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油冷器换热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一些产品例如油冷器的换热性能检测过程中,一般采用一级加热方式,即在管路中连接一个加热管路,也即安装一个加热管,当内部液体通过之时加热介质,通过管路循环到整个设备的环境,由于是一级加热,所有的热量都集中在一起不能均匀地被介质带走,会造成热量的损失,同时由于受热的不均匀会导致部分介质由于温度过高而变质,造成管路的凝结和堵塞,从而造成更高的维护成本以及过程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前性能检测设备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一级加热方式,会造成热量的损失,加热不均匀,进而造成管路的凝结和堵塞,从而造成更高的维护成本以及过程风险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加热构件以及第二加热构件,所述第一加热构件的进口端用于连通待检测产品的出口端,所述第二加热构件的出口端用于连通待检测产品的进口端;且沿着所述待检测产品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加热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构件的上方。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构件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有第一温控构件。
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构件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有第二温控构件。
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还包括总控装置,所述总控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温控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温控构件通信连接。
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温控构件和所述第二温控构件均为pid温控表。
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构件为彼此平行设置的长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构件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待检测产品的高度方向。
1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构件内的介质的流通方向与所述第二加热构件内的介质的流通方向相反。
1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加热构件均为加热管。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构件的加热功率与所述第二加
热构件的加热功率的比值为3:7。
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还包括循环泵体,所述循环泵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待检测产品的进口端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待检测产品的进口端相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5.本技术提供的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的两个加热构件采用上、下布置,低温介质从上方进入一级加热构件也即第一加热构件,然后从一级加热构件下方流出,从上方进入二级加热构件也即第二加热构件,在从二级加热构件的下方出来,两个加热构件的加热功率尤其可采用三七占比,从而与冷介质下降,热介质上升的规律相适应,使得介质的加热过程更均匀,减少能耗,进而减少由于温度过高造成的介质的变质凝结,降低了维修成本和过程风险,同时加热控制的范围更广,而且注意,由于整个加热过程中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计算出的待检测产品的换热效率也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
[0019]1‑
第一加热构件,2

第二加热构件,3

循环泵体,4

待检测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0022]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
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5]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
[0026]
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应用在计算待检测产品4例如油冷器的换热效率的试验当中,具体地,该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包括:彼此相连通的第一加热构件1以及第二加热构件2,第一加热构件1的进口端用于连通待检测产品4例如油冷器的出口端,第二加热构件2的出口端用于连通待检测产品4的进口端;且沿着待检测产品4的高度方向,第一加热构件1设置于第二加热构件2的上方。
[0027]
其中,优选地,第一加热构件1和第二加热构件2尤其可配设有支架,该支架起到支撑固定上述对应加热构件的作用。
[0028]
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的两个加热构件采用上、下布置,低温介质从上方进入一级加热构件也即第一加热构件1,然后从一级加热构件下方流出,从上方进入二级加热构件也即第二加热构件2,在从二级加热构件的下方出来,两个加热构件的加热功率尤其可采用三七占比(即其中,优选地,第一加热构件1的加热功率与第二加热构件2的加热功率的比值为3:7),从而与冷介质下降且热介质上升的规律相适应,使得介质的加热过程更均匀,减少能耗,进而减少由于温度过高造成的介质的变质凝结,降低了维修成本和过程风险,同时加热控制的范围更广,而且注意,由于整个加热过程中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计算出的待检测产品4的换热效率也更加准确。
[002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构件1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有第一温控构件(图中未示出)。
[0030]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上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控构件来调节第一加热构件1的出口温度。
[0031]
其中,优选地,第一温控构件为pid温控表。
[0032]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加热构件2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有第二温控构件(图中未示出)。
[0033]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上述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控构件来调节第二加热构件2的出口温度。
[0034]
其中,优选地,第二温控构件为pid温控表。
[0035]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还包括总控装置,总控装置(图中未示出)分别与第一温控构件以及第二温控构件通信连接。
[0036]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构件的出口温度到待检测产品4的进口温度有一定的温降,因此通过总控装置来计算两个加热构件的出口温度分布,一级加热构件的出口温度大约达到待检测产品4的条件温度的70%左右,二级加热构件的出口温度,达到待检测产品4的条件温度103%左右,以确保最后待检测产品4的进口温度稳定。
[003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加热构件1和第二加热构件2为彼此平行设置的长条状结构,且第一加热构件1和第二加热构件2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待检测产品4的高度方向设置,整个系统分布更加规整,有助于管路的装配。
[0038]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加热构件1内的介质的流通方向与第二加热构件2内的介质的流通方向相反,形成顺次相连通的结构,节省管路。
[003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加热构件1以及第二加热构件
2均为加热管,具有流通通道,能够对液体介质进行均匀、快速的加热。
[0040]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还包括循环泵体3,该循环泵体3设置于第二加热构件2的出口端与待检测产品4的进口端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加热构件2的出口端与待检测产品4的进口端相连接。
[0041]
在该实施例中,循环泵体3用于加快介质在整个系统内的流通,快速实现对待检测产品4的性能检测的速度。
[0042]
综上,本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包含一级加热管路即第一加热构件1、二级加热管路即第二加热构件2以及循环泵体3,两路加热管路的出口温度控制连接到带pid调节的温控表上,温控表的温度设备通过485通信由总控装置的软件算法来控制。
[0043]
可见,采用两个加热管,上下分布,低温介质从上方进入一级加热管,然后从一级加热管的下方流出,从上方进入二级加热管,在从二级加热管的下方流出,两个加热管的加热功率采用三七占比,分配整个加热功率,利用两个带pid调节功能的温控表分别控制两个加热管的出口温度,具体地,一级加热管路的出口温度大约达到条件温度的70%左右,二级加热管路的出口温度,达到条件温度103%左右,以确保最后待检测产品4的进口温度的稳定,此外,还可通过总控装置根据设定温度,分配两个加热管的设定温度。
[004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