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钣金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9: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钣金折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钣金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2.金属板材加工就叫钣金加工,具体譬如利用板材制作烟囱、铁桶、油箱油壶、通风管道、弯头大小头、天圆地方以及漏斗形等,主要工序是剪切、折弯扣边、弯曲成型、焊接以及铆接等,钣金件就是薄板五金件,也就是可以通过冲压,弯曲,拉伸等手段来加工的零件,而折弯机是一种能够对薄板进行折弯的机器,钣金折弯机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一个自动化机器,可以高效、准确得地完成一些复杂钣金的折弯,在钣金折弯过程中,需要先对工件进行固定,然后再进行折弯,当需要对工件进行连续折弯时,就需要不停的将工件从固定装置内取出,调整位置后再进行固定,加工效率较低,而且,现有的钣金折弯装置不方便进行双向折弯,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钣金折弯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条通槽,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滑槽对应的位置设有固定单元,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与两条通槽两端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固定板,前侧两块固定板之间设有滑杆,后侧两块固定板之间设有螺杆,所述后侧其中一块固定板的侧壁设有电机,螺杆的一端与其中一块固定板转动连接,螺杆的另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滑杆与螺杆之间设有“u”型架,“u”型架的两侧板分别穿过两条通槽置于底板的上侧,滑杆与“u”型架滑动连接,螺杆与“u”型架螺纹连接,所述“u”型架两侧板内侧壁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垫块,垫块内侧壁的四角均设有电液推杆,四根电液推杆的伸出端之间设有紧固板,紧固板的内侧壁设有橡胶垫,所述“u”型架两侧板内侧壁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两个液压缸,液压缸内设有伸缩杆,相对应的两根伸缩杆的端部之间设有折弯压板,所述“u”型架上端的侧壁设有测距单元,所述底板的侧壁设有单片机,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的输出端,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机、电液推杆和液压缸的输入端,通过螺杆的转动可以带动“u”型架沿滑杆进行移动,通过“u”型架可以带动折弯单元沿通槽进行移动,通过折弯单元的移动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连续折弯,通过电液推杆推动紧固板进行移动,通过紧固板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通过液压缸带动伸缩杆进行伸出,通过伸缩杆带动折弯压板进行移动,通过折弯压板可以对工件进行折弯,通过设置两个折弯压板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双向折弯。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单元包括螺帽、安装板、螺栓和滑板,所述安装板为两块,且分别置于底板上表面与滑槽对应的位置,滑板的两块,滑板的下端置于滑槽内,滑板与底板之间滑动连接,滑板的侧壁设有螺栓,螺栓的一端与滑板之间转动连接,螺栓的另一端穿过安装板设有螺帽,螺栓的与安装板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螺栓带动滑板沿滑槽进行移动,通过滑板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测距单元包括连接板、红外测距仪和红外反射板,所述连接板置于“u”型架的侧壁,连接板的侧壁设有红外测距仪,底板的上表面与连接板对应的位置设有红外反射板,红外测距仪与单片机之间电性连接,可以用来实时监测“u”型架移动的距离。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支架和底座,所述支架为四根,且分别置于底板下表面的四角,支架的下端设有底座,可以用来支撑底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磁铁块,所述磁铁块为四块,且分别置于四根伸缩杆的端部,磁铁块与折弯压板之间磁性连接,可以用来方便更换折弯压板。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螺杆进行转动,通过螺杆的转动可以带动“u”型架沿滑杆进行移动,通过“u”型架可以带动折弯单元沿通槽进行移动,通过折弯单元的移动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连续折弯,不需要不停的将工件从固定装置内取出,加工效率较高,通过电液推杆推动紧固板进行移动,通过紧固板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通过液压缸带动伸缩杆进行伸出,通过伸缩杆带动折弯压板进行移动,通过折弯压板可以对工件进行折弯,通过设置两个折弯压板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双向折弯。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部结构示意图;
11.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部结构示意图。
12.图中:1底板、2通槽、3连续折弯单元、31滑杆、32固定板、33
[0013]“u”型架、34螺杆、35电机、4双向折弯单元、41折弯压板、42液压缸、43紧固板、44垫块、45电液推杆、46橡胶垫、5固定单元、51螺帽、52安装板、53螺栓、54滑板、6测距单元、61连接板、62红外测距仪、63红外反射板、7支架、8底座、9单片机、10磁铁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实施例1
[0015]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钣金折弯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条通槽2,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底板1的上表面与滑槽对应的位置设有固定单元5,底板1的下表面与两条通槽2两端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固定板32,前侧两块固定板32之间设有滑杆31,后侧两块固定板32之间设有螺杆34,后侧其中一块固定板32的侧壁设有电机35,螺杆34的一端与其中一块固定板32转动连接,螺杆34的另一端与电机3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滑杆31与螺杆34之间设有“u”型架33,“u”型架33的两侧板分别穿过两条通槽2置于底板1的上侧,滑杆31与“u”型架33滑动连接,螺杆34与“u”型架33螺纹连接,“u”型架33两侧板内侧壁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垫块44,垫块44内侧壁的四角均设有电液推杆45,四根电液推杆45的伸出端之间设有紧固板43,紧固板43的内侧壁设有橡胶垫46,“u”型架33两侧板内侧壁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两个液压缸42,液压缸42内设有伸缩杆,相对应的两根伸缩杆的端部之间设有折弯压板41,“u”型架33上端的侧壁设有测距单元6,底板1的侧壁设有单片机9,单片机9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的输出端,单片机9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机35、电液推杆45和液压缸42的输入端,通过电机35带动螺杆34进行转动,通过
螺杆34的转动可以带动“u”型架33沿滑杆31进行移动,通过“u”型架33可以带动折弯装置沿通槽2进行移动,通过折弯装置的移动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连续折弯,不需要不停的将工件从固定装置内取出,加工效率较高,通过电液推杆45推动紧固板43进行移动,通过紧固板43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通过液压缸42带动伸缩杆进行伸出,通过伸缩杆带动折弯压板41进行移动,通过折弯压板41可以对工件进行折弯,通过设置两个折弯压板41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双向折弯。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固定单元5包括螺帽51、安装板52、螺栓53和滑板54,安装板52为两块,且分别置于底板1上表面与滑槽对应的位置,滑板54的两块,滑板54的下端置于滑槽内,滑板54与底板1之间滑动连接,滑板54的侧壁设有螺栓53,螺栓53的一端与滑板54之间转动连接,螺栓53的另一端穿过安装板52设有螺帽51,螺栓53的与安装板52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螺栓53带动滑板54沿滑槽进行移动,通过滑板54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
[001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测距单元6包括连接板61、红外测距仪62和红外反射板63,连接板61置于“u”型架33的侧壁,连接板61的侧壁设有红外测距仪62,底板1的上表面与连接板61对应的位置设有红外反射板63,红外测距仪62与单片机9之间电性连接,通过红外测距仪62可以用来实时监测“u”型架33移动的距离。
[001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支架7和底座8,支架7为四根,且分别置于底板1下表面的四角,支架7的下端设有底座8,通过支架7和底座8可以用来支撑底板1。
[001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磁铁块10,磁铁块10为四块,且分别置于四根伸缩杆的端部,磁铁块10与折弯压板41之间磁性连接,通过磁铁块10可以用来方便更换折弯压板41。
[00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工件放置在底板1上,然后转动螺帽51,通过螺帽51可以带动螺栓53进行转动,通过螺栓53带动滑板54沿滑槽进行移动,通过滑板54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然后打开电液推杆45,通过电液推杆45推动紧固板43进行移动,通过紧固板43可以对工件进行固定,通过液压缸42带动伸缩杆进行伸出,通过伸缩杆带动折弯压板41进行移动,通过折弯压板41可以对工件进行折弯,通过设置两个折弯压板41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双向折弯,当需要对工件进行连续折弯时,打开电机35,通过电机35带动螺杆34进行转动,通过螺杆34的转动可以带动“u”型架33沿滑杆31进行移动,通过“u”型架33可以带动折弯装置沿通槽2进行移动,通过折弯装置的移动可以方便对工件进行连续折弯,不需要不停的将工件从固定装置内取出,加工效率较高。
[0021]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广泛使用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电机35可采用型号为y160m1

2,电液推杆45可采用型号为ant

03,液压缸42可采用型号为qlac

22。
[0022]
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0023]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