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缓冲硐室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9: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缓冲硐室。


背景技术:

2.主溜井是地下金属矿山最重要的采矿工程之一,井下开采的全部矿石由此贮蓄和转运,它的稳定畅通与否对矿山生产影响极大,目前,在井下开采的过程中,由于从斜溜槽落下的矿料基本上砸在溜井壁的同一部位上,长此以往会导致溜井壁出现垮落破坏的现象,从而会影响到采矿作用的正常生产运行,且在处理脱落刚衬板时,容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缓冲硐室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缓冲硐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在井下开采时井壁易出现损坏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缓冲硐室,包括缓冲硐室本体、第一水平放矿溜井和第二水平放矿溜井,所述缓冲硐室本体的右侧设置有斜溜槽,且斜溜槽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水平放矿溜井,所述缓冲硐室本体的上侧开设有水平卸矿坑,且水平卸矿坑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水平放矿溜井,所述缓冲硐室本体的底端填充有矿石缓冲层。
5.优选的,所述缓冲硐室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护板,且支护板的纵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所述支护板的上侧固定安装有支撑件。
6.优选的,所述水平卸矿坑的上侧安装有缓冲垫,且缓冲垫呈倾斜状设置,所述缓冲垫的上侧横向等距分布有弧形凸起。
7.优选的,所述支护板的外侧设置有接触块,且接触块均匀分布在支护板的内端。
8.优选的,所述支护板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活动套接有两组套块,且两组所述套块相互远离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活动套接在连接杆的外表面,两组所述套块的右侧分别铰接有铰接杆,且铰接杆的另一端皆铰接在移动板的外侧,所述凹槽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稳定机构。
9.优选的,所述稳定机构包括第二弹簧、移动杆、移动块和引导杆,所述第二弹簧横向连接在凹槽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杆,且移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活动套接在引导杆的外表面,且引导杆的左侧与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缓冲硐室本体和矿石缓冲层,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缓冲硐室本体和矿石缓冲层的相互配合,斜溜槽下放的矿石得以先冲击至矿石缓冲层后落入溜井之中,且通过移动板的设置,可有效防止矿石直接冲击井壁造成井壁垮落破坏现象的产生,保证开矿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而可确保矿山主溜井的安全、高效、长周期正常运行;
11.通过设置有支护板和支撑件,在使用时,通过支护板得以对缓冲硐室本体的内壁进行支护,从而可有效提升缓冲硐室本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大幅提升本装置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硐室本体和水平卸矿坑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机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18.图中:1、缓冲硐室本体;2、第一水平放矿溜井;3、第二水平放矿溜井;4、斜溜槽;5、矿石缓冲层;6、水平卸矿坑;7、支护板;8、接触块;9、支撑件;10、缓冲垫;11、连接杆;12、套块;13、第一弹簧;14、铰接杆;15、移动板;16、稳定机构;161、第二弹簧;162、移动杆;163、移动块;164、引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缓冲硐室,包括缓冲硐室本体1、第一水平放矿溜井2和第二水平放矿溜井3,缓冲硐室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斜溜槽4,且斜溜槽4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水平放矿溜井3,缓冲硐室本体1的上侧开设有水平卸矿坑6,且水平卸矿坑6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水平放矿溜井2,缓冲硐室本体1的底端填充有矿石缓冲层5,第一水平放矿溜井2为1220

1160m水平放矿溜井,第二水平放矿溜井3为1430

1220m水平放矿溜井,使用时,工作人员可在缓冲硐室本体1的底部垫500mm细矿矿石缓冲层5作为缓冲层;
21.进一步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3所示,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护板7,且支护板7的纵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支护板7的上侧固定安装有支撑件9,使用时,工作人员可在主溜井斜溜槽4放矿时受冲刷范围内的井壁上开挖缓冲硐室本体1,并将支护板7固定连接在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壁上,配合支护板7上设置的支撑件9,可实现对缓冲硐室本体1内壁的支护,大幅提升本装置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22.进一步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3所示,水平卸矿坑6的上侧安装有缓冲垫10,且缓冲垫10呈倾斜状设置,缓冲垫10的上侧横向等距分布有弧形凸起,通过缓冲垫10的设置,可进一步缓冲矿石对缓冲硐室本体1的冲击力,且通过缓冲垫10上侧设置的弧形凸起,可提升矿
石下落过程中的阻力,提升整体防护效果。
23.进一步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3所示,支护板7的外侧设置有接触块8,且接触块8均匀分布在支护板7的内端,使用过程中,通过支护板7内端均匀分布设置的接触块8,可有效提升其与缓冲硐室本体1内壁间的摩擦效果,提升支护过程中的稳定性。
24.进一步的,根据附图1、附图3和附图4所示,支护板7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外侧活动套接有两组套块12,且两组套块12相互远离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弹簧13,第一弹簧13活动套接在连接杆11的外表面,两组套块12的右侧分别铰接有铰接杆14,且铰接杆14的另一端皆铰接在移动板15的外侧,凹槽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稳定机构16,在使用过程中,斜溜槽4下放的矿石先冲击至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部,进而使得矿石与移动板15相接触,此时移动板15得以受力推动铰接杆14发生角度变化,此时铰接杆14左侧连接的套块12得以受力在连接杆11的外表面滑动,套块12在滑动的过程中,可挤压第一弹簧13形变,利用第一弹簧13自身的弹性特征,得以将矿石推动至缓冲硐室本体1的底端,从而避免矿石堆积在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部。
25.进一步的,根据附图1、附图3和附图4所示,稳定机构16包括第二弹簧161、移动杆162、移动块163和引导杆164,第二弹簧161横向连接在凹槽的内壁,第二弹簧16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杆162,且移动杆162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63,移动块163活动套接在引导杆164的外表面,且引导杆164的左侧与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在移动板15受力的过程中,稳定机构16同时受力,可使得移动杆162受力外侧连接的移动块163受力在引导杆164的外侧滑动,从而实现对移动板15的支撑,保证其使用效果,通过缓冲硐室本体1底端设置的水平卸矿坑6和缓冲垫10,进一步实现对对冲击力缓冲。
26.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可在主溜井斜溜槽4放矿时受冲刷范围内的井壁上开挖缓冲硐室本体1,并将支护板7固定连接在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壁上,配合支护板7上设置的支撑件9,可实现对缓冲硐室本体1内壁的支护,且通过支护板7内端设置的接触块8,可有效提升其与缓冲硐室本体1内壁间的摩擦效果,提升支护过程中的稳定性。
27.在使用过程中,斜溜槽4下放的矿石先冲击至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部,进而使得矿石与移动板15相接触,此时移动板15得以受力推动铰接杆14发生角度变化,此时铰接杆14左侧连接的套块12得以受力在连接杆11的外表面滑动,套块12在滑动的过程中,可挤压第一弹簧13形变,利用第一弹簧13自身的弹性特征,得以将矿石推动至缓冲硐室本体1的底端,从而避免矿石堆积在缓冲硐室本体1的内部,在此过程中,稳定机构16同时受力,可使得移动杆162受力外侧连接的移动块163受力在引导杆164的外侧滑动,从而实现对移动板15的支撑,保证其使用效果,通过缓冲硐室本体1底端设置的水平卸矿坑6和缓冲垫10,进一步实现对对冲击力缓冲的同时,由于缓冲垫10设置为倾斜结构,进而得以将矿石导流至溜井之中,从而实现对井壁的防护,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工作原理。
2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