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污水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量不断增长,在未加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污水会流入地表水体,造成地表水体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为控制水体水位,需采用不同的拦水措施,而滤坝是一种常见的拦水手段。常规的滤坝有混凝土滚水坝、土坝和沙袋坝等。但是,常规的滤坝存在以下问题:(1)滤坝的组成结构单一,对水体无净化功能;(2)滤坝只具备控制水位和景观效果的功能,没有生态效应。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包括混凝土基底,所述混凝土基底铺设在河流底部的河床上,所述混凝土基底上部设有石笼挡墙,石笼挡墙内设有砾石,石笼挡墙有两个且平行分布,石笼挡墙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格栅网,格栅网有三片且平行分布,三片格栅网将空腔分成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第一生物填料层内设有沸石,第二生物填料层内设有陶粒,第三生物填料层内设有煤渣,第四生物填料层内设有火山石,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顶部设有种植土层,种植土层依次种植有香蒲、芦苇和水生美人蕉。
6.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基底的厚度为15cm。混凝土基底保证生态滤坝的稳定性。
7.优选的,所述砾石的粒径为3~5cm。
8.优选的,所述石笼挡墙的厚度为30cm。
9.优选的,所述格栅网的网眼呈正方形。
10.优选的,所述网眼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1cm。
11.优选的,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的横截面厚度比例为2:3:1:2,达到最佳水体净化效果。
12.优选的,所述沸石的粒径为3~5cm,陶粒的粒径为1~3cm,煤渣的粒径为1~3cm,火山石的粒径为3~5cm。
13.优选的,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0cm。
14.优选的,所述香蒲、芦苇和水生美人蕉的种植密度均为25株/m2。
15.将生态滤坝建造在需要进行水治理的河流内,生态滤坝的长度与所处河流的宽度相同,生态滤坝的宽度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当河流内的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时,必须流过生态
滤坝,水流先通过靠近上游的石笼挡墙,利用砾间技术原理过滤、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再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初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然后水流依次通过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通过四个生物填料层的拦截、吸附以及填料上生物膜的代谢作用,进一步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再结合生态滤坝上层种植挺水植物的吸附、吸收、利用及其根系微生物的吸附、降解等作用,可持续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最终实现水体的有效净化。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新设计一种生态滤坝,有效的将生物填料、植物和微生物结合在一起,通过接触拦截、沉淀、吸附、吸收和代谢分解的作用,既能有效降解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净化水质,又能满足一定的景观效果;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采用横截面厚度比例为2:3:1:2,此横截面厚度比例为最佳比例,使得水体净化效果达到最佳;生态滤坝能有效结合水环境的生态治理理念,有利于后期生态系统的构建;生态滤坝相比常规滤坝的建设成本节省30%以上。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9.其中:1、石笼挡墙;2、香蒲;3、芦苇;4、水生美人蕉;5、种植土层;6、混凝土基底;7、格栅网;8、第一生物填料层;9、第二生物填料层;10、第三生物填料层;11、第四生物填料层;12、沸石;13、陶粒;14、煤渣;15、火山石;16、河床;17、上游;18、下游。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混凝土基底6,混凝土基底6铺设在河流底部的河床16上,混凝土基底6的厚度为15cm。混凝土基底6上部设有石笼挡墙1,石笼挡墙1的厚度为30cm。石笼挡墙1内设有砾石,砾石的粒径为3~5cm。石笼挡墙1有两个且平行分布,石笼挡墙1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格栅网7,格栅网7有三片且平行分布。格栅网7的网眼呈正方形,网眼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1cm。三片格栅网7将空腔分成第一生物填料层8、第二生物填料层9、第三生物填料层10和第四生物填料层11,第一生物填料层8、第二生物填料层9、第三生物填料层10和第四生物填料层11的横截面厚度比例为2:3:1:2。第一生物填料层8内设有沸石12,沸石12的粒径为3~5cm。第二生物填料层9内设有陶粒13,陶粒13的粒径为1~3cm。第三生物填料层10内设有煤渣14,煤渣14的粒径为1~3cm。第四生物填料层11内设有火山石15,火山石15的粒径为3~5cm。第一生物填料层8、第二生物填料层9、第三生物填料层10和第四生物填料层11顶部设有种植土层5,种植土层5的厚度为30cm。种植土层5依次种植有香蒲2、芦苇3和水生美人蕉4,香蒲2、芦苇3和水生美人蕉4的种植密度均为25株/m2。
22.将生态滤坝建造在需要进行水治理的河流内,生态滤坝的长度与所处河流的宽度相同,生态滤坝的宽度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当河流内的水从上游17流到下游18时,必须流过生态滤坝,水流先通过靠近上游17的石笼挡墙1,利用砾间技术原理过滤、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再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初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然后水流依次通过第一生物填
料层8、第二生物填料层9、第三生物填料层10和第四生物填料层11,通过四个生物填料层的拦截、吸附以及填料上生物膜的代谢作用,进一步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再结合生态滤坝上层种植挺水植物的吸附、吸收、利用及其根系微生物的吸附、降解等作用,可持续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最终实现水体的有效净化。
23.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滤坝对污水水体中cod
cr
、氨氮、总磷的去除能力分别提高40%~50%、25%~30%、35%~40%。
24.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滤坝不仅具备保水功能,还能对污水进行净化,又能带来景观效果,实现了生态化保水净水,对水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2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包括混凝土基底,所述混凝土基底铺设在河流底部的河床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底上部设有石笼挡墙,石笼挡墙内设有砾石,石笼挡墙有两个且平行分布,石笼挡墙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格栅网,格栅网有三片且平行分布,三片格栅网将空腔分成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第一生物填料层内设有沸石,第二生物填料层内设有陶粒,第三生物填料层内设有煤渣,第四生物填料层内设有火山石,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顶部设有种植土层,种植土层依次种植有香蒲、芦苇和水生美人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底的厚度为1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的粒径为3~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挡墙的厚度为30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网的网眼呈正方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眼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1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的横截面厚度比例为2:3:1: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的粒径为3~5cm,陶粒的粒径为1~3cm,煤渣的粒径为1~3cm,火山石的粒径为3~5c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0c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香蒲、芦苇和水生美人蕉的种植密度均为25株/m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滤坝,涉及河流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包括混凝土基底,混凝土基底铺设在河流底部的河床上,混凝土基底上部设有石笼挡墙,石笼挡墙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格栅网,三片格栅网将空腔分成第一生物填料层、第二生物填料层、第三生物填料层和第四生物填料层,种植土层依次种植有香蒲、芦苇和水生美人蕉。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将生物填料、植物和微生物结合在一起,通过接触拦截、沉淀、吸附、吸收和代谢分解的作用,既能有效降解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净化水质,又能满足一定的景观效果;生态滤坝能有效结合水环境的生态治理理念,有利于后期生态系统的构建。于后期生态系统的构建。于后期生态系统的构建。


技术研发人员:宁军 占明飞 田琳 袁红军 牧运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25
技术公布日:2021/11/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