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储氢瓶运输货厢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8: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氢瓶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氢瓶运输货厢。


背景技术:

2.氢气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无碳排放能源,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常是厂家将氢气装入储氢瓶内后再运输至使用处进行使用。而目前储氢瓶运输时需要将其捆绑固定在货厢中,如果将储氢瓶直立放置在货厢内,则不能垛放,只能码放一层储氢瓶,使得货厢只利用到了下部空间,空间利用率较低,如果将储氢瓶卧放,垛放高度一般也是远低于货厢高度的,无法对货厢的存储空间进行有效利用,不仅降低了储氢瓶的运输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氢气瓶的运输成本,从而增加氢能源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氢瓶运输货厢,能对货厢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以提高货厢对于储氢瓶的容纳能力,有效提高储氢瓶的运输效率。
4.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储氢瓶运输货厢,包括厢体,所述厢体上设置有厢门,所述厢体内呈蜂窝状设置有若干供储氢瓶放入的储存腔,所述储存腔的开口与厢门相对,且储存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柔性内衬,所述储存腔内可存放n个储氢瓶,所述n≥1,所述储氢瓶在储存腔内沿着储存腔的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布,且相邻储氢瓶之间设置有防护衬板,所述防护衬板与储存腔活动连接。
6.更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内衬及防护衬板均由pet制成。
7.更进一步地,所述厢体两侧各设置有一厢门,且厢门靠近储存腔一侧设置有pet内衬。
8.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护衬板的形状与储存腔适配,且储氢瓶两端均设置有防护衬板。
9.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护衬板包括硬质六边形基板及固定在基板两侧的pet衬板,所述储存腔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且安装槽内设置有与定位孔滑动连接的契形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穿过定位孔延伸至储存腔内,所述定位块与安装槽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10.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壁上还设置有与定位块配合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通电时使定位块回缩至安装槽内。
11.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可拆卸连接有一安装板,所述电磁铁及复位弹簧均安装在安装板上。
12.更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铁及复位弹簧外套设有一端部开口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的开口端与定位孔相对,所述定位块穿过定位套进入定位孔内。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氢瓶运输货厢,能充分利用货厢内的空间,在储氢瓶的大量运输中,能有效提升储氢瓶的运输效率,降低储氢瓶的运输成本,具体来说,在使用时,如果储氢瓶尺寸较大,只能放入一个,则使储氢瓶的长度方向与储存腔的长度方向平行,直接放入储存腔内即可,如果储氢瓶尺寸较小,可以放置多个,则依次向储存腔内放入储氢瓶,并在2个储氢瓶之间放入防护衬板即可,在货厢移动时,蜂窝状的储存腔对储氢瓶具有较好的限位能力,无需额外固定,便能能防止储氢瓶滚动并彼此碰撞,同时储存腔内的储氢瓶与柔性内衬接触,可以缓解储氢瓶受到的冲击力,对储氢瓶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而放置多个储氢瓶时,防护衬板也能有效缓冲储氢瓶之间的碰撞,进一步加强对储氢瓶的保护效果,即相对与传统的运输方式而言,不仅能提高储氢瓶的运输效率,也能避免储氢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伤害,有效降低储氢瓶的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15.图1是货厢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货厢截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放置单个储氢瓶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放置多个储氢瓶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防护衬板优化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定位块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定位块优化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

厢体,2

厢门,3

储存腔,4

柔性内衬,5

储氢瓶,6

防护衬板,7

基板,8

pet衬板,9

安装槽,11

安装板,12

定位块,13

复位弹簧,14

电磁铁,15

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通,也可以是可拆卸连通,或一体地连通;可以是机械连通,也可以是电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
26.请参照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氢瓶运输货厢,与现有货厢一致,包括厢体1,厢体1安装在车身上,随车身一起移动,而厢体1上设置有厢门2,用于取放储氢瓶5,其中,厢门2与厢体1铰接,可以向上翻转,也可以设置为2扇向外拉开的门,根据需要和客户喜好进行设置即可,而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厢体1内呈蜂窝状设置有若干供储氢瓶5放入的储存腔3,所述储存腔3的开口与厢门2相对,且储存腔3的内壁上设置有柔性内衬4,即可以通过储存腔3的开口对储氢瓶5进行取放,所述储存腔3内可存放n个
储氢瓶5,所述n≥1,且n为正整数,具体来说,储氢瓶5的高度存在差异,而随着储氢瓶5的高度差异,储存腔3内能放入储氢瓶5的数量也不一定,在放入2个及以上的储氢瓶5时,所述储氢瓶5在储存腔3内沿着储存腔3的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布,且相邻储氢瓶5之间设置有防护衬板6,所述防护衬板6与储存腔3活动连接,即在同一个储存腔3内放入多个储氢瓶5时,需要在储氢瓶5之间放入防护衬板6,利用防护衬板6将储氢瓶5隔开,避免其直接发生碰撞,同时可以使柔性内衬4及防护衬板6均由pet材料制成,以降低储氢瓶5的冲击力,对储氢瓶5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当然,柔性内衬4可以为橡胶等常规柔性材料,同时也可以在厢门2内侧设置pet内衬,利用厢门2对出口端的储氢瓶5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在厢门2左右两侧均设置厢门2,以便提升储氢瓶5装卸的方便性。
27.当然为了加强防护衬板6对于储氢瓶5的防护能力,可以使防护衬板6的形状与储存腔3相适配,即防护衬板6也为正六边形,同时也可以在储氢瓶5的两端都设置防护衬板6,即在储存腔3的开口端也放置有防护衬板6,此时可以对开口端的防护衬板6位置进行限制,从而对储氢瓶5的位置进行限制,防止储氢瓶5在储存腔3内左右大幅度晃动,具体来说,请参见图5

7所示,防护衬板6包括硬质六边形基板7及固定在基板7两侧的pet衬板8,所述储存腔3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9,所述安装槽9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且安装槽9内设置有与定位孔滑动连接的契形定位块12,所述定位块12穿过定位孔延伸至储存腔3内,所述定位块12与安装槽9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3,其中,储氢瓶5一般都有固定的几个规格,而定位块12及定位孔的位置及数量则根据需要运输的不同储氢瓶5的规格来进行划分,以对储氢瓶5进行有效固定,在使用时,储氢瓶5从契形定位块12的斜面对应一侧插入储存腔3内,契形定位块12会在储氢瓶5的挤压下自动回缩至安装槽9内,不会对储氢瓶5的放入造成阻碍,放入储氢瓶5后,再放入防护衬板6,防护衬板6卡在储氢瓶5与定位块12之间,对储氢瓶5的位置进行限制,防止货厢移动时,储氢瓶5在储存腔3内往复移动,产生撞击,从而对储氢瓶5及货厢都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在需要取出储氢瓶5时,开启另一侧的厢门2,将储氢瓶5及防护衬板6取出即可,即货厢两侧的厢门2,一侧用于放入储氢瓶5,一侧用于取出储氢瓶5。
28.这种取出方式,相对而言,需要选择对应厢门2进行操作,稍显麻烦,对此,所述安装槽9壁上还设置有与定位块12配合的电磁铁14,定位块12为金属材质,所述电磁铁14通电时使定位块12回缩至安装槽9内,具体安装时,可以使电磁铁14位于中部,而复位弹簧13设置2根以上,其位于电磁铁14外侧,在取出或放入储氢瓶5时,可以直接启动电磁铁14,利用电磁铁14产生的吸力,使定位块12回缩至安装槽9内,而在需要固定储氢瓶5及防护衬板6时,关闭电磁铁14,则定位块12会在复位弹簧13的作用下自动弹出,此时也可以使定位块12不再为契形,即不存在斜面,从而不论从哪个方向放入,都可以对储氢瓶5的位置进行较好的限制。而电磁铁14安装需要走线,为了方便走线降低安装难度,所述安装槽9内可拆卸连接有一安装板11,所述电磁铁14及复位弹簧13均安装在安装板11上,即可以在安装板11上将电磁铁14、复位弹簧13及定位块12安装好,再将安装板11插入安装槽9内,通过螺钉固定或者卡合等常规方式进行固定,在插入时,契形定位块12不会对插入造成阻挡,而定位块12不设置为契形,则需要先给电磁铁14通电再将其插入,同时,可以在安装板11远离定位块12一侧设置一走线槽,将电磁铁14的连接线都从走线槽引出,方便进行规划,当然,为了防止定位块12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所述电磁铁14及复位弹簧13外套设有一端部开口的定位
套15,所述定位套15的开口端与定位孔相对,所述定位块12穿过定位套15进入定位孔内,即定位套15靠近定位孔一端开口设置,定位套15位于安装槽9内,定位块12穿过安装槽9到达定位孔外,在电磁铁14通电时,会缩回定位套15内。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