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1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浸塑钢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


背景技术:

2.热浸塑钢质电缆保护管是采用流化床浸渍工艺,一次性成膜新工艺生产的新型防腐钢材,是原涂塑钢管或静电喷管的升级替代产品,该工艺保证了涂层与管材达到最大结合力,每平方厘米附着力达到50~70公斤,并且在长期使用中附着力不会出现衰减。涂层厚度300微米左右,因而防腐性能远超过同类产品。
3.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热浸塑钢管在涂塑时,需要对钢管进行加热工作,从而达到热浸塑的效果,由于采用先加热在涂塑的过程,现有的涂塑设备在使用时,没有对钢管进行恒温的机构,从而使得涂塑时,钢管的温度较低导致涂塑效果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通过使用恒温机构对钢管涂塑前进行一次加热工作,从而避免钢管温度降低导致的涂塑效果较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涂塑机构,所述底座的顶部靠近涂塑机构的一侧固定有恒温机构,所述底座的顶部靠近恒温机构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隔温板,所述底座的顶部靠近恒温机构的另一侧固定有第二隔温板;
6.所述恒温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开设有两个凹槽,且两个凹槽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弧形板,两个所述弧形板的底部均固定有两个电动伸缩杆,四个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内部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固定有两个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底部均滑动在底座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两个空心管,两个所述空心管的内部均固定有第一磁铁,所述底座的顶部靠近第二隔温板的一侧固定有加热壳体,所述加热壳体的内部沿水平方向等距固定有三个加热管。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涂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滑动在底座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两个推动杆。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推动杆的一端均延伸至空心管内部,两个所述推动杆的一端均固定有第二磁铁,所述底座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第二电机。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螺纹贯穿至第二支撑板外部,所述底座的顶部靠近第二隔温板的另一侧固定有支撑块。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固定有涂塑壳体,所述底座的前后表面均固定有存储箱,两个所述存储箱的顶部均固定有传输泵。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传输泵的输入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存储箱内
部,两个所述传输泵的输出端均固定有喷头,两个所述喷头的一端均延伸至涂塑壳体内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中,在进行涂塑时,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对钢管进行夹持工作,同时启动第一电机,带动弧形板转动,使得钢管进行转动,使得钢管在加热壳体内部时进行转动,便于钢管充分在恒温机构内部进行加热工作,便于后续进行涂塑时,避免出现涂塑效果较差的问题,启动加热管,对钢管进行加热工作,通过对加热管的温度调节,可以使得不同厚度的钢管在使用时,进行相应的温度调节,大大提高恒温机构的使用效果,避免了钢管的厚度较高导致的加热不理想导致的喷涂效果较差的问题。
14.2、本实用新型中,在装置进行涂塑前时,首先将钢管放置在第二支撑板与第一隔温板的凹槽内部,同时启动第二电机带动钢管进行移动,便于恒温机构进行工作,随着第二电机的工作,钢管会经过加热壳体进入到涂塑壳体,通过启动传输泵,传输泵将存储箱内部的涂料移动到传输泵内部,最后通过喷头喷出,对钢管进行涂塑工作,完成对钢管的涂塑工作,同时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之间相吸设置,可以在第二电机反向工作时,带动第一支撑板复位,大大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的正视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的侧视立体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的俯视剖视立体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的俯视剖视立体图。
19.图例说明:
20.1、底座;2、涂塑机构;201、第二支撑板;202、推动杆;203、第二磁铁;204、第二电机;205、螺纹杆;206、支撑块;207、涂塑壳体;208、存储箱;209、传输泵;210、喷头;3、恒温机构;301、第一支撑板;302、第一电机;303、转轴;304、弧形板;305、电动伸缩杆;306、限位杆;307、空心管;308、第一磁铁;309、加热壳体;310、加热管;4、第一隔温板;5、第二隔温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有涂塑机构2,底座1的顶部靠近涂塑机构2的一侧固定有恒温机构3,底座1的顶部靠近恒温机构3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隔温板4,底座1的顶部靠近恒温机构3的另一侧固定有第二隔温板5;
23.恒温机构3包括第一支撑板301,第一支撑板30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第一电机302,第一电机302的输出轴固定有转轴303,转轴303的一端开设有两个凹槽,且两个凹槽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弧形板304,两个弧形板304的底部均固定有两个电动伸缩杆305,四个电动伸缩杆30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转轴303内部的底部和顶部,第一支撑板301的底部固定有
两个限位杆306,两个限位杆306的底部均滑动在底座1的内部,第一支撑板30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两个空心管307,两个空心管307的内部均固定有第一磁铁308,底座1的顶部靠近第二隔温板5的一侧固定有加热壳体309,加热壳体309的内部沿水平方向等距固定有三个加热管310。
24.涂塑机构2包括第二支撑板201,第二支撑板201的底部滑动在底座1的内部,第二支撑板20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两个推动杆202,通过使用第二支撑板201,便于对钢管的位置进行限定。
25.两个推动杆202的一端均延伸至空心管307内部,两个推动杆202的一端均固定有第二磁铁203,底座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有第二电机204,通过使用第二电机204,作为涂塑机构2的主要动力来源。
26.第二电机204的输出轴固定有螺纹杆205,螺纹杆205的一端螺纹贯穿至第二支撑板201外部,底座1的顶部靠近第二隔温板5的另一侧固定有支撑块206,通过使用支撑块206,可以对涂塑壳体207进行支撑工作,避免涂塑壳体207在工作时发生偏移。
27.支撑块206的顶部固定有涂塑壳体207,底座1的前后表面均固定有存储箱208,两个存储箱208的顶部均固定有传输泵209,通过使用存储箱208,可以用来存放涂塑染料。
28.两个传输泵209的输入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存储箱208内部,两个传输泵209的输出端均固定有喷头210,两个喷头210的一端均延伸至涂塑壳体207内部,通过使用喷头210,使得装置在涂塑效果更加均匀。
29.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用于热浸塑钢管涂塑设备时,首先根据图1

4所示,在进行涂塑时,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305,电动伸缩杆305带动装置弧形板304移动对钢管进行夹持工作,同时启动第一电机302,第一电机302转动时带动转轴303转动,同时带动弧形板304转动,使得钢管进行转动,使得钢管在加热壳体309内部时进行转动,便于钢管充分在恒温机构3内部进行加热工作,便于后续进行涂塑时,避免出现涂塑效果较差的问题,同时启动加热管310,对钢管进行加热工作,通过对加热管310的温度调节,可以使得不同厚度的钢管在使用时,进行相应的温度调节,大大提高恒温机构3的使用效果,避免了钢管的厚度较高导致的加热不理想导致的喷涂效果较差的问题,其中第一电机302采用yl型号,电动伸缩杆305采用tjc

c4型号;根据图1

4所示,在装置进行涂塑前时,首先将钢管放置在第二支撑板201与第一隔温板4的凹槽内部,同时启动第二电机204,第二电机204会使得螺纹杆205进行转动,同时带动第二支撑板201移动,第二支撑板201移动时会带动钢管进行移动,便于恒温机构3进行工作,随着第二电机204的工作,钢管会经过加热壳体309进入到涂塑壳体207,通过启动传输泵209,传输泵209将存储箱208内部的涂料移动到传输泵209内部,最后通过喷头210喷出,对钢管进行涂塑工作,完成对钢管的涂塑工作,同时通过第一磁铁308与第二磁铁203之间相吸设置,可以在第二电机204反向工作时,带动第一支撑板301复位,其中第二电机204采用sm42p

456b型号,传输泵209采用klc2型号。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