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2: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手记、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功能的多样化发展,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于电子涉笔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同,例如,目前很多电子设备具有双面屏,以尽可能地满足用户对显示方面的需求。
3.但是,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双面屏采用的为双面透射式背光显示器,由于背光源等部件需要占用空间,导致设备的厚度和重量的增加,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双面透射式背光显示器实现双面显示,存在的厚度和重量较大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示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
7.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侧边沿,用于产生光线;
8.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分设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侧表面,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提供给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
9.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均为反射式显示面板。
10.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光源本体;
1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光源组件所在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沿的延伸方向。
1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光源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一一交错设置;
13.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堆叠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1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光源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沿同一直线均匀分布;
15.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导光棒,所述导光棒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于多个所述光源本体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提供给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
16.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棒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宽度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
17.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导光棒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导
光棒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端。
18.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均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对应的第一导光部以及位于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第二导光部;
19.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其厚度由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四端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平齐;
20.其中,所述第三端为所述第二导光部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一端,所述第四端为所述第二导光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端。
21.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四端相互接触。
2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均为液晶显示面板;或,
23.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均为电子纸显示面板。
2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沿和第四侧边沿,所述第三侧边沿和所述第四侧边沿位于相较所述第一侧边沿和所述第二侧边沿短的侧边;
25.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沿或所述第二侧边沿;或,
26.所述光源组件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沿和所述第四侧边沿。
27.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装置。
2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件及电子设备,通过采用反射式显示面板实现双面显示效果,搭配设置在侧部的光源组件作为双侧共用的前光源,相比于双面透射式背光显示器减少了背光系统及下偏光片,可有效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轻量化设计,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导光板的楔形结构设计,可进一步降低显示器件的厚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反射式显示面板在外界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可依靠反射环境光来显示,可降低电量的消耗。
附图说明
29.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30.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2.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光源组件结构示意图;
33.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出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出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5.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出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光源组件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37.第一显示面板101、第二显示面板102、光源本体201、导光棒202、第一导光板301、
第二导光板302。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9.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0.实施例一
41.参考附图1

附图6,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
42.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侧边沿,用于产生光线;
43.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分设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侧表面,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提供给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102;
44.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102均为反射式显示面板。
45.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显示装置为具有双屏显示功能的装置,为实现显示装置的双屏显示功能,该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且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相背设置,这里的相背设置是指两个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相反,即从显示装置的正侧和背侧分别可通过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观察到显示画面;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可通过双印制线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实现,或还可以通过单印制线路板实现,即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可以用于显示不同画面,和/或还可以用于显示相同画面,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均为反射式显示面板,即在显示面板的背侧设置有一层反光材料,在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利用经过镜面反射的光线可照亮屏幕,而在环境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微弱的环境光无足以被反射来照亮屏幕,为解决在较暗环境下的显示问题,本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还包括:光源组件和导光组件,其中,光源组件设置的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于产生光线并同时提供给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导光组件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的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和分别设置于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的出光侧表面,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具有微结构阵列,当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射到各个微结构时,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其向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射出,从而能够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均匀提供给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以实现显示面板在较暗环境下的正常显示,由于微结构仅起到改变光线传播方向的作用,对于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的透过率的影响较小,因此能够保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效果;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的微结构可以形成在各个不同表面上,且微结构的设计形式不限于目前传统导光板的设计方式。
46.与现有技术中采用透射式显示面板的双面显示装置相比,通过采用反射式显示面
板,可取消背光系统及下偏光片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小显示装置整体的厚度和重量,有利于显示装置轻薄化的设计;且在环境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侧部的光源组件可供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共用,可进一步做到轻薄化,而在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光源组件不需要点亮,利用经过镜面反射的光线可照亮屏幕,可达到节省电能消耗的效果。
47.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和附图6,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光源本体201;
48.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光源组件所在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沿的延伸方向。
49.具体的,为了实现光源组件产生并向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提供的光线的充足性和均匀性,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光源组件具体可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均匀排列的光源本体201,这里的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用于布置光源组件的边沿的长度延伸方向,即附图3和附图6中箭头a所指方向;光源本体201可以采用led光源,具体的采用的光源本体201的数量以及相邻的光源本体201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例如: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尺寸进行具体设定,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50.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实现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能够均匀的提供给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光源组件的多个光源本体201有多种具体的布置和排列方式,例如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51.第一种:参考附图1和附图3,相邻的所述光源本体201在第二方向上一一交错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102的堆叠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52.具体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为保证提供给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的光线充足且均匀,具体可将多个光源组件在第二方向上一一交错布置,可同时兼顾提供给两个显示面板的光线;第二方向即附图3和附图6中箭头b所指方向。
53.第二种:参考附图4和附图6,多个所述光源本体20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沿同一直线均匀分布;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导光棒202,所述导光棒202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于多个所述光源本体201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提供给所述第一导光板30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02。
54.具体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将多个光源本体201在第一方向上沿同一直线均匀分布,具体可设置在与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间距相等的中间位置,为保证光线的充足性和传导效果,光源组件还包括导光棒202,导光棒202的延伸方向与多个光源本体201的分布方向相同,且设置在多个光源本体201的出光侧,在多个光源组件产生光线后,光线可通过导光棒202分别传导至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以兼顾提供给两个显示面板的光线,从而保证光源组件向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提供的光线的有效性和充足性。
55.将上述两种布置方式进行比较,参考附图3和附图6,由于第一种方案的多个光源一一交错设置的多个光源本体201,在布置多个光源时相邻光源本体201之间的间距应比第二种方案更小,即第一种方案的光源本体201分布更密,需要布置更多数量的光源本体201,而第一种方案相对第二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节省了布置导光棒202的空间,有利于减小显示装置非显示区域所需尺寸。当然,光源组件的多个光源本体201的布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两种
方式。
56.进一步的,参考附图4,在具体实施中,当光源组件应用上述第二种布置方案时,所述导光棒20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宽度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导光棒202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导光棒202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端。
57.具体的,为了进一步保证上述第二种光源组件的布置方案为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提供光线的充足性,以及充分利用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将导光棒202的截面形状设置为梯形,即导光棒20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靠近光源组件所在的一侧,而第二端靠近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所在的一侧,其由于光源组件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之间,其在宽度上小于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相背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可设置导光棒202的宽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这里的宽度是指导光棒202在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堆叠方向(即第二方向b,附图3和附图6中箭头b所指方向)上的宽度;进一步的,导光棒202的第一端的宽度可以根据光源本体20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设置,使第一端的宽度满足不小于光源本体20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即可,从而能够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充分传导和反射,导光棒202的第二端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相背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使第二端的宽度刚好等于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相背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即可,从而能够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充分传导至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以提供给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为兼顾提供给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的光线,可进一步将导光棒202的截面形状设置为等腰梯形。
58.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和附图4,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导光板30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02均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对应的第一导光部以及位于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二导光部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其厚度由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光板302的所述第四端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导光部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导光板30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02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平齐;其中,所述第三端为所述第二导光部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一端,所述第四端为所述第二导光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端。
59.具体的,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轻量化设计,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将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分别设置为楔形结构,具体为: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可配置为包括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两部分,其中的第一导光部为对应于第一显示面板101或第二显示面板102的部分,而第二导光部为设置于光源组件和显示面板之间的部分,通过设置第二导光部,由于其第三端的厚度较大,例如:第三端的厚度可以为0.4mm,进而可进一步减小第一导光部的厚度,例如:第二导光部的第四端以及第一导光部的厚度可以降低至0.05mm,从而可以在保证光线传导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的降低显示面板在第二方向上堆叠的厚度,进一步实现显示装置的轻量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60.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和附图4,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导光板30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02的所述第四端相互接触。
61.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的导光效率,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的
第二导光部的第四端厚度,即可将第四端厚度增大至使第一导光板301和第二导光板302的的第二导光部的第四端相互接触,可有效利用空间以及光源组件产生的光线。
62.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均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所述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均为电子纸显示面板,对于液晶显示面板和电子纸显示面板的具体构造此处不作具体限定,不限于目前传统的设计方式。
63.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沿和第四侧边沿,所述第三侧边沿和所述第四侧边沿位于相较所述第一侧边沿和所述第二侧边沿短的侧边;
64.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沿或所述第二侧边沿;或,
65.所述光源组件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沿和所述第四侧边沿。
66.具体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中,通常显示面板设置为矩形,具体包括相对设置且长度较长的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以及相对设置且长度较短的第三侧边沿和第四侧边沿;在布置光源组件时,由于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之间的距离相较第三侧边沿和第四侧边沿之间的距离更短,因此,可仅设置一组光源组件,布置在第一侧边沿或第二侧边沿,基于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空间的考虑,光源组件可设置在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中位于上侧的一个边沿;由于第三侧边沿和第四侧边沿之间的间距较长,为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还可设置两组光源组件,两组光源组件相对布置在第三侧边沿和第四侧边沿。
67.实施例二
68.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装置。
69.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电子书等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显示装置,可实现双面显示的功能,且通过采用反射式显示面板实现双面显示效果,搭配设置在侧部的光源组件作为双侧共用的前光源,相比于双面透射式背光显示器减少了背光系统及下偏光片,可有效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轻量化设计;通过导光板的楔形结构设计,可进一步降低显示器件的厚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反射式显示面板在外界环境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可依靠反射环境光来显示,可降低电子设备的电量的消耗,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7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