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虾蟹幼苗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虾蟹幼苗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2.虾蟹类大多营底栖爬行,昼伏夜出,杂食性,领域意识强,同类打斗残杀现象严重,喜砂质底、翻砂筑巢,爱钻洞穴。而在虾蟹的分级标粗养殖阶段,传统养殖装置或养殖池池底极易积累残饵粪便、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而且供气不均匀、水体交换不充分时容易引起水底局部缺氧,使得底质容易恶化发黑发臭,对营底栖生活的虾蟹养殖活动影响大,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发生大量死亡,造成虾蟹苗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虾蟹幼苗养殖装置,有效控制水质与底质,提供适宜良好的栖息环境,便于养殖管理,从而有助于提高虾蟹幼苗养殖成活率与品质。
4.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虾蟹幼苗养殖装置,包括主体、隔网、进水管以及出水管;
6.所述进水管与所述主体的顶部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主体的底部连通;
7.所述隔网嵌设于所述主体内,将所述主体由上至下分割为养殖区和沉积区。
8.优选的,所述主体的顶部为方形,所述主体的底部为倒四棱锥形。
9.优选的,所述四棱锥形的坡度比为20%

30%。
10.优选的,所述主体沿水平方向的内壁侧围间隔设有支撑座,所述隔网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优选的,所述主体的底部位于所述四棱锥的四个平面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隔网。
11.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为框型,与所述主体的顶部相贴合设置,所述进水管间隔设有出水孔。
12.优选的,所述出水孔的直径为5mm。
13.优选的,所述隔网由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细砂石、水草和粗砂石。
14.优选的,所述出水管设有一段虹吸管。
15.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设有球阀。
16.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虾蟹幼苗养殖装置,包括主体、隔网、进水管以及出水管。在养殖区水流从进水管流入主体的顶部,水流冲入能充分带动主体内水体搅动,便于虾蟹幼苗活动,为虾蟹营造一种良好的水质环境、底质环境和栖息环境。在沉积区通过水流带动隔网上的污物下排,经出水口排出主体,能够有效排出污物保持良好水质。本技术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中进水管和出水管可与水循环过滤系统、增氧系统等连接,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基于虾蟹类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提高了虾蟹幼苗的标粗成活率和品质,可应用于虾蟹苗种的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主体的俯视图;
20.图示说明:1、进水管;2、出水管;3、出水孔;4、球阀;5、养殖区;6、支撑座;7、隔网;8、支撑柱;9、沉积区;10、出水口;11、虹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得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主体的俯视图,其中图2省去了支撑座和隔网。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虾蟹幼苗养殖装置,包括主体、隔网7、进水管1以及出水管2;进水管1与主体的顶部连通,出水管2与主体的底部连通;隔网7嵌设于主体内,将主体由上至下分割为养殖区5和沉积区9。
24.本技术中,在养殖区5水流从进水管1流入主体的顶部,水流冲入能充分带动主体内水体搅动,便于虾蟹幼苗活动,为虾蟹营造一种良好的水质环境、底质环境和栖息环境。在沉积区9通过水流带动隔网7上的污物下排,经出水口10排出主体,能够有效排出污物保持良好水质。本技术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中进水管1和出水管2可与水循环过滤系统、增氧系统等连接,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基于虾蟹类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提高了虾蟹幼苗的标粗成活率和品质,可应用于虾蟹苗种的规模化生产。
25.进一步的,主体的顶部为方形,主体的底部为倒四棱锥形。
26.进一步的,四棱锥形的坡度比为20%

30%。
27.本技术中,主体上部为方形,下部为倒四棱锥形的设计空间利用率高,方便安装和固定。主体底部合理的坡度设计能减少沉积区9内的杂质积累、有利于及时排出体系,使水体得到良好交换。
28.进一步的,主体沿水平方向的内壁侧围间隔设有支撑座6,隔网7架设于支撑座6上。
29.本技术中,支撑座6设于距倒四棱锥形顶部5cm处。设置间隔的支撑座6放置隔网7,方便隔网7装卸和清洁。
30.进一步的,主体的底部位于四棱锥的四个平面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四个支撑柱8,四个支撑柱8用于支撑隔网7。
31.本技术中,分布于四棱锥四个面上的支撑柱8用于支撑隔网7,避免隔网上积累污
物过多导致坍塌,支撑性能稳固且结构简单。
32.进一步的,进水管1为框型,与主体的顶部相贴合设置,进水管1间隔设有出水孔3。
33.本技术中,水流经间隔设置的出水孔3以雨淋的方式汇入主体内,能有效维持虾蟹的自然环境、利于虾蟹幼苗活动和生长。
34.进一步的,出水孔3的直径为5mm。
35.进一步的,隔网7由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细砂石、水草和粗砂石。
36.本技术中,一方面残饵粪便可在水流的带动下进入至砂层内,经一段时间的微生物分解和幼苗翻砂后,逐步进入砂层以下并通过隔网7下排至沉积区9,其中,细砂石和水草用于提供幼苗的自然栖息环境,有利于幼苗的摄食活动,粗砂石用于滤出污物。另一方面隔网7上方中心位置处可增设pvc排水管直落地漏,有利于残饵粪便的排出。另外,还可在隔网7上方增设幼苗的躲避物等改善幼苗的栖息隐蔽性和稳定性。
37.进一步的,出水管2设有一段虹吸管11。
38.本技术中,出水管2设有一段开口朝下的u型管道作为虹吸管11,通过调节其高度,来控制主体内的水位,有利于排换水。
39.进一步的,进水管1和出水管2分别设有球阀4。
40.本技术中,球阀4用于控制循环水路的开闭。日常运行时,两个球阀4均处于打开状态,需要换水时可先后调节球阀4的开闭进行排换水。
41.以下提供本技术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的具体实施例。
42.实施例1
43.将本技术实施例为红螯螯虾体长1.2公分虾苗培育至3.5

4.0公分的苗种标粗阶段,放苗密度为800尾/平方米,养殖周期35

40天。
44.放虾苗前,先将隔网固定于支撑座上,隔网中心放置pvc排水管直落式地漏,隔网上铺设一层粒径适宜的粗砂石,然后栽种固定伊乐藻或轮叶黑藻,接着铺设一层厚度适宜、粒径适宜的细砂。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球阀,调整虹吸管的高度以确定水位高度。待加水完毕后,放入待培育的虾苗。
45.在日常投喂时,停止水循环0.5

1小时,待虾苗在细砂表面活动摄食完毕后,打开球阀开始水循环。每周1次调整虹吸管的高度到出水口以下,关闭进水管的球阀,保持出水管的球阀打开,排低系统内水位,充分有效排污,然后重新加水继续运行系统。
46.利用本技术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养殖虾苗未出现底部发黑发臭现象,该阶段虾苗活力好,肢体完整,品质得到提高,成活率为60%

80%。
47.实施例2
48.将本技术实施例为青蟹仔蟹i期培育至扣蟹(背甲宽约2.5公分),放苗密度为150尾/平方米,养殖周期约40天。
49.放苗前,先将隔网固定于支撑座上,隔网中心放置pvc排水管直落式地漏,并隔网上铺设两层粒径适宜的珊瑚石和细海砂。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球阀,调整虹吸管的高度以确定水位高度。待加水完毕后,放入待培育的幼苗。
50.在日常投喂时,停止水循环0.5

1小时,待幼苗在细砂表面活动摄食完毕后,打开球阀开始水循环。每周1次调整虹吸管的高度到出水口以下,关闭进水管的球阀,保持出水管的球阀打开,排低系统内水位,充分有效排污,然后重新加水继续运行系统。
51.利用本技术的虾蟹幼苗养殖装置养殖虾苗未出现底部发黑发臭现象,青蟹苗活力好,肢体完整,成活率为70%以上。
52.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