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7:21: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两轮机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


背景技术:

2.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的支承部分,作为摩托车的骨架,它架构起了整台车的轮廓,将发动机、轮子、减震器等各个零部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车架也承受着骑乘人员的重量,加减速的惯性影响,以及过弯时产生的形变,因此,其材料和结构必须有相当的强度和刚性,要求车架重量轻巧,以便于高速行驶。用于两轮大踏板摩托车的双摇篮车架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可以承受频繁的急加速和大力制动,该车架具有制造容易,成本较低,刚性较好,造型美观,同时也利于整车的结构布置等优点,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但是,随着近年来车架材料的改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该车架结构在使用新材料及应用新技术时,存在强度与材料不匹配、某些焊接部位在使用新材料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不能适应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通过设计合理的整体结构,提高车架的整体强度,减少因焊接引起的应力集中,发挥出该种车架所具有的良好综合特征,提高骑乘人员的骑乘舒适性和操控舒适性。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摩托车车架具有立管;所述立管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上框架管;立管下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前侧管;两个所述的下前侧管之间由前至后分别设置有前框架上横管、前框架下横管和吊架限位管;所述的前框架下横管在车架上位置低于油箱最低处;两个所述下前侧管上分别连接有左脚踏支承和右脚踏支承;所述的左脚踏支承、右脚踏支承均有多处翻边,翻边与下前侧管接触处为c型;每个所述的下前侧管上均连接有向上倾斜的侧管;所述侧管与所述的下前侧管上连接有位于侧管下方的下后侧管;所述的下后侧管为向上倾斜结构,其前端与下前侧管焊接,后端与侧管后部固连;两个所述的下后侧管之间的后部通过高位进气支撑管连接为一体;所述的高位进气支撑管上焊接有电池盒支承件和高位进气支承件。
6.所述的下前侧管为向外倾斜的u型管;所述的侧管连接在u型管的弯曲处。
7.两个所述侧管的后端通过u型的侧管连接管固连。
8.所述立管的两侧分别焊接有加强板ⅲ和加强板ⅳ,每个加强板ⅲ和加强板ⅳ的上端与同一侧的上框架管焊接,下端与同一侧的下前侧管焊接。
9.两个所述的下前侧管之间的前部设置有加强板


10.所述前框架下横管的直径大于前框架上横管的直径,所述吊架限位管的直径大于前框架下横管的直径。
11.每个所述侧管的前部与下前侧管搭接处均设置有加强板ⅰ;所述的加强板ⅰ与所述的下前侧管焊接。
12.每个所述的下前侧管后部与侧管搭接处均设置有前下侧管后撑板并通过侧管前撑板与下前侧管焊接。
13.所述的立管前部焊接有用以安装前面板支架的支承件。
14.所述的每个下前侧管的下方均设置有吊架支承件。
15.所述两个下后侧管的后部设置有减震支承组件。
1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通过将高位进气支撑管设置在两个下后侧管的后部,提高了位于高位进气支撑管上电池盒支承件、高位进气支承件的位置;左脚踏支承、右脚踏支承均有多处翻边,翻边与下前侧管接触处为c型,增加了接触面积,提高了承载和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了车架的整体强度,减少因焊接引起的应力集中,发挥出该种车架所具有的良好综合特征,提高骑乘人员的骑乘舒适性和操控舒适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俯视图。
19.图3为图1的前视图。
20.图4为高位进气支撑管、高位进气支承组件、电池盒支承组件相对位置示意图。
21.图5为图4的俯视图。
22.图6为车架布局图.
23.图中:1、立管,2、上框架管,3、下前侧管,4、侧管,5、框架加强管,6、下后侧管,7、侧管连接管,8、前框架上横管,9、前框架下横管,10、吊架限位管,11、高位进气支撑管,12、加强板ⅰ,13、加强板ⅱ,14、加强板ⅲ,15、加强板ⅳ,16、加强板

,17、支承件,18、吊架支承件,19、减震支承件,20、高位进气支承件,21、电池盒支承件,22、油箱,23、左脚踏支承,24、右脚踏支承, 25、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25.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摩托车车架具有立管1;所述立管1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上框架管2;立管1下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前侧管3;两个所述的下前侧管3之间由前至后分别设置有前框架上横管8、前框架下横管9和吊架限位管10;所述的前框架下横管9在车架上位置低于油箱22最低处;两个所述下前侧管3上分别连接有左脚踏支承23和右脚踏支承24;所述的左脚踏支承23、右脚踏支承24均有多处翻边,翻边与下前侧管接触处为c型,增加了接触面积,提高了承载和抗冲击能力;所述的下前侧管为向外倾斜的u型管;所述的侧管4的前端通过加强板ⅰ12连接在u型管的弯曲处;侧管的中部搭接在下前侧管3后部u型管的末端,并通过加强板ⅱ13与下前侧管3焊接;侧管4前端与侧管中部之间的管壁还与2上框架管的末端固连,两个所述侧管的后端通过u型的侧管连接管7固连;所述侧管4与所述的下前侧管3上连接有位于侧管下方的下后侧管6;所述的下后侧管6为向上倾斜结构,其前端与下前侧管3焊接,后端与侧管4后部固连;两个所述的下后
侧管6之间的后部通过高位进气支撑管11连接为一体;所述的高位进气支撑管上焊接有电池盒支承件和高位进气支承件。
26.所述的立管1两侧分别焊接有加强板ⅲ14和加强板ⅳ15,每个加强板ⅲ14和加强板ⅳ15的上端与同侧的上框架管2焊接,下端与同侧的下前侧管3焊接,左端与立管1焊接;两个下前侧管3之间其前部设置有加强板

16。
27.所述的每个侧管4前部与下前侧管搭3接处均设置有加强板ⅰ12,并通过加强板ⅰ12与下前侧管3焊接。
28.所述的每个下前侧管3后部与侧管4中部搭接处均设置有加强板ⅱ13并通过加强板ⅱ13与下前侧管焊接。
29.所述的立管前部焊接有用以安装前面板支架的支承件17。
30.所述的每个下前侧管3后部u型臂的下方均设置有吊架支承件18。
31.所述的两个下后侧管6后部,设置有减震支承件19。
32.所述的两个下后侧管中部,设置有高位进气支承管11,高位进气支撑管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高位进气支承件20,管中部设置有l型电池盒支承件21 ,提高了车辆涉水能力。
33.所述的侧管4前部与下前侧管3中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管ⅰ5。
34.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摩托车车架具有立管;所述立管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上框架管;立管下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前侧管;两个所述的下前侧管之间由前至后分别设置有前框架上横管、前框架下横管和吊架限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框架下横管在车架上位置低于油箱最低处;两个所述下前侧管上分别连接有左脚踏支承和右脚踏支承;所述的左脚踏支承、右脚踏支承均有多处翻边,翻边与下前侧管接触处为c型;每个所述的下前侧管上均连接有向上倾斜的侧管;所述侧管与所述的下前侧管上连接有位于侧管下方的下后侧管;所述的下后侧管为向上倾斜结构,其前端与下前侧管焊接,后端与侧管后部固连;两个所述的下后侧管之间的后部通过高位进气支撑管连接为一体;所述的高位进气支撑管上焊接有电池盒支承件和高位进气支承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前侧管为向外倾斜的u型管;所述的侧管连接在u型管的弯曲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管的后端通过u型的侧管连接管固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的两侧分别焊接有加强板ⅲ和加强板ⅳ,每个加强板ⅲ和加强板ⅳ的上端与同一侧的上框架管焊接,下端与同一侧的下前侧管焊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下前侧管之间的前部设置有加强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下横管的直径大于前框架上横管的直径,所述吊架限位管的直径大于前框架下横管的直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管的前部与下前侧管搭接处均设置有加强板ⅰ;所述的加强板ⅰ还与所述的下前侧管焊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下前侧管后部与侧管搭接处均设置有前下侧管后撑板并通过侧管前撑板与下前侧管焊接。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管前部焊接有用以安装前面板支架的支承件。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下前侧管的下方均设置有吊架支承件;所述两个下后侧管的后部设置有减震支承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两轮机动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涉及的一种两轮机动大踏板摩托车车架,摩托车车架具有立管;立管下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下前侧管;两个所述的两下前侧管之间由前至后分别设置有前框架上横管、前框架下横管和吊架限位管;前框架下横管在车架上位置低于油箱最低处;两个下前侧管上分别连接有左脚踏支承和右脚踏支承;每个下前侧管上均连接有向上倾斜的侧管;侧管与下前侧管上连接有位于侧管下方的下后侧管;两个下后侧管之间的后部通过高位进气支撑管连接为一体;高位进气支撑管上焊接有电池盒支承件和高位进气支承件。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承载和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了车架的整体强度,减少焊接引起的应力集中。少焊接引起的应力集中。少焊接引起的应力集中。


技术研发人员:周传珂 马学红 刘亚辉 吴进达 吴波 于帅 陈晓军 任利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05
技术公布日:2022/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