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阵列透镜自动倒边机的取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7: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磨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阵列透镜自动倒边机的取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业生产生活中,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人工作业,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增加生产效率;机械化生产中机械自动完成作业,无需人工操作。
3.在给透镜进行倒边时,需要将透镜放置在倒边机上,通过倒边机吸取透镜进行倒边,倒边时需要严格的控制透镜的倒边位置,不能在托盘内直接吸取透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倒边机吸取透镜时透镜位置不固定的问题,提供一种阵列透镜自动倒边机的取料装置,该阵列透镜自动倒边机的取料装置具有吸取透镜方便,便于调整透镜位置的效果。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阵列透镜自动倒边机的取料装置,包括支撑架、滑轨、导轨、连接板、吸取组件、托盘放置台以及透镜放置台;所述支撑架设置有四个,用于支撑所述滑轨;所述滑轨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架分别支撑一个所述滑轨;两个所述滑轨平行设置,所述导轨在两个所述滑轨上进行滑动;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连接板在所述导轨上移动;所述吸取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托盘放置台位于所述吸取组件下方,用于放置托盘,所述托盘内放置有透镜;其中,所述吸取组件用于吸取所述托盘放置台上的所述透镜,并将所述透镜放置在所述透镜放置台内。
6.优选地,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滑轨上,用于驱动所述导轨在所述滑轨上移动。
7.优选地,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导轨上,位于所述导轨一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板在所述导轨上移动。
8.优选地,所述吸取组件包括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内,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吸取组件吸取所述透镜。
9.优选地,所述吸取组件包括驱动杆、固定台、吸盘以及气压管;所述驱动杆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杆上下移动;所述固定台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固定台移动;所述吸盘设置在所述固定台上,位于所述固定台面向所述托盘放置台一侧;所述气压管穿过所述固定台连接所述吸盘,所述气压管用于提供气压到所述吸盘。
10.优选地,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推送组件,所述推送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侧边,用于推动所述托盘放置台上的所述托盘移出托盘放置台。
11.优选地,所述推送组件包括第四驱动电机、推杆、连接台以及推板,所述第四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推杆连接到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位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面向所述托盘放置台一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机带动所述推杆上下移动,所述连接台连接所述
推杆一端,所述推板连接所述连接台,所述推板通过所述推杆和连接台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连接。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倒边机吸取透镜倒边时,先通过取料装置将托盘放置台上托盘内的透镜取出,再将透镜放置在透镜放置台上,通过取料装置调整透镜的位置,在透镜放置台上进一步调整透镜位置,保证透镜在磨边时能够保证磨边正常;吸取组件通过导轨在滑轨上的移动以及连接板在导轨上的移动实现二维平面上的移动,吸取组件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保证透镜在三维空间的移动,使透镜调整到合理位置。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料装置正视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料装置左视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100、取料装置;1、支撑架;2、滑轨;3、导轨;4、连接板;5、吸取组件;6、托盘放置台;7、透镜放置台;8、第一驱动电机;9、第二驱动电机;10、推送组件;11、第四驱动电机;12、推杆;13、连接台;14、推板;51、第三驱动电机;52、驱动杆;53、固定台;54、吸盘;55、气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18.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19.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阵列透镜自动倒边机的取料装置100,包括支撑架1、滑轨2、导轨3、连接板4、吸取组件5、托盘放置台6以及透镜放置台7;所述支撑架1设置有四个,用于支撑所述滑轨2;所述滑轨2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架1分别支撑一个所述滑轨2;两个所述滑轨2平行设置,所述导轨3在两个所述滑轨2上进行滑动;所述连接板4设置在所述导轨3连上,所述连接板4在所述导轨3上移动;所述吸取组件5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上;所述托盘放置台6位于所述吸取组件5下方,用于放置托盘,所述托盘内放置有透镜;其中,所述吸取组件5用于吸取所述托盘放置台6上的所述透镜,并将所述透镜放置所述透镜放置台7内。
21.本实用新型在倒边机吸取透镜倒边时,先通过取料装置100将托盘放置台6上托盘内的透镜取出,再将透镜放置在透镜放置台7上,通过取料装置100调整透镜的位置,在透镜放置台7上进一步调整透镜位置,保证透镜在磨边时能够保证磨边正常;吸取组件5通过导
轨3在滑轨2上的移动以及连接板4在导轨3上的移动实现二维平面上的移动,吸取组件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保证透镜在三维空间的移动,使透镜调整到合理位置。
22.为了使吸取组件5能够在水平方向任意移动,在滑轨2以及导轨3上分别设置第一驱动电机8和第二驱动电机9,第一驱动电机8设置在滑轨2的端部,用于驱动所述导轨3在所述滑轨2上移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9设置在所述导轨3上,位于所述导轨3一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板4在所述导轨3上移动,同时为了避免第一驱动电机8和第二驱动电机9的连接导线在运动过程中被挤压或缠绕,将第一驱动电机8和第二驱动电机9驱动导轨3和连接板4的驱动结构设置在滑轨2以及导轨3内,在避免与导线缠绕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外部杂质进入驱动结构内,以减少驱动结构的磨损。
23.在吸取组件5吸取透镜时,需要向下移动,吸取托盘中的透镜,然后移走,因此在连接板4内设置第三驱动电机51,第三驱动电机51用于驱动所述吸取组件5吸取所述透镜;在竖直方向带动吸取组件5进行移动。
24.吸取组件5包括驱动杆52、固定台53、吸盘54以及气压管55;所述驱动杆52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51,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杆52上下移动;所述固定台53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杆52上,所述所述驱动杆52带动所述固定台53移动;所述吸盘54设置在所述固定台53上,位于所述固定台53面向所述托盘放置台6一侧;所述气压管55穿过所述固定台53连接所述吸盘54,所述气压管55用于提供气压到所述吸盘54。
25.在吸取组件5中,第三驱动电机51通过驱动杆52带动固定台53移动,在固定台53底部面向托盘一侧设置吸盘54,吸盘54通过气压管55提供气压,在吸取透镜时,采用负压吸住透镜,放下透镜时,采用正压吹气,将透镜从吸盘54上落下,以此移动透镜,同时,吸盘54采用塑胶材料保证透镜不会在吸取移动时刮坏磨损。
26.进一步的,取料装置100还包括推送组件10,所述推送组件10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侧边,用于推动所述托盘放置台6上的所述托盘移出托盘放置台6。在透镜磨边完成后,需要将承载透镜的托盘移走,在托盘放置台6上放置新的托盘继续进行磨边操作,因此在连接板4侧边设置推送组件10,在托盘内的透镜全部磨边完毕后,推送组件10将托盘从托盘放置台6推出,使倒边机继续进行磨边操作。
27.其中,所述推送组件10包括第四驱动电机11、推杆12、连接台13以及推板14,所述第四驱动电机11固定在所述连接板4上;所述推杆12连接到所述第四驱动电机11,位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11面向所述托盘放置台6一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机11带动所述推杆12上下移动,所述连接台13连接所述推杆12一端,所述推板14连接所述连接台13,所述推板14通过所述推杆12和连接台13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11连接。
28.在推送组件10中设置第四驱动电机11,由于吸取组件5需要在托盘上放移动,因此在连接板4上的推送组件10需要设置上下移动的电机,在不需要推送托盘时,将推送组件10收起;在推送组件10内还设置有推杆12、连接台13以及推板14,推杆12与第四驱动电机11连接,连接台13固定在推杆12另一端,推板14可拆卸固定在连接台13上,推板14与托盘直接接触,用于推动托盘,在推板14出现损坏时,可以更换推板14。
29.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
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