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血浆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9: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浆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血液作为临床诊断中最普及的样本,适用于如免疫诊断、临床生化、分子诊断和血液诊断等多种研究。其中,血液中的血浆成分包含了人体中极大比例的生化指标,是大多数生化检测的样本来源,因此需要将全血中的血细胞有效去除后再开展下游分析。目前,从全血进行血浆分离传统上通过离心实现,临床上需要通过离心机和供电设备及专业的人员进行较复杂的工作流程,耗时也较长。最近,其他从全血中分离血浆的技术,如沉降、过滤膜、微流体动力学分离等也出现在大量科研及应用的场景。然而,这些技术中各自都具有不同的挑战:血浆纯度较差、高溶血现象、样品需要预稀释、分离时间长、处理量少、和/或难以回收血浆等。
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血浆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浆分离装置,其分离效果好,分离效率高,而且不利用离心作用。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
6.一种血浆分离装置,包括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盖体密封连接的第二盖体、以及夹设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的过滤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围合形成用于收容血液的收容腔,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进样端,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出样端,所述出样端用于与负压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盖体面向所述第二盖体的面侧间隔凸设有若干第一导向筋和/或所述第二盖体面向所述第一盖体的面侧间隔凸设有若干第二导向筋。
7.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进样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的中心,所述若干第一导向筋从所述第一盖体的中心向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辐射延伸。
8.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出样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的中心,所述若干第二导向筋从所述第二盖体的中心向所述第二盖边缘辐射延伸。
9.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一盖体面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一锥形腔,所述第一锥形腔的大直径端靠近所述第二盖体,所述进样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的中心,并与所述第一锥形腔连通,所述第一导向筋设置在所述第一锥形腔内,且所述第一导向筋的凸起高度自所述第一导向筋的延伸方向逐渐降低。
10.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二盖体面向所述第一盖体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二锥形腔,所述第二锥形腔的大直径端靠近所述第一盖体,所述出样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盖体的中心,并与所述第二锥形腔连通,所述第二导向筋设置在所述第二锥形腔内,且所述第二导向筋的凸起高度自所述第二导向筋的延伸方向逐渐降低。
11.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若干卡扣连接件,所述卡扣连接件包括自所述第二盖体边缘向所述第一盖体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末端向所述第二盖体中心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盖体背向所述第二盖体的面侧贴合。
12.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血浆分离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第一盖体面向所述第二盖体的面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盖体面向所述第一盖体的面侧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密封圈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
13.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过滤器为过滤膜。
14.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血浆分离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进样端连接的采血针和与所述出样端连接的真空采血管。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浆分离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6.第一、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克服了现有全血分离方法或需要复杂仪器、或分离所获样本质量不高或样本量有限的局限。
17.第二、其出样端与负压装置连接,能够实现血液的自动采集与过滤功能。
18.第三、第一盖体和/或第二盖体上设置有若干导向筋,第一导向筋的设置在样本血液进入血浆分离装置时提供引流作用,使样本血液均匀平铺,充分与过滤器接触,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第二导向筋的设置的,一方面能够对过滤器起到支撑作用,使得过滤器平铺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对分离后的血浆起引流作用,使分离后的血浆能够快速流向出样端,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浆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盖体、第二盖体、过滤器和密封圈组合剖面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25.1、血浆分离装置;
26.10、第一盖体;11、第一导向筋;12、第一锥形腔;13、进样端;14、第一安装槽;
27.20、第二盖体;21、第二导向筋;22、第二锥形腔;23、卡扣连接件;231、第一延伸部;232、第二延伸部;24、出样端;25、第二安装槽;
28.30、过滤器;
29.40、采血针;
30.50、真空采血管;
31.6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参阅图1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血浆分离装置1,包括第一盖体10、与第一盖体10密封连接的第二盖体20、以及夹设在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之间的过滤器30,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围合形成用于收容血液的收容腔,允许一定体积的血液在通过过滤器30分离的过程中滞留,第一盖体10设置有与收容腔连通的进样端13,第二盖体20设置有与收容腔连通的出样端24,出样端24用于与负压装置连接,第一盖体10面向所述第二盖体20 的面侧间隔凸设有若干第一导向筋11和/或第二盖体20面向第一盖体10的面侧间隔凸设有若干第二导向筋21,在分离样本血液时,将样本血液从进样端13 输入,样本血液经过过滤器30过滤分离后,血浆组分从出样端24流出,其余细胞组织隔离在收容腔内,从而实现血浆的分离。
37.本实施例的血浆分离装置1具有以下优点:
38.第一、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克服了现有全血分离方法或需要复杂仪器、或分离所获样本质量不高或样本量有限的局限,
39.第二、其出样端24与负压装置连接,能够实现血液的自动采集与过滤功能。
40.第三、第一盖体10和/或第二盖体20上设置有若干导向筋,第一导向筋11 的设置在样本血液进入血浆分离装置1时提供引流作用,使样本血液均匀平铺,充分与过滤器30接触,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第二导向筋21的设置的,一方面能够对过滤器30起到支撑作用,使得过滤器30平铺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对分离后的血浆起引流作用,使分离后的血浆能够快速流向出样端24,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
41.需要说明的是,血浆分离装置1可以只在第一盖体10设置第一导向筋11,也可以只在第二盖体20设置第二导向筋21,还可以在第一盖体10设置第一导向筋11,同时在第二盖体20设置第二导向筋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 设置第一导向筋11,同时,第二盖体20设置第二导向筋21,既能够对过滤器 30起到支撑作用,又能够提高分离效率。
42.进一步地,第一导向筋11与第二导向筋21错开设置,这样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
43.参阅图1

图3,第一盖体10面向第二盖体20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一锥形腔 12,第一锥形腔12的大直径端靠近第二盖体20,进样端13设置在第一盖体10 的中心,并与第一锥形腔12连通,若干第一导向筋11设置在第一锥形腔12 内,若干第一导向筋11从第一盖体10的中心向第一盖体10的边缘辐射延伸,且每条第一导向筋11的凸起高度自第一导向筋11的延伸方向逐渐降低,这样设计,样本血液从进样端13进入第一锥形腔12能够沿着第一盖体10的内侧壁以及第一导向筋11从第一盖体10的中心向第一盖体10的边缘流动,从而使得样本血液均匀平铺,充分与过滤器30接触,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
44.可以理解地,第一盖体10形成的内腔可以是锥形,也可以是圆弧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在第一盖体10内形成第一锥形腔12仅作为其中一个实施方式。
45.第一导向筋11的尺寸规格、数量以及分布形态可根据第一盖体10内部腔室的特征进行调整,当进样端13不是设置在第一盖体10的中心时,第一盖体 10内腔形状、第一导向筋11的分布形态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当进样端13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盖体10的左上角时,第一盖体10的内腔不再设置成锥形腔的形式,而是设置成以进样端13为中心,向边缘扩展的腔体形态,第一导向筋 11的分布形态也随着改变为与进样端13为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分布形态。
46.可以理解地,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菱形等形状,尺寸大小可以设计为不同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的大小需要匹配过滤器30的大小,而所使用的过滤器30大小主要的考量在于最终样本血液分离的体积,一般来说,最终所需样本血液分离的体积越大,过滤器30尺寸则越大,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的尺寸也随之越大;但随着装置尺寸的增大,集成到常规所采用的采血过程中则显得过于臃肿、麻烦,因此可以根据下游不同的检测项目所需求的血浆量的不同,将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设计为不同形状和尺寸,从而实现不同的应用要求。
47.参阅图1、图2和图4,第二盖体20面向第一盖体10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二锥形腔22,第二锥形腔22的大直径端靠近第一盖体10,第一锥形腔12和第二锥形腔22围合形成上述收容腔,出样端24设置在第二盖体20的中心,并与第二锥形腔22连通,若干第二导向筋21设置在第二锥形腔22内,若干第二导向筋21从第二盖体20的中心向第二盖边缘辐射延伸,且每条第二导向筋21的凸起高度自第二导向筋21的延伸方向逐渐降低。
48.可以理解地,第二盖体20形成的内腔可以是锥形,也可以是圆弧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在第二盖体20内形成第二锥形腔22仅作为其中一个实施方式。
49.第二导向筋21的尺寸规格、数量以及分布形态可根据第二盖体20内部腔室的特征进行调整,当出样端24不是设置在第二盖体20的中心时,第二盖体 20内腔形状、第二导向筋21的分布形态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当出样端2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盖体20的左上角时,第二盖体20的内腔不再设置成锥形腔的形式,而是设置成以出样端24为中心,向边缘扩展的腔体形态,第二导向筋 21的分布形态也随着改变为与出样端24为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分布形态。
50.参阅图1、图2和图4,第二盖体20设置有若干卡扣连接件23,卡扣连接件23包括自第二盖体20边缘向第一盖体10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1以及自第一延伸部231末端向第二盖
体20中心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2,第二延伸部232与第一盖体10背向第二盖体20的面侧贴合,通过设置卡扣连接部实现第一盖体 10和第二盖体20的可拆卸连接,使用完毕后,便于对血浆分离装置1清洗消毒,而且,可以通过更换血浆分离装置1中的过滤器30,实现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的循环利用,能够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51.参阅图1

图4,血浆分离装置1还包括密封圈60,第一盖体10面向第二盖体20的面侧设有第一安装槽14,第二盖体20面向第一盖体10的面侧设有第二安装槽25,密封圈60部分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4,部分安装在第二安装槽 25。通过设置密封圈60可以确保血浆分离装置1的密闭性。
52.可以理解地,密封圈60的大小尺寸可根据过滤器30尺寸,第一安装槽14 和第二安装槽25与密封圈60适配,两者的尺寸规则随着密封圈60的尺寸规格变化,第一盖体10的尺寸和第二盖体20的尺寸以及气密性、液密性的考量进行调整。
53.可选地,密封圈60为o形橡胶圈,密封性能可靠,且成本低。
54.参阅图1

图2,过滤器30为过滤膜,采用过滤膜方式,可以对微升至毫升级别的样本血液进行有效的血浆分离,对于下游不同的检测项目所需要不同的血浆量可以自由调节。需要说明的是,过滤膜不限于单层,也可以多层叠加,同理的,过滤膜不限于单一功能,也可以不同功能的多种过滤膜按照一定的顺序层叠,在实现血浆分离的同时还能对分离的血浆中的内含成分做进一步的处理。
55.可以理解地,过滤膜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菱形等形状,尺寸大小可以设计为不同的尺寸。
56.参阅图1,全血分离手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与尤其是临床上的采血流程并无紧密配合,采血与全血分离的需要经历不同步骤。考虑到在医院或实验室中的批量处理程序,往往还需要额外的冻存、运输等流程,过程中无疑增加了污染、损坏血液样本的风险。
57.因此,为了适配目前临床上采血的方式,血浆分离装置1还包括采血针40 和真空采血管50,出样端24通过适配公制鲁尔接头连接的采血针40,出样端 24通过适配公制鲁尔接头连接另一根采血针40插入真空采血管50中,作为一体式的全血采集、分离的分离装置使用。血浆分离装置1在采集血样(如静脉抽血)的同时,快速地从全血中分离出体积量可调,纯度高的血浆组分,降低当前全血分离步骤多、成本高、耗时长等困难。在采血过程中,血液由真空采血管50所提供的负压驱动,通过进样端13进入血浆分离装置1,经过过滤膜过滤分离后,其分离的血浆组分通过出样端24在真空采血管50中进行收集,从而完整采血/全血分离的一体化快速流程。而且,本实施例的血浆分离装置1 对于下游不同的检测项目所需要不同的血浆量的调节方式,可以通过过滤膜的尺寸大小以及真空采血管50的真空度协同调节以实现。
58.本实施例的血浆分离装置1较之于一般的过滤膜方法中所使用到的动力驱动方式如自然渗透、注射泵提供压力等,使用操作最为简便的负压驱动方式,通过真空采血管50中的预设真空度提供,分离时长更小,同时避免了压力过大造成血液中的细胞等组分破裂导致内容物释放,对下游生化检测造成污染。另外,本实施例的血浆分离装置1较之于现有的血浆分离方法,能够通过低成本、简易、无操作门槛的组装方式适配到临床所使用的真空采血管50采血方式,实现一体化快速的全血样本提取、全血分离、血浆收集的过程,在床旁检测、快速医疗诊断领域显现优势。
59.本实施例的血浆分离装置1已经过实验证明可行。在实施例中,第一盖体 10为圆形截面结构,直径为1.5cm~20cm,厚度为0.1cm~10cm,第二盖体20 为圆形截面结构,直径为1.5cm~20cm,厚度为0.1cm~10cm,过滤膜为圆形,直径为1.5cm~20cm,厚度为10μm~10mm。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真空采血管50内部的真空度,可以实现对0.5ml~10ml的全血样本进行全血分离,最终收集得的血浆体积为0.25ml~5ml。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