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20: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为节省成本,目前车辆多采用横置两、四驱布置。该布置必然造成变速器输出端偏向一侧,又因国内主要为左舵车型,因此鉴于油耗与成本考量,主流车型多将变速器输出端偏向左侧,且偏差较大。为满足动力输出,驱动轴总成采用左短右长结构,而为降低扭矩偏向影响,防止出现行驶跑偏现象以及防止出现横摆抖动问题,右前驱动轴多设计为三段式结构,即驱动杆(包含移动节) 连接杆 固定节的形式。
3.目前驱动轴无主动防火、降温系统。发动机上油泵、油管等因老化或拆装,极易使高温油液滴落在驱动轴移动节上。而高温油液会被快速旋转的驱动轴移动节甩到发动机缸体上,在高温排气烘烤作用下,存在极大的着火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以可有效防止高温油液滴落至移动节上,而能够有效隔离高温油液与移动节的接触。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用于对车辆驱动轴进行防护,所述车辆驱动轴包括连接于一起的驱动杆和移动节,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安装部和防护罩,其中:
7.所述安装部设于发动机缸体上;
8.所述防护罩设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防护罩包罩在所述移动节上。
9.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节具有与所述驱动杆连接的连接杆;所述安装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中安装有轴承;所述驱动杆和/或所述连接杆穿置于所述轴承的轴承孔中。
10.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板,各所述连接板上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安装部经由穿经所述连接孔的连接件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移动节同轴布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和所述防护罩集成为一体结构。
1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上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可随所述驱动杆转动,而向所述防护罩吹风。
14.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包括固定部和若干叶片;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叶片设于所述固定部上。
1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分抱箍,各所述分抱箍相连而抱紧于所述驱动杆上;至少其一所述分抱箍上设有所述叶片。
16.进一步的,所述分抱箍和所述驱动杆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孔和定位柱;
17.所述定位孔设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定位柱设于所述分抱箍上,所述定位柱穿置
于所述定位孔中。
1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孔沿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0.(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通过设置的防护结构,可防止高温油液滴落至移动节上,以有效隔离移动节与高温油液的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因移动节高速旋转而将高温油液甩至发动机缸体上引起的火灾,不仅利于提高使用的安全性,而且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21.(2)防护罩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可引导高温油液沿防护罩的外壁顺利流至合适位置。
22.(3)安装部和防护罩采用一体式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加工的特点。
23.(4)设置的风扇,可为驱动轴进行较好的降温,而利于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同时亦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24.(5)固定部由多个分抱箍相连,可利于风扇的可拆卸安装。
25.(6)设置定位柱于定位孔中的安装,利于提高风扇的固定效果。
26.(7)定位孔为沿驱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可实现风扇安装位置的调节,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驱动轴的降温防火需求。
附图说明
2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的爆炸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罩的主视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罩的左视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罩的立体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节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驱动杆;2、移动节;3、安装部;4、防护罩;5、连接轴;6、固定节;7、风扇;8、螺栓;9、螺母;10、定位孔;20、卡簧;21、连接杆;22、移动节壳体;23、移动节卡箍;70、定位柱;100、轴承;300、安装面;301、连接孔;302、套筒;401、第一边缘;402、第二边缘;701、第一分抱箍;702、第二分抱箍;703、叶片;704、连接支耳。
具体实施方式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其用于对车辆驱动轴进行防护,其中,车辆驱动轴包括连接于一起的驱动杆1和移动节2,该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包括设于发动机缸体上的安装部3,以及设于安装部3上的防护罩4,防护罩4位于移动节2的上方。
43.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通过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安装部3,以及设置的防护罩4,可使防护罩4较好的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便于安装布置,并且,能够有效防止高温油液滴落至移动节2上,以有效隔离高温油液与移动节2的接触,从而可避免因移动节2高速旋转将高温油液甩至发动机缸体上引起的火灾,利于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44.基于如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车辆驱动轴在整体结构上,主要包括连接于一起的驱动杆1和移动节2,以及固定节6和连接轴5,连接轴5连接于移动节2和固定节6之间。在此需指出的是,上述中的固定节6和连接轴5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形式,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即可。
45.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安装部3包括套筒302,该套筒302中安装有轴承100,且套筒302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板,各连接板上均开设有连接孔301,安装部3经由穿经连接孔301的连接件与图中未示出的发动机缸体连接。而上述的移动节2具有与驱动杆1连接的连接杆21,驱动杆1和/或连接杆21穿置于轴承100的轴承孔中。
46.具体结构上,结合图1至图3所示,连接杆21和驱动杆1采用摩擦焊接连接于一起,且驱动杆1和连接杆21相连接的部分位于轴承100的轴承孔中,也即是驱动杆1的部分和连接杆21的部分均穿设于轴承100的轴承孔中。不过,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情况,亦可单独使驱动杆1穿置于轴承100的轴承孔中,或是单独使连接杆21穿置于轴承100的轴承孔中。
47.为便于对轴承100的进行轴向定位,轴承100的两端处分别设有卡簧20,且两个卡簧20分别卡置于驱动杆1和连接件上,如此,通过设置的卡簧20,以能够较好的对轴承100进行轴向定位。
48.本实施例的安装部3和防护罩4集成为一体结构,优选的,采用一体式铸造成型。如此,使得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制造加工,同时,相比于分体式的结构,可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
49.如上结构中,安装部3和防护罩4当然还可采用分体式的结构,此时防护罩4并非采用如上的安装部3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上,而采用其它的安装结构,比如在防护罩4的外壁上
设置安装支架,防护罩4经由该安装支架安装于发动机缸体上。参照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护罩4,其横截面呈弧形,且该防护罩4与移动节2同轴布置,如此设置,可使得滴落至防护罩4上的高温油液,能够沿着防护罩4的外壁顺利流至合适位置,比如引导高温油液流入盛放油液的装置或是车底处。
50.具体而言,如图4至图6所示,安装部3和防护罩4一体成型,且安装部3设于防护罩4的一端,防护罩4整体呈扇形圆筒状结构。其中,图4中示出的,a和d分别对应两连接孔301所在的端面,两连接孔301的端面共面设置,也即是安装部3的安装面300,b和c分别对应第一边缘401和第二边缘402所在的平面,01指轴承100的中心线,r为防护罩4内壁的半径。在具体结构设计上,b03连线和c02连线的延长线应通过轴承100的中心线01。
51.另外,通过设置α和β的角度,以利于较好的控制防护罩4的扇形开度及位置。其中,α角度的设置,可利于滴落在防护罩4上方的高温油液滑落并导入车下方,β角度的设置,可利于滴落在防护罩4侧方的高温油液滑落并导入车下方,在具体加工时,α角度和β角度均应以安装面300为定位基准进行加工。并且,通过α角度和β角度可共同保证滴落至防护罩4的高温油液能够更好的引流至车底处。
5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呈扇形筒状结构的防护罩4,可有效防止移动节2和轴承100的生锈,同时若有高热液体从车底飞溅至移动节2上,进而由移动节2高速旋转甩动高热液体,也会因防护罩4的α和β将高热液体导入车下,由此,可有效将移动节2和高热液体进行隔离。
53.继续参看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护罩4整体呈扇形圆筒状结构。在具体设计时,其需根据驱动轴总成的位置及发动机油泵、油管、排气等走向适当设置扇形圆筒的开口位置及大小。其中,图5中示出的长度l1用以保证防护罩4的中心线与轴承100的中心线重合,长度l2用于保证防护罩4能够遮盖住整个移动节2,且需保证下述中移动节卡箍23的拆卸方便,而半径r用于保证防护罩4能完全包裹移动节壳体22和移动节卡箍23,该半径r设置应尽量大些,也即是防护罩4内壁与移动节2的间距尽量大些,如此,可增加隔热能力。
54.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防护罩4的导流效果,此时,可在防护罩4的内壁或外壁上设置用于引流的引流槽等结构。由此,通过设置引流槽,可引导流至防护罩4上的液体排至移动节2下方。
55.另外,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安装部3上设置的两个连接孔301,其中一个连接孔301为定位孔10,另一个为辅助定位孔10,以利于满足装配精度的需求。如图5中所示的,尺寸l1对应的连接孔301即为定位孔10。如此,可使得防护罩4于发动机缸体上的安装具有较好的安装精度。
56.为便于对驱动轴进行较好的降温,本实施例的驱动杆1上设有风扇7,该风扇7可拆卸连接于驱动杆1上,且该风扇7可随驱动杆1转动,而向防护罩4吹风。具体结构上,由图1至图3并结合图8所示,该风扇7包括设于驱动杆1上的固定部,以及设于固定部上的若干叶片703。其中,固定部包括多个分抱箍,各分抱箍相连而抱紧于驱动杆1上,至少其一分抱箍上设有叶片703。通过风扇7向防护罩4吹风,不仅可为驱动轴进行较好的降温,而且利于提高轴承100的使用寿命,同时亦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57.作为本实施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固定部包括两个分抱箍,也即第一分抱箍701和第二分抱箍702,且第一分抱箍701和第二分抱箍702上成型有两个叶片703。为便于第一分抱箍701和第二分抱箍702的扣合相连,于第一分抱箍701和第二分抱箍702的两
侧均设有连接支耳704,通过穿经对应连接支耳704上的连接件,使得第一分抱箍701和第二分抱箍702固连于驱动杆1上。其中,连接件具体可采用图中所示的螺栓8和螺母9,还可采用螺钉等。
58.为提高风扇7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的分抱箍和驱动杆1之间设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孔10和定位柱70,定位孔10设于驱动杆1上,定位柱70设于分抱箍上,定位柱70穿置于定位孔10中。具体的,该定位柱70设置在第一分抱箍701的内壁上。
59.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固定部除了采用两个分抱箍组成外,还可采用多个分抱箍依次相连。上述的定位结构中定位孔10和定位柱70的设置位置不限,也即是定位孔10可设置在分抱箍上,对应的定位柱70设置在驱动杆1上。
60.本实施例中,为利于风扇7安装位置的调节,以能够更好的满足驱动轴的降温防火需求,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0为沿驱动杆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通过定位柱70于其一定位孔10中的穿置而实现分散安装位置的调节。
61.在此需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风扇7的固定位置、以及定位孔10设置的数量和相邻定位孔10之间的间距,可依据驱动轴防火需求、降温需求以及整车布置进行位置调整。
62.本实施例的车辆驱动轴防护结构可防止高温油液滴落至移动节2上,以有效隔离移动节2与高温油液的接触,从而可避免因移动节2高速旋转而将高温油液甩至发动机缸体上引起的火灾,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另外,该防护结构还可对驱动轴进行较好的散热,不仅利于提高轴承100的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够可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