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用节能型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2021-12-07 20: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炉,特别涉及一种多用节能型电磁炉。


背景技术:

2.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加热的家用电器。电磁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线圈盘以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对电磁炉上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
3.专利号为:cn106545900b公开了一种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壳和盖设在底壳上的面板,面板包括火力可视区,底壳内设置有发光体,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射到火力可视区,底壳内还设置有操作板、液晶显示屏以及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分别与操作板、发光体以及液晶显示屏连接,且液晶显示屏位于发光体的上方。该电磁炉不仅显示虚拟火焰,还显示电磁炉工作参数,提高用户体验。
4.当使用较为厚重的麦饭石锅具做饭时,由于锅具重量较大,导致在热油时不便于手动倾斜锅具,而且现有的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磁炉加热迅速锅内来不及放入食材,会导致干烧的情况发生,从而缩短厨具的使用寿命,并且当汤汁洒落在控制面板时不易清理,清理时容易烫伤使用者,存在安全隐患。
5.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节能型电磁炉,适用于较为厚重的麦饭石锅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节能型电磁炉,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现有的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磁炉加热迅速锅内来不及放入食材,会导致干烧的情况发生,从而缩短厨具的使用寿命,并且当汤汁洒落在控制面板时不易清理,清理时容易烫伤使用者,存在安全隐患。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多用节能型电磁炉,包括下盖,所述下盖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上盖,所述下盖的下端外表面的四角均设置有脚架,所述下盖的内壁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下盖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中间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线圈,所述固定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区域的左侧后方位置设置有固定箱,所述第一区域的内壁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有操作面板,所述上盖的上方设置有锅具。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使用电磁炉时,首先将锅具放置在升降机构的上方,然后可以通过锅具自身的重力使得升降机构沿着炉体的内壁向下滑动,等到锅具的底端接触到炉体的上端时,再通过炉体内的线圈对锅具的底端形成涡流,使锅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然后可以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加热;通过设置脚架便于支撑炉体;通过设置升降机构,当使用较为厚重的麦饭石锅具做饭时,由于锅具重量较大,导致在热油时不便于手动倾斜锅具,且在升降装置未启动时,弧形板可轻易收缩,从而可以通过升降机构实现自动热
油,并且初始状态下电磁炉通电后升降机构对锅具起支撑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锅具内未放入食材时对锅具进行干烧,减少对厨具的损坏,提高厨具的使用寿命。
10.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弧形块、弧形槽、弧形板、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弹簧,所述弧形块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弧形块均匀分布于散热片的四周,所述弧形块的底端与第一区域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弧形块的上端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底端内壁且位于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的两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弧形槽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与第一电磁铁相适配,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均与控制器电性相连。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电磁炉通电后,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通电相斥,利用弧形板对锅具形成支撑,当锅具内放置油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断电,使得三个弧形板沿着弧形槽的内壁依此向下滑动,首先其中的一块弧形板沿着弧形槽的内壁向下滑动挤压弹簧其余的两块弧形板不动,当锅具的底端接触到炉体的上端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得电使得弧形板恢复原位,然后另一块弧形板沿着弧形槽的内壁继续向下滑动挤压弹簧,当锅具的底端又接触到炉体的上端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得电使得弧形板恢复原位,第三块弧形板同理,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弧形板依次下降,进而对锅具进行加热,并且油温加热结束后,通过控制器使两个电磁铁断电,进而使锅具与电磁炉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可以使得锅具向不同的三个方向依此发生倾斜给锅具内的油进行预热但不会导致锅具从电磁炉的表面掉落,可以防止锅具内未放入食材时油溅出来烫伤使用者,减少安全隐患。
12.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弧形板靠近线圈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吹气孔,多个所述吹气孔均匀分布于弧形板的一侧且位于上盖的上方,所述吹气孔的直径为5

8mm。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吹气孔可以用于清理上盖加热区域表面的杂质。
14.优选的,所述固定箱的内部设置有电风扇,所述固定箱的右侧内壁开设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有c型管,所述c型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底端与第一区域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c型管的中心轴线与弧形板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c型管与弧形板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c型管的内壁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弧形槽的内壁与弧形板的内壁相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电风扇可以用于炉体内的散热降温,通过设置固定架、c型管和连接管可以用于配合弧形板对上盖加热区域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
16.优选的,所述弧形块靠近散热片的一侧和散热片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3

5mm的空隙。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弧形块靠近散热片的一侧和散热片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3

5mm的空隙,避免弧形块与散热片接触,防止散热片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弧形块的内部损坏弧形块内部的零件。
18.优选的,所述下盖的后端外表面设置有线卡,所述线卡内设置有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与线圈电性相连。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线卡可以用于固定电源线,防止使用者在移动电磁炉的过程中损坏电源线,便于使用,具有一定的美观感。
20.优选的,所述操作面板的左侧上方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操作面板的右侧上方设置有触摸键,所述操作面板的下方设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的底端与第二区域的内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操作面板和控制板均与电源线电性相连。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显示屏便于使用者观察使用情况,通过设置触摸键和控制板便于使用者控制电磁炉的工作状态。
22.优选的,所述固定箱的四周开设有多个排气孔,多个所述排气孔的直径为2

3mm。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箱的四周开设有多个排气孔,多个排气孔的直径为2

3mm,可以保证固定箱内的电风扇能够将风从排气口处排出,当风不从排气口排出时可以通过排气孔给炉体的内部散热降温。
24.优选的,所述上盖的材质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料,所述上盖的上端且位于操作面板的上方位置设置有操作面膜,所述操作面膜的材质采用pvc材料。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盖的材质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料可以使得线圈的磁力能够更好地穿透上盖,通过设置操作面膜便于使用者触摸触摸键,同时也对显示屏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便于清洁,防止油污遮挡显示屏从而影响使用者的观察。
26.优选的,所述散热片的材料采用铝材质。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散热片的材料采用铝材质可以加快线圈的散热,提高使用寿命。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9.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升降机构,当使用较为厚重的麦饭石锅具做饭时,由于锅具重量较大,导致在热油时不便于手动倾斜锅具,且在升降装置未启动时,弧形板可轻易收缩,从而可以通过升降机构实现自动热油,可以防止锅具内未放入食材时油溅出来烫伤使用者,减少安全隐患,并且初始状态下电磁炉通电后,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通电相斥,利用弧形板对锅具形成支撑,从而可以避免锅具内未放入食材时对锅具进行干烧,减少对厨具的损坏,提高厨具的使用寿命。
30.2、本发明中,当上盖的上端外表面有杂质时,可以通过电风扇将风通过排风口送入c型管中,然后通过连接管进入到弧形块内,再通过弧形板内部的吹气孔对上盖的上端外表面加热区域的杂质进行清理;当弧形板被锅具挤压回弧形槽的内部时则吹气孔会被挡住,电风扇将风通过排气孔吹向炉体的内部,然后通过下盖两侧的散热孔对炉体内部和外部的空气进行互换,从而实现对炉体内部散热降温的效果。
31.3、本发明中,当使用者需要清洗电磁炉时,可以将弧形板向下按压,然后用清洁布来擦拭电磁炉的表面,当清洗完成后将插头插入插座中,然后通过吹气孔可以向电磁炉的表面吹风,从而可以快速吹干电磁炉的表面,并且可以将清洗电磁炉表面时渗入吹气孔的液体吹干,防止液体通过吹气孔流入电磁炉的内部导致内部电路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33.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34.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中图2的a

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发明中图4的b

b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38.图7为本发明的固定箱的主视图。
39.图中:下盖1、上盖2、隔板3、第一区域4、第二区域5、固定块6、散热片7、线圈8、升降机构9、弧形块91、弧形槽92、弧形板93、吹气孔931、第一电磁铁94、第二电磁铁95、弹簧96、固定箱10、电风扇101、排气孔102、固定架11、c型管12、连接管13、控制板14、操作面板15、操作面膜151、显示屏16、触摸键17、散热孔18、锅具19、线卡20、电源线21、插头22、脚架23。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1.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42.一种多用节能型电磁炉,包括下盖1,下盖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上盖2,下盖1的下端外表面的四角均设置有脚架23,下盖1的内壁设置有隔板3,隔板3将下盖1分为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第一区域4的中间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固定块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7,散热片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线圈8,固定块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9,第一区域4的左侧后方位置设置有固定箱10,第一区域4的内壁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孔18,第二区域5内设置有操作面板15,上盖2的上方设置有锅具19。
4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使用电磁炉时,首先将锅具19放置在升降机构9的上方,然后可以通过锅具19自身的重力使得升降机构9沿着炉体的内壁向下滑动,等到锅具19的底端接触到炉体的上端时,再通过炉体内的线圈8对锅具19的底端形成涡流,使锅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然后可以对锅具19内的食材进行加热;通过设置脚架23便于支撑炉体;通过设置升降机构9,当使用较为厚重的麦饭石锅具19做饭时,由于锅具19重量较大,导致在热油时不便于手动倾斜锅具19,从而可以通过升降机构9实现自动热油,并且初始状态下电磁炉通电后升降机构9对锅具19起支撑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锅具19内未放入食材时对锅具19进行干烧,减少对厨具的损坏,提高厨具的使用寿命。
4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升降机构9包括弧形块91、弧形槽92、弧形板93、第一电磁铁94、第二电磁铁95和弹簧96,弧形块91设置有三个,三个弧形块91均匀分布于散热片7的四周,弧形块91的底端与第一区域4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弧形块91的上端开设有弧形槽92,弧形槽92的底端内壁且位于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铁94,第一电磁铁94的两侧设置有弹簧96,弹簧96的一端与弧形槽92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弹簧9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93,弧形板9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铁95,第二电磁铁95与第一电磁铁94相适配,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均与控制器电性相连。
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电磁炉通电后,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通电相斥,利用弧形板93对锅具19形成支撑,且在升降机构9未启动时,弧形板91可轻易
收缩,当锅具19内放置油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断电,使得三个弧形板93沿着弧形槽92的内壁依此向下滑动,首先其中的一块弧形板93沿着弧形槽92的内壁向下滑动挤压弹簧96其余的两块弧形板93不动,当锅具19的底端接触到炉体的上端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得电使得弧形板93恢复原位,然后另一块弧形板93沿着弧形槽92的内壁继续向下滑动挤压弹簧96,当锅具19的底端又接触到炉体的上端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得电使得弧形板93恢复原位,第三块弧形板93同理,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弧形板93依次下降,进而对锅具19进行加热,并且油温加热结束后,通过控制器使两个电磁铁断电,进而使锅具19与电磁炉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可以使得锅具19向不同的三个方向依此发生倾斜给锅具19内的油进行预热但不会导致锅具19从电磁炉的表面掉落,可以防止锅具19内未放入食材时油溅出来烫伤使用者,减少安全隐患。
4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弧形板93的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弧形板93靠近线圈8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吹气孔931,多个吹气孔931均匀分布于弧形板93的一侧且位于上盖2的上方,吹气孔931的直径为5

8mm。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吹气孔931可以用于清理上盖2加热区域表面的杂质。
4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箱10的内部设置有电风扇101,固定箱10的右侧内壁开设有排风口,排风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有c型管12,c型管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1,固定架11的底端与第一区域4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c型管12的中心轴线与弧形板93的中心轴线重合,c型管12与弧形板93之间设置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的一端与c型管12的内壁相连通,连接管13的另一端贯穿弧形槽92的内壁与弧形板93的内壁相连通。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电风扇101可以用于炉体内的散热降温,通过设置固定架11、c型管12和连接管13可以用于配合弧形板93对上盖2加热区域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
5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弧形块91靠近散热片7的一侧和散热片7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3

5mm的空隙。
5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弧形块91靠近散热片7的一侧和散热片7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3

5mm的空隙,避免弧形块91与散热片7接触,防止散热片7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弧形块91的内部损坏弧形块91内部的零件。
5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下盖1的后端外表面设置有线卡20,线卡20内设置有电源线21,电源线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插头22,电源线21的另一端与线圈8电性相连。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线卡20可以用于固定电源线21,防止使用者在移动电磁炉的过程中损坏电源线21,便于使用,具有一定的美观感。
5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操作面板15的左侧上方设置有显示屏16,操作面板15的右侧上方设置有触摸键17,操作面板15的下方设置有控制板14,控制板14的底端与第二区域5的内端内壁固定连接,操作面板15和控制板14均与电源线21电性相连。
5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显示屏16便于使用者观察使用情况,通过设置触摸键17和控制板14便于使用者控制电磁炉的工作状态。
5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箱10的四周开设有多个排气孔102,多个排气孔
102的直径为2

3mm。
5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箱10的四周开设有多个排气孔102,多个排气孔102的直径为2

3mm,可以保证固定箱10内的电风扇101能够将风从排气口处排出,当风不从排气口排出时可以通过排气孔102给炉体的内部散热降温。
5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上盖2的材质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料,上盖2的上端且位于操作面板15的上方位置设置有操作面膜151,操作面膜151的材质采用pvc材料。
5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盖2的材质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料可以使得线圈8的磁力能够更好地穿透上盖2,通过设置操作面膜151便于使用者触摸触摸键17,同时也对显示屏16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便于清洁,防止油污遮挡显示屏16从而影响使用者的观察。
6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散热片7的材料采用铝材质。
6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散热片7的材料采用铝材质可以加快线圈8的散热,提高使用寿命。
62.工作原理:当使用者使用电磁炉时,首先将插头22插入插座中,然后将锅具19放置在升降机构9的上方,初始状态下电磁炉通电后,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通电相斥,利用弧形板93对锅具19形成支撑,从而可以避免锅具19内未放入食材时对锅具19进行干烧,减少对厨具的损坏,提高厨具的使用寿命,且在升降机构9未启动时,弧形板91可轻易收缩,当锅具19内放置油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断电,使得三个弧形板93沿着弧形槽92的内壁依此向下滑动,首先其中的一块弧形板93沿着弧形槽92的内壁向下滑动挤压弹簧96其余的两块弧形板93不动,当锅具19的底端接触到炉体的上端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得电使得弧形板93恢复原位,然后另一块弧形板93沿着弧形槽92的内壁继续向下滑动挤压弹簧96,当锅具19的底端又接触到炉体的上端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铁94和第二电磁铁95得电使得弧形板93恢复原位,第三块弧形板93同理,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弧形板93依次下降,进而对锅具19进行加热,并且油温加热结束后,通过控制器使两个电磁铁断电,进而使锅具19与电磁炉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可以通过炉体内的线圈8对锅具19的底端形成涡流,使锅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对锅具19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从而可以使得锅具19向不同的三个方向依此发生倾斜给锅具19内的油进行预热但不会导致锅具19从电磁炉的表面掉落,可以防止锅具19内未放入食材时油溅出来烫伤使用者,减少安全隐患。
63.当上盖2的上端外表面有杂质时,可以通过电风扇101将风通过排风口送入c型管12中,然后通过连接管13进入到弧形块91内,再通过弧形板93内部的吹气孔931对上盖的上端外表面加热区域的杂质进行清理;当弧形板93被锅具19挤压回弧形槽92的内部时则吹气孔931会被挡住,电风扇101将风通过排气孔102吹向炉体的内部,然后通过下盖1两侧的散热孔18对炉体内部和外部的空气进行互换,从而实现对炉体内部散热降温的效果。
64.当使用者需要清洗电磁炉时,可以将弧形板93向下按压,然后用清洁布来擦拭电磁炉的表面,当清洗完成后将插头22插入插座中,然后通过吹气孔931可以向电磁炉的表面吹风,从而可以快速吹干电磁炉的表面,并且可以将清洗电磁炉表面时渗入吹气孔931的液体吹干,防止液体通过吹气孔931流入电磁炉的内部导致内部电路受到损坏。
6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