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的制作方法

2021-11-24 19: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充电站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


背景技术:

2.电动车充电站、手机充电站和汽车加油站相类似,是一种给电瓶、手机“加电”的设备,是一种高效率的充电器,可以快速的给电动车、手机、电动三轮车、老年代步车等充电。现有的社区没有实行小区充电站,导致居民在电动车没电时还要把电瓶拿回家冲,极其不便。
3.电动车充满电需较长时间,而目前电动车用户数量庞大,必然造成一些使用者长时间寻找和等待空闲的充电站,给出行造成不便,此时智能充电站的出现配合移动电子货币支付技术的成熟,使得用户通过手机app自动查找并定位空闲的充电站,快速完成预定并支付充电费用,减少等待和寻找充电站时间,大大提高充电站的利用效率和便捷性。
4.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充电站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为2018108795819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复层式小区充电站,包括防水充电基座、传输杆、充电箱、控制面板、遮雨顶棚、投币孔、插座、智能插座保护盖、电子显示屏、智能锁扣、信号传输器、防潮填充材料、硬币收集桶、信息处理器、信号接收器、计时器和支撑板。
5.但现有技术中充电站固定与车棚一侧的墙壁上,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时,通过将电动自行车通过充电器与充电站连接,但由于车棚空间空间有限,使得操作人员经过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插入插头时行走困难,容易磕碰相邻的车辆,导致擦伤和车辆倾倒,不利于快速安全的完成充电作业。
6.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站固定与车棚一侧的墙壁上,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时,通过将电动自行车通过充电器与充电站连接,但由于车棚空间空间有限,使得操作人员经过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插入插头时行走困难,容易磕碰相邻的车辆,导致擦伤和车辆倾倒,不利于快速安全的完成充电作业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
8.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包括车棚、隔层和充电站本体;所述隔层上均布一组轨道,充电站本体两侧转动连接的小轮嵌入轨道内;所述充电站本体内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辊轮,辊轮上缠绕有气管,气管一端延伸至充电站本体底部外侧;所述气管位于充电站本体底部的一端连通有气囊,气囊底部固连有插座,插座的电源线贯穿气管后与电源连通;所述辊轮一侧固连有棘轮,棘轮一侧的充电站本体内壁铰接有棘齿,棘轮一侧开设的凹槽内固连有发条;所述棘轮的齿槽底部开设的滑孔中滑动连接有滑柱,滑柱靠近转轴的一端通过弹性绳与滑孔内壁固连;所述转轴内开设有与气管连通的一号孔,一号孔与滑孔连通;工作时,现有技术中充电站固定与车
棚一侧的墙壁上,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时,通过将电动自行车通过充电器与充电站连接,但由于车棚空间空间有限,使得操作人员经过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插入插头时行走困难,容易磕碰相邻的车辆,导致擦伤和车辆倾倒,不利于快速安全的完成充电作业;此时本发明通过将充电站本体通过小轮置于车棚顶部的隔层内,充分利用车棚的纵向空间,通过拉动气囊使得气囊底部的插座对准车辆远离墙壁的一端,即车辆靠近走廊的一端,之后通过向下拉动气囊,使得辊轮释放气管和电源线,之后松开气囊后棘齿卡住棘轮防止气囊回位,进而快速方便的将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连接,同时减少人员与车辆的刮碰,减少擦伤和车辆的碰撞倾倒,同时减少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增加车棚的容量;当充电完成之后,通过握持并挤压气囊,使得气囊经气管向一号孔充气,进而带动滑柱顶开棘齿,使得发条带动辊轮完成对气管和电源线的收卷,减少气管和气囊对车辆移动过程中的阻挡。
9.优选的,所述气囊底部设有挂钩,挂钩顶部固连与拉簧,拉簧贯穿气囊并与气囊顶部内壁固连;所述拉簧与气囊密封连接;通过挂钩勾住车辆的行李架,进一步减少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的倾倒,保护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的可靠安全电气连接;当完成充电并松开挂钩时,挂钩在拉簧的作用下向气囊内壁收缩,进而通过气囊底部向内凹陷完成对挂钩的包裹,减少挂都磕碰操作人员引起的意外伤害。
10.优选的,所述滑孔内靠近滑柱的一端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与滑孔连通;所述环形槽内填充有浸油的海绵,滑柱靠近转轴的一端呈弧形过渡;通过海绵紧贴滑柱,增加滑柱滑动过程中的润滑效率,进一步保证气囊与气管的收卷效率。
11.优选的,所述滑柱远离转轴的一端开设有盲孔,盲孔靠近孔底的一端均布一组贯穿滑柱的二号孔;所述二号孔靠近滑柱外缘的一端固连有磁环;所述海绵内镶嵌有月牙形的簧片,簧片两端抵住环形槽内壁;通过滑柱在滑孔中滑动时带动磁环间歇性的吸引簧片,使得簧片变形并挤压海绵,进一步增加海绵挤出的润滑油经二号孔和盲孔后对棘齿的润滑效率,增加棘齿与棘轮的啮合与分离效率,进一步增加气囊悬停高度的控制精度和响应效率。
12.优选的,所述簧片两端固连有石墨块,石墨块呈球型就结构;通过石墨块减少簧片与环形槽内壁之间的摩擦,同时石墨块磨损之后形成的石墨粉进一步增加滑柱与滑孔之间的润滑效率。
13.优选的,所述充电站本体顶部固连有水箱,水箱两侧设有一组棉线,棉线一端贯穿水箱的顶盖后延伸至水箱内部,棉线另一端紧贴充电站本体外壁;所述水箱顶部设有加水单元;通过水箱蓄水后,棉线通过毛细作用从水箱中不断吸水,之后紧贴充电站本体外壁的棉线上水分蒸发时吸热,进而降低充电站本体在外界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引起的内部元器件高温保护,进而降低充电效率或者中断充电作业,进一步提升充电站本体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14.优选的,所述水箱通过一组均匀布置的栅板与充电站本体顶部固连,栅板贯穿水箱并延伸至水箱内部;所述水箱底部呈弧形布置;通过栅板增加充电站本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配合栅板延伸至水箱内的一端浸没在水中,进一步增加栅板的降温效果,配合底部呈弧形的水箱,使得栅板附近的空气吸热后沿水箱底部快速向上移动,进一步加快栅板附近空气的流通效率,增加充电站本体的散热速度。
15.优选的,所述加水单元包括一号管,一号管贯穿水箱的顶盖并与顶盖滑动连接;所
述一号管一侧固连有一号齿条,一号管一侧的顶盖上贯穿有二号齿条,二号齿条与顶盖滑动连接;所述一号齿条与二号齿条之间啮合有齿轮,齿轮与水箱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车棚一侧固连有排水槽,排水槽靠近一号管的一侧固连有二号管,二号管端部固连有楔形块;通过停止充电时将充电站本体移动至靠近排水槽的一侧,使得二号齿条抵住楔形块后向下滑动,进而带动一号管上升并与二号管连通,使得车棚在下雨时流入排水槽的部分雨水补充至水箱中,减少人工补水的劳动强度。
16.优选的,所述二号齿轮底部固连有弧形杆,弧形杆自由端固连有套环;所述棉线贯穿套环并与水箱内壁固连;所述套环底部圆周均布一组弧形的弹片,弹片自由端抵住并挤压棉线;通过弧形杆带动套环下行滑动,进而挤压棉线,使得棉线中吸附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水快速被挤出,进而减少棉线上粘附的泥沙,增加棉线的吸水能力,进一步降低充电站本体的工作温度。
17.优选的,所述弹片靠近中部位置内壁开设有环形的密封槽,密封槽内套设有弹性环,弹性环直径略小于密封槽截面直径;相邻所述弹片端部之间转动连接有挤压轮,挤压轮外周固连有截面为三角形的唤醒的切齿,切齿外周呈圆弧过渡;通过弹性环箍紧棉线,弹性环随着套环向下滑动时不断扭转并挤出棉线中的水分和泥沙,同时挤压轮配合切齿切入棉线内部一定深度,进一步增加棉线内残留的淤泥的暴露效果,增加棉线的清洗效率。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9.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通过将充电站本体通过小轮置于车棚顶部的隔层内,充分利用车棚的纵向空间,通过拉动气囊使得气囊底部的插座对准车辆远离墙壁的一端,即车辆靠近走廊的一端,之后通过向下拉动气囊,使得辊轮释放气管和电源线,之后松开气囊后棘齿卡住棘轮防止气囊回位,进而快速方便的将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连接,同时减少人员与车辆的刮碰,减少擦伤和车辆的碰撞倾倒,同时减少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增加车棚的容量;当充电完成之后,通过握持并挤压气囊,使得气囊经气管向一号孔充气,进而带动滑柱顶开棘齿,使得发条带动辊轮完成对气管和电源线的收卷,减少气管和气囊对车辆移动过程中的阻挡。
20.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通过挂钩勾住车辆的行李架,进一步减少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的倾倒,保护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的可靠安全电气连接;当完成充电并松开挂钩时,挂钩在拉簧的作用下向气囊内壁收缩,进而通过气囊底部向内凹陷完成对挂钩的包裹,减少挂都磕碰操作人员引起的意外伤害。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23.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24.图3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25.图4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
26.图5是图4中c处局部放大图;
27.图6是本发明中套环弹片的立体图;
28.图中:车棚1、隔层11、充电站本体12、轨道13、转轴14、辊轮15、气管16、气囊17、电
源线18、棘轮2、棘齿21、发条22、滑孔23、滑柱24、一号孔25、挂钩26、环形槽3、海绵31、盲孔32、二号孔33、磁环34、簧片35、石墨块36、水箱4、棉线41、栅板42、一号管43、顶盖44、一号齿条45、二号齿条46、齿轮47、排水槽48、二号管49、楔形块5、弧形杆51、套环52、弹片53、密封槽54、弹性环55、挤压轮56、切齿57。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小区充电站,包括车棚1、隔层11和充电站本体12;所述隔层11上均布一组轨道13,充电站本体12两侧转动连接的小轮嵌入轨道13内;所述充电站本体12内通过转轴14转动连接有辊轮15,辊轮15上缠绕有气管16,气管16一端延伸至充电站本体12底部外侧;所述气管16位于充电站本体12底部的一端连通有气囊17,气囊17底部固连有插座,插座的电源线18贯穿气管16后与电源连通;所述辊轮15一侧固连有棘轮2,棘轮2一侧的充电站本体12内壁铰接有棘齿21,棘轮2一侧开设的凹槽内固连有发条22;所述棘轮2的齿槽底部开设的滑孔23中滑动连接有滑柱24,滑柱24靠近转轴14的一端通过弹性绳与滑孔23内壁固连;所述转轴14内开设有与气管16连通的一号孔25,一号孔25与滑孔23连通;工作时,现有技术中充电站固定与车棚1一侧的墙壁上,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时,通过将电动自行车通过充电器与充电站连接,但由于车棚1空间空间有限,使得操作人员经过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插入插头时行走困难,容易磕碰相邻的车辆,导致擦伤和车辆倾倒,不利于快速安全的完成充电作业;此时本发明通过将充电站本体12通过小轮置于车棚1顶部的隔层11内,充分利用车棚1的纵向空间,通过拉动气囊17使得气囊17底部的插座对准车辆远离墙壁的一端,即车辆靠近走廊的一端,之后通过向下拉动气囊17,使得辊轮15释放气管16和电源线18,之后松开气囊17后棘齿21卡住棘轮2防止气囊17回位,进而快速方便的将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12连接,同时减少人员与车辆的刮碰,减少擦伤和车辆的碰撞倾倒,同时减少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增加车棚1的容量;当充电完成之后,通过握持并挤压气囊17,使得气囊17经气管16向一号孔25充气,进而带动滑柱24顶开棘齿21,使得发条22带动辊轮15完成对气管16和电源线18的收卷,减少气管16和气囊17对车辆移动过程中的阻挡。
32.所述气囊17底部设有挂钩26,挂钩26顶部固连与拉簧,拉簧贯穿气囊17并与气囊17顶部内壁固连;所述拉簧与气囊17密封连接;通过挂钩26勾住车辆的行李架,进一步减少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的倾倒,保护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12的可靠安全电气连接;当完成充电并松开挂钩26时,挂钩26在拉簧的作用下向气囊17内壁收缩,进而通过气囊17底部向内凹陷完成对挂钩26的包裹,减少挂都磕碰操作人员引起的意外伤害。
33.所述滑孔23内靠近滑柱24的一端开设有环形槽3,环形槽3与滑孔23连通;所述环形槽3内填充有浸油的海绵31,滑柱24靠近转轴14的一端呈弧形过渡;通过海绵31紧贴滑柱24,增加滑柱24滑动过程中的润滑效率,进一步保证气囊17与气管16的收卷效率。
34.所述滑柱24远离转轴14的一端开设有盲孔32,盲孔32靠近孔底的一端均布一组贯穿滑柱24的二号孔33;所述二号孔33靠近滑柱24外缘的一端固连有磁环34;所述海绵31内
镶嵌有月牙形的簧片35,簧片35两端抵住环形槽3内壁;通过滑柱24在滑孔23中滑动时带动磁环34间歇性的吸引簧片35,使得簧片35变形并挤压海绵31,进一步增加海绵31挤出的润滑油经二号孔33和盲孔32后对棘齿21的润滑效率,增加棘齿21与棘轮2的啮合与分离效率,进一步增加气囊17悬停高度的控制精度和响应效率。
35.所述簧片35两端固连有石墨块36,石墨块36呈球型就结构;通过石墨块36减少簧片35与环形槽3内壁之间的摩擦,同时石墨块36磨损之后形成的石墨粉进一步增加滑柱24与滑孔23之间的润滑效率。
36.所述充电站本体12顶部固连有水箱4,水箱4两侧设有一组棉线41,棉线41一端贯穿水箱4的顶盖44后延伸至水箱4内部,棉线41另一端紧贴充电站本体12外壁;所述水箱4顶部设有加水单元;通过水箱4蓄水后,棉线41通过毛细作用从水箱4中不断吸水,之后紧贴充电站本体12外壁的棉线41上水分蒸发时吸热,进而降低充电站本体12在外界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引起的内部元器件高温保护,进而降低充电效率或者中断充电作业,进一步提升充电站本体12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37.所述水箱4通过一组均匀布置的栅板42与充电站本体12顶部固连,栅板42贯穿水箱4并延伸至水箱4内部;所述水箱4底部呈弧形布置;通过栅板42增加充电站本体1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配合栅板42延伸至水箱4内的一端浸没在水中,进一步增加栅板42的降温效果,配合底部呈弧形的水箱4,使得栅板42附近的空气吸热后沿水箱4底部快速向上移动,进一步加快栅板42附近空气的流通效率,增加充电站本体12的散热速度。
38.所述加水单元包括一号管43,一号管43贯穿水箱4的顶盖44并与顶盖44滑动连接;所述一号管43一侧固连有一号齿条45,一号管43一侧的顶盖44上贯穿有二号齿条46,二号齿条46与顶盖44滑动连接;所述一号齿条45与二号齿条46之间啮合有齿轮47,齿轮47与水箱4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车棚1一侧固连有排水槽48,排水槽48靠近一号管43的一侧固连有二号管49,二号管49端部固连有楔形块5;通过停止充电时将充电站本体12移动至靠近排水槽48的一侧,使得二号齿条46抵住楔形块5后向下滑动,进而带动一号管43上升并与二号管49连通,使得车棚1在下雨时流入排水槽48的部分雨水补充至水箱4中,减少人工补水的劳动强度。
39.所述二号齿轮47底部固连有弧形杆51,弧形杆51自由端固连有套环52;所述棉线41贯穿套环52并与水箱4内壁固连;所述套环52底部圆周均布一组弧形的弹片53,弹片53自由端抵住并挤压棉线41;通过弧形杆51带动套环52下行滑动,进而挤压棉线41,使得棉线41中吸附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水快速被挤出,进而减少棉线41上粘附的泥沙,增加棉线41的吸水能力,进一步降低充电站本体12的工作温度。
40.实施例二
41.如图6所示,所述弹片53靠近中部位置内壁开设有环形的密封槽54,密封槽54内套设有弹性环55,弹性环55直径略小于密封槽54截面直径;相邻所述弹片53端部之间转动连接有挤压轮56,挤压轮56外周固连有截面为三角形的唤醒的切齿57,切齿57外周呈圆弧过渡;通过弹性环55箍紧棉线41,弹性环55随着套环52向下滑动时不断扭转并挤出棉线41中的水分和泥沙,同时挤压轮56配合切齿57切入棉线41内部一定深度,进一步增加棉线41内残留的淤泥的暴露效果,增加棉线41的清洗效率。
42.工作时,本发明通过将充电站本体12通过小轮置于车棚1顶部的隔层11内,充分利
用车棚1的纵向空间,通过拉动气囊17使得气囊17底部的插座对准车辆远离墙壁的一端,即车辆靠近走廊的一端,之后通过向下拉动气囊17,使得辊轮15释放气管16和电源线18,之后松开气囊17后棘齿21卡住棘轮2防止气囊17回位,进而快速方便的将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12连接,同时减少人员与车辆的刮碰,减少擦伤和车辆的碰撞倾倒,同时减少相邻车辆之间的间隙,增加车棚1的容量;当充电完成之后,通过握持并挤压气囊17,使得气囊17经气管16向一号孔25充气,进而带动滑柱24顶开棘齿21,使得发条22带动辊轮15完成对气管16和电源线18的收卷,减少气管16和气囊17对车辆移动过程中的阻挡;通过挂钩26勾住车辆的行李架,进一步减少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的倾倒,保护充电器与充电站本体12的可靠安全电气连接;当完成充电并松开挂钩26时,挂钩26在拉簧的作用下向气囊17内壁收缩,进而通过气囊17底部向内凹陷完成对挂钩26的包裹,减少挂都磕碰操作人员引起的意外伤害;通过海绵31紧贴滑柱24,增加滑柱24滑动过程中的润滑效率,进一步保证气囊17与气管16的收卷效率;通过滑柱24在滑孔23中滑动时带动磁环34间歇性的吸引簧片35,使得簧片35变形并挤压海绵31,进一步增加海绵31挤出的润滑油经二号孔33和盲孔32后对棘齿21的润滑效率,增加棘齿21与棘轮2的啮合与分离效率,进一步增加气囊17悬停高度的控制精度和响应效率;通过石墨块36减少簧片35与环形槽3内壁之间的摩擦,同时石墨块36磨损之后形成的石墨粉进一步增加滑柱24与滑孔23之间的润滑效率;通过水箱4蓄水后,棉线41通过毛细作用从水箱4中不断吸水,之后紧贴充电站本体12外壁的棉线41上水分蒸发时吸热,进而降低充电站本体12在外界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引起的内部元器件高温保护,进而降低充电效率或者中断充电作业,进一步提升充电站本体12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栅板42增加充电站本体1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配合栅板42延伸至水箱4内的一端浸没在水中,进一步增加栅板42的降温效果,配合底部呈弧形的水箱4,使得栅板42附近的空气吸热后沿水箱4底部快速向上移动,进一步加快栅板42附近空气的流通效率,增加充电站本体12的散热速度;通过停止充电时将充电站本体12移动至靠近排水槽48的一侧,使得二号齿条46抵住楔形块5后向下滑动,进而带动一号管43上升并与二号管49连通,使得车棚1在下雨时流入排水槽48的部分雨水补充至水箱4中,减少人工补水的劳动强度;通过弧形杆51带动套环52下行滑动,进而挤压棉线41,使得棉线41中吸附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水快速被挤出,进而减少棉线41上粘附的泥沙,增加棉线41的吸水能力,进一步降低充电站本体12的工作温度。
43.上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为基准,按照人物观察视角为标准,装置面对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前,观察者左侧定义为左,依次类推。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4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