转轴203,用于满足高频次换向的需求,旋转轴203侧面设置有摇臂202,用于满足换向的需求。
25.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抛雪筒壳体1和隔板组件2之间设有轴座组件3,轴座组件3包括螺纹座301和安装座302,螺纹座301设置于侧板102上,螺纹座301和安装座302之间固定连接,螺纹座301的孔内套设有衬套303,旋转轴203穿过衬套303与螺纹座301连接,衬套303用于保证旋转轴203的自由旋转。
26.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采用油缸,驱动机构支架为油缸支架5,油缸支架5包括油缸座支撑501,油缸座支撑501上设置有油缸座502,油缸座支撑501安装在侧板102上,油缸座502安装在油缸座支撑501上,为驱动油缸4提供支点。驱动油缸4的顶端与摇臂202相连,用于驱动摇臂202相对于侧板摆动,进而带动旋转轴和隔板转动。隔板可转动至位于两个抛雪口之间,则两个抛雪口都进行抛雪作业;当隔板转动至遮挡其中一个抛雪口,另一个抛雪口进行抛雪作业。
27.如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弧板组件6包括内弧板602和角板601,角板601和内弧板602连接,安装在抛雪筒壳体1的侧板102上,折弯挡板105在内弧板602的下侧,为内弧板602另一端提供固定位置,内弧板组件可以实现快速拆卸。
28.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雪车抛雪筒在滚刷上抛雪风机实施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除雪车抛雪系统,包括扫雪装置8、抛雪风机7和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抛雪筒,抛雪风机7下方设有扫雪装置8,抛雪风机7上部设有抛雪筒。
29.具体的,扫雪装置8中的滚刷将雪扫入抛雪风机7入口。抛雪风机7两侧安装此抛雪筒,抛雪风机7通过强大离心力将雪抛起,通过抛雪筒将雪抛向轨道线路两侧。在作业过程中可以实现快速换向,并可通过改变抛雪筒结构实现抛雪高度和速度的改变。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3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