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门体旋转轴可变的嵌入式冰箱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03:12: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体旋转轴可变的嵌入式冰箱。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冰箱在家庭的摆放位置与摆放方式越来越被普通用户看重,而针对目前的家装风格,部分家庭追求风格一体化,就需要把冰箱放入橱柜中,构成所谓的嵌入式冰箱装置,可适应家居一体、智能家居等,所述冰箱称为嵌入式冰箱,目前的冰箱难以适应这种嵌入式应用场景,主要问题在于目前的冰箱旋转轴固定,冰箱在开启过程中会与周边的橱柜发生干涉,从而影响冰箱的开启角度。
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冰箱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体旋转轴可变的嵌入式冰箱,其可以通过改变门体开启过程中的旋转轴来改变门体的运动轨迹,从而避免门体与橱柜相互干涉。
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门体旋转轴可变的嵌入式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箱体的门体以及连接所述箱体及所述门体的铰链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容纳腔室及连接所述铰链组件的枢转侧,所述铰链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箱体的第一铰链件、固定于所述门体的第二铰链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铰链件及所述第二铰链件的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切换件及第二切换件,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切换件、所述第二切换件及所述第二铰链件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所述第一铰链件运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原地转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切换件与所述第一铰链件相对静止,所述第二切换件与所述第二铰链件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所述第一切换件运动,所述门体由枢转侧朝向容纳腔室移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铰链件、所述第一切换件及所述第二切换件相对静止,所述第二铰链件相对所述第二切换件运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继续原地转动。
6.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铰链件包括第一轴体,所述第一切换件包括第三轴体及第一上槽体,所述第二切换件包括第四轴体及通孔,所述第二铰链件包括第三槽体及第四槽体,所述通孔包括相对设置的初始位置及停止位置,所述第三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起始位置及枢转位置,所述第四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起始位置及转动停止位置,当所述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轴体延伸至所述第一上槽体,所述第三轴体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第三槽体,且所述第三轴体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及所述起始位置,所述第四轴体位于所述第四槽体的所述转动起始位置,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轴体于所述第一上槽体内原地转动而带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原地转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
程中时,所述第四轴体保持在所述转动起始位置,所述第三轴体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停止位置,同时所述第三轴体由所述起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枢转位置,所述门体由枢转侧朝向容纳腔室移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三轴体保持在所述停止位置及所述枢转位置,所述第四轴体由所述转动起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转动停止位置,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继续原地转动。
7.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槽体呈圆形,所述通孔及所述第三槽体均呈椭圆形。
8.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槽体为圆弧槽,且所述圆弧槽的圆心为所述第三槽体的所述枢转位置。
9.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铰链件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切换件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其中之一为凸块,其中另一为凹陷部,所述凸块包括第一限位面,所述凹陷部包括第二限位面,当所述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面,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逐渐靠近直至所述第一限位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面。
10.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铰链件包括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切换件包括第三卡合部,当所述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三卡合部限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三卡合部脱离所述第一卡合部,且所述第三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逐渐靠近直至所述第三卡合部限位于所述第二卡合部。
11.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均为凹口,所述第三卡合部包括第三弹性件及第三凸台,当所述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三弹性件作用所述第三凸台限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铰链件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三凸台而驱动所述第三弹性件压缩,且当所述第三凸台接触所述第二卡合部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复位而带动所述第三凸台进入所述第二卡合部。
12.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切换件包括第四卡合部及第五卡合部,所述第二切换件包括第六卡合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六卡合部限位于所述第四卡合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六卡合部脱离所述第四卡合部,且所述第六卡合部与所述第五卡合部逐渐靠近直至所述第六卡合部限位于所述第五卡合部。
13.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卡合部及所述第五卡合部均为凹口,所述第六卡合部包括第六弹性件及第六凸台,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六弹性件作用所述第六凸台限位于所述第四卡合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二切换件相对所述第一切换件运动而带动所述第六卡合部脱离所述第四卡合部,所述第一切换件靠近所述第二切换件的底面抵接所述第六凸台而驱动所述第六弹性件压缩,且当所述第六凸台接触所述第五卡合部时,所述第六弹性件复位而带动所述第六凸台进入所述第五卡合部。
14.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切换件包括第一下槽体,所述第
一轴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上槽体及所述第一下槽体,所述第一下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轴体保持在所述第一端,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轴体由所述第一端运动至所述第二端。
15.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下槽体平行于所述通孔,且所述第一下槽体及所述通孔均呈椭圆形。
16.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切换件与所述第二切换件之间通过第五轴体及第五槽体配合,所述第五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及第四端,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五轴体保持在所述第三端,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五轴体由所述第三端运动至所述第四端。
17.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五槽体平行于所述通孔,且所述第五槽体及所述通孔均呈椭圆形。
18.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切换件相较于所述第二切换件靠近所述第一铰链件。
19.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包括开口及环绕所述开口设置的前端面,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前端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三轴体与所述前端面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20.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还包括邻近铰链组件且在门体转动路径延伸段上的外侧面,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外侧面之间具有第三距离,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三轴体与所述外侧面之间具有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
21.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体包括远离容纳腔室的前壁及始终夹设于所述前壁及所述容纳腔室之间的侧壁,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之间具有侧棱,所述第三轴体的中心与所述侧棱之间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三轴体的中心与所述侧壁之间为第六间距,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四间距及所述第六间距均呈减小趋势。
22.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轴体的中心与所述前壁之间为第五间距,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五间距呈增大趋势。
23.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还包括邻近铰链组件且在门体转动路径延伸段上的外侧面,当所述门体处于第一开启角度时,所述初始位置相较于所述停止位置远离所述外侧面。
24.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包括开口及环绕所述开口设置的前端面,当所述门体处于第一开启角度时,所述初始位置相较于所述停止位置远离所述前端面。
2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门体旋转轴可变的嵌入式冰箱,包括箱体、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箱体的门体以及连接所述箱体及所述门体的铰链组
件,所述箱体包括容纳腔室及连接所述铰链组件的枢转侧,所述铰链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箱体的第一铰链件、固定于所述门体的第二铰链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铰链件及所述第二铰链件的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切换件及第二切换件,所述第一铰链件包括第一轴体,所述第一切换件包括第三轴体及第一上槽体,所述第二切换件包括第四轴体及通孔,所述第二铰链件包括第三槽体及第四槽体,所述通孔包括相对设置的初始位置及停止位置,所述第三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起始位置及枢转位置,所述第四槽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起始位置及转动停止位置,当所述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轴体延伸至所述第一上槽体,所述第三轴体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第三槽体,且所述第三轴体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及所述起始位置,所述第四轴体位于所述第四槽体的所述转动起始位置,当所述门体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一轴体于所述第一上槽体内原地转动而带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原地转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四轴体保持在所述转动起始位置,所述第三轴体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停止位置,同时所述第三轴体由所述起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枢转位置,所述门体由枢转侧朝向容纳腔室移动,当所述门体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的过程中时,所述第三轴体保持在所述停止位置及所述枢转位置,所述第四轴体由所述转动起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转动停止位置,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继续原地转动。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可通过切换旋转轴的方式改变门体的运动轨迹,以使得冰箱可适应嵌入式应用场景,另外,门体在开启过程中由枢转侧朝向容纳腔室移动,可避免门体在打开过程中与周边的橱柜或墙体等产生干涉,进一步适用于嵌入式橱柜或容纳冰箱的空间较小的场景。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立体图;
28.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立体图;
29.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门冰箱立体图;
30.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门冰箱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31.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门冰箱开启至第一中间开启角度的示意图;
32.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门冰箱后视图(省略部分元件);
33.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爆炸图;
34.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对开门冰箱示意图;
35.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对开门冰箱省略第二门体的示意图;
36.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对开门冰箱省略门体的示意图;
37.图11及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不同角度爆炸图;
38.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处于闭合状态的俯视图;
39.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40.图15是图14中f1-f1的剖视图;
41.图16是图14中f2-f2的剖视图;
42.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的仰视图;
43.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处于第一开启角度的俯视图;
44.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第一开启角度的立体图;
45.图20是图19中f1-f1的剖视图;
46.图21是图19中f2-f2的剖视图;
47.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第一开启角度的仰视图;
48.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处于第二开启角度的俯视图;
49.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第二开启角度的立体图;
50.图25是图24中f1-f1的剖视图;
51.图26是图24中f2-f2的剖视图;
52.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第二开启角度的仰视图;
53.图2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处于最大开启角度的俯视图;
54.图2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最大开启角度的立体图;
55.图30是图29中f1-f1的剖视图;
56.图31是图29中f2-f2的剖视图;
57.图3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组件处于最大开启角度的仰视图;
58.图3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全嵌入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60.在本发明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发明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61.结合图1至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门体旋转轴可变的嵌入式冰箱100示意图。
62.冰箱100包括箱体10、用以打开和关闭箱体10的门体20以及连接箱体10及门体20的铰链组件30。
63.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不仅适用于带有铰链组件30的冰箱100,也可适用于其他场景,例如橱柜、酒柜、衣柜等等。
64.箱体10包括容纳腔室s及连接铰链组件30的枢转侧p。
65.这里,“枢转侧p”定义为门体20相对箱体10转动的区域,即设置有铰链组件30的区域,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容纳腔室s朝向枢转侧p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y。
66.箱体10包括邻近铰链组件30且在门体20转动路径延伸段上的外侧面13、开口102及环绕开口102设置的前端面103,开口102即为容纳腔室s的前端开口,前端面103即为容纳腔室s的前部端面。
67.门体20包括远离容纳腔室s的前壁21及始终夹设于前壁21及容纳腔室s之间的侧壁22,前壁21与侧壁22之间具有侧棱23。
68.铰链组件30包括固定于箱体10的第一铰链件31、固定于门体20的第二铰链件32以及连接第一铰链件31及第二铰链件32的切换组件40。
69.切换组件4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第一切换件401相较于第二切换件402靠近第一铰链件31,即第一铰链件31、第二铰链件32及切换组件40之间的安装顺序为第一铰链件31、第一切换件401、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第一铰链件31、第一切换件401、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之间依次叠置,但不以此为限。
70.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第一切换件401、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第一铰链件31运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一铰链件31相对静止,第二切换件402与第二铰链件32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运动,门体20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当门体20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α2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的过程中时,第一铰链件31、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相对静止,第二铰链件32相对第二切换件402运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继续原地转动。
71.可以看到,通过切换组件40连接第一铰链件31及第二铰链件32可使得门体20在开启过程中切换旋转轴,具体是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产生的原地转动的旋转轴区别于门体20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α2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的过程中产生的原地转动的旋转轴,如此,可通过切换旋转轴的方式改变门体20的运动轨迹,以使得冰箱100可适应嵌入式应用场景,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门体20在开启过程中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可避免门体20在打开过程中与周边的橱柜或墙体等产生干涉,进一步适用于嵌入式橱柜或容纳冰箱100的空间较小的场景,铰链组件30的具体结构参考后续说明。
72.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至图7,门体20上设有第一配合部25,箱体10上设有第二配合部12,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配合部25与第二配合部12相互卡合,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铰链组件30驱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而带动第一配合部25脱离第二配合部12。
73.这里,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即门体20仅转动而不产生其他方向的位移,可以有效避免因门体20某个方向的位移而导致第一配合部25无法脱离第二配合部12的现象。
7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冰箱100可以是具有第一配合部25及第二配合部12的单门冰箱,或者是具有第一配合部25及第二配合部12的对开门冰箱、多门冰箱等等。
75.门体20包括枢轴连接箱体10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门体206及第二门体207。
76.冰箱100还包括活动连接于第一门体206靠近第二门体207一侧的竖梁80,第一配合部25设置于竖梁80处。
77.这里,竖梁80活动连接于第一门体206的右侧,竖梁80与第一门体206之间可通过复位弹簧81连接,竖梁80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相对第一门体206转动,换句话说,竖梁80可通过复位弹簧81作用而相对第一门体206转动并保持在一预定位置。
78.第一配合部25为向上凸伸出竖梁80的凸块25。
79.第二配合部12固设于箱体10上,例如,第二配合部12为基座104上的凹槽12,基座104固设于容纳腔室s顶部,凹槽12的一端具有缺口121,缺口121的开口方向朝前,凸块25及凹槽12均呈弧状,凸块25通过缺口121进入或脱离凹槽12以实现凸块25与凹槽12的相互限位及相互分离。
80.当然,可以理解的,第一配合部25、第二配合部12的具体结构不以上述说明为限,即第一配合部25不限定为竖梁80处的凸块25,第二配合部12不限定为与凸块25配合的凹槽12,第一配合部25及第二配合部12可以是冰箱100其他区域相互配合的结构。
81.在本实施方式中,门体20还包括枢轴连接箱体10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三门体208及第四门体209,第三门体208位于第一门体206的下方,且第四门体209位于第二门体207的下方,冰箱100还包括位于第三门体208及第四门体209下方的抽屉300。
82.这里,第一门体206及第二门体207对应的容纳腔室s为冷藏室,即冷藏室为对开门结构;第三门体208及第四门体209分别对应独立的两个变温间室;抽屉300为冷冻抽屉。
83.需要说明的是,冰箱100包括固定于箱体10内部且用于分隔两个变温间室的固定梁,第三门体208及第四门体209可与固定梁配合而实现密封,也就是说,此时第三门体208及第四门体209处无需再设置竖梁。
8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至图10,箱体10’包括将容纳腔室s分隔为第一间室s3及第二间室s4的固定梁70’,门体20’包括对应第一间室s3’设置的第一门体204’及对应第二间室s4设置的第二门体205’,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门体204’及第二门体205’均与固定梁70’接触,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铰链组件30’驱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而带动门体20’脱离固定梁70’。
85.这里,第一门体204’及第二门体205’靠近箱体10’的一侧可设有门封,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门封与固定梁70’的接触面71’接触可实现门体20’的完全闭合,避免箱体10’内冷气泄露。
86.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即门体20’仅转动而不产生其他方向的位移,可以有效避免因门体20’某个方向的位移而导致门体20’无法正常开启。
87.此时,若第一门体204’在开启时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那么第一门体204’与第二门体205’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涉而导致第一门体204’、第二门体205’无法正常开启,而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在开启时第一门体204’、第二门体205’是原地转动的,可以有效避免相邻的第一门体204’及第二门体205’之间相互干涉。
88.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1及图12,第一铰链件31包括第一轴体311,第一轴体311垂直延伸。
89.第一切换件401包括第三轴体321及第一上槽体413。
90.这里,第三轴体321位于第一切换件401靠近第二切换件402的一侧,第三轴体321垂直延伸,第一上槽体413为贯穿孔结构,第一上槽体413呈圆形,且第一上槽体413的开口尺寸与第一轴体311的外径相适配,使得第一轴体311于第一上槽体413内仅能发生转动而无法移动。
91.第二切换件402包括第四轴体322及通孔4026。
92.这里,第四轴体322位于第二切换件402靠近第二铰链件32的一侧,第四轴体322垂直延伸,通孔4026呈椭圆形,通孔4026包括相对设置的初始位置a1及停止位置a2,初始位置a1及停止位置a2为椭圆形长轴方向的两个端点,另外,第二切换件402还包括第一下槽体414,第一轴体311依次穿过第一上槽体413及第一下槽体414,第一下槽体414呈椭圆形,第一下槽体4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b1及第二端b2,第一端b1及第二端b2为椭圆形长轴方
向的两个端点,第一下槽体414平行于通孔4026。
93.第二铰链件32包括第三槽体421及第四槽体422。
94.这里,第二铰链件32可为与门体20配合的轴套,第三槽体421呈椭圆形,第三槽体421包括相对设置的起始位置c1及枢转位置c2,起始位置c1及枢转位置c2为椭圆形长轴方向的两个端点,第四槽体422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起始位置d1及转动停止位置d2,第四槽体422为圆弧槽,且圆弧槽的圆心为第三槽体421的枢转位置c2。
95.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续结合图11及图12,第一铰链件31包括第一限位部314,第一切换件401包括第二限位部4016,第一限位部314及第二限位部4016的其中之一为凸块314,其中另一为凹陷部4016,凸块314包括第一限位面3141,凹陷部4016包括第二限位面4017。
96.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4016位于第一切换件401,凸块314位于第一铰链件314。
9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块314及凹陷部4016的位置可以互换,或者,也可以是其他限位结构。
98.另外,第一铰链件31还包括第一卡合部315及第二卡合部316,第一切换件401包括第三卡合部405,第一卡合部315及第二卡合部316均为凹口,第三卡合部405包括第三弹性件4052及第三凸台4051。
99.这里,第一切换件401靠近第一铰链件3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异形槽4053,第三弹性件4052及第三凸台4051限位于第一异形槽4053,第一异形槽4053的内壁设有第一卡位部4054,第三凸台4051的外壁设有与第一卡位部4054配合的第一凸棱4055,如此,在第三弹性件4052的作用下,第三凸台4051仅能相对第一异形槽4053沿竖直方向运动,第三弹性件4052为弹簧,第三凸台4051的外表面大致为圆弧面。
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续结合图11及图12,第一切换件401包括第四卡合部4031及第五卡合部4032,第二切换件402包括第六卡合部404,第四卡合部4031及第五卡合部4032均为凹口,第六卡合部404包括第六弹性件4042及第六凸台4041。
101.这里,第二切换件402靠近第一切换件4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异形槽4043,第六弹性件4042及第六凸台4041限位于第二异形槽4043,第二异形槽4043的内壁设有第二卡位部4044,第六凸台4041的外壁设有与第二卡位部4044配合的第二凸棱4045,如此,在第六弹性件4042的作用下,第六凸台4041仅能相对第二异形槽4043沿竖直方向运动,第六弹性件4042为弹簧,第六凸台4041的外表面大致为圆弧面。
102.继续结合图11及图12,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还通过第五轴体50、第六槽体418及第五槽体417配合,第六槽体418位于第一切换件401,第六槽体418与第五轴体417相互匹配,第五槽体417位于第二切换件402,第五槽体41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e1及第四端e2,第五槽体417平行于通孔4026,且第五槽体417呈椭圆形,第三端e1及第四端e2为椭圆形长轴方向的两个端点。
103.这里,第五轴体50为两端尺寸较大中间尺寸较小的结构,第五轴体50依次通过第六槽体418及第五槽体417,且第五轴体50尺寸较大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切换件401的上侧及第二切换件402的下侧,如此,可实现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的相对运动,且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不会相互分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五轴体50可与第一切换件401相互固定。
104.下面,介绍铰链组件30的具体工作流程。
105.结合图13至图17,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二切换件402相对静止,第一轴体311延伸至第一上槽体413,第三轴体321依次穿过通孔4026及第三槽体421,且第三轴体321位于初始位置a1及起始位置c1,第四轴体322位于第四槽体422的转动起始位置d1,另外,第一轴体311还延伸至第一下槽体414并位于第一端b1,第五轴体50位于第五槽体417的第三端e1。
106.此时,第一限位部314的第一限位面3141远离第二限位部4016的第二限位面4017。
107.第三卡合部405限位于第一卡合部315,即第三弹性件4052作用所述第三凸台4051限位于第一卡合部315,此时,第三卡合部405及第一卡合部315可作为闭合件而辅助提高门体20的闭合效果。
108.第六卡合部404限位于第四卡合部4031,即第六弹性件4042作用第六凸台4041限位于第四卡合部4031,此时,第六卡合部404与第四卡合部4031可相互配合而辅助实现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2的相对静止。
109.外侧面13与侧壁22位于同一平面,可以保证外观上的流畅性,提高美观度,且也便于门体20的安装,但不以此为限。
110.结合图18至图22,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第一切换件401、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第一铰链件31运动,此时,第一轴体311于第一上槽体413内原地转动而带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
111.这里,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第一轴体311保持在第一下槽体414的第一端b1,第三轴体321保持在初始位置a1及起始位置c1,第四轴体322保持在转动起始位置d1,第五轴体50保持在第五槽体417的第三端e1。
112.具体的,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三轴体321同时位于初始位置a1及起始位置c1,第四轴体322位于转动起始位置d1,第三轴体321与第四轴体322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且第三轴体321位于第一切换件401,第四轴体322位于第二切换件402,在第三轴体321及第四轴体322的共同限位下,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二切换件402相对静止,且由于第四槽体422是以第三槽体421的枢转位置c2为圆心的圆弧槽,当第三轴体321位于起始位置c1时,第四轴体322不会在第四槽体422中移动,即此时第二铰链件32、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同时保持相对静止,此时,用户施力于门体20而带动门体20开启时,第一切换件401、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第一铰链件31运动。
113.本实施方式在门体20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门体20相对箱体10原地转动,保证在此过程中门体20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不会发生位移。
114.需要说明的是,在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第三轴体321始终位于起始位置c1,第四轴体322始终位于转动起始位置d1,即切换组件40限位第二铰链件32。
115.这里,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凸块314位于凹陷部4016中,第一限位面3141远离第二限位面4017,当门体20处于由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第一铰链件31固定于箱体10,门体20带动第一切换件401、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一起相对第一铰链件31运动,凸块314于凹陷部4016内运动,第一限位面3141与第二限位面4017逐渐靠近直至第一限位面3141抵接第二限位面4017,此时,第一切换件401无法再相对第一铰链件31转动,即切换组件40实现了对第一铰链件31的锁止,可通过控制凸块314及凹陷部
4016的尺寸、形状等控制第一限位面3141抵接第二限位面4017时门体20的转动角度。
116.同时,在该开启过程中,第三卡合部405脱离第一卡合部315,且第三卡合部405与第二卡合部316逐渐靠近直至第三卡合部405限位于第二卡合部316,具体的,第一铰链件31的底面抵接第三凸台4051而驱动所述第三弹性件4052压缩,且当第三凸台4051接触第二卡合部316时,第三弹性件4052复位而带动第三凸台4051进入第二卡合部316,可进一步限制第一切换件401继续相对第一铰链件31转动。
117.可以看到,当门体20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时,第三凸台4051及第二卡合部316相互限位,同时第一限位面3141与第二限位面4017相互限位,双重限位避免第一切换件401继续相对第一铰链件31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此时也可省略第一限位面3141与第二限位面4017的限位,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省略设置第一限位部314及第二限位部4016。
118.另外,在该开启过程中,第六卡合部404与第四卡合部4031始终保持相互限位而辅助实现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2的相对静止。
119.结合图23至图27,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一铰链件31相对静止,第二切换件402与第二铰链件32相对静止并一起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运动,门体20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
120.这里,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四轴体322保持在转动起始位置d1,第一轴体311由第一端b1运动至第二端b2,第三轴体321由初始位置a1运动至停止位置a2,同时第三轴体321由起始位置c1运动至枢转位置c2,第五轴体50由第三端e1运动至第四端e2,如此,可实现门体20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
121.具体的,当门体20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时,第一限位面3141抵接第二限位面4017而使得第一切换件401无法再相对第一铰链件31运动,和/或第三卡合部405与第二卡合部316相互限位而使得第一切换件401无法再相对第一铰链件31运动,即此时第一铰链件31与第一切换件401相对静止,而此时用户继续开启门体20而使得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由于第四槽体422是以第三槽体421的枢转位置c2为圆心的圆弧槽,在第三轴体321运动至枢转位置c2之前,第四轴体322不会在第四槽体422中移动,即第二切换件402与第二铰链件32相对静止,那么,此时用户的作用力将驱动第二切换件402与第二铰链件32构成的第一整体相对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一铰链件31构成的第二整体运动,即此时第二切换件402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运动。
122.这里,位于第二切换件402处的通孔4026、第一下槽体414及第五槽体417均呈椭圆形且相互平行,在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二切换件402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运动,第一轴体311由第一下槽体414的第一端b1运动至第二端b2,第三轴体321由通孔4026的初始位置a1运动至停止位置a2,第三轴体321也由第三槽体421的起始位置c1运动至枢转位置c2,第五轴体50由第五槽体417的第三端e1运动至第四端e2,换个角度讲,此时第二切换件402相对第一切换件401产生了一段距离的运动,而第二切换件402及第二铰链件32均与门体20相对静止,相当于此时门体20相对箱体10产生了一段距离的运动,具体是门体20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避免门体20与周边的橱柜或墙体等产生干涉。
123.这里,侧棱23运动至位于外侧面13靠近容纳腔室s的一侧,也就是说,此时铰链组
件30驱动侧棱23朝靠近容纳腔室s的一侧移动,在门体20打开过程中,可以避免因侧棱23凸伸出外侧面13而与周边的橱柜或墙体等产生干涉。
124.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通孔4026、第一下槽体414及第五槽体417均呈椭圆形且相互平行,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二切换件402实质是相对第一切换件401产生平移而驱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平移,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孔4026、第一下槽体414及第五槽体417也可呈其他形态,例如通孔4026、第一下槽体414及第五槽体417呈弧形,第二切换件402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转动而驱动门体20相对箱体10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门体20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一定距离。
125.另外,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五卡合部4032与第六卡合部404逐渐靠近直至第六卡合部404限位于第五卡合部4032而限制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二切换件402相对运动。
126.具体的,在该开启过程中,第二切换件402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运动而带动第六卡合部404脱离第四卡合部4031,而后第一切换件401靠近第二切换件402的底面抵接第六凸台4041而驱动第六弹性件4041压缩,且当第六凸台4041接触第五卡合部4032时,第六弹性件4041复位而带动第六凸台4041进入第五卡合部4032。
127.结合图28至图32,当门体20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α2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的过程中时,第一铰链件31、第一切换件401及第二切换件402相对静止,第二铰链件32相对第二切换件402运动,第三轴体321保持在停止位置a2及枢转位置c2,第四轴体322由转动起始位置d1运动至转动停止位置d2,门体20相对箱体10继续原地转动。
128.这里,当门体20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α2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的过程中时,第一轴体311保持在第一下槽体414的第二端b2,第三轴体321保持在停止位置a2及枢转位置c2,第五轴体50保持在第五槽体417的第四端e2,第四轴体322由转动起始位置d1运动至转动停止位置d2,如此,可实现门体20相对箱体10继续原地转动。
129.具体的,当门体20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时,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二切换件402相对静止,且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一铰链件31相对静止,此时用户继续开启门体20时,仅能是第二铰链件32相对第二切换件402运动,且此时第三轴体321位于枢转位置c2,第四轴体322位于第四槽体422的转动起始位置d1,第四槽体422是圆心为第三槽体421的枢转位置c2的圆弧槽,用户继续开启门体20时会使得第三轴体321保持在枢转位置c2,而第四轴体322由第四槽体422的转动起始位置d1运动至转动停止位置d2,在该开启过程中门体20相对箱体10继续原地转动。
130.可以看到,本实施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第一铰链件31及第二铰链件32的顺序切换,使得门体20可稳定开启,且可使得冰箱100适应嵌入式应用场景。
131.可以理解的,门体20的闭合过程为门体20开启过程的逆操作。
132.需要说明的是,当门体20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时,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二切换件402之间通过第六卡合部404与第五卡合部4032实现相互限位,第六卡合部404脱离第五卡合部4032所需的作用力为第一作用力,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一铰链件31之间通过第三卡合部405与第二卡合部316实现相互限位,第三卡合部405脱离第二卡合部316所需的作用力为第二作用力,实际操作中,可通过结构设置控制第一作用力及第二作用力的大小,较佳的,
第一作用力小于第二作用力,如此,可使得门体20在闭合过程中先实现第二切换件402与第一切换件401的复位,而后实现第一切换件401与第一铰链件31的复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控制闭合过程中的复位顺序。
133.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门体20处于第一开启角度α1时,通孔4026的初始位置a1相较于停止位置a2远离箱体10的外侧面13,换句话说,第三轴体321的中心与侧棱23之间为第四间距,第三轴体321的中心与侧壁22之间为第六间距,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四间距及第六间距均呈减小趋势,也就是说,在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二切换件402相对第一切换件401运动,第三轴体321于通孔4026及第三槽体421内运动而使得第三轴体321的中心与侧棱23、侧壁22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这里,第四间距及第六间距的变化体现为门体20由枢转侧p朝向容纳腔室s移动一段距离,如此,可避免门体20在打开过程中与周边的橱柜或墙体等产生干涉。
134.另外,当门体20处于第一开启角度α1时,通孔4026的初始位置a1相较于停止位置a2远离前端面103,换句话说,第三轴体321的中心与前壁21之间为第五间距,当门体20处于由第一开启角度α1继续开启至第二开启角度α2的过程中时,第五间距呈增大趋势,这里,第五间距的变化体现为门体20朝远离箱体10的前端面103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如此,当门体20靠近箱体10的一侧设置有门封时,可避免门体20在打开过程中挤压门封,从而避免损坏门封,提高门封的密封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五间距也可保持不变。
135.本发明的第一轴体311与第三轴体321相互错开,如此,可适用于嵌入式橱柜或容纳冰箱100的空间较小的场景。
136.结合图33,以冰箱100嵌设于橱柜200中的简单示意图为例作说明。
137.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10包括开口102及环绕开口102设置的前端面103,箱体10还包括容纳腔室s及邻近铰链组件30且在门体20转动路径延伸段上的外侧面13,门体20包括远离容纳腔室s的前壁21及始终夹设于前壁21及容纳腔室s之间的侧壁22,前壁21与侧壁22之间具有侧棱23。
138.这里,当门体20处于关闭状态开启至第一开启角度α1的过程中时,门体20以第一轴体311为轴转动,第一轴体311与前端面103之间具有第一距离,当门体20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α2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的过程中时,门体20以第三轴体321为轴转动,第三轴体321与前端面103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如此,可大大提高全嵌式冰箱100的最大开启角度。
139.另外,第一轴体311与外侧面13之间具有第三距离,当门体20处于由第二开启角度α2继续开启至最大开启角度α3的过程中时,第三轴体321与外侧面13之间具有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小于第三距离,可进一步提高箱体10的开度。
140.具体说明如下:
141.在冰箱100的某些运动轨迹中,第一轴体311及第三轴体321会相对门体20运动,为了简化说明,简单看做门体20先是以第一轴体311为轴进行转动,而后通过切换组件40切换至以第三轴体321为轴进行转动。
142.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嵌入效果,较佳是使得冰箱100完全嵌入至橱柜200中,冰箱100为自由嵌入式冰箱,即橱柜200的前端201与门体20远离箱体10的一侧前壁21位于同一
平面,或者是门体20的前壁21完全不凸伸出橱柜200的前端201。
143.现有技术中,冰箱均为单轴冰箱,且冰箱的旋转轴与冰箱侧壁及前壁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才能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发泡或其他工艺,即现有的冰箱的旋转轴位置大致位于图33中的第一轴体311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将单轴冰箱嵌入至橱柜200之后,由于橱柜200夹设于前端201与内壁202之间的棱角203与门体20侧棱23对应设置,当门体20开启时,侧棱23会与门体20干涉而限制门体20的最大开启角度,而为了保证门体20的正常开启,现有技术的通常做法是增大橱柜200内壁202与冰箱100之间的间隙,该间隙大致需要为10cm左右,而这将严重影响嵌入效果,且不利于有限空间的合理利用。
144.结合图33,阴影区域表示处于关闭状态的门体20,当门体20处于开启过程中时,若门体20始终以第一轴体311为轴转动(即现有技术),参考图33中的虚线门体20’,由于第一轴体311靠近前端面103,即此时第一轴体311远离橱柜200的前端201,当门体20’开启至一定角度后,橱柜200的棱角203会与门体20’相互干涉而限制门体20’的最大开启角度。
145.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轴体321位于第一切换件401上,在门体20开启过程中,切换组件40相对第一铰链件31、第二铰链件32运动而使得第三轴体321逐渐远离前端面103,即第三轴体321逐渐朝靠近橱柜200的前端201的方向移动,亦即,此时整个门体20朝远离箱体10的方向运动,参考图33中的实线门体20,橱柜200棱角203对门体20的干涉作用大大减小,门体20开启至较大的角度才会有橱柜200棱角203相互干涉,从而大大提高了门体20的最大开启角度。
146.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通过切换组件40的作用可使得后期门体20以第三轴体321为轴转动,在保证冰箱100自由嵌入橱柜200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门体20的最大开启角度,进而便于用户操作冰箱100,可大大提高用户体验。
147.而且,本实施方式无需增大橱柜200内壁202与冰箱100之间的间隙,可以做到冰箱100与橱柜200的无缝连接,大大提高了嵌入效果。
148.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组件40在带动第三轴体321逐渐朝靠近橱柜200的前端201的方向移动的同时,也带动第三轴体321逐渐靠近橱柜200的内壁202,也就是说,当门体20以第三轴体321为轴进行转动时,此时的第三轴体321相较于第一轴体311更加靠近橱柜200的前端201及内壁202,如此,即可以提高门体20的最大开启角度,又可使得门体20远离箱体10以增加箱体10的开度,便于箱体10内搁物架、抽屉等的开闭,或者说,可便于物品的取放。
149.当然,最终作为旋转轴的第三轴体321也可位于其他位置,例如,当门体20以第三轴体321为轴进行转动时,此时的第三轴体321相较于第一轴体311靠近橱柜200的前端201,且第三轴体321相较于第一轴体311远离橱柜200的内壁202等等。
150.可以理解的是,切换组件40控制门体20开启、闭合过程中第一铰链件31、第二铰链件32的切换顺序,可有效避免门体20在开闭过程中与橱柜200相互干扰。
151.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门体20不同区域的铰链组件30结构会有区别,上述铰链组件30为位于门体20上方与箱体10之间的铰链组件30,其他区域的铰链组件的结构可参考该铰链组件30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15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例如,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若可叠加使用以同时达到对应的效果,其
方案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