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氢氰酸预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用品制备用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氰酸预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氢氰酸,又名甲腈、氰化氢,主要用于制造尼龙、杀虫剂、丙烯腈和丙烯酸树脂等。氢氰酸的生产通常是在氢氰酸反应器内进行,由于制备氢氰酸的原料的原因,氢氰酸在反应后,气体内会夹杂氨,因此需要利用氨吸收塔对氨进行吸收。但是在氢氰酸生产量较大的情况下,氨吸收塔的吸收效果有限,会使得最后导出的氢氰酸气体中还夹杂有氨,影响氢氰酸的后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氢氰酸预处理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仅通过氨吸收塔进行氨吸收,效果有限,使得导出的氢氰酸气体中还夹杂有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氢氰酸预处理设备,包括预处理桶、导流管和导出管,导流管贯穿预处理桶的顶部且延伸至预处理桶内,还包括设置在导流管内的喷淋头,喷淋头上连通有进液管;预处理桶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出液口内设有出液阀门;导出管也贯穿预处理桶的上部且与预处理桶连通。
5.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
6.氢氰酸反应器内反应后的氢氰酸气体通过导流管导入预处理桶内,氢氰酸气体在导流的过程中,便与喷淋头喷洒出的反应液接触,完成对氢氰酸气体中部分氨的中和,实现对氢氰酸气体的预处理。再将预处理后的氢氰酸气体通过导出管导入氨吸收塔内,进行氨处理。进入氨吸收塔内的氢氰酸气体经过预处理后,氨含量减少,利用氨吸收塔再次吸收的效果好,从而能减少从氨吸收塔内导出的氢氰酸气体中的氨含量。
7.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8.1、从氢氰酸反应器内导出的氢氰酸气体能够在预处理桶内进行氨的预吸收,进而能减少进入氨吸收塔内的氢氰酸气体中的氨含量,使得氨吸收塔对氢氰酸气体中的氨充分的反应、吸收;
9.2、从氢氰酸反应器内导出的氢氰酸气体进入导流管后,利用喷淋头喷洒出中和液,进而能实现对氢氰酸气体中的氨进行中和,实现对氢氰酸气体的预处理;而且中和液在进入预处理桶后会进行堆积,在氢氰酸气体进入预处理桶后,会再次与中和液接触完成氨吸收;
10.3、氢氰酸气体在进入导流管后就能与中和液接触,并且在从导流管导出的过程中,会持续与氢氰酸气体进行接触,使得氢氰酸气体和中和液的接触反应时间长,对氨的吸收效果好;
11.4、氢氰酸在生成后,温度较高,在导流管内直接导入中和液,能够对氢氰酸气体进
行降温,避免因高温发生分解的问题出现。
12.进一步,预处理桶包括上方的锥形部和下部的圆桶部,导出管设置在锥形部上。
13.有益效果:将预处理桶的上部设置成锥形,能够使得在预处理桶内壁有液体堆积时,液滴能沿着预处理桶的锥形部向下流动,进而完成中和液的堆积,便于氢氰酸气体进入预处理桶时,与中和液的接触,进行进一步的氨处理,提高氨处理的效果。而且随着中和液的堆积,液面上升,能够使得氢氰酸气体进入预处理桶后,与中和液液面接触的时间缩短,加快反应。
14.进一步,预处理桶的内壁上设有控制出液阀门启闭的浮子开关,浮子开关的浮头低于导流管的底端。
15.有益效果:在预处理桶内的液面上升至带动浮子开关上移时,能完成浮子开关将出液管内的出液阀门打开,进而将反应后的中和液导出,使得中和液的液面下降,避免导流管被中和液没过,增大阻力的情况出现。
16.进一步,导出管朝远离预处理桶方向向上倾斜设置。
17.有益效果:导出管倾斜设置,并且对倾斜方向进行限制,能够实现随预处理后的氢氰酸气体进入导出管的中和液能沿着导出管流动,回流至预处理桶内。
18.进一步,导出管的倾斜角度为15~35
°

19.有益效果:将导出风管设置为该角度,既能够实现中和液的回流,又能方便预处理后的氢氰酸气体快速的进入氨吸收塔内。
20.进一步,导流管与预处理桶之间设有密封圈。
21.有益效果:通过密封圈的设置,能降低氢氰酸气体泄漏的概率。
22.进一步,喷淋头的出液端朝上倾斜设置。
23.有益效果:喷淋头喷洒出的中和液向上倾斜,使得中和液在导流管内的流动路径更长,从而增加中和液与氢氰酸气体接触的时间,提高氨吸收的效果。
24.进一步,喷淋头设有多个,且均布在导流管内圈。
25.有益效果:多个喷淋头能增加喷洒的中和液的量,并且喷淋头均匀分布,能够提高中和液与氢氰酸气体接触的均匀度,从而提升氨吸收的效果。
26.进一步,导流管外固定有同轴设置的环形管,喷淋头均与环形管连通,进液管与环形管连通。
27.有益效果:设置环形管,能够将多个喷淋头连通,利用一根进液管便能完成导入中和液。
28.进一步,导出管上表面的顶端也设有喷淋头,喷淋头上连接有导液管。
29.有益效果:通过导液管导入液体,并通过喷淋头喷洒出,能够再次与氢氰酸气体接触,进行氨吸收,同时反应后的中和液能沿着倾斜的导出管流动,进入预处理桶内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纵向剖视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3.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预处理桶1、锥形部11、圆桶部12、出液口121、出液管122、导流管2、导出管3、喷淋头4、浮子开关5、环形管6、进液管7、导液管8。
34.实施例1:
35.一种氢氰酸预处理设备,基本如附图1所示,包括预处理桶1、导流管2和导出管3。预处理桶1包括上部的锥形部11和下部的圆桶部12,锥形部11的顶端设置有连通孔,导流管2通过连通孔插入预处理桶1内。连通孔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能实现将导流管2和预处理桶1进行密封,降低氢氰酸气体泄漏的概率。
36.预处理桶1左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出液口121,出液口121上连通有出液管122,出液管122内设有出液阀门,本实施例中出液阀门为电磁阀。预处理桶左侧壁上设有控制出液阀门启闭的浮子开关,浮子开关5的浮头低于导流管的底端。因此,当预处理桶1内的液面上升至带动浮头上移时,浮子开关5控制出液阀门打开,将预处理桶1内的中和液导出;随着液面下降,浮子开关5带动出液阀门关闭。能实现预处理桶1内的中和液液面始终低于导流管2底端。
37.预处理桶1的锥形部11右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导出管3插入安装孔内,且导出管3与预处理桶1连通;安装孔内也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能实现将安装孔和导出管3密封,进而降低氢氰酸气体从安装孔泄漏的概率。
38.导出管3从左至右向上倾斜设置,且导出管3的倾斜角度为15~35
°
,本实施例中导出管3的倾斜角度为20
°
,因此能实现液体沿着倾斜的导出管3滑动,并且该倾斜角度不会对氢氰酸气体的流动造成影响。
39.导流管2内壁上设有多个喷淋头4,本实施例中喷淋头4设有2个,且两个喷淋头4对称设置。导流管2的外壁上同轴固定有环形管6,环形管6的内圈设有与喷淋头4连通的导管,环形管6的外圈连通有进液管7,进液管7位于两个喷淋头4之间。喷淋头4的出液端向上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15
°

40.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41.在使用时,先将导流管2的顶部与氢氰酸反应器的出气端连通,再将导出管3的右端与氨吸收塔的进气口连通。在氢氰酸制备的过程中,氢氰酸反应器通过导流管2将生成的氢氰酸气体导入预处理桶1内,并打开喷淋头4,使得喷淋头4向导流管2内喷洒中和液。
42.氢氰酸气体在导流管2内流动时,与喷淋头4喷洒出的中和液接触反应,实现氨的吸收;而随着氢氰酸气体的流动,氢氰酸气体持续与中和液接触,使得氨的吸收效果更佳。当氢氰酸气体进入预处理桶1后,与预处理桶1内堆积的中和液进行接触反应。再从导出管3导入氨吸收塔内。
43.喷淋头4喷洒的中和液在预处理桶1内堆积,因此液面逐渐升高,待液面升高至带动浮子开关5的浮头上移后,将出液阀门打开,导出预处理桶1内的中和液。待液面下降后,浮子开关5的浮头下降,使得出液阀门关闭。
44.实施例2:
45.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2所示,导出管3右端的顶面也设有喷淋头4,喷淋头4上连接有导液管8。能够实现向导出管3内喷洒中和液,完成对氢氰酸气体的
持续接触反应,吸收氢氰酸气体中夹杂的氨。而反应后的中和液能够沿着倾斜的导出管3导流至预处理桶1内进行堆积。
46.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