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01: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敷贴料通常为矩形平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将敷贴料进行裁剪以符合敷贴部位的形状要求,从而达到与创面位置相匹配的效果。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敷贴料,不但需裁剪,使用起来不方便,且很难达到与创面所在部位高度敷贴的要求,从而使得创面与外部环境隔离效果差,容易受到感染,导致伤口愈合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
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包括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依次层叠设置。
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还包括第一离型纸;所述第一离型纸贴覆在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的内表面。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粘胶层。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的外表面还可以设有第二粘胶层。所述第二粘胶层上还贴设有第二离型纸(4)。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包括第一侧边沿(11)、第二侧边沿(12)、第一顶部边沿(13)和第一底部边沿(14);所述第一侧边沿(11)和第二侧边沿(12)均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顶部边沿(13)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弧形部(131)和向外凸出的第二弧形部(132);所述第一弧形部(131)和第二弧形部(132)之间具有第一弧形夹角(133);所述第一底部边沿(14)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三弧形部(141)和向外凸出的第四弧形部(142);所述第三弧形部(141)和所述第四弧形部(142)之间具有第二弧形夹角(143)。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包括第三侧边沿(31)、第四侧边沿(32)、第二顶部边沿(33)和第二底部边沿(34);所述第三侧边沿(31)、第四侧边沿(32)和第二顶部边沿(33)均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底部边沿(34)包括向外凸出的第五弧形部(341)和向外凸出的第六弧形部(342);所述第五弧形部(341)和第六弧形部(342)之间具有第三弧形夹角(343)。所述隔离膜(2)与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形状相同,所述隔离膜(2)的尺寸大于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且小于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还包括一引流管(5);所述引流管(5)一端固定在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的中心位置且另一端与创伤负压治疗仪相连接。所述引流管(5)位于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的中心的一端还设有一接头(7)。所述引流管(5)靠近创伤负压治疗仪的位置设有导管阻断器(6)。
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在使用过程汇总,首先将第一离型纸剥离,将无纺针刺棉层(3)对准骶骨部位为创口位置轻轻压上,然后将弹性聚氨
酯无纺薄膜(1)自中心位置至边沿位置进行敷贴,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敷贴料完全贴合在骶骨部位伤口周边,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附图说明
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平面结构示意图;
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立体结构示意图;
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层叠设置次序示意图;
1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中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结构示意图;
1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中无纺针刺棉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包括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依次层叠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具有优良的水蒸气渗透性、防菌性、舒适性和良好的透气性;所述隔离膜2用于将伤口渗出的液体与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相隔离,从而防止液体渗出;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可吸收伤口渗出的液体,保持创面环境干燥。
1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还包括第一离型纸;所述第一离型纸贴覆在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的内表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离型纸用于将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与外部相隔离,以保护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的清洁无菌及粘性;所述第一离型纸具有便于分离的特性,便于使用时将其与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隔离膜2和无纺针刺棉层3相分离。
15.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粘胶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使用时揭开第一离型纸便可通过所述第一粘胶层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贴在创口周边皮肤表面。
16.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的外表面还可以设有第二粘胶层。
17.所述第二粘胶层上还贴设有第二离型纸4。
18.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包括第一侧边沿11、第二侧边沿12、第一顶
部边沿13和第一底部边沿14;所述第一侧边沿11和第二侧边沿12均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顶部边沿13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弧形部131和向外凸出的第二弧形部132;所述第一弧形部131和第二弧形部132之间具有第一弧形夹角133;所述第一底部边沿14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三弧形部141和向外凸出的第四弧形部142;所述第三弧形部141和所述第四弧形部142之间具有第二弧形夹角14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结构可便于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贴在骶骨部位时,形成立体的碗状,从而更加贴合骶骨部的人体结构和形状。
19.如图5所示,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包括第三侧边沿31、第四侧边沿32、第二顶部边沿33和第二底部边沿34;所述第三侧边沿31、第四侧边沿32和第二顶部边沿33均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底部边沿34包括向外凸出的第五弧形部341和向外凸出的第六弧形部342;所述第五弧形部341和第六弧形部342之间具有第三弧形夹角34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结构一方面可便于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贴在骶骨部位时,形成立体的碗状,更加贴合骶骨部的人体结构和形状,另一方面可保证其内的液体不会渗出。
20.所述隔离膜2与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形状相同,所述隔离膜2的尺寸大于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且小于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既可保证将无纺针刺棉层3与所述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相隔离,又可实现通过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将隔离膜2妥帖贴设在伤口创面的封闭环境内。
2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还包括一引流管5;所述引流管5一端固定在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的中心位置且另一端与创伤负压治疗仪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引流管5一方面可通过负压作用将创面渗出的液体导出,另一方面可通过负压促使骶骨创面局部血流量增加,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实现适当的湿润和保护性的环境,降低骶骨创面细菌数量,加速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减少患者更换敷料时产生的痛苦,可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
22.所述引流管5位于所述无纺针刺棉层3的中心的一端还设有一接头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设置所述接头7可防止引流管5从敷料中脱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接头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医用导管接头,其形状、结构和连接方式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23.所述引流管5靠近创伤负压治疗仪的位置设有导管阻断器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导管阻断器6用于在切断伤负压治疗仪电源后,关闭导管阻断器6,从而便于更换与引流管5相连接的积液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导管阻断器6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导管阻断器6,其形状、结构和连接方式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2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骶骨部位的负压引流敷贴料,在使用过程汇总,首先将第一离型纸剥离,将无纺针刺棉层3对准骶骨部位为创口位置轻轻压上,然后将弹性聚氨酯无纺薄膜1自中心位置至边沿位置进行敷贴,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敷贴料完全贴合在骶骨部位伤口周边,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