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氨罐加热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作为一种出行工具,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汽车的数量也日益增长。然而,汽车尾气中包含的氮氧化物如果肆意排放将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市面上,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使用氨气作为还原剂,是商用车后处理的首选技术路线,反应方程式如下:
3.no no2 2nh3

2n2 3h2o
4.4no o2 4nh3

4n2 6h2o
5.2no2 o2 4nh3

3n2 6h2o。
6.从国四标准、国五标准,到国六标准,scr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技术路线上来讲,scr是恰当的技术路线。
7.采用液体尿素水溶液分解出来氨气为还原剂,尿素系统需要配置尿素储存容器、尿素泵、喷射、计量模块,繁多的部件使液体尿素系统无法应用于乘用车或小型商用车的氮氧化物净化。因此使用固体氨成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小型汽车并不适合放置过大的氨罐,更优地选用小型的氨罐。对于小型氨罐采用传统的加热方式,如果在发动机机舱内采用排气余热加热方式,由于距离发动机的热源太近,热流强度大,不便于热控制,即使利用排气余热解决了氨罐的加热问题,可能会对该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的热管理造成影响;罐如果在发动机后处理器的尾端采用排气余热进行加热,此时的氨罐布置在行李箱内,氨罐本身多多少少会扩散出来部分热量,造成行李箱的温度升高,甚至会影响驾驶舱的温度调节和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8.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问题,提供一种避免对车辆热管理造成不良影响的加热装置。
9.一种用于氨罐加热的加热装置,包括:
10.主体,其内形成一用于放置氨罐的容置腔;
11.加热组件,布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氨罐导热接触。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板,所述加热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底壁。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套,所述加热套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腔侧壁并与所述加热板共同合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氨罐的加热腔。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面向所述加热腔的表面凸出形成一与所述氨罐底部凹槽配合的凸起。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布置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底壁与腔侧壁。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盖板,所述主体的一端为开口,所述盖板封盖于所述开口。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所述氨罐抵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与所述盖板均为金属材质。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棒,所述加热棒的一端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底壁连接,另一端沿所述主体的中心轴线方向纵长延伸。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采用电阻加热方式。
21.上述加热装置采用加热组件这种独立的发热设备进行加热,摆脱传统排气加热因为依赖车辆本身的排气而产生的对氨罐布置位置的特定要求(例如需要将氨罐布置于离排气管较近的行李舱、或者离发动机较近的发动机舱),即摆脱了使用传统排气加热时氨罐位置的设置受热源位置的局限,避免了因安装在特定的位置加热过程中热量逸散而对车辆热管理的不良影响,例如行李舱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的热管理甚至影响驾驶室的温度调节等。同时独立的发热设备可以无需等待排气产生直接加热,满足车辆启动后30min内对氨气释放的需求,使车辆符合冷启动的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加热装置放入氨罐后结构示意图。
24.100、加热装置;10、主体;11、保温层;20、加热组件;21、加热板;22、加热套;23、凸起;30、盖板;31、弹性件;32、卡扣;40、氨罐;41、中心立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
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0包括主体10及加热组件20。主体10内形成一用于放置氨罐40的容置腔。加热组件20布置在容置腔并与氨罐40导热接触,以加热氨罐40内部的固体氨并使之以氨气的形式释放。
32.本技术的加热装置100在使用时,可以将氨罐40独立安装于主体10的容置腔内,并由加热组件20对氨罐40进行加热。其中,采用加热组件20这种独立的发热设备进行加热,摆脱传统排气加热因为依赖车辆本身的排气而产生的对氨罐40布置位置的特定要求(例如需要将氨罐40布置于离排气管较近的行李舱、或者离发动机较近的发动机舱),即摆脱了使用传统排气加热时氨罐40位置的设置受热源位置的局限,避免了因安装在特定的位置加热过程中热量逸散而对车辆热管理的不良影响,例如行李舱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的热管理甚至影响驾驶室的温度调节等。同时独立的发热设备可以无需等待排气产生直接加热,满足车辆启动后30min内对氨气释放的需求,使车辆符合冷启动的环保要求。
33.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为中空圆柱形。其中,为了考虑到市面上主流的氨罐40外轮廓形状为圆柱形,将主体10同样设计为圆柱形可以更好地适配氨罐40,保证彼此之间良好的配合避免设计上的不紧凑造成空间浪费,同时避免因形状不贴合而产生过大的配合间隙影响加热效果。可以理解地,主体10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只需满足与所要装入的待加热氨罐40外轮廓相配合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34.进一步地,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盖板30,主体10的一端为开口,盖板30封盖在主体10的开口处。当氨罐40放置于主体10内部后,盖合于主体(10)上的盖板30可以与主体10共同合围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提高加热效率与保温性能,防止过多的热量流失。盖板30上还设置有卡扣32,通过卡扣32与主体10的开口端配合,可以很好地将盖板30固定于主体10上,使两者之间的盖合更加稳定且可靠,同时也便于盖板30的打开,以便于主体10内氨罐40的拆装。可以理解地,盖板3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保证盖合在主体10开口处,例如磁吸式、螺丝固定等,在此不作限定。
35.更进一步地,盖板30靠近主体10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弹性件31,氨罐40放入主体10内,盖合盖板30,弹性件31即与氨罐40抵接并压缩。压缩后的弹性件31产生的弹力被施加在氨罐40上,使氨罐40与主体10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弹性件31也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吸收震动,提高加热装置100内部抗震能力。
36.优选地,主体10与盖板30均为金属材质,例如1mmm~1.2mm厚的不锈钢、2mm厚的铝合金等。金属材质具有强度大优点,可以很好地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加热装置100强度的要求,也可以很好地支撑和保护加热装置100内部的氨罐40。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包括加热板21与加热套22,加热板21设置于主体10内容置腔的底壁上,加热套22设置于主体10内容置腔的周壁。加热板21与加热套22共同合围形成用于容置氨罐40的加热腔,氨罐40部分或全部放置在加热腔中,利用加热板21与加热套22形成的加热腔可以对氨罐40包围式地充分加热。加热板21与加热套22可以是分开设置的不同部件,也可以是一体式的部件。优选地,加热板21的直径等同于氨罐40的外直径,加热套22的高度为氨罐40有效高度的1/2。这样的大小设计可以很好地与氨罐40相配合,并充分满足加热需求。
38.进一步地,加热板21靠近主体10开口一侧的中心位置构造有凸起23,凸起23与氨罐40底部凹槽相配合。当氨罐40被放入主体10内并与加热板21相抵接时,凸起23即与氨罐40底部凹槽形成一定的卡合状态,这种卡合在弹性件31的作用下变得更加紧密,此时也就对氨罐40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加强了加热装置100内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增加了加热板21与氨罐40的接触面积,加强加热效果。
39.更进一步地,加热组件20还包括加热棒(图未示),加热棒的一端与容置腔的腔底壁连接,另一端沿主体10的中心轴线方向纵长延伸。氨罐40中心位置预先设置有中心立管41,当氨罐40在被放置进入容置腔内时,加热棒即穿插于中心立管41内,作为氨罐40的热源。
40.具体地,加热组件20所使用的加热方式为电阻加热,其结构简单且易于获得。可以理解地,也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加热方式,例如感应加热、红外线加热等,在此不作限定。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还包括保温层11,保温层11布置在主体10内容置腔的腔底壁与腔侧壁。保温层11使用保温材料,例如硅藻土、石棉等,可以很好地保证加热装置100的保温性能,消除环境冷却带来的影响,保证内部温度相对稳定,提高加热效率,防止热量过多地流失进而降低对车辆电能的消耗。
42.上述加热装置100在使用时,可以将氨罐40独立安装于主体10的容置腔内,并由加热组件20对氨罐40进行加热。其中,采用加热组件20这种独立的发热设备进行加热,摆脱传统排气加热因为依赖车辆本身的排气而产生的对氨罐40布置位置的特定要求(例如需要将氨罐40布置于离排气管较近的行李舱、或者离发动机较近的发动机舱),即摆脱了使用传统排气加热时氨罐40位置的设置受热源位置的局限,避免了因安装在特定的位置加热过程中热量逸散而对车辆热管理的不良影响,例如行李舱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的后处理系统的热管理甚至影响驾驶室的温度调节等。同时独立的发热设备可以无需等待排气产生直接加热,满足车辆启动后30min内对氨气释放的需求,使车辆符合冷启动的环保要求。主体10设计上贴合氨罐40,并外加盖板30,保证密封性与安装可靠性。主体10与盖板30均使用金属材质,保证加热装置100能满足对强度的要求。同时,弹性件31与凸起23共同配合保证主体10
内的氨罐40牢固地固定。加热组件20包含加热板21、加热套22以及加热棒可以充分有效地加热氨罐40,采用电阻加热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此外,内部增加保温层11,可以有效地消除环境冷却带来的影响,保证氨罐40内部温度相对稳定,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加热效率,防止热量流失。
4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