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00: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功能模块和电子设备的电路板电连接的关键配件,在电子设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零插入力(zero insertion force,zif)连接器在电子设备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zif连接器通常包括壳体、翻盖和设在壳体内的导电端子,翻盖的一端装配在壳体内并可在导电端子内转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内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和其他导电结构。电子设备内功能模块通过fpc和连接在fpc两端的zif连接器与笔记本电脑中的电路板导通。
4.然而,在电子设备的产线上经常发生zif连接器翻盖扣合不到位,这样会导致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发生失效,从而影响电子设备的质量和产品故障反馈比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能够降低连接器的失效概率,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产品故障反馈比例。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应用于电子设备,连接器包括端子和翻盖,端子包括支撑臂和两个连接臂,两个连接臂并列设置,支撑臂连接于连接臂的两端之间,支撑臂将两个连接臂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转动腔和安装腔,电子设备的第一电连接件与两个连接臂中的一者接触并导通,电子设备的第二电连接件的部分结构插接在安装腔内,翻盖的端部穿设在转动腔内并可在转动腔内转动,以带动连接臂相对于支撑臂转动,并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导通;
7.转动腔的朝向支撑臂的一侧还设有滑动区域,部分翻盖可滑动至滑动区域内并与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壁相卡接。
8.本技术通过翻盖的端部穿设在转动腔内并可在转动腔内转动,这样在翻盖在转动腔内转动时可以带动连接臂相对于支撑臂转动,将第二电连接件锁附在安装腔内并与第一电连接件导通的基础上,通过在转动腔内设置滑动区域,以便翻盖在扣合锁附后还可以再朝向端子的内部在滑动区域内进行一个滑动锁附,以实现翻盖在连接器内的双层锁附。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连接器只有未扣合和扣合的两种极端状态,能够有效避免翻盖在端子上扣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比如扣合不到位,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防止翻盖在扣合后出现翘起的现象,以降低连接器的失效概率,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产品故障反馈比例。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臂包括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具有间距,支撑臂连接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两端之间,第二连接臂与第一电连接件接触导通。
10.这样翻盖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朝向第二连接臂转动,使得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一连
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中的至少一者接触导通,以实现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件的导通。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加长部,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加长部,第一加长部和第二加长部相对设置并构成滑动区域。
12.这样通过在端子内增设第一加长部和第二加长部,以便在转动腔内增设滑动区域,从而有助于实现翻盖在扣合后还可以再朝向端子的内部进行一个滑动锁附。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翻盖包括盖板和位于盖板端部两侧的凸起部,凸起部穿设在转动腔内并可在转动腔内转动,凸起部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长度,凸起部与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壁相卡接。
14.这样通过凸起部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件的有效导通,而且能够便于翻盖与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壁相卡接,从而将翻盖锁定在滑动区域内。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凸起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盖板的板厚,第一方向为凸起部垂直于盖板的方向。
16.这样能够增强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对第二电连接件的夹紧程度,以使第二电连接件和第一导电部具有较好的接触导通效果。
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凸起部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凸起部在第一方向的长度,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18.这样在确保第二电连接件和第一导电部具有较好的接触导通效果的同时,能够减小翻盖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有助于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长部和第二加长部的内侧壁上均具有凹陷结构,凹陷结构在滑动区域形成避让凸起部的避让空间。
20.这样通过凹陷结构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凸起部进行避让,以便于翻盖在滑动区域内的滑动,另一方面能够便于翻盖与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壁相卡接,以防翻盖自由滑出滑动区域。
2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上设有容设翻盖的避让槽。
22.这样通过避让槽的设置,不仅能够便于翻盖在第一连接臂上的设置,而且能够避免第一连接臂对翻盖的转动进行干涉。
2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与翻盖的凸起部相卡接,第一卡合部形成在滑动区域远离支撑臂的一侧边缘上。
24.这样翻盖滑动至滑动区域内时,可以通过凸起部与第一卡合部卡接,从而将翻盖固定在区域内,防止翻盖滑出滑动区域。
2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位于第一卡合部靠近支撑臂的一侧。
26.这样在确保将翻盖固定在滑动区域内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增大翻盖在滑动区域内的滑动距离,以增强翻盖在滑动区域内的滑动锁附效果,能够更有效的防止翻盖在扣合后翘起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够便于对连接器锁附打开和锁附的状态进行判断,有利于连接器的防呆设计,有助于避免翻盖的人工漏扣。
2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位于凸起部在滑动区域内的滑动路径上。
28.这样翻盖在滑动区域内朝向支撑臂滑动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凸起部与第二卡合部相卡接,从而将翻盖固定在滑动区域内,以简化翻盖在滑动区域的固定。
2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与凸起部朝向翻盖的盖板的一面相卡合,第二卡合部为弹性结构。
30.这样在使得翻盖固定在滑动区域内的同时,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对翻盖在滑动区域内的卡合结果进行判断,另一方面能够便于翻盖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第二卡合部,从滑动区域内滑出,以便打开连接器。
3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为转动腔在滑动区域的内顶壁和内底壁上朝向转动腔的中部延伸的卡合凸起。
32.这样通过卡合凸起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与实现第二卡合部与凸起部朝向盖板的一面相卡合,另一方面能够对凸起部进行阻挡,防止翻盖从滑动区域内自由滑出。
3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还包括第一臂段和第二臂段,第一臂段包括第一加长部,第二臂段与第一加长部连接;第二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第三臂段包括第二加长部,第四臂段与第二加长部连接;支撑臂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臂段和第二臂段之间,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之间;
34.第一臂段、支撑臂和第三臂段构成转动腔,第二臂段、支撑臂和和第四臂段构成安装腔。
35.这样支撑臂可以连接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两端之间,以便翻盖在转动腔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臂段和第四臂段相对于支撑臂朝向第二电连接件转动,并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导通,从而实现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件导通。
3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臂段和第四臂段中的至少一者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导电部,第一导电部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导通;
37.第三臂段上设有与第一导电部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第二导电部与第一电连接件接触导通。
38.这样第二电连接件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与第一电连接件导通,以便形成第一电连接件到第二电连接件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
3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部为二臂段和第四臂段上相对设置的咬合凸起,第二导电部为第三臂段上朝向连接器外部翻折的折边。
40.这样通过咬合凸起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导电部与第二电连接件的接触更加紧密,以便第一导电部和第二电连接件之间具有较好的接触导通效果的同时,能够使得第二电连接件稳固的插接在安装腔内。与此同时,通过折边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二导电部与第一电连接件间接触面积,增强第二导电部与第一电连接件接触导通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便于端子与第一电连接件的连接。
4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端子为可发生弹性形变的塑胶件。
42.这样通过塑胶件的设置,一方面在翻盖在转动腔内转动时,能够便于连接臂发生形变,且使连接臂朝向第二电连接件的一端可以相对于支撑臂转动并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导通,另一方面能够便于连接器的多次插拔使用。
4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翻盖上设有凹槽和标识线中的至少一者,翻盖滑动至滑动区域内时,凹槽和标识线均位于连接器的外部。
44.这样通过翻盖上凹槽的设置,能够便于翻盖从滑动区域内滑出,打开连接器。除此之外,通过翻盖上标识线的设置,能够便于对翻盖的扣合状态进行识别和检测,以避免人工
漏扣连接器,有利于连接器的防呆设计。
45.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和如上述任一项的连接器,第二电连接件通过位于第二电连接件两端的连接器导通其中两个第一电连接件。
46.这样通过第二电连接件与其两端的连接器连接后将电子设备内的其中两个第一电连接件导通,能够在两个第一电连接件之间形成信号传输通路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避免翻盖扣合不到位或者未扣、以及翻盖翘起等现象,以尽可能的降低连接器的失效概率,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产品故障反馈比例。
4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连接件为电子设备的电路板和电子设备内功能模块的电控板中的至少一者,第二电连接件为电子设备内的柔性电路板。
48.这样柔性电路板可以插接在其两端连接器的安装腔内并与连接器接触导通后,将电路板和功能模块的电控板导通,从而在功能模块和电路板之间形成信号传输通路,以便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功能模块所附载的功能。
4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功能模块包括触摸板、麦克风和键盘中的至少一者。
50.这样可以使得触摸板、麦克风和键盘中的至少一者与电路板形成信号传输通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触摸板、麦克风和键盘所附载的功能。
附图说明
51.图1为现有技术中连接器在未扣合状态下与笔记本电脑中fpc和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52.图2为现有技术中连接器在扣合状态下与笔记本电脑中和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5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5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笔记本电脑中连接器分别与电路板和功能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5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在未扣合状态下与fpc和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5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在扣合锁附状态下与fpc和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5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在滑动锁附状态下与fpc和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5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5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6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盖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盖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盖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66.附图标记说明:
67.100

笔记本电脑;10

屏幕件;11

第一壳体;12

第二壳体;13

显示屏;20

底座;
21

第三壳体;22

第四壳体;23

键盘;24

触摸板;25

第一电连接件;26

第二电连接件;27

麦克风;28

电路板;30

扬声器;
68.40

连接器;41

第一连接臂;411

第一臂段;412

第一加长部;4121

凹陷结构;413

第二臂段;414

避让槽;42

第二连接臂;421

第三臂段;4211

第二导电部;422

第二加长部;423

第四臂段;43

支撑臂;44

转动腔;441

滑动区域;442

第一卡合部;443

第二卡合部;45

安装腔;451

插接口;46

第一导电部;
69.47

翻盖;471

盖板;4711

凹槽;4712

标识线;472

凸起部;48

壳体;49

导电端子;491

上臂;4911

头部;4912

尾部;492

下臂;493

咬合部;494

支撑杆;50

fpc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70.目前,在电子设备中,通常需要使用连接器来连接电子设备中功能模块,或者将功能模块连接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以实现功能模块之间或者功能模块与电路板的信号连接或者传递。连接器的失效将导致功能模块之间或者功能模块与电路板的信号无法连接或者传递。连接器的失效是影响电子设备的质量和产品故障反馈比例(fault feedback ratio,ffr)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功能模块和电子设备的电路板28电连接的关键配件,在电子设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1.零插入力(zero insertion force,zif)连接器由于可靠性高、信号串扰小等特点,在电子设备连接器40中的占比高达七成以上,使得zif连接器在电子设备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72.电子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中触摸板、麦克风或者键盘等功能模块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和连接在fpc两端的zif连接器与笔记本电脑中的电路板导通。如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现有的zif连接器包括壳体48、翻盖47和导电端子49,导电端子49设在壳体48内,翻盖47的一端装配在壳体48内并可在导电端子49内转动,翻盖47的另一端位于壳体48的外部。功能模块的电控板上电连接有一个zif连接器,电路板28上电连接有另一个zif连接器。其中,fpc线材50的一端插接在一个zif连接器的导电端子49内与翻盖47相对的一侧,fpc线材50的另一端插接在另一个zif连接器的导电端子49内与翻盖47相对的一侧。导电端子49为由上臂491、下臂492和支撑杆494组成的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工”字形结构。上臂491的尾部4912穿设在翻盖47内,这样翻盖47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下臂492转动扣合后,会迫使上臂491的头部4911下压,从而带动上臂491头部4911上的咬合部493下压并和下臂492上的咬合部493共同咬合夹紧在fpc线材50的一端上,以使fpc线材50的一端与咬合部493良好地接触导通(如图2所示),从而将电子设备内功能模块与电路板28导通。
73.然而,在电子设备的产线上经常发生翻盖47未扣合或者扣合不到位(比如翻盖47在导电端子49内介于图1和图2之间的状态)的情况,甚至电子设备上市后,也会出现翻盖47翘起等的现象,这样上臂491和下臂492上的咬合部493可能无法与fpc线材50接触导通,使得功能模块和电子设备的电路板28的信号无法连接或者传递。这样将导致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比如触摸板24、麦克风27或者键盘23等发生失效,从而影响电子设备的质量和ffr。
74.示例性的,同一系列的笔记本电脑在一年内由于zif连接器失效而引发的触摸板无功能共发生6起,该系列笔记本电脑的异常机由于触摸板无功能引发的退机已超过2起,这样严重影响了笔记本电脑的质量和ffr。
75.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本技术通过翻盖的端部穿设在转动腔内并可在转动腔内转动,将第二电连接件锁附在安装腔内并与第一电连接件导通,以便形成第一电连接件到第二电连接件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的基础上,通过在转动腔内设置滑动区域,以便翻盖扣合后还可以再朝向端子的内部在滑动区域内进行一个滑动锁附,以实现翻盖在连接器内的双层锁附。这样能降低连接器的失效概率,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产品故障反馈比例。
76.其中,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具有zif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77.下面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作进一步阐述。
78.实施例
7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80.从图3中可以看出,电子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100可以包括屏幕件10和底座20,屏幕件10可以通过连接部与底座20转动连接,这样屏幕件10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相对于底座20进行转动,以改变电子设备的构形,从而实现屏幕件10的打开或者闭合。
81.其中,屏幕件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显示屏13,显示屏13装配在第二壳体12内并通过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连接,以构成屏幕件10。这样可以通过改变屏幕件10相对于底座20的位置,进而改变电子设备的构形,使得显示屏13位于打开或者关闭的位置,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开启或者闭合。
82.示例性的,连接部包括但不仅限于转轴。这样可以通过转轴将屏幕件10和底座20转动连接,以便屏幕件10在外力的作用下绕着转轴相对于底座20发生转动,来改变电子设备的构形。
83.其中,笔记本电脑100的底座20可以包括第三壳体21和第四壳体22,第三壳体21盖设在第四壳体22之上并与第四壳体22围设成一个腔体,从图3中可以看出,笔记本电脑100的底座20上还包括触摸板24、键盘23和麦克风27等,触摸板24和键盘23作为笔记本电脑100中两种不同的输入模块,均嵌设在第三壳体21上,向笔记本电脑100发出命令或者输入数据等。麦克风27作为笔记本电脑100的收音模块,通常内置在笔记本电脑100的内部。具体的,麦克风27可以如图3中所示嵌设在底座20的第四壳体22内。麦克风27还可以嵌设在屏幕件10的第二壳体12上或者笔记本电脑100的其他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麦克风27在笔记本电脑100上的设置位置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8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笔记本电脑中底座内连接器分别与电路板和功能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85.参考图4所示,电子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1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26和连接器40,第二电连接件26通过位于第二电连接件26两端的连接器40导通其中两个第一电连接件。也就是说,第二电连接件26分别通过与其端部连接的本实施例的连接器40将两个第一电连接件导通。这样在两个第一电连接件之间可以形成信号传输通路,使得两个第一电连接件的信号连接或者传递。与此同时,通过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40还能够有效的避免连接器40上的翻盖47未扣或者扣合不到位、以及翻盖47翘起等现
象,这样能够尽可能的降低连接器40的失效概率,从而确保两个第一电连接件25之间可以形成较为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通路,以避免由于连接器40的失效而引发的第一电连接件25无功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86.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个连接器40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的方式固定在电子设备内一个第一电连接件上,并与该第一电连接件接触导通。另一个连接器40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的方式固定在电子设备内另一个第一电连接件上并与该第一电连接件接触导通。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两端可以分别插接在两个第一电连接件上的连接器40上,并与两个连接器40接触导通。这样通过第二电连接件26和其两端的连接器40可以在两个第一电连接件之间可以形成较为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通路。
87.从图4中可以看出,笔记本电脑100的底座20内还设有电路板28。第一电连接件25可以为电子设备的电路板28和电子设备内功能模块的电控板中的至少一者,第二电连接件26可以为电子设备内的柔性电路板28,或者,第二电连接件26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其他能够被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40咬合导通的导电件。电路板28和电控板均可以位于底座20由第三壳体21和第四壳体22围成的腔体内。这样电控板可以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40与电路板28电连接,在功能模块和电路板28之间形成较为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通路,以便电子设备具有功能模块所附载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功能模块由于连接器40失效而引发的无功能的概率,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88.功能模块包括但不仅限于图3中的键盘23、图4中的触摸板24(即clickpad)、麦克风27。或者功能模块也可以为电子设备中采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40与电子设备的电路板28导通的功能模块。这样可以使得触摸板24、麦克风27或者键盘23等其他功能模块与电路板28形成信号传输通路,以实现触摸板24、麦克风27或者键盘23与电路板28的信号连接或者传递,从而使得电子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100具有触摸板24、麦克风27或者键盘23等其他功能模块所附载的功能。
89.其中,电控板可以理解为功能模块内能够实现该功能模块的功能的线路板。示例性的,功能模块为触摸板24时,电控板可以理解为实现触摸板24触膜功能的线路板。
90.具体的,笔记本电脑100的底座20上一般还设有扬声器30(即喇叭),扬声器30可以作为笔记本电脑100的语音输出模块。其中,扬声器30可以但不仅限于嵌设在第三壳体21或者第四壳体22内,以便扬声器30与笔记本电脑100的电路板28连接。
9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笔记本电脑100的具体限定。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100还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9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25也可以为电子设备内两种需要连接的不同功能模块的电控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电连接件26和两个连接器40也可以将电子设备内两种不同的功能模块导通。
93.下面以第一电连接件25为电子设备的电路板28和触摸板24的电控板,第二电连接件26为柔性电路板28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器40作进一步阐述。
94.图5至图7给出了一种连接器40在不同状态下与fpc和电路板28的连接示意图。图5至图7中的连接器40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
95.参考图5至图7所示,连接器40可以包括端子和翻盖47,端子包括支撑臂43和两个连接臂,两个连接臂并列设置,支撑臂43连接于连接臂的两端之间,支撑臂43将两个连接臂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转动腔44和安装腔45。其中,支撑臂43可以看作两个连接臂之间的支点,此时其中一个连接臂和支撑臂43可以组成一个杠杆结构。这样连接臂的一端在外力(比如压力等)的作用下可以朝着一个方向相对于支撑臂43进行转动时,连接臂的另一端也会随之朝着另一方向相对于支撑臂43进行转动,且连接臂的一端和另一端相对于支撑臂43转动的方向相反。
96.如图5和图6中所示,电子设备的第一电连接件25与两个连接臂中的一者接触导通,电子设备的第二电连接件26的部分结构插接在安装腔45内,翻盖47的端部穿设在转动腔44内并可在转动腔44内转动,以带动连接臂相对于支撑臂43转动,并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这样翻盖47在转动腔44内如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转动扣合在转动腔44内时,在翻盖47的作用下可以带动连接臂与翻盖47相邻的一端相对于支撑臂43转动,使得连接臂与翻盖47相邻的一端被顶起并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两个连接臂远离翻盖47的一端可以如图6中所示共同夹紧在第二电连接件26上,使得第二电连接件26被锁附在安装腔45,实现第二电连接件26在安装腔45内的安装。由于第一电连接件25与两个连接臂中的一者接触导通,这样通过端子可以将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端与第一电连接件25比如电路板28或者功能模块的电控板导通,以便通过第二电连接件26及其两端的连接器40在功能模块和电路板28之间形成信号传输通路,以便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功能模块所附载的功能。
97.需要说明的是,翻盖47在转动腔44内如图5中箭头所示进行转动时,可以带动一个连接臂相对于支撑臂43转动,以使该连接臂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或者,翻盖47也可以带动两个连接臂同时朝着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支撑臂43进行转动,以使两个连接臂均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也就是说,端子可以采用与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面或者两面均导通的导通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端子与第二电连接件26的导通方式还取决于第二电连接件26的结构以及端子内的线路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端子与第二电连接件26的导通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98.其中,端子为可发生弹性形变的塑胶件。这样一方面能够便于连接臂在翻盖47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连接臂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端可以相对于支撑臂43转动,有助于连接臂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从而实现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的导通,以便通过第二电连接件26及其两端的连接器40在功能模块和电路板28之间形成信号传输通路,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功能模块所附载的功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端子的表面为绝缘材质,在确保将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导通的同时,能够增强端子和连接器40的可靠性。
99.除此之外,通过塑胶件的设置,能够使得连接臂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恢复形变,以便于连接器40的下次使用。这样能够便于连接器40的多次插拔使用。
100.塑胶件可以采用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制备而成。或者塑胶件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具有一定硬度且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塑胶材料制备而成。
101.为了避免翻盖47出现扣合不到位的情况,参考图7所示,安装腔45的朝向支撑臂43的一侧还设有滑动区域441,部分翻盖47可滑动至滑动区域441内并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本技术实施例在将翻盖47扣合在转动腔44内的基础上,通过在转动腔44
内滑动区域441的设置,能够使得翻盖47在扣合锁附(如图6中翻盖47所示状态)后还可以再朝向端子的内部滑动至滑动区域441内,并与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这样翻盖47在扣合后还可以在朝向端子的内部进行一个滑动锁附,以便实现翻盖47在连接器40内的双层锁附(即扣合锁附和滑动锁附)。这样通过翻盖47在连接器40内的双层所附,使得连接器40只有未扣合(即图5中所示状态)和扣合(即图7中所示状态)的两种极端状态,能够直接有效地避免翻盖47在扣合的过程中出现的中间状态比如图6中所示的扣合不到位等,以降低连接器40的失效概率,避免由于连接器40的扣合不到位而引发的第一电连接件25和第二电连接件26中的至少一者无功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102.与此同时,由于滑动区域441的设置,相较于现有的连接器40,本实施例的连接器40能够使得翻盖47的部分结构可以朝向端子的内部滑动,并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这样可以通过连接臂对翻盖47在转动腔44内的结构进行限位,能够有效的防止翻盖47在扣合后出现翘起现象,大大的减小了翻盖47扣合后翘起松脱的概率,进而有效的避免电子设备在上市后由于翻盖47的翘起而引发的功能模块无功能(即功能缺失),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103.因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连接器40上增设滑动区域441,以降低连接器40的失效概率,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连接器40的失效而引发的功能模块无功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104.需要说明的是,以翻盖47和第二电连接件26在zif连接器上设置位置的不同,将zif连接器分为前琐式zif连接器和后锁式zif连接器。其中,前琐式zif连接器中,翻盖47和第二电连接件26位于连接器40的同侧。后锁式zif连接器中,翻盖47和第二电连接件26别位于连接器40的不同的两侧。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器40可以看作是后锁式双层锁附zif连接器,其中双层锁附可以理解为翻盖47先先扣合再滑动锁附。本实施例中翻盖47的双层锁附也可以适用于前琐式zif连接器。
10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5至图7所示,两个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之间具有间距,支撑臂43连接于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的两端之间,第二连接臂42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这样翻盖47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朝向第二连接臂42转动,即通过外力下压翻盖47,这样通过翻盖47可以将第一连接臂41与翻盖47相邻的一端顶起,第二连接臂42与翻盖47相邻的一端下压。通过杠杆的原理,可以得知,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均远离翻盖47的一端均将相对于支撑臂43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转动,从而通过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共同夹紧第二电连接件26(如图6和图7中所示),使得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中的至少一者接触导通,以将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导通的同时,能够实现第一电连接件25在安装腔45内的稳定装配。
106.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臂43连接于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的两端之间,也就是说,支撑臂43均连接于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的中部。此时,支撑臂43在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之间起到连接和杠杆支点的作用。由于支撑臂43的存在,第一连接臂41朝向翻盖47的一端如图6中所示被翻盖47向上顶起时,第一连接臂41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端下降并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同理,第二连接臂42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端上升并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从而将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导通。
107.应理解的是,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端内均设有第一导电部46,第二连接臂42朝向第一电连接件25的一端内设有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的第二导电部4211,其中,第二导电部4211通过端子内的线路排布与第一导电部46电连接。这样当连接器40通过第二导电部4211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时,第二电连接件26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46和第二导电部4211与第一电连接件25导通,以便形成第一电连接件25到第二电连接件26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
108.图8和图9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连接器的结构。
109.参考图7并结合图8所示,相较于现有的连接器40,第一连接臂41包括第一加长部412,第二连接臂42包括第二加长部422,第一加长部412和第二加长部422相对设置并构成滑动区域441。这样通过在端子内增设第一加长部412和第二加长部422,能够延长连接器40的长度,以便延长转动腔44的长度,以便在转动腔44内增设滑动区域441,从而使得翻盖47的部分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下压扣合后还可以继续滑动至滑动区域441,并在滑动区域441内进行滑动锁附,从而实现翻盖47在转动腔44内的双层锁附,以避免由于连接器40的失效而引发的功能模块无功能,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1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长部412和第二加长部422的长度取决于翻盖47的长度以及连接器40的长度。在实际应用中,在确保翻盖47在转动腔44内实现双层锁附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翻盖47和连接器40的长度对第一加长部412和第二加长部422的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连接器40的长度最小化,以减小连接器40的体积,从而避免连接器40对电子设备内其他器件的布局造成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加长部412和第二加长部422的长度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111.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9所示,连接器40还可以包括壳体48,端子设在壳体48内,翻盖47的端部穿过壳体48穿设在转动腔44,并可在转动腔44内相对于端子和壳体48转动。端子可以如图9中所示通过第二连接臂42上朝向连接器40外部翻折的第二导电部4211与壳体48卡接。这样通过壳体48能够对端子进行保护。
112.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连接器的俯视图。
113.为了避免第一连接臂41对翻盖47的转动造成影响,如图10中所示,第一连接臂41上设有容设翻盖47的避让槽414。这样通过避让槽414的设置,不仅能够便于翻盖47在第一连接臂41上的设置,而且能够对翻盖47在转动腔44内相对于第一连接臂41的转动进行避让,以避免第一连接臂41对翻盖47的转动进行干涉。
114.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盖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盖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翻盖的结构示意图。
115.具体的,参考图7并结合图11至图13所示,翻盖47包括盖板471和位于盖板471端部两侧的凸起部472,凸起部472穿设在转动腔44内并可在转动腔44内转动,凸起部472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长度,凸起部472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这样通过凸起部472的设置,不仅能够使得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共同夹紧第二电连接件26,从而将第二电连接件26锁附在安装腔45内,通过连接器40实现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的有效导通,而且能够通过凸起部472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从而实现翻盖47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将翻盖47锁定在滑动区域441内。
116.需要说明的是,避让槽414可以与盖板471的结构相适配。这样不仅能够便于将翻盖47设在避让槽414内,对翻盖47进行避让,而且还能够对翻盖47在第一连接臂41上的移动进行限位。
117.其中,如图12中所示,凸起部472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盖板471的板厚。第一方向为凸起部472垂直于盖板471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为图12中所示的x方向。当翻盖47在连接器40上由打开状态转动至扣合状态时,凸起部472也随之由水平方向转动至竖直方向(即由图5中所示状态转动至图6中所示状态),这样通过凸起部472能够将第一连接臂41靠近翻盖47的一端顶起,第二连接臂42靠近翻盖47的一端下压,相较于现有的连接器40,能够增强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转动的程度,进而增强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对第二电连接件26的夹紧程度,以使第二电连接件26和第一导电部46相较于现有的连接器40具有较好的接触导通效果。
118.进一步的,凸起部472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小于凸起部472第一方向的长度。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即第二方向为图11中所示的y方向。这样在确保第二电连接件26和第一导电部46取得较好的导通效果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翻盖47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进而有助于减小端子和连接器40的长度,有助于实现连接器40的小型化。
119.此时,凸起部472的端面可以看作如图12中的长方体、图13中的椭圆形或者其他第二方向长度小于第一方向长度的形状。即凸起部472的端面包括但不仅限于为长方体或者椭圆形等。该凸起部472朝向支撑臂43一端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如图12中所示的倒角,以便于凸起部472在滑动区域441内的滑动。或者,凸起部472朝向支撑臂43一端的侧壁也可以为直角或者其他形状的结构。
120.需要说明的是,翻盖47可以通过凸起部472穿设在转动腔44内。凸起部472可以穿设在第一臂段411和第三臂段421之间。
121.为了对凸起部472在滑动区域441内的滑动进行避让,参考图7所示,第一加长部412和第二加长部422的内侧壁上均具有凹陷结构4121,凹陷结构4121在滑动区域441内形成避让凸起部472的避让空间。这样通过凹陷结构4121不仅能够对凸起部472进行避让,以便于翻盖47在滑动区域441内的滑动,还能够便于翻盖47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将翻盖47锁定在滑动区域441内,以防翻盖47从滑动区域441自由滑出。
122.具体的,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卡合部442,第一卡合部442与翻盖47的凸起部472相卡接,第一卡合部442形成在滑动区域441远离支撑臂43的一侧边缘上。这样翻盖47滑动至滑动区域441内时,凸起部472可以与第一卡合部442卡接,从而将翻盖47固定在区域内,防止翻盖47滑出滑动区域441。
12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合部442可以形成在凹陷结构4121的边缘与第一加长部412或者第二加长部422的相接处。这样当凸起部472滑动之第一卡合部442的朝向支撑臂43的一侧时,可以与第一卡合部442相卡接,从而将翻盖47锁定在滑动区域441内,以实现翻盖47的双层锁附,能够有效的降低功能模块由于连接器40失效而引发的无功能的概率,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电子设备的ffr。
124.进一步的,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卡合部443,第二卡合部443位于第一卡合部442靠近支撑臂43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卡合部443在沿着翻盖47滑向滑动区域441的路径上位于第一卡合部442的前端。这样可以增大翻盖47在滑动区域441内的
滑动距离,能够增强翻盖47在滑动区域441内的滑动锁附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大翻盖47滑入滑动区域441内的结构,以便更有效的防止翻盖47在扣合后翘起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翻盖47滑入滑动区域441内的结构较多,相较于现有的连接器40,还能够便于对连接器40扣合和未扣合的状态进行直观的判断,有利于连接器40的防呆设计,有助于避免翻盖47在电子设备的产线上的人工漏扣。
125.为了便于翻盖47与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壁相卡接,第二卡合部443可以位于凸起部472在滑动区域441内的滑动路径上。这样翻盖47在滑动区域441内朝向支撑臂43滑动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凸起部472与第二卡合部443相卡接,从而将翻盖47固定在滑动区域441内,以简化翻盖47在滑动区域441的固定。
12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二卡合部443可以与凸起部472朝向盖板471的一面相卡合(如图7中所示)。这样在使得翻盖47固定在滑动区域441内的同时,由于凸起部472需越过第二卡合部443,在滑动至第二卡合部443时可能会有发生暂时的卡顿,需增大对翻盖47的推力等,能够有助于对翻盖47在滑动区域441内的卡合结果进行判断。
127.其中,第二卡合部443可以为转动腔44在滑动区域441的内顶壁和内底壁上朝向转动腔44的中部延伸的卡合凸起。这样通过卡合凸起,一方面能够实现第二卡合部443与凸起部472朝向盖板471的一面相卡合,另一方面能够对凸起部472进行阻挡,防止翻盖47从滑动区域441内自由滑出。
128.为了便于凸起部472越过第二卡合部443,第二卡合部443包括但不仅限于为弹性结构、可伸缩结构或者其他能够便于凸起部472越过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部443采用弹性结构。这样在将翻盖47从滑动区域441内拉出时,第二卡合部443在外力比如挤压等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能够便于凸起部472和翻盖47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第二卡合部443,从滑动区域441内滑出,以便打开连接器40。
129.示例性的,第二卡合部443包括但不仅限于可发生弹性形变的塑胶件等。
130.或者,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二卡合部443也可以与凸起部472朝向支撑臂43的侧相卡合。在本实施例中,对与第二卡合部443的位置并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131.由于连接器40的结构较小,且翻盖47显露在连接器40壳体48或者端子外的结构较为有限,使得翻盖47从滑动区域441内拉出较为困难。
132.为了便于翻盖47从滑动区域441内滑出,翻盖47上设有凹槽4711,翻盖47卡接在滑动区域441内时,凹槽4711位于连接器40的外部。这样通过翻盖47上凹槽4711的设置,可以在翻盖47的凹槽4711处施加拉力,或者借助其他的工具伸入并钩住凹槽4711,以便于在翻盖47上施加一个拉力,以便于翻盖47在拉力的作用下从滑动区域441内滑出,打开连接器40的同时,不会影响连接器40本身的可复用性以及可维修性。
133.为了便于电子设备的产线上对翻盖47和连接器40的扣合状态进行自动化检测,翻盖47上设有标识线4712,翻盖47卡接在滑动区域441内时,标识线4712位于连接器40的外部。这样在产线上可以通过标识线4712的自动化光学检测设置(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aoi),对通过翻盖47上标识线4712所处的位置进行检测,从而对翻盖47的扣合状态(扣合状态或者未扣合状态)进行自动化识别,能够防止电子设备的产线上漏掉翻盖47滑动锁附的过程,方便产线上通过aoi识别连接器40的翻盖47是否双层锁附,以便通过aoi进行拦截,能够减小产线上人工漏扣的概率,进一步的降低连接器40的失效概率的同时,有
利于连接器40的防呆设计。
13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翻盖47上也可以同时设有凹槽4711和标识线4712。也就是说,翻盖47上设有凹槽4711和标识线4712中的至少一者,翻盖47卡接在滑动区域441内时,凹槽4711和标识线4712均位于连接器40的外部。
135.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136.具体的,参考图14所示,第一连接臂41还包括第一臂段411和第二臂段413,第一臂段411包括第一加长部412,第二臂段413与第一加长部412连接。第二连接臂42还包括第三臂段421和第四臂段423,第三臂段421包括第二加长部422,第四臂段423与第二加长部422连接。支撑臂4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臂段411和第二臂段413之间,支撑臂4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臂段421和第四臂段423之间。第一臂段411、支撑臂43和第三臂段421构成转动腔44,第二臂段413、支撑臂43和和第四臂段423构成安装腔45。这样可以使得支撑臂43连接在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的两端之间,以便翻盖47在外力的作用下在转动腔44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相对于支撑臂43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的一侧转动,并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从而实现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导通。
137.其中,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之间可以具有间隔并相对设置,以便与支撑部共同构成安装腔45。安装腔45的内侧壁上具有与第二电连接件26的结构相适配的插接口451,该插接口451与安装腔45的内部相连通。这样第二电连接件26可以通过插接口451插接在安装腔45内。
13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插接口451可以位于安装腔45上与转动腔44相对的一侧。此时第二电连接件26插接在安装腔45内时,可以与连接器40呈直线结构,这样在确保第二电连接件26与第一电连接件25导通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便于连接器40在电子设备内的设置。
139.或者,插接口451也可以设在安装腔45的侧壁上,使得第二电连接件26插接在安装腔45内时,与连接器40呈夹角设置。这样能够使得第二电连接件26在连接器40上的设置位置更加多样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连接器40的适用性。
14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臂段411和第二臂段413可以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能够发现弹性形变的塑胶材料形成一体化的第一连接臂41,以增强第一连接臂41的强度。同理的,第二连接臂42和端子也可以为一体化的结构。
141.下面以插接口451位于安装腔45上与转动腔44相对的一侧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40作进一步阐述。
142.其中,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中的至少一者的内侧壁上设有上述第一导电部46,第一导电部46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第三臂段421上设有与第一导电部46电连接的上述第二导电部4211,第二导电部4211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这样当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在翻盖47的作用下朝向第二电连接件26转动时,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可以通过第一导电部46与第二电连接件26接触导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第一电连接件25在安装腔45内的稳定装配。
143.示例性的,第一导电部46包括但不仅限于为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上相对设置的咬合凸起、凸包或者其他能够导电的外凸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46采用第二臂
段413和第四臂段423上相对设置的咬合凸起。这样通过咬合凸起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导电部46与第二电连接件26的接触更加紧密,以便在第一导电部46和第二电连接件26之间具有较好的接触导通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大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对第二电连接件26比如fpc的夹紧作用,使得第二电连接件26可以稳固的插接在安装腔45内并且不易脱离连接器40。
14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部46可以为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在垂直于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延伸方向上的直线型结构,或者,第一导电部46也可以为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在垂直于第二臂段413和第四臂段423延伸方向上的曲线或者其他不规则型结构。这样可以使得第二电连接件26可以更加稳固的插接在安装腔45内。
14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4所示,第二导电部4211可以为嵌设在第三臂段421的底壁上的导电结构。该导电结构可以与第三臂段421的底壁平齐,或者高于第三臂段421的底壁。
146.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5所示,第二导电部4211也可以为第三臂段421上朝向连接器40外部翻折的折边。或者,第二导电部4211也可以为第三臂段421朝向连接器40的外部延伸的凸起部472、或者其他能够与第一电连接件25连接的结构等。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4211采用第三臂段421上朝向连接器40外部翻折的折边。这样通过折边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二导电部4211与第一电连接件25之间接触面积,增强第二导电部4211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使得第三臂段421可以通过折边与壳体48卡接(如图9中所示),以便于端子在连接器40的壳体48上的固定。
14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部4211可以通过锡焊或者其他的工艺焊接在第一电连接件25上,并与第一电连接件25接触导通。
148.本技术通过在连接器40的端子的转动腔44内设置滑动区域441,以便翻盖47在扣合锁附后还可以再朝向端子的内部在滑动区域441内进行一个滑动锁附,以实现翻盖47在连接器40内的双层锁附。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连接器40的失效,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降低产品故障反馈比例。
14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150.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