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打捆机钢带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10: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生产线领域的一种钢带固定机构,具体是涉及了一种打捆机钢带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打捆机钢带固定装置主要方式为锥齿轮传动,通过正面旋转主动锥齿轮,带动垂直方向上的三个从动锥齿轮转动,从而将张紧块顶紧至钢带内圈。接着将盖板通过螺旋方式旋紧卡住钢带侧面,效率极其低下,且锥齿轮传动机构加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原有打捆机钢带固定装置效率低下,加工成本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打捆机钢带固定机构。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实用新型包括手轮、钢带安装模块和多个连杆张紧模块,手轮与钢带安装模块同轴活动连接,每个连杆张紧模块安装在钢带安装模块内部,钢带套装在钢带安装模块中,手轮的转动使得每个连杆张紧模块工作,每个连杆张紧模块带动钢带安装模块,实现钢带的张紧。
6.所述钢带安装模块包括中心固定轴、多根固定支撑脚、盖板、多根移动支撑脚和固定背板;固定背板的中心与中心固定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中心固定轴另一端上设有螺纹,中心固定轴另一端的螺纹穿过盖板上的通孔后和手轮底部的螺纹孔连接;
7.多根固定支撑脚和多根移动支撑脚分别等间隔布置在中心固定轴的圆周侧,每根固定支撑脚的中部通过撑杆与中心固定轴固定连接,多根固定支撑脚的一端均与固定背板固定连接,多根移动支撑脚的一端均与固定背板沿径向滑动连接,盖板上开有多个孔槽,多根固定支撑脚和多根移动支撑脚的另一端穿过孔槽与盖板连接,多根固定支撑脚和多根移动支撑脚外套装有钢带;每根移动支撑脚与盖板、中心固定轴之间通过连杆张紧模块连接;
8.所述每个连杆张紧模块结构相同,连杆张紧模块包括两根第一连杆、两个滚轮、两根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回复弹簧和固定连杆;
9.第三连杆设置在盖板和固定背板之间,第三连杆的一端设置有一个滚轮,第三连杆的一端通过滚轮与盖板沿径向滑动连接,一根第一连杆和一根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且铰接处和滚轮同轴,中心固定轴的圆周侧面与固定连杆固定连接,固定连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块、第二凸起块,一根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凸起块铰接,移动支撑脚的圆周侧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一根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支撑脚的第一凸块铰接;
10.第三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另一个滚轮,另一根第一连杆和另一根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且铰接处和滚轮同轴,另一根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凸起块铰接,另一根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支撑脚的第二凸块铰接,回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凸起
块固定连接,回复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固定连接,一端相连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成夹角布置。
11.所述连杆张紧模块的个数和移动支撑脚的根数相同。
12.所述固定支撑脚形成的外圆直径比固定支撑脚形成的外圆直径小。
13.所述盖板与固定背板均为圆盘状。
14.所述第三连杆另一端的端部与固定背板之间具有间隙。
15.与所述滚轮同轴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为一根或多根。
16.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7.1)将两个张紧动作合并为一个,大幅度缩短钢带更换的时间,减少作业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18.2)采用连杆机构,降低装配精度,更方便装配和拆卸。
19.3)采用连杆机构,连杆机构易加工,降低成本。
20.4)盖板受力处进行了加厚处理,既增加了强度,又减少了手柄的工作距离,节约了时间。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始位置左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终位置左视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25.图中:1、手轮,2、中心固定轴,3、固定支撑脚,4、盖板,5、移动支撑脚,6、固定背板,7、第一连杆,8、滚轮,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11、回复弹簧,12、固定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7.如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手轮1、钢带安装模块和多个连杆张紧模块,手轮1与钢带安装模块同轴活动连接,每个连杆张紧模块安装在钢带安装模块内部,钢带套装在钢带安装模块中,手轮1的转动使得每个连杆张紧模块工作,每个连杆张紧模块带动钢带安装模块,实现钢带的张紧。
28.钢带安装模块包括中心固定轴2、多根固定支撑脚3、盖板4、多根移动支撑脚5和固定背板6;固定背板6的中心与中心固定轴2的一端固定连接,中心固定轴2另一端上设有螺纹,中心固定轴2另一端的螺纹穿过盖板4上的通孔后和手轮1底部的螺纹孔连接;中心固定轴2另一端为台阶状,盖板4设置在手轮1和中心固定轴2另一端的台阶面之间,台阶面对盖板4的限位;盖板4与固定背板6均为圆盘状。
29.多根固定支撑脚3和多根移动支撑脚5分别等间隔布置在中心固定轴2的圆周侧,多根固定支撑脚3之间沿同一圆周等间隔布置,多根移动支撑脚5之间沿同一圆周等间隔布置。具体实施中,固定支撑脚3为四根,移动支撑脚5为两根,两根移动支撑脚5沿径向对称布置。每根固定支撑脚3的中部通过撑杆与中心固定轴2固定连接,多根固定支撑脚3的一端均与固定背板6固定连接,多根移动支撑脚5的一端均与固定背板6沿径向滑动连接,盖板4上
开有多个孔槽,多根固定支撑脚3和多根移动支撑脚5的另一端穿过孔槽与盖板4连接,多根固定支撑脚3和多根移动支撑脚5外套装有钢带;每根移动支撑脚5与盖板4、中心固定轴2之间通过连杆张紧模块连接;连杆张紧模块的个数和移动支撑脚5的根数相同。具体实施中,张紧模块为两个。
30.每个连杆张紧模块结构相同,连杆张紧模块包括两根第一连杆7、两个滚轮8、两根第二连杆9、第三连杆10、回复弹簧11和固定连杆12;
31.第三连杆10设置在盖板4和固定背板6之间,第三连杆10的一端设置有一个滚轮8,第三连杆10的一端通过滚轮8与盖板4沿径向滑动连接,一根第一连杆7和一根第二连杆9与第三连杆10的一端铰接且铰接处和滚轮8同轴,中心固定轴2的圆周侧面通过螺钉与固定连杆12固定连接,固定连杆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块、第二凸起块,一根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与第一凸起块铰接,移动支撑脚5的圆周侧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一根第二连杆9的另一端与移动支撑脚5的第一凸块铰接;
32.第三连杆10的另一端设置有另一个滚轮8,另一根第一连杆7和另一根第二连杆9的一端与第三连杆10的另一端铰接且铰接处和滚轮8同轴,另一根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与第二凸起块铰接,另一根第二连杆9的另一端与移动支撑脚5的第二凸块铰接,回复弹簧11的一端与第一凸起块固定连接,回复弹簧11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另一个滚轮8的位置与第三连杆10固定连接,一端相连的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9成夹角布置。第三连杆10另一端的端部与固定背板6之间具有间隙。
33.与滚轮8同轴的第一连杆7、第二连杆9和第三连杆10为一根或多根。具体实施中,与滚轮8同轴的第一连杆7、第二连杆9和第三连杆10均为两根。
34.固定支撑脚3形成的外圆直径比固定支撑脚3形成的外圆直径小。具体实施中,4个固定支撑脚3形成的外切圆直径为380mm;张紧时,以4个固定支撑脚3形成的外切圆为圆心,外切2个移动支撑脚5形成的圆的直径为400mm。在张紧状态下,盖板4与固定背板6之间的有效间隙为200mm。
35.本实用新型更换钢带过程:
36.如图1所示,逆时针松开手轮1,拆下盖板4,连杆机构在回复弹簧11的作用下自动缩进,此时可取下旧钢带。然后将新钢带放置到固定支撑脚3上。接着装回盖板4,装回手轮1,顺时针旋转,如图2所示。手轮顺着中心固定轴2上的螺纹逐渐旋进,盖板4在手轮1的作用下,逐渐往钢带侧面靠近。随着盖板4的的下压,带动滚轮8下压,从而使得第一连杆7和第二连杆9以固定连杆12为支撑点往外侧展开,从而带动移动支撑脚5往外侧移动,最终张紧钢带内圈,此时盖板4也压紧钢带侧面。
37.参照附图,提供上述实施例。通过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