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液压活塞杆的双面扣压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专利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液压活塞杆的双面扣压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液压活塞杆包括杆部和活塞部,液压活塞杆在制作的时候,通过模具扣压的形式将活塞部固定在活塞杆上,使得活塞部的两端卡在杆部的卡槽内进行固定;活塞部具有正反两面,故正反两面均需要模具扣压,一共扣压两次,当对其中一面进行扣压的时候,需要对另外一面进行支撑,例如将活塞部的另外一面抵在平面上,或对活塞杆进行支撑。如果对活塞杆的两面同时进行模具扣压的话,由于加工环境复杂,并且活塞部在加工时会产生一定形变,从而难以确保正反两面受力平衡,加工效果并不理想,且有很大风险导致产品报废,故现有的工作人员在加工该液压活塞杆的时候需要正反加工两次,即在液压活塞杆一侧加工完毕后,将其取下再反方向安装,但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如此加工流程复杂,影响加工效率,同时在工作人员取拿液压活塞杆的时候,容易误操作导致人身安全,现亟需一种可以安全生产,且一次性完成制造流程的液压活塞杆的双面扣压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安全生产,且一次性完成制造流程的液压活塞杆的双面扣压机。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液压活塞杆的双面扣压机,包括机架;还包括
6.上冲压环,其用于冲压待加工的活塞部的上部表面;上冲压环的中央设置有供杆部上端穿过的上孔腔,在上孔腔的下缘设置有上冲压面;上冲压面用于挤压待加工的活塞部的上部,使得活塞部的上部变形并抱紧杆部;
7.中部支撑平台,其可移入或移出活塞部的冲压区域;在活塞部上部冲压过程中,中部支撑平台移入冲压区域并支撑活塞部的下平面;在活塞部下部的冲压过程中,中部支撑平台移出活塞部的冲压区域,使得活塞部的下部抵靠在下冲压环上;
8.下冲压环,其用于冲压待加工的活塞部的下部;下冲压环的中央设置有供杆部下端穿过的下孔腔,在下孔腔的下缘设置有下冲压面;下冲压面用于挤压待加工的活塞部的下部,使得活塞部的下部变形并抱紧杆部;
9.冲压组件,其用于带动所述上冲压环向下移动完成冲压过程。
10.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包括用于分别设置在活塞部两侧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连接有带动其朝活塞部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一。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活动设置在所述下冲压环上,并与所述下冲压环相接触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冲压环的两侧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所述支撑块以及连接所述支撑块的驱动组件一。
13.进一步地,所述下冲压环上设有与所述支撑块相适配的滑道一,所述支撑块通过所述驱动组件一活动设置在所述滑道一中。
14.进一步地,所述下冲压环前后成型有前后凸块,前后凸块形成所述滑道一的两内壁;所述支撑块活动设置在前后凸块之间。
15.进一步地,所述前后凸块上还外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有位于部分滑道一上方的限位端,用于上限位所述支撑块。
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上还开设有弧形凹口,用于使所述支撑块充分抵接所述活塞部的下平面。
17.进一步地,所述下冲压环包括模座,所述模座中拆卸设有模芯,于模芯中设有所述下孔腔和下冲压面。
18.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上机架与下机架,所述下机架上设有滑道二,所述滑道二底部开设用于容纳杆部的让位部;所述滑道二中还设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一端连接有驱动其在滑道二中移动的驱动组件二,于活动座上设有所述下冲压环;所述上机架上设有所述冲压组件。
19.进一步地,所述滑道二于活动座两侧还设有伸缩板,所述伸缩板随活动座的移动而伸缩,用于覆盖滑道二除所述活动座以外的部分。
20.进一步地,所述冲压组件包括冲压头和连接所述冲压组件的伺服电机;所述冲压头的末端上设有所述上冲压环。
21.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2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冲压环与下冲压环之间增加中部支撑平台,工作时,先通过中部支撑平台抵住活塞部的下平面来进行活塞部上平面的扣压,在上平面扣压完毕后,再缩回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使得活塞部下落至下冲压环的下冲压面中,进行下平面的冲压,从而实现在不取出液压活塞杆的前提下进行液压活塞杆正反两面的扣压,进而增加液压活塞杆的加工效率。
23.2.本实用新型的中部支撑平台为支撑块,块状体制造方便,且相较于条状支撑体,其强度更大,不容易损坏。
24.3.本实用新型中,在下冲压环的两侧设有安装座,安装座用于安装支撑块以及连接所述支撑块驱动组件,从而使得支撑块靠近所述下冲压环设置,进而减少在加工时活塞部与下冲压环之间相差的距离,从而在活塞部下落的时候,减少其高度带来的下降惯性,防止其在下落时损坏。
25.4.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冲压环上设有滑道一,用于引导所述支撑块移动,并增加了支撑块移动的稳定性。
26.5.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冲压环前后成型有前后凸块,通过所述前后凸块形成所述滑道一,从而使得滑道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下冲压环上,减少其加工的步骤,便于制造。
27.6.本实用新型的前后凸块上还外接有限位块,用于上限位所述滑道一,进一步增加支撑块移动的稳定性。
28.7.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块上还开设有弧形凹口,一般地,活塞杆中活塞部的形状为圆形,且活塞部包括内圈以及外圈,内圈用于通过模具扣压在杆部上,而外圈为平面,且为半圆弧状,故通过设置弧形凹口来适配该外圈,进而增加支撑部与活塞部的抵接面积,增加
支撑效果。
29.8.本实用新型的下冲压环由模座以及模芯组成,其作用在于便于使用者对模具进行更换,使得其使用更加灵活。
30.9.本实用新型的双面扣压机还包括机座,机座包括活动座和底座,底座上设有滑道二,所述滑道二底部开设用于容纳杆部的让位部,从而使得所述活动座滑动设置在所述滑道二中,来改变滑动座的位置,已便于适配形状、规格的加工要求。
31.10.本实用新型的滑道二中,在活动座两侧还设有伸缩板,伸缩板用于覆盖滑道二除活动座部分,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且通过伸缩板具有伸缩的特性,来适配滑动座的滑动,从而实现在滑动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滑道二的覆盖保护。
附图说明
32.图1是双面扣压机的整体示意图;
33.图2是液压活塞杆的爆炸示意图;
34.图3是下冲压环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加工活塞部上平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是加工活塞部上平面时的结构剖视图;
37.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图;
38.图7是加工活塞部下平面时的结构剖视图;
39.图8是下冲压环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是下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标号所表示的含义:
42.1、上冲压环;11、上孔腔;12、上冲压面;2、下冲压环;21、滑道一;22、前后凸块;221、内壁;23、限位块;24、限位端;25、模座;26、模芯;27、下孔腔;28、下冲压面;3、液压活塞杆;31、杆部;311、卡槽;32、活塞部;321、上平面;323、上顶端;4、冲压组件;41、冲压头;42、伺服电机;5、中部支撑平台;51、支撑块;511、弧形凹口;52、驱动组件一;53、安装座;6、上机架;7、下机架;71、滑道二;72、让位部;73、活动座;74、驱动组件二;75、伸缩板;76、承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44.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要加工的液压活塞杆3包括杆部31和活塞部32,所述杆部31一般为圆柱形,在杆部31所需要安装活塞部32的地方上设有卡槽311,所述活塞部32在未加工时为套筒状,在加工时,所述活塞部32套设置在杆部31上设有卡槽311的部位,通过模具扣压的形式使活塞部32两侧的上顶端323以及下顶端向卡槽311内弯曲,并抱紧杆部31进行限位固定。
45.如图1所示,一种液压活塞杆的双面扣压机,本实用新型中的双面扣压机包括呈现“c”字形的机架,形成上机架6与下机架7;所述上机架设有上冲压环,所述下机架上设有下冲压环,在所述上机架6上还设有带动上冲压环1向下移动的冲压组件4。所述上冲压环1于冲压待加工的活塞部32的上部表面;上冲压环1的中央设置有供杆部31上端穿过的上孔腔11,在上孔腔11的下缘设置有上冲压面12;上冲压面12用于挤压待加工的活塞部32的上部,
使得活塞部32的上部变形并抱紧杆部31;所述用于冲压待加工的活塞部32的下部;下冲压环2的中央设置有供杆部31下端穿过的下孔腔27,在下孔腔27的下缘设置有下冲压面28;下冲压面28用于挤压待加工的活塞部32的下部,使得活塞部32的下部变形并抱紧杆部31;所述上冲压面12与下冲压面28具体为一内凹的圆弧。
46.其中,所述冲压组件4包括冲压头41和连接所述冲压组件4的伺服电机42,所述冲压头41的末端上设有所述上冲压环1;该设计便于更换上冲压环1,且伺服电机42可以精准控制上冲压环1下压的力度,增加加工的精确性,减少报废率。
47.进一步地,如图4

7所示,在所述上冲压环1与下冲压环2之间还活动设有中部支撑平台55,其可移入或移出活塞部32的冲压区域;在活塞部32上部冲压过程中,中部支撑平台5移入冲压区域并支撑活塞部32的下平面,此时所述上冲压环1作用在所述活塞部32的上平面321上,上冲压环1的上冲压面12与活塞部32的上顶端323相接触进行加工;在活塞部32下部的冲压过程中,中部支撑平台5移出活塞部32的冲压区域,使得活塞部32的下部抵靠在下冲压环2上,此时活塞部32的下顶端与下冲压环2的下冲压面28接触,活塞部32的下平面与所述下冲压环2的模芯26接触,通过下压所述液压活塞杆3来进行活塞部32下平面的加工。通过上述结构,实现在不取出液压活塞杆3的前提下进行液压活塞杆3正反两面的扣压,进而增加液压活塞杆3的加工效率。
4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所述液压活塞杆3的活塞部32为扁平状,在活塞部32的两侧中心设有所述上顶端323与下顶端,当加工活塞部32的上顶端323时,所述支撑部抵接活塞部32的下平面,此时下平面为受力面,而活塞部32的下顶端并未受力,故活塞部32的下顶端不会因为扣压而形变,故也不会因为其形变造成受力面的不平稳;而在加工下顶端时,活塞部32的上顶端323以及上平面321为受力面,由于活塞部32的上顶端323已经被加工充分嵌入杆部31内,同时上顶端323的形状已经与上冲压环1的上冲压面12充分抵接,故在加工下顶端时,其受力面也平稳;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方式所加工出的液压活塞杆3相比对活塞部32两端同时进行扣压的方式来说,其报废率大大减少。
49.具体来说,所述中部支撑平台5包括用于分别设置在活塞部32两侧的支撑块51,所述支撑块51连接有带动其朝活塞部32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一52。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块51为方形,其一般有金属材质制成,除了方形支持块以外,还可以是竖置的支撑杆结构,但是相比起来块状的结构强度更大,不容易损坏,且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
50.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块51上还开设有弧形凹口511,如图2所示,活塞杆中活塞部32的形状为圆形,且活塞部32包括内圈的上顶端323与下顶端以及外圈的上平面321与下平面,内圈用于通过模具扣压在杆部31上;由于活塞部32的形状为圆形,相应的其上平面321与下平面为半圆弧状,故通过设置弧形凹口511来适配该外圈,进而增加支撑部与活塞部32的抵接面积,增加支撑效果。
5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51活动设置在所述下冲压环2上,并与所述下冲压环2相接触设置,如图3所示,所述下冲压环2的两侧设有安装座53,用于安装所述支撑块51以及连接所述支撑块51的驱动组件一52,所述安装座53固定在所述下机架7上,并通过螺丝等固定结构固定在下冲压环2的左右两侧,安装座53上设有凸起,在其凸起上固定所述驱动组件一52,所述驱动组件具体为一驱动缸,驱动缸的末端设有所述支撑块51,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所述下冲压环2的高度相适配,使得所述支撑块51在移动的时候与所述下冲压环2相接触,其
好处在于当通过支撑块51支撑活塞部32下平面的时候,支撑块51下还设有下冲压环2进行支撑,从而增加了支撑块51的支撑效果,防止支撑块51损坏;同时活塞部32与下冲压环2的位置减少,从而在活塞部32下落的时候,减少其高度带来的下降惯性,防止其在下落时损坏。
52.进一步地,所述下冲压环2上设有供与所述支撑块51相适配的滑道一21,所述支撑块51通过所述驱动组件一52活动设置在所述滑道一21中。如图8所示,所述下冲压环2前后成型有前后凸块22,前后凸块22形成所述滑道一21的两内壁221;所述支撑块51活动设置在前后凸块22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冲压环2上设有滑道一21,用于引导所述支撑块51移动,并增加了支撑块51移动的稳定性,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前后凸块22来形成所述滑道一21,从而使得滑道一21体成型设置在所述下冲压环2上,减少其加工的步骤,便于制造。
53.进一步地,所述前后凸块22上还外接有限位块23,所述限位块23设有位于所述滑道一21上方的限位端24,用于上限位所述滑道一21。限位块23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前后凸块22上,并朝向所述滑道一21,用于上限位所述滑道一21,进一步增加支撑块51移动的稳定性。
54.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下冲压环2包括模座25,所述模座25中拆卸设有模芯26,于模芯26中设有所述下孔腔27和下冲压面28。其作用在于便于使用者对模具进行更换,使得其使用更加灵活。实际上,所述下孔腔27穿设在所述模芯26,在模芯26的正反两侧的下孔腔27上均成型有所述下冲压面28,用于当一侧的下冲压面28因加工磨损时,直接更换成另一面使用,从而减少更换模芯26所花费的时间,增加效率。
55.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下机架7上设有滑道二71,所述滑道二71为前后走向,在滑道二71底部开设用于容纳杆部31的让位部72,所述滑道二71底部由一块金属板材组成,金属板材上挖设有空隙,形成所述让位部72;所述滑道二71中还设有活动座73,所述活动座73一端连接有驱动其在滑道二71中移动的驱动组件二74,于活动座73上设有所述下冲压环2;所述驱动组件二74为驱动缸,电驱动所述活动座73移动。通过滑道二71的形式来改变活动座73的位置,来会适配各种不同形状、规格的加工要求。
56.进一步地,所述滑道二71的底面上拆卸设有一承接部76;如图3、9所示,所述滑道二71的底面上开设有凹槽,在凹槽中拆卸设有所述与凹槽大小相适配的承接部76,形成平整的滑道二71底面;工作时,所述活动座73向内回缩使得上冲压环1与下冲压环2相对,此时所述活动座73的边缘抵接在所述承接部76上,由于活动座73也是由金属制成的,活动座73的边角未经过打磨较为尖锐,在液压活塞杆3制造时,在上冲压环1的冲压下会使活动座73的尖锐边缘与滑道二71底面相接触,从而使得滑道二71的部分底面变形,影响活动座73在滑道二71上的正常移动;而通过设置所述承接部76来和活动座73的边缘相接触,承接部76一般由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而且在承接部76磨损以后,可通过更换承接部76的形式来修复滑道二71;总的来说,通过上述设计,简便了滑道二71磨损后的修复工作,从而增加产品寿命。
57.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滑道二71于活动座73两侧还设有伸缩板75,所述伸缩板75随活动座73的移动而伸缩,用于覆盖滑道二71除所述伸缩板75的部分。所述伸缩板75由若干首尾连接的铁板组成,当活动座73移动的时候,推动一侧的伸缩板75,并且根据活动座73的所处的位置决定伸缩板75展开或是缩回。伸缩板75用于覆盖滑道二71除活动座73
部分,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且通过伸缩板75具有伸缩的特性,来适配滑动座的滑动,从而实现在滑动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滑道二71的覆盖保护。
58.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