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2: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加固改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


背景技术:

2.为了节省固定资产投资,避免重复建设,保护环境,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一些业主单位需要对原有砖混结构的房屋进行大空间改造,来满足现阶段及预计未来使用功能的要求。目前砖混结构的房屋大空间改造通常采用承重墙改梁。
3.承重墙改梁通常采用先在墙上采用静力切割或其它方法开洞,墙洞顶部增设过梁,洞口加大时尚需在洞两侧增设构造柱或工字钢等。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墙体开洞后且过梁增设前,由于墙体自重及部分其它荷载作用,会导致洞顶墙体开裂变形,甚至影响安全,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墙洞周侧墙体没有支撑荷载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墙洞周侧墙体易开裂变形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包括多个水平贯穿开设于墙体顶部的墙洞,所述墙洞位于楼板的下方,所述墙洞的底壁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铰接有沿竖直方向滑移的顶板,所述顶板的顶壁与楼板的底壁抵接,所述底座与所述顶板之间设置有铰接组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顶板之间设置有驱动顶板滑移的传动件,所述墙体于所述墙洞的内部空腔灌浇有混凝土层,所述墙体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混凝土层的植筋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过程中,先于墙体顶部开设一个墙洞,并将底座水平放置于墙洞的底壁上,通过传动件驱使铰接组件内缩或外扩,进而带动顶板沿竖直方向滑移,使顶板抵接于楼板的底壁,然后开设下一个墙洞并重复上述操作,再通过植筋件连接楼板与墙洞内部空腔,并通过灌浆于墙洞空腔形成混凝土层,且将底座、下支撑臂、上支撑臂以及顶板均固定于混凝土层内部,最后将墙洞以下的墙体拆除即可,在开设墙洞后顶板可以支撑墙洞顶部的墙体,以此达到支撑墙洞周侧墙体荷载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安全性,且施工方法简单,有利于减少施工时间以及施工成本,符合绿色施工标准。
9.可选的,所述植筋件包括多根主钢筋,所述墙体于所述墙洞的侧壁沿水平方向开设有植筋孔,所述植筋孔的孔口朝向所述墙洞的内部空腔,所述主钢筋通过植筋胶固定连接于所述植筋孔内,所述主钢筋位于所述植筋孔外的部分植入所述混凝土层内部,多根所述主钢筋之间设置用于固定所述主钢筋位置的固定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钢筋的两端分别与墙体以及混凝土层连接,使得混凝
土层、墙洞两侧的墙体与楼板稳固连接且可共同受力,有利于提升承重墙改梁后的支撑能力。
11.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多圈箍筋,多根所述主钢筋共同固定连接于所述箍筋的内周壁,且所述箍筋植入所述混凝土层内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箍筋可以联结受力的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层使其共同工作,有利于提升承重墙改梁后的支撑能力。
13.可选的,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底座两端铰接的下支撑臂以及与所述下支撑臂铰接的上支撑臂,所述上支撑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所述顶板的底壁铰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支撑臂以及上支撑臂可以同步外扩或者内缩,使得顶板沿竖直方向升降,同时可根据设计所需支撑力,调节上支撑臂以及下支撑臂铰接外扩以及内缩程度,使得顶板施加的顶撑力匹配设计所需支撑力。
15.可选的,任一所述下支撑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有摇座,所述摇座固定连接有水平布置的第一销轴,所述下支撑臂以及相邻的所述上支撑臂均绕着所述第一销轴的中心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销轴的外周壁;另一所述下支撑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有沿水平方向滑移的滑座,所述滑座固定连接有水平布置的第二销轴,所述下支撑臂以及相邻的所述上支撑臂均绕着第二销轴的中心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销轴的外周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臂以及下支撑臂绕着第一销轴的中心轴线转动,以此实现上支撑臂以及下支撑臂的外扩或内缩;通过传动件带动滑座沿水平方向滑移,调整两个下支撑臂远离底座一端之间的水平间距,并调整两个上支撑臂靠近底座一端之间的水平间距,进而带动整体高度发生改变,使得顶板沿竖直方向滑移,以此实现顶板与楼板的抵接。
17.可选的,所述传动件为水平布置的丝杆,所述摇座沿水平方向贯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丝杆绕其中心轴线转动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丝杆与所述摇座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摇座滑移于所述丝杆外周壁的限位件,所述滑座与所述丝杆的外周壁螺旋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绕丝杆的中心轴线转动丝杆,使得滑座沿丝杆的长度方向滑移,改变滑座与摇座之间的水平间距,由于上支撑臂以及下支撑臂的长度尺寸一定,进而带动顶板沿竖直方向滑移,直至顶板抵紧于楼板,且顶板施加的支撑力满足设计要求,以此实现调节顶板施加的支撑力。
19.可选的,所述限位件为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丝杆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安装孔的侧壁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可以减少丝杆以及摇座受到的磨损,且可以限制摇座随着丝杆转动或沿丝杆的长度方向滑移。
21.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底壁固定连接有水平布置的下垫板,所述下垫板的底壁抵接于所述墙洞的底壁,所述下垫板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底座的横截面尺寸,所述顶板的顶壁固定连接有水平布置的上垫板,所述上垫板的顶壁抵接于楼板的底壁,所述上垫板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顶板的横截面尺寸。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垫板可以增大底座与墙洞底壁的接触面积,上垫板可以增大顶板与楼板的接触面积,以此降低楼板以及墙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强,有利于降低楼板以及墙洞周侧墙体开裂变形的风险。
23.可选的,所述丝杆靠近所述摇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手柄。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柄便于对丝杆进行转动操作,可以减少施工时间。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转动丝杠驱使滑座滑移,改变滑座与摇座之间的水平间距,使得底座以及顶板分别与墙洞底壁以及顶板抵接,以此达到支撑墙洞周侧墙体荷载的目的,有利于减少施工时间以及施工成本,同时可根据设计所需支撑力,使得顶板施加的顶撑力匹配设计所需支撑力;
27.2.通过混凝土层填满墙洞的内部空腔,并将底座、下支撑臂、上支撑臂以及顶板固定于混凝土层内部,且通过主钢筋以及箍筋固定连接混凝土层、墙洞两侧的墙体与楼板,使得混凝土层与墙洞两侧的墙体共同形成托换梁且共同受力,有利于提升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底座、顶板、下支撑臂以及上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沿图1中a

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墙体;2、墙洞;3、楼板;4、底座;5、下支撑臂;6、上支撑臂;7、顶板;8、混凝土层;9、摇座;10、第一销轴;11、滑座;12、第二销轴;13、丝杆;14、安装孔;15、轴承;16、主钢筋;17、植筋孔;18、转动手柄;19、下垫板;20、上垫板;21、第三销轴;22、第四销轴;23、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参照图1,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包括多个贯穿开设于墙体1顶部的墙洞2,墙洞2的两端闭合且墙洞2内壁的竖直截面为矩形,墙洞2位于楼板3的下方,多个墙洞2依次开设,且完成任一墙洞2的顶撑后开设另一墙洞2。
34.参照图1与图2,墙洞2的底壁放置有长方体形状的底座4,且底座4的顶部铰接有沿竖直方向滑移的顶板7;为了铰接底座4与顶板7,底座4与顶板7之间设置有铰接组件,铰接组件包括两个下支撑臂5以及两个上支撑臂6,两个下支撑臂5分别与底座4靠近墙洞2侧壁的两侧铰接,两个下支撑臂5远离底座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上支撑臂6靠近底座4的一端,且两个上支撑臂6远离底座4的一端均与顶板7铰接,顶板7的顶壁与楼板3的底壁抵接,当顶板7与墙洞2上方的楼板3抵紧时,可以开设另一个墙洞2。
35.参照图1与图2,为了转动连接底座4与下支撑臂5,底座4两个竖直布置的侧壁之间焊接有两个水平布置的第三销轴21,两个下支撑臂5靠近底座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销轴21转动连接,且下支撑臂5均以第三销轴21的中心轴线为转动轴线摆动。
36.参照图1与图2,为了转动连接下支撑臂5与上支撑臂6,任一下支撑臂5远离底座4的一端铰接有摇座9,摇座9的两侧均焊接有水平布置的第一销轴10,下支撑臂5以及相邻的上支撑臂6均绕着第一销轴10的中心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一销轴10的外周壁;另一下支撑臂5
远离底座4的一端铰接有沿水平方向滑移的滑座11,滑座11的两侧焊接有水平布置的第二销轴12,下支撑臂5以及相邻的上支撑臂6均绕着第二销轴12的中心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二销轴12的外周壁。
37.参照图1与图2,为了转动连接顶板7与上支撑臂6,顶板7两个竖直布置的侧壁之间焊接有两个水平布置的第四销轴22,两个上支撑臂6靠近顶板7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四销轴22转动连接,且上支撑臂6均以第四销轴22的中心轴线为转动轴线摆动。
38.参照图1与图2,为了驱动顶板7滑移,上支撑臂6与下支撑臂5之间安装有传动件,传动件为水平布置的丝杆13,摇座9沿水平方向贯穿开设有安装孔14,丝杆13绕其中心轴线转动于安装孔14内,滑座11与丝杆13的外周壁螺旋配合,且丝杠靠近摇座9的一端焊接有转动手柄18;通过转动手柄18转动丝杆13驱使滑座11沿丝杆13的长度方向滑移,以此调整滑座11与摇座9之间的水平间距,进而驱使顶板7沿竖直方向滑移,直至顶板7抵紧楼板3。
39.参照图1与图2,为了限制摇座9滑移于丝杆13的外周壁,丝杆13与摇座9之间安装有限位件,限位件为轴承15,轴承15的内圈与丝杆13的外周壁固定连接,轴承15的外圈与安装孔14的侧壁固定连接,以此使得丝杆13与摇座9转动连接,且限制摇座9与丝杆13之间发生沿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
40.参照图1与图2,为了降低底座4对墙洞2底部墙体1的损伤,底座4的底壁焊接有水平布置的下垫板19,下垫板19的底壁抵接于墙洞2的底壁,下垫板19为长方体形状,且下垫板19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底座4的横截面尺寸,有利于增大底座4与墙洞2底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为了降低顶板7对楼板3的损伤,顶板7的顶壁焊接有水平布置的上垫板20,上垫板20的顶壁抵接于楼板3的底壁,且上垫板20的横截面尺寸大于顶板7的横截面尺寸,有利于增大顶板7与楼板3之间的接触面积。
41.参照图2与图3,墙体1于墙洞2的内部空腔灌浇有混凝土层8,且将底座4、顶板7、上支撑臂6以及下支撑臂5固定于混泥土层内;为了楼板3与混凝土层8共同受力,墙体1设置有植筋件,植筋件包括多根水平布置的主钢筋16,墙洞2两侧的墙体1均沿水平方向开设有植筋孔17(参照图1),植筋孔17的孔口朝向墙洞2的内部空腔,主钢筋16的端部放置于植筋孔17内且通过植筋胶固定于植筋孔17内,主钢筋16位于植筋孔17外的部分通过植筋胶植入混凝土层8内部。
42.参照图1与图3,为了固定主钢筋16的位置,多根主钢筋16之间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多根多圈箍筋23,多根主钢筋16共同焊接于箍筋23的内侧壁,且箍筋23植入混凝土层8内部。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过程中,先于墙体1顶部开设一个墙洞2,并将底座4放置于墙洞2的底壁上,通过转动手柄18驱使丝杆13转动,并使摇座9以及滑座11之间的水平间距减少,进而带动顶板7沿竖直方向向上滑移,直至顶板7抵紧楼板3,且顶板7对楼板3的支撑力达到设计要求,凿取顶撑高度范围的墙体1,再开设下一个墙洞2并重复上述操作;
44.待完成墙洞2的开设与支撑后,在墙洞2两侧的墙体1均开设多个植筋孔17,并将主钢筋16植入植筋孔17,且每个主钢筋16部分区域位于墙洞2内部空腔内,并于主钢筋16的外圈固定连接有箍筋23,并于墙洞2开口的位置制作边模板,再向墙洞2内部空腔进行灌浆,使得底座4、下支撑臂5、上支撑臂6、顶板7、箍筋23以及部分主钢筋16固定于混凝土层8,且使
混凝土层8填满墙洞2内部空腔,拆除边模板并养护混凝土层8,使得墙洞两侧墙体1与混凝土层8共同形成托换梁,最后将托换梁以下的墙体1拆除,即可完成砖混结构承重墙卸载改梁,以此达到支撑墙洞2周侧墙体1荷载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安全性,且无需额外支撑件支撑楼板3,有利于减少施工时间以及施工成本。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