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易于传火的火盖的制作方法

2021-11-24 18: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烧器的易于传火的火盖。


背景技术:

2.本技术人在先申请发明专利(cn2020229048438)公开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火盖为两环多档火,在火盖的内外两侧壁均设有若干小火孔,使小火火力分布较为均匀,且大小火的燃烧效率均较好。但是火盖的气腔多,径向跨度较大,并且外环布有小火,因此,如何排布三到四个气腔,以及如何让内侧的最小火向外侧的小火顺利传火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易于传火的火盖,其结构简单,在保证小火火力分布均匀且范围广的同时,实现了内侧的最小火向外侧的小火顺利传火,提高传火可靠性。
4.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易于传火的火盖,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易于传火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呈环形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具有朝下开口的第一气腔、第二气腔和第三气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第一气腔的外环大火孔、及若干连通所述第二气腔的外环小火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第三气腔的内环小火孔,其中,在所述火盖本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传火部,所述传火部分别连通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内环小火孔和其中一个所述外环小火孔。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气腔呈环形结构,且其位于所述第一气腔与所述第三气腔之间,全部所述外环小火孔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气腔;所述传火部为沿径向方向布置的传火槽,所述传火槽的径向内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内环小火孔,径向外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外环小火孔。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火槽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气腔和/或所述第三气腔。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火槽贯穿所述火盖本体的内外两侧壁,并且所述传火槽的径向内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内环小火孔,所述传火槽的径向外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外环小火孔。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气腔呈环形结构,且其位于所述第一气腔与所述第三气腔之间,全部所述外环小火孔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气腔;所述传火部包括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传火孔,靠内所述传火孔的下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内环小火孔,靠外所述传火孔的下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外环小火孔。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靠内所述传火孔的径向外侧连通所述第三气腔,和/或靠内所述传火孔的径向内侧贯穿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并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内环小火孔。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靠外所述传火孔的径向内侧连通所述第二气腔,和/或靠外所述传火孔的径向外侧贯穿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并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外环小火孔。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火孔的数量为三个,靠中所述传火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气腔和/或所述第三气腔;或者,所述传火孔的数量为四个,靠中的两个所述传火孔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气腔和所述第三气腔。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盖本体还具有朝下开口的第四气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还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第四气腔的内环大火孔,所述内环大火孔与所述内环小火孔沿周向方向相交错布置或者沿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气腔和所述第三气腔均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三气腔位于所述第四气腔的外围,全部所述内环小火孔分别贯穿所述第四气腔并将所述第四气腔分为若干内分气腔,所述内环大火孔设置在所述内分气腔的内侧壁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的火盖,通过将外环小火孔和外环大火孔设置在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并且将在内环小火孔设置在火盖本体的内侧壁,使火盖处于小火最大状态时,使小火火力分布的范围更大,燃烧热效率高,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锅底受热更均匀,烹饪体验好;
17.2、通过增设传火部,使内环小火孔处的燃烧火焰更易于传火至外环小火孔,实现了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的顺利传火,提高传火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盖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盖的剖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处于最小火状态;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处于小火最大状态;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火盖第一种传火结构的剖视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火盖第二种传火结构的剖视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火盖第三种传火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8.实施例1
29.参见图1

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易于传火的火盖,该火盖用于灶具用燃烧器。本实施例的火盖包括呈环形的火盖本体1和传火部3,火盖本体1具有朝下开口的第一气腔11、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13,每个气腔连通炉头的不同引射管,以实现独立控制每个气腔的燃气通断状态。在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若干连通第一气腔11的外环大火孔21、及若干连通第二气腔12的外环小火孔22,由于外环小火孔22和外环大火孔21连通炉头的不同引射管,使每个火孔要么开或者要么灭,保证每个火孔均只有最大且最佳火焰燃烧和熄灭两种状态,并且外环小火孔22在燃烧状态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21的火焰长度不变,引
射与燃烧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使外环小火孔22的火焰燃烧始终处于最佳燃烧状态。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设有若干连通第三气腔13的内环小火孔23。在火盖本体1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传火部3,传火部3分别连通位于其中一个内环小火孔23和其中一个外环小火孔22,这样,通过传火部3,使内环小火孔23处的燃烧火焰易于传火至外环小火孔22,并将外环小火孔22处的燃气点燃,实现了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的顺利传火,提高传火可靠性。
30.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当燃气只在内环小火孔23处燃烧时,火盖处于最小火状态。参见图5,当燃气只内环小火孔23和外环大火孔21处燃烧时,火盖处于小火最大状态。当燃气在全部火孔处点火燃烧时,火盖处于最大火状态。
31.可见,本实施例易于传火的火盖,通过将外环小火孔22和外环大火孔21设置在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并且将在内环小火孔23设置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使火盖处于小火最大状态时,使小火火力分布的范围更大,燃烧热效率高,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锅底受热更均匀,烹饪体验好。另外,通过将传火部3分别连通位于其中一个内环小火孔23和其中一个外环小火孔22,使内环小火孔23处的燃烧火焰更易于传火至外环小火孔22,实现了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的顺利传火,提高传火可靠性。
32.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外环大火孔21与外环小火孔22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并且外环大火孔21出口的中心线与外环小火孔22出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使外环大火孔21与外环小火孔22呈交错布置,当燃气外环小火孔22处点火燃烧时,小火火力分布更均匀、热效率更高,使锅底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小火最大时的烹饪体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外环大火孔21与外环小火孔22设计为沿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
33.参见图1

3,具体地,第一气腔11、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13呈环形结构,第二气腔12设置在第一气腔11与第三气腔13之间,全部外环小火孔22分别贯穿第一气腔11将第一气腔11分为若干外分气腔110,相邻外分气腔110相连通,外环大火孔21设置在外分气腔110的外侧壁上并连通外分气腔110,这样,保证外环小火孔22和外环大火孔21在周向方向上呈交错布置,使锅底在小火最大时的受热更加均匀,提高小火最大时的热效率和烹饪体验。
34.在本实施例中,火盖还包括第一分隔部41,在第一气腔11内周向设置有若干均匀间隔布置的第一分隔部41,第一分隔部41将第一气腔11分为若干外分气腔11。外环小火孔22由内至外依次贯穿第二气腔12的外环壁、第一分隔部41和第一气腔11的外环壁,以使外环小火孔22的入口连通第二气腔12,出口位于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上。由此,通过第一分隔部41,便于外环小火孔22的设置,以使外环小火孔22能够贯穿第一气腔11并连通第二气腔12。
35.参见图1,进一步地,火盖本体1还具有朝下开口的第四气腔14,该第四气腔14单独连通与炉头的一个引射管。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还设有若干连通第四气腔14的内环大火孔24,以便于独立控制内环大火孔24处的燃气通断状态,使每个内环大火孔24的火焰长度与火力大小均不会变化,要么开,要么灭,保证每个内环大火孔24均只有最大且最佳火焰燃烧和熄灭两种状态。
36.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内环大火孔24与内环小火孔23沿周向方向相交错布置,这样,当燃气只在内环小火孔23处点火燃烧时,火盖最小火的火力分布更均匀。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内环大火孔24与内环小火孔23沿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
37.具体地,第四气腔14和第三气腔13均呈环形结构,第三气腔13位于第四气腔14的
外围,全部内环小火孔23分别贯穿第四气腔14并将第四气腔14分为若干内分气腔140,相邻内分气腔140相连通,每个内环小火孔23的径向外端连通第三气腔13,并且每个内环小火孔23的出口位于内分气腔140的内侧壁上,内环大火孔24设置在内分气腔140的内侧壁上并连通内分气腔140,这样,确保内环大火孔24与内环小火孔23在周向方向上呈交错布置,使锅底在最小火时的受热更加均匀,提高最小火时的热效率。
38.在本实施例中,火盖还包括第二分隔部42,在第四气腔14内周向设置有若干均匀间隔布置的第二分隔部42,第二分隔部42将第四气腔14分为若干内分气腔140,内环小火孔23由外至内依次贯穿第三气腔13的内环壁、第二分隔部42和第四气腔14的内环壁,以使内环小火孔23的入口连通第三气腔13,出口位于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上。由此,通过第二分隔部42,便于内环小火孔23的设置,以使内环小火孔23能够贯穿第四气腔14并连通第三气腔13。
39.参见图1

3,具体地,传火部3为沿径向方向布置的传火槽31,传火槽31的径向内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内环小火孔23,径向外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外环小火孔22,这样,使得内环小火孔23能够通过传火槽31连通外环小火孔22,以使火盖由最小火切换至小火最大时,内环小火孔23处的燃烧火焰能够通过传火槽31向径向外侧的外环小火孔22顺利传火,使火盖在径向跨度上的传火更容易,提高传火可靠性。
40.优选地,传火槽31的下端连通第二气腔12和/或第三气腔13。本实施例以传火槽31的下端分别连通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13为例,这样,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13处的燃气能够通过传火槽31向上传输,使传火槽31的中部充满燃气并被径向内侧的燃烧火焰点燃,从而使燃烧火焰更容易、更顺利向径向外侧传递,进一步提高传火的可靠性。
41.参见图2

3,更优选地,传火槽31贯穿火盖本体1的内外两侧壁,并且传火槽31的径向内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内环小火孔23,和/或传火槽31的径向外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外环小火孔22。在本实施例中,传火槽31的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分别连通一个内环小火孔23和一个外环小火孔22,以使在外环小火孔22上的燃烧火焰,更加顺利地沿着传火槽31传火至外环小火孔22处,从而实现将流经径向外侧的火孔的燃气点燃。
42.下面结合图2和图4

5来说明本实施例火盖的火力状态:
43.火盖只有两环火,即外环火和内环火,但是外环火包括外环大火和外环小火,内环火包括内环小火和内环大火,通过对外环火和内环火进行组合,可以形成如表1所示的四种火力状态。
44.表1火盖的火力状态分布表
45.外环大火孔21外环小火孔22内环大火孔24内环小火孔23火力状态对应附图√√√√最大火
ꢀꢀ
√√√中火
ꢀꢀ
√ √小火最大图5
ꢀꢀꢀ
√最小火图4
46.注:“√”表示燃气在对应的火孔处点火燃烧。
47.从表1可明显看出,火盖的四种火力状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最大火状态、中火状态、下火最大状态和小火状态。当火盖处于中火状态和下火最大状态时,火盖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均有燃烧火焰,相比于现有火盖的中火在中部和小火在内侧,本实施例的中火
和小火最大时的火力分布范围更大,加热更均匀,显著提升中火和小火最大时的燃烧热效率,使小火最大时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使锅底受热更均匀,烹饪体验好。
48.实施例2
49.参见图6

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传火部3的结构不同。具体地,传火部3包括至少两个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传火孔32,靠内传火孔32的下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内环小火孔23,靠外传火孔32的下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外环小火孔22。由此,通过间隔布置的多个传火孔32,使内环小火孔23处的燃烧火焰可以顺利传火至外环小火孔22,实现了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的顺利传火,使火盖径向跨度的传火更容易、更可靠。
50.在本实施例中,传火孔3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传火孔32位于火盖本体1的同一半径上,靠内传火孔32的下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内环小火孔23,靠中的两个传火孔32分别连通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13,靠外传火孔32的下端连通位于其下方的外环小火孔22。当火盖由最小火状态切花至小火最大状态时,由于每个传火孔32均通燃气并能够点火燃烧,这样,在四个传火孔32的配合下,使火盖在径向跨度的传火更加容易、顺利。
51.在其他实施例中,传火孔32的数量和每个传火孔32的结构可以有所不同。第一变形例:参见图8,传火孔32的数量还为四个,但是靠内传火孔32的径向内侧贯穿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并连通其中一个内环小火孔23,靠外传火孔32的径向外侧贯穿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并连通其中一个外环小火孔22,这样,使靠内传火孔32与内环小火孔23、以及靠外传火孔32与外环小火孔22之间的径向传火距离更小,利于进一步提高传火可靠性。
52.第二种变形例:参见图9,传火孔32的数量还为三个,但是靠内传火孔32的径向内侧贯穿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并连通其中一个内环小火孔23,靠中传火孔32分别连通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13,靠外传火孔32的径向外侧贯穿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并连通其中一个外环小火孔22,这样,相比于第一种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的靠中传火孔32处的燃烧火焰范围更大,使得火焰更加容易传导至靠外的传火孔32,进而使火焰更加顺利传火至外环小火孔22,传火可靠性更高。
5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靠内传火孔32的径向外侧连通第三气腔13,和/或靠外传火孔32的径向内侧连通第二气腔12,本实施例不在一一列举。
54.实施例3
5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的不同点在于,火盖省去了内环大火孔24以及第四气腔14,这样,火盖仍具有外环火和外环火,外环火包括外环大火和外环小火,内环火只包括内环小火,但是通过对外环火和内环火进行组合,大体上可以形成三种火力状态,即最大火状态、小火最大状态和小火状态,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烹饪过程对火力的要求。
56.可见,本实施例的火盖,通过省去内环大火孔24以及第四气腔14,使火盖只有三个气腔,进而使火盖的径向跨度更小,使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的传火更加容易、顺利,进一步加强传火可靠性,同时制造成本更低。
5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