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1-12-08 00: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地下连续墙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而地铁建设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城市地区的地下部分往往分布有大量的管道、线缆、通道等结构。如何在管线位置安全、快速地进行地下连续墙作业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3174931a的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原位管线保护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用于提高原位管线的安全性以及管线区域的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效率,该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原位管线部位、原位管线状况信息和原位管线保护区域;步骤二、确定导墙开挖参数和原位管线部位的所处区域状况;步骤三、原位管线支护和导墙沟槽开挖:导沟开挖和土方开挖,对开挖后的原位管线进行支护;步骤四、导墙施作:对安装导墙抗拉钢筋结构物件后的导墙进行模板安装、砼浇筑和模板拆除;步骤五、地下连续墙施作:将预先制作好的槽段连续墙抗拉钢筋结构物件分段吊装至所述地下连续墙槽段的槽内,得到吊装槽段,对所述吊装槽段进行墙体砼浇灌。
4.上述技术方案存在至少一个以下问题:1、传统的液压抓斗成槽机只能直上直下进行成槽施工,例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12294803u的专利文献所提出的液压抓斗机构,并不能用于掏挖障碍物下方的土体,因此上述技术方案未解决如何在管线下位置开挖成槽的问题;2、虽然上述技术方案提及将钢筋笼分段吊装入槽,然而实际操作时如何实现将分段的钢筋笼置入管线下位置的问题,以及如何保障分段钢筋笼逐一入槽后彼此对准的问题均未解决,实际应用性差。
5.针对传统液压抓斗成槽机无法应对管线下开挖成槽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如发表于2017年第12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中的《地下连续墙遇管线障碍施工技术》一文中,该研究对传统液压抓斗成槽机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其抓斗一侧的下端的钢爪处,焊接三根长60cm的、且与抓斗成45
°
的钢轨爪,以此增大抓斗开口宽度,借助于钢轨爪将管线下土体挖掉。并且其提出了针对改进后的抓斗成槽机的成槽施工方法:分别在管线下位置的两侧抓土以将位于管线下位置的土体清除。公开号为cn211547854u的专利文献也公开了将铲刀装置活动安装在成槽机的抓斗齿根处的技术方案,借助于铲刀装置来解决连续墙施工设备抓斗自带斗体无法清除工字钢内侧障碍物的问题。
6.上述技术方案均是在抓斗的斗齿根部装配铲刀,在开挖过程中铲刀与抓斗斗齿共同作用至土体,铲刀甚至先于抓斗斗齿接触土体而作为主要的开挖部位。然而上述技术方案的问题在于:铲刀是另外单独焊接或装配至抓斗上的,因此其强度相较于与斗体一体成型的斗齿的强度更差;并且铲刀呈长条状而其仅只有一端固定在斗齿根部,铲刀的结构使其将在开挖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而其有效固定面积非常有限,实际使用时极易出现铲刀受压过大而发生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况。因此上述技术方案仍未解决在管线下位置开
挖成槽的问题。
7.针对钢筋笼入槽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发表于《建筑
·
建材
·
装饰》2018年第17期中《某工程地下连续墙遇电力管线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其就地墙钢筋笼受管线影响无法整体吊放入槽的问题提出了一槽两笼施工方法,钢筋笼分成左右两半制作、依次吊装入槽;该两幅槽段的钢筋笼分为两幅制作,两幅钢筋笼之间采用雌雄头镶嵌连接;为满足钢筋笼水平移动拼装的要求,一幅钢筋笼笼顶2m范围做成“l”型,“l”型缺口宽度为0.6米,即两片钢筋笼拼装完成后缺口的宽度;左侧第一幅钢筋笼沿线缆保护装置垂直下放,待钢筋笼“l”型缺口底部标高略低于线缆保护装置底部标高时适当摆动吊车大臂,向线缆方向水平移动钢筋笼,边移边放,直至钢筋笼下至设计水平和标高位置;右侧第二幅钢筋笼,按照正常施工垂直安放;钢筋笼下放完成后再下放左侧锁口管。
8.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将分段的钢筋笼置入管线下位置的问题,然而其采用的是先后放入l型钢筋笼和常规型钢筋笼的施工步骤,且还将两幅钢筋笼设置为雌雄槽接头,为保障钢筋笼的下放顺利,必将导致常规型钢筋笼下放后与l型钢筋笼之间存在较大的拼接间隙。
9.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10.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系统,至少包括抓斗,抓斗具有彼此共同形成可启闭的斗状空间的至少两个斗状颚板以及开设于斗状颚板上的至少两个漏水孔,漏水孔将斗状空间与抓斗外部连通且其与斗状颚板上用以破碎土体的端部分别沿斗状颚板在对土体进行破坏时的切削方向依次分布在斗状颚板的不同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抓斗上的至少一个超挖刀,并且该超挖刀是以其刀体贯穿进至少一个漏水孔而无需在斗状颚板单独开孔的方式固定在抓斗上。
1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超挖刀被配置为在通过外力驱动抓斗动作而使其斗状空间启闭的过程中其刀体所能够覆盖的土体区域超出斗状颚板上用以切削土体的端部所能够覆盖的土体区域。
1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超挖刀上分别从斗状空间和抓斗外部靠近漏水孔的局部刀体均以焊接的方式连接至漏水孔所在的抓斗斗体上。
1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超挖刀的两端分别位于斗状空间和抓斗外部且其刀体分别朝向斗状空间的内外两侧延伸。
1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超挖刀上分别位于斗状空间和抓斗外部的刀体上在抓斗开挖槽段的过程中用以切削土体的一侧为超挖刀的同一侧。
1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至少两个超挖刀之间通过设置加强筋来稳固增强。
1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为常规型结构的第一钢筋笼和通过在常规型结构上去除与管线保护结构相对应的部分钢筋而得到的第二钢筋笼,第一钢筋笼与第二钢筋笼彼此可对接形成避让管线保护结构的钢筋笼结构。
17.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至少包括:对槽段内暴露的管线进行保护,形成管线保护结构;制备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第一钢筋笼与第二钢筋笼彼此可对接形成避让管线保护结构的钢筋笼结构;下放抓斗分别开挖管线保护结构两侧的土体,形成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在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槽孔内下放抓斗,平移成槽机,利用超挖刀切削位于管线保护结构下的土体;将第一钢筋笼、第二钢筋笼和锁口管依次吊装入槽;砼浇筑,以此完成该槽段的地下连续墙施工。
1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吊运第一钢筋笼入槽后,吊运第二钢筋笼对准第二侧;在第二钢筋笼下放至标定高度时,摆动吊臂,向线缆保护结构所在方向移动第二钢筋笼,直至其与第一钢筋笼对准。
1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吊运第一钢筋笼或第二钢筋笼入槽后,用钢制扁担穿入钢筋笼的吊环内,将钢制扁担搁置在导墙顶面上,以便于调整及固定钢筋笼。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系统中抓斗的简化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系统中抓斗的简化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系统中钢筋笼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中钢筋笼对接方式的简化示意图;
24.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中采用定位筋辅助定位钢筋笼的简化示意图;
25.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的钢筋笼对接方式的简化俯视示意图;
26.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辅助轨道的简化示意图;
27.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的钢筋笼对接方式的简化俯视示意图;
28.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辅助轨道的简化示意图;
29.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钢筋笼与管线保护结构对接位置关系的简化示意图。
30.附图标记列表
31.1:抓斗;2:超挖刀;3:条形板;4:挡板;5:漏水孔;6:第一钢筋笼;7:第二钢筋笼;8:第一侧;9:第二侧;10: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12: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筋段;15:第一滑槽;16:第一滑块;17:管线保护结构;18:第二滑槽;19:第二滑块;20:第一滑动件;21:第二滑动件;22:第一辅助轨道;23:第一轨道段;24:第二轨道段;25:第三轨道段;26:第二辅助轨道;27:第一区段;28:第二区段;29:第三区段;30:第二通孔;101:机体;102:液压油缸;103:滑动机构;104:抓斗支座;105:第一斗状颚板;106:第二斗状颚板;107:第一连杆;108:第二连杆;109:定位筋;1010:锁口管;1011:纵向衍架筋。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33.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系统,至少包括用于施工地下连续墙时由地表向下开挖成槽的成槽机。成槽机上悬吊有抓斗1,其主要由两块可启闭的斗状颚板合
在一起组成用于抓取土体的空间。通过抓斗1沿着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可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施工系统还包括相应的起重机、泥浆泵、钢筋笼、锁口管等。
34.导墙开挖前先人工开挖探槽,及时地采取管线保护。导墙断面通常采用
“┑┍”
型,分段施工,导墙尺寸需保证成槽机顺利下放抓斗1开挖槽段。
35.在开挖至管线位置后,采用一定厚度的钢板焊接成为矩形框,该矩形框的宽度足以覆盖该处管线。将管线包覆在矩形框内,上下左右各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缓冲空间内可填充防火棉,避免成槽机破坏管线。
36.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所提出的施工系统中,该抓斗1至少包括斗状颚板105、106、斗齿和至少一个超挖刀2。
37.该抓斗1还包括机体101、液压油缸102、滑动机构103以及抓斗1支座104。
38.滑动机构103设于机体101的内部空间,并相对于机体101能够受外力作用的调控而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机体101的内部空间设有滑轨,用以滑动机构103的滑动导向。滑动机构103由液压油缸102进行驱动。
39.斗状颚板105、106分别铰接在抓斗1支座104上,并分别通过连杆107、108与滑动机构103连接。
40.斗状颚板105、106、滑动机构103和连杆107、108形成等效的曲柄-滑块机构。每个斗状颚板105、106就是曲柄,由于斗状颚板105、106的张开位置限制和彼此的闭合,每个斗状颚板105、106的运动轨迹是其轨迹圆的一部分。滑动机构103与机体101内的滑轨作为驱动源,斗状颚板105、106的展开与合拢构成机构的负载。即,通过外力作用驱动滑动机构103相对于机体101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滑动机构103同步地带动连杆107、108以及斗状颚板105、106动作,由于斗状颚板105、106的一端铰接在抓斗1支座104上,故而斗状颚板105、106绕其在抓斗1支座104上的铰接点相对转动,其运动轨迹是轨迹圆的一部分。
41.斗状颚板105、106具有条形板和挡板。两个挡板分别固定在条形板上沿板体宽度方向分布的两侧。挡板为扇形结构,该扇形结构的圆心角可以是钝角且不大于110
°
。若挡板的扇形结构圆心角过小,斗状空间的容积过小,降低了抓斗1的容量,但若挡板的扇形结构圆心角过大,斗状颚板105、106向下挖掘的行程变短,挖掘的土体量将减小,减小了抓斗1的单次挖掘量,降低了挖掘效率。
42.条形板与挡板形成用于载土的斗状空间。条形板在其板体长度方向包括至少一个直线段和/或至少一个弧线段,最大化斗状空间以能够载取更多的土体。
43.条形板的板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有斗齿。
44.斗状颚板105、106还具有至少两个漏水孔5。漏水孔5开设在条形板上。漏水孔5开设在条形板上相对远离斗齿所在的端部的板体上。条形板的板体内外两侧可通过漏水孔5相连通。
45.漏水孔5呈长条状,其延伸方向与条形板的延伸方向一致。当挖掘的地带有地下水渗出时,条形板上漏水孔5的设置可保证斗头内外压强一致,便于挖掘。并且地下水可从漏水孔5处漏出,减轻了斗状颚板105、106的重量。
46.为实现管线下位置的开挖成槽,在本技术中,在至少两个漏水孔5内设置有超挖刀2。在该设置下,由于常规的成槽机抓斗1上本身就设置有漏水孔5,因此无需另外开槽或开孔,即可将超挖刀2装配至成槽机上。极大地降低了加工难度以及改造成本,在现已有的常
规成槽机上即可实施本技术。
47.在驱动斗状颚板105、106绕各自的铰接点转动时,超挖刀2能够覆盖的区域范围大于斗齿所能够覆盖的区域范围。基于此,超挖刀2增大了成槽机抓斗1的有效施工范围,并且超挖刀2类似于悬置设置,其所对应的竖向区域中无成槽机其他部件,也就是通过移动抓斗1的位置,可以将至少部分超挖刀2置于其覆盖区域范围内包含至少部分位于管线下位置的土体。对此,无需更换操作的机械设备,只需通过在地面上调控抓斗1的位置,即可借助于超挖刀2来切削位于管线下位置的土体。
48.为实现超挖刀2装配至抓斗1上更好的稳固效果,在本技术中,将超挖刀2贯穿出漏水孔5,并且分别从漏水孔5的两侧对超挖刀2进行焊接处理。本技术摒弃了传统的单侧固定方法,将超挖刀2通过漏水孔5进行双面焊接固定,使得超挖刀2与斗状颚板105、106之间的接触面积呈倍数增大,从而超挖刀2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将其外力作用更好地传递至斗状颚板105、106,而非超挖刀2与斗状颚板105、106之间的固定点局部过度受力。
49.为更好地辅助抓斗1完成开槽作业,在本技术中,超挖刀2的两端分别位于条形板的左右两侧,且分别朝向斗状空间的内外两侧延伸。在实际开挖槽段过程中,斗状颚板105、106在开挖前处于张开姿态,能够覆盖的土层区域较宽,假设能够获取到第一土体容积,而后通过相对转动驱使斗状颚板105、106合拢,彼此带有斗齿的一端部分交叠,此时所对应的土层覆盖区域明显缩窄,抓斗1空间对应的第二土体容积小于第一土体容积,因此通常被抓取到抓斗1空间内的土体均会受到抓斗1空间限制而被压缩,土层被压缩过程中对抓斗1的内部组件施加反作用力,影响抓斗1的使用寿命。对此,在本技术中,超挖刀2朝着斗状空间内部也延伸了一段长度,在下放抓斗1开挖槽段时,该部分长度下的超挖刀2将与被斗齿挖进至斗状空间的土体相接触,并在斗状颚板105、106的张合动作下,对进入斗状空间的土体进行切割。进入斗状空间的土体将以更松散的状态被抓取在斗状空间内,一方面减小了土体在从第一土体容积被压缩至第二土体容积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力作用,也就减小了土层被压缩过程中对抓斗1的内部组件施加反作用力,有利于延长抓斗1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闭斗后起吊抓斗1的过程中起重绳的平衡受到斗状空间中土体形态的影响,因此在本技术中土体在斗状空间中的分布更加均匀,能够进一步地改善起重绳起吊抓斗1时的平衡性,保障抓斗1的顺利起吊。
50.超挖刀2的两端在抓斗1开挖槽段的过程中进行土层挖切的一侧为超挖刀2的同一侧。在实际开挖槽段过程中,超挖刀2单侧的端部受到的外力作用会致使超挖刀2与斗状颚板105、106之间的固定位置处受力不均,而超挖刀2两侧的端部同时受到相当于同向的外力作用时,固定位置处受力均匀分散,抗剪强度大,不易变形。
51.为进一步增强超挖刀2在开挖槽段过程中稳固效果,在本技术中,至少两个超挖刀2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不同的超挖刀2上。加强筋可同时焊接至至少两个超挖刀2上。加强筋能够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超挖刀2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超挖刀2的切面面积。
52.超挖刀2的刀面上设置有半椭球凸包微结构和半椭球凹坑微结构。半椭球凸包微结构和半椭球凹坑微结构可以是非均匀分布。通过将刀面加工为微结构的织构阵列,能够有效地减少超挖刀2在土层中的挖抓阻力,并且能够减少在挖抓过程中切削热的产生。并且包含半椭球凸包微结构和半椭球凹坑微结构的几何非光滑结构单元的结构设置下,使得土
体产生大变形而引起微振效应,减少了土壤黏附在刀面上的现象,降低了停机清理抓斗1的次数,能够有效提高开槽效率。
53.为实现管线下地下连续墙的钢筋笼置入及拼装,在本技术中,将钢筋笼分为两副小钢筋笼,分别为异型钢筋笼和常规型钢筋笼。常规型钢筋笼可以是指立体方形结构的钢筋笼。异型钢筋笼可以是指通过在立体方形结构的钢筋笼上去除与管线保护结构相对应的部分钢筋而得到的非常规结构的钢筋笼。与管线保护结构相对应的部分钢筋可以是立体方形结构。
54.由于抓挖的槽体的单侧已施工形成具有雄槽或雌槽接头的部分地下连续墙,在其紧邻的旁侧进行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仅需在远离该部分地下连续墙的另一侧设置锁口管,而在靠近该部分地下连续墙所在侧的钢筋笼需对应地设置雌槽或雄槽接头,无需再设置锁口管。对此,在本技术中,将已施工形成具有雄槽或雌槽接头的部分地下连续墙的单侧作为第一侧,将与之对应的另一侧作为第二侧,将常规型钢筋笼作为第一钢筋笼,将异型钢筋笼作为第二钢筋笼。
55.本技术采用一槽三孔的管线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先开挖既有管线保护结构两侧的土体,从上至下逐次递增下放抓斗1深度,以反复开闭抓斗1的方法削切土体,形成位于管线保护结构两侧的两个槽孔。与第一侧对应的槽孔足以下放第一钢筋笼,与第二侧对应的槽孔足以下放第二钢筋笼。
56.在已开挖好的槽段下放成槽机抓斗1,利用抓斗1上装配的超挖刀2平行削切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下的土体,直至能够放入抓斗1。然后平移成槽机,直至抓斗1移动至既有管线保护结构下方。在导墙上标记好抓斗1定位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下方的首次定位点,随即进行既有管线下方土体的掏挖。
57.从上至下逐次递增下放抓斗1深度,以反复开闭抓斗1的方法削切位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下方的土体。
58.抓斗1出渣时,把成槽机移位至已完成的槽段。按正常速度提升渣土,避免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冲撞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把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下一侧的土体挖完。
59.再移动成槽机至第二次成孔的槽段位置,在此位置下放成槽机抓斗1,随即开始掏挖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下另一侧土体,直至全部掏挖完毕既有的管线保护结构下的土体。最后通过刷壁和循环泥浆实现成功成槽。
60.依据第一钢筋笼的重心位置,在钢筋笼顶端设置吊点,采用较大起重量的履带吊作为钢筋笼起吊主吊机,较小起重量的履带吊配合起吊。起吊钢筋笼时,先用主吊和副吊双机抬吊,将第一钢筋笼水平吊起,然后升主吊、放副吊,将第一钢筋笼凌空吊直。起吊时防止第一钢筋笼在下端拖引,笼下端系上绳子,人力操作减少摆动,直至第一钢筋笼全部凌空调整顺直。
61.采用履带吊车将第一钢筋笼运输至施工槽段。将第一钢筋笼垂直缓慢放入第一侧的槽段或槽孔内。下放第一钢筋笼到设计位置时,摘吊钩固定钢筋笼。
62.吊运第一钢筋笼入槽后,用钢制扁担穿入第一钢筋笼最终吊环内,搁置在导墙顶面上,固定第一钢筋笼。校核第一钢筋笼入槽定位的平面位置与高程偏差,并通过调整位置与高程,使第一钢筋笼吊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63.采用同上的方法,吊运第二钢筋笼。将第二钢筋笼垂直缓慢放入第二侧的槽段或槽孔内。待第二钢筋笼的缺口底部标高略低于线缆保护结构底部标高时,适当地摆动吊车大臂,向线缆保护结构所在方向移动第二钢筋笼。边移边放,直至第二钢筋笼下放到设计位置。在第二钢筋笼的移动所让出的位置吊装锁口管。第二钢筋笼移动至其与第一钢筋笼对接,并摘吊钩固定第二钢筋笼。
64.浇筑混凝土,并根据砼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接头管的松动和拔出时间。
65.管线保护结构17具有位于挖槽的第一侧8的第一侧面,以及位于挖槽的第二侧9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可以均为竖直端面。
66.第一侧面对应于从挖槽的第一侧8向下放的第一钢筋笼6。
67.在本技术中,为确保两个钢筋笼对接的准确,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引导第一钢筋笼6能够在由上至下地下放至第一侧8内的过程中停放至预设指定位置的第一滑槽15。预设指定位置指的是能够与从挖槽的第二侧9下放的第二钢筋笼7对接的位置,该预设指定位置可以是根据管线保护结构17的高度位置来确定的。优选地,第一钢筋笼6的笼体上预先装配有与第一滑槽15相适配的第一滑块16。第一滑槽15沿着第一钢筋笼6的入槽方向延伸且其在竖向上位于相对较高位置处的端部为开放端,其在竖向上位于相对较低位置处的另一端部为封闭端,在第一钢筋笼6借助于吊装设备而沿着入槽方向下放进入挖槽的第一侧8时,第一滑块16可以从第一滑槽15的开放端对接至第一滑槽15并在其滑动抵达第一滑槽15的封闭端时由于封闭端的限位作用而相对管线保护结构17固定,以此指示第一钢筋笼6已经下放至预设指定位置。
68.本技术中设置的第一滑槽15或第二滑槽18等均可以是指若干条滑槽的组合,若干条滑槽彼此并列地设置在管线保护结构17的外壁上,通过增加滑槽的数量可以提高滑槽对钢筋笼的限位作用。本技术中设置的第一滑块16或第二滑块19应是按照其数量或位置等参数与滑槽相对应的方式来设置。
69.为更好地引导第一滑块16对接至第一滑槽15,在本技术中,在与第一侧面相平行的且与第一钢筋笼6的入槽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第一滑槽15在该方向上的宽度具有在自第一滑槽15的开放端朝向第一滑槽15的封闭端延伸的方向上的递减趋势。优选地,第一滑槽15的所述宽度具有在自第一滑槽15的开放端朝向第一滑槽15的封闭端延伸的方向上的先递减至与第一滑块16的形状相适配的预设宽度再趋平的趋势。递减趋势指的是第一滑槽15从宽至窄逐渐收窄,直至刚好第一滑块16刚好能够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15上而不会在朝向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上脱离第一滑槽15。趋平的趋势指的是变化误差较小。对应地,第一滑块16以其一端连接在钢筋笼笼体上且呈外凸形态的方式设于钢筋笼的一纵向箍筋上,由于钢筋笼的若干纵向箍筋是以形成若干格子的方式交错焊接而使得单个的纵向钢筋被划分为若干段筋段14,第一滑块16被配置为其可以沿着其所对应的纵向钢筋上的一筋段14滑动但不能相对该筋段14转动的方式定位在该筋段14上。第一滑块16的一端连续连接至彼此平行的两个筋段14上,以此使得第一滑块16虽然能够滑动但并不能相对筋道段转动。
70.第一滑块16上相对远离钢筋笼笼体的一端用于滑动连接至第一滑槽15。当第一滑块16连接至第一滑槽15上与之形状相适配的槽段时,第一滑块16在垂直于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运动被限制而只能通过朝向第一滑槽15的开放端移动的方式才能离开第一滑槽15。
71.优选地,第二钢筋笼7的笼体上预先装配有可以与第一滑槽15相适配的第二滑块
19。第二滑槽18沿着第二钢筋笼7的入槽方向延伸且其在竖向上位于相对较高位置处的端部为开放端,其在竖向上位于相对较低位置处的槽体沿着管线保护结构17的第二侧面与其底面连续延伸,直至设置在该底面上的封闭端。在第二钢筋笼7借助于吊装设备而沿着入槽方向下放进入挖槽的第二侧面时,此时第二滑块19位于第二钢筋笼7上与第二侧面相靠近的第三侧面12上。第二滑块19可以从第二滑槽18的开放端对接至第二滑槽18,并在其滑动抵达第二侧面底部时,继续沿着槽体朝向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面滑动,直至抵达至封闭端,由于封闭端的限位作用而使得第二滑块19相对管线保护结构17固定,以此指示第二钢筋笼7已完全预设指定路线。
72.当第二滑块19滑动抵达第二侧面底部时,此时第二滑块19从第二钢筋笼7的第三侧面12移动至第二钢筋笼7上用于与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面相对应的第四侧面13。即,第二滑块19能够相对第二钢筋笼7移动,能够从其第三侧面12移动至第四侧面13,以使得第二滑块19在其位于第三侧面12时能够从第二滑槽18的开放端进入而沿着竖向设置的第二侧面移动,在其位于第四侧面13时能够转向进入水平设置的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面以继续移动。
73.为实现第二滑块19在第二钢筋笼7上不同侧面之间移动的目的,第二钢筋笼7的位于其第三侧面12与第四侧面13之间的第一拐角上设置有第一辅助轨道22,第一辅助轨道22的两端以其轨道连续且平滑地越过该第一拐角的方式而分别延伸至第三侧面12与第四侧面13上。优选地,第一辅助轨道22包括彼此依次连接并连续地平滑过渡的第一轨道段23、第二轨道段24和第三轨道段25,第一轨道段23与第三轨道段25的延伸方向均为直线且两者分别以其与所在侧面相平行的方式设置在第三侧面12与第四侧面13上,第二轨道段24为弧形结构,用以引导第二滑块19在不同侧面间的过渡。
74.第二滑块19包括板状主体,板状主体的两板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动件20和第二滑动件21,第一滑动件20与第二滑动件21的结构相同。滑动件类似于抓手,可从轨道的两侧抓住轨道,以实现其在轨道上的相对滑动。第一滑动件20滑动连接在第一辅助轨道22上,第二滑动件21用于在下放第二钢筋笼7时滑动连接至第二滑槽18。第二滑槽18并非通过其两个互为相对面的侧壁来滑动连接滑块,而是在其滑槽底面上设置有第二辅助轨道26,第二辅助轨道26与第一辅助轨道22的结构大致相同,以此使得第二滑块19能够按照其第二滑动件21对接至其第二辅助轨道26的方式连接在第二滑槽18内,而第二滑槽18中的两侧壁主要是用于更好地引导第二滑动件21与该第二辅助轨道26的对准。优选地,第二滑槽18在与第二侧面相平行的且与第二钢筋笼7的入槽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具有在第二滑槽18的开放端朝向第二滑槽18的封闭端延伸的方向上的递减趋势。优选地,在与第一侧面相平行的且与第一钢筋笼6的入槽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第二滑槽18在该方向上的宽度具有在自第二滑槽18的开放端朝向第二滑槽18的封闭端延伸的方向上的先递减至与第二滑块19的形状相适配的预设宽度再趋平的趋势。第二辅助轨道26的端部设置在第二滑槽18的宽度趋平后的槽段内。递减趋势指的是第一滑槽15从宽至窄逐渐收窄,直至刚好第一滑块16刚好能够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15上而不会在朝向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上脱离第一滑槽15。
75.第一辅助轨道22上背离第二滑块19的端面设于钢筋笼的一纵向箍筋上,第一辅助轨道22被配置为其可以沿着其所对应的纵向钢筋上的一筋段14滑动但不能相对该筋段14转动的方式定位在该筋段14上。第一辅助轨道22至少与彼此平行的两个筋段14连接,以此
使得第一辅助轨道22虽然能够滑动但并不能相对筋道段转动。优选地,第一辅助轨道22的两端可设置有限位部,以防止第二滑块19脱离其轨道。为便于理解,将第二辅助轨道26中与第一辅助轨道22相对应的三个轨道段分别作为第一区段27、第二区段28和第三区段29。
76.为使第二滑块19顺利连接至第二滑槽18内的第二辅助轨道26,以有利于两个钢筋笼之间的对接,第二滑块19被配置为其在未滑动至第二轨道段24的情况下相对第一轨道段23固定而不会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一辅助轨道22的第一轨道段23而移动至其他轨道段。进一步地,第一轨道段23上设置有凸出于该轨道段的轨道底面的且能够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回缩而退出该轨道底面的第一按键,第二滑块19的板状主体上开设有足以套设在第一按键外侧的第一通孔。第二滑块19可以是通过其在所述第一按键受到外力作用而处于回缩状态时移动至其第一通孔与该第一按键相对应的位置上而使得在撤去外力作用后的第一按键能够弹出而贯穿该通孔的方式定位在第一轨道段23上。
77.为使第二滑块19能够在不同轨道段上移动,第二滑块19还被配置为在第一按键受到外力作用而从凸出状态转换至回缩状态时其能够在受到自身重力或其自身重力与外力作用所共同形成的合力的情况下沿着第一轨道段23移动,以此解除第一按键对其形成的限位。进一步地,第二区段28上靠近第一区段27的端部的所在位置对应于第二辅助轨道26上的部分轨道底面,该部分轨道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凸出于该部分轨道底面的挡块,其用于在第二滑块19滑动连接至第二滑槽18内并制动至该部分轨道底面处时借助于第二滑块19的相对滑动而对第一按键施加外力作用来使得呈凸出状态的第一按键转换至回缩状态,以此解除第一按键对第二滑块19的限位作用。
78.为更好地引导第二钢筋笼7对接至第一钢筋笼6,第二滑块19可通过其滑动至第三区段29的方式相对定位至第三区段29上,并且还解除了第二滑槽18对第三区段29施加的限位,从而使得连接在第三区段29的一端的弹性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以此在该弹性件的拉力作用下,第二滑块19能够与第三区段29一起沿着第二滑槽18移动。此时的第二钢筋笼7位于管线保护结构17的下方,通过第二滑块19的主动引导,使其能够朝向管线保护结构17正下方移动。在设置有多个并列的第二滑槽18与多个第二滑块19的情况下,第二钢筋笼7与管线保护结构17之间的连接性更强,对准效果更好。
79.所述连接在第三区段29的一端的弹性件可以是指卷簧或扭簧,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第三区段29的端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滑槽18的封闭端。弹性件可以被配置为始终处于拉伸状态。
80.第三区段29被配置为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18内并通过开设在其底部板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0套设至第二滑槽18的轨道底面上设置的第二按键,以此使得第三区段29被限位至与第二区段28相抵靠对准的位置处,从而第二滑块19能够连续地从第二区段28滑动至第三区段29。本技术中提及的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均具有沿着垂直于第一辅助轨道22或第二滑槽18的底面的方向的运动能力,并且借助于设置在其内部的弹性件而保持凸出状态,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转换至回缩状态。在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上的至少一侧端面上设置有便于对其施加外力作用而使其回缩的坡面。
81.所述第二滑块19被配置为在其滑动至其竖向底端抵接至第二按键的情况下,在外力作用下继续滑动,以此对第二按键施加外力作用而使其退出第二通孔30,同时使得预设于第三区段29上的限位部动作而将第二滑块19限位在第三区段29上。使得预设于第三区段
29上的限位部动作可以是常规的锁定方式。例如,通过设置插销且该插销通过第二滑块19在第三区段29上的移动而被触发,继而落下插入第二滑块19的相应位置处。例如,通过设置位于第三区段29上的第三按键且该第三按键通过第二滑块19在第三区段29上的移动而相继地被压缩及释放,释放后的第三按键插入第二滑块19的相应位置处。
82.优选地,滑块与滑槽等结构可采用高强度金属材料或高强度非金属材料等,保证其强度,滑块滑槽等不会直接承受钢筋笼的重力,并且由于钢筋笼处于悬吊状态,因此在对其笼体的一角施加牵引力的情况下,对所需施加的牵引力要求并不高。吊装设备只需按照其始终保持其提供的有效吊绳长度的方式即可。有效吊绳长度指的是与钢筋笼上不同吊点对应的不同绳索之间的差值,钢筋笼下放稳定的情况下不同绳索之间的差值应当相同。当第二滑块19滑动至拐角后,受限于滑块与滑槽的连接关系,对吊装设备的有效吊力造成影响,即可获知第二钢筋笼7已下放至需管线保护结构17的下方。
83.为便于理解本技术提出的钢筋笼对接过程,如下对其进行简述:在下放钢筋笼之前,第一钢筋笼6上设置有定位在笼体上面向管线保护结构17的一筋段14上的第一滑块16。
84.第二钢筋笼7上架设有第一辅助轨道22和第二滑块19,第一辅助轨道22定位在笼体的豁口的第一拐角处的一筋段14上。第一辅助轨道22包括连续延伸的三个轨道段,在下放钢筋笼前,第二滑块19相对定位在第一轨道段23上。第一辅助轨道22是以越过第一拐角的方式设置的。其中,第二滑块19的两侧都设置有滑动件,滑动件可通过类似抓手的方式滑动连接至辅助轨道,其一侧用于连接第一辅助轨道22,另一侧与第二滑槽18相对应。
85.对应地,管线保护结构17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滑块16的第一滑槽15和用于连接第二滑块19的第二滑槽18。第一滑槽15的两端均在第一侧面上。第二滑槽18的两端分别在第二侧面和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面上。第二滑槽18的中间位置铺设有第二辅助轨道26,第二辅助轨道26包括连续延伸的三个区段。第二辅助轨道26是以越过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部的第二拐角的方式设置的。
86.下放第一钢筋笼6时,吊装设备将第一钢筋笼6由上至下放入挖槽内,当下放至第一滑块16接近管线保护结构17时,继续下放并使第一滑块16从第一滑槽15的顶部的开放端进入,直至其抵达第一滑槽15的底部的封闭端,停止第一钢筋笼6的下放。
87.下放第二钢筋笼7时,吊装设备将第二钢筋笼7由上至下放入挖槽内,当下放至第二滑块19接近管线保护结构17时,继续下放并使第二滑块19从第二滑槽18的顶部的开放端进入。此时第二滑块19是沿着竖向移动。直至其抵达第二拐角,设置在第二拐角的挡板4辅助第二滑块19从第一轨道段23释放。通过该拐角,第二滑块19从第一轨道段23移动至其他轨道段。
88.经过第二拐角后,第二滑块19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三区段29与第三轨道段25,此时第二滑块19是沿着横向移动。继续在第三区段29内移动,第二滑块19被设于第三区段29上的限位件相对定位在第三区段29上,并且同时还辅助第三区段29从第二滑槽18上释放。
89.第三区段29本身是可以在第二滑槽18内来回滑动的,但被其他部件弹性地限制在一预设位置,以便于第二滑块19滑动进入。并且第三区段29上连接有的弹性件,弹性件例如可以是卷簧。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滑槽18的封闭端。在释放第三区段29后,弹性件的弹性势能释放,引导第三区段29与第二滑块19主动沿着第二滑槽18移动。同时第二钢筋笼7朝
向靠近第一钢筋笼6的方向移动。尤其是在下放至豁口处时,位于豁口上方的第二钢筋笼7的长度比第二侧的挖槽的长度小而易引起其下放的不稳定,对此,在本技术中,带有豁口的第二钢筋笼7可以较为稳定地入槽,并且入槽后与第一钢筋笼6对准。
90.优选地,第一钢筋笼6上可设置有第一对接装置,第二钢筋笼7上可设置有第二对接装置。由于第一钢筋笼6与第二钢筋笼7均可移动至指定的位置,以此各自笼体上的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能够实现更准确地对准。
91.优选地,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之间可以采用插接式对接结构,例如第一对接装置具有延伸方向与两个钢筋笼并列的方向平行的凸块,管线保护结构上可开设有便于该凸块移动通过的通孔,第二对接装置具有开口方向与两个钢筋笼并列的方向平行的凹槽。在对接准确的情况下,凸块能够对准插接至凹槽内。优选地,凹槽内设置有强力磁铁,能够将带有磁性的凸块相对固定在凹槽内。
92.优选地,第一对接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钢筋笼6内能够与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部相对应的位置处。与管线保护结构17的底部相对应的位置指的是当第一滑块16抵达第一滑槽15的封闭端时,在竖向高度上位于管线保护结构17的下方的位置处。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一滑块16均设置在第一钢筋笼6上靠近顶端的位置。
93.优选地,第二侧面与从挖槽的第二侧9向下放的第二钢筋笼7相对应。为确保两个钢筋笼对接的准确,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引导第二钢筋笼7能够在由上至下地下放至第二侧9内的过程中沿着预设指定路线移动的第二滑槽18。预设指定路线指的是沿着第二滑槽18,将下放至第二侧9内的第二钢筋笼7移动至与位于第一侧8的第一钢筋笼6相对接的位置的路径。预设指定路线可以是根据管线保护结构17的高度位置以及第一对接装置在第一钢筋笼6相对固定在第一侧8内后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的,以使得装配在第二钢筋笼7上的第二对接装置能够对接至第一对接装置。
94.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