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1: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功能膜的生产工序中,功能膜与离型膜或功能膜与保护膜之间可能会发生内部应力。这些内部应力会在各种情况下发生,例如在将保护膜或离型膜附着于功能膜时发生,或者是受到通过辊对功能膜进行移送的孔型的影响而发生,或者是在对附着有保护膜或离型膜的功能产品进行切割时发生,或者是在保管已生产的功能膜期间发生。像这样,内部应力会影响功能膜的平坦度,从而导致功能膜卷曲。
3.由于功能膜的这种卷曲(curl)会对利用功能膜的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去除功能膜的卷曲。为此,正在实施用于使功能膜的生产过程或保管中发生的卷曲最小化的预防措施,但是由于生产过程的公差以及限制,不可避免地发生规定量的卷曲。像这样,发生卷曲的功能膜被分类为残次品因而无法销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其具有改进的结构,以能够恢复发生卷曲的多层膜。
5.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用于去除多层膜中发生的卷曲,上述多层膜至少包括一面形成有粘结层的第一膜及附着于上述粘结层的第二膜,包括:固定单元,用于固定上述第一膜;剥离单元,包括剥离辊及第一辊驱动部件,在上述剥离辊的外周面形成有剥离用粘结层,在上述剥离用粘结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附着有上述第二膜层,上述第一辊驱动部件用于使上述剥离辊旋转驱动,以使附着于上述剥离用粘结层的上述第二膜层沿着上述剥离辊移动并从上述第一膜的上述粘结层剥离;以及附着单元,用于将从上述第一膜的上述粘结层剥离的上述第二膜重新附着于上述第一膜的上述粘结层。
6.优选地,上述固定单元具有以能够放置上述多层膜的方式设置的放置板,上述多层膜以使上述第一膜与上述放置板相向且使上述第二膜向外部露出的方式放置于上述放置板,以使上述第一膜能够被上述固定单元固定。
7.优选地,上述放置板具有多个第一吸附孔,向多个上述第一吸附孔施加用于真空吸附并固定上述第一膜的真空压力。
8.优选地,上述剥离单元还具有第一移送器,上述第一移送器用于向对应于上述放置板的水平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对应于上述放置板的垂直宽度方向的y轴方向以及对应于上述放置板的厚度方向的z轴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移送上述剥离辊。
9.优选地,上述剥离单元还具有以z轴为中心摆动上述剥离辊的辊摆动部件。
10.优选地,上述辊摆动部件以上述z轴为中心摆动上述剥离辊,以使上述剥离辊与上述多层膜形成预定角度,上述第一移送器移送上述剥离辊,以使上述第二膜的一侧边角附
着于上述剥离用粘结层,上述第一辊驱动部件使上述剥离辊旋转驱动,以使上述第二膜以上述一侧边角为起点从上述第一膜逐渐被剥离。
11.优选地,上述附着单元具有附着辊,上述附着辊通过向利用上述剥离辊从上述第一膜剥离的上述第二膜的剥离区域施加压力来使其重新附着于上述第一膜的上述粘结层。
12.优选地,上述附着单元还具有第二移送器,上述第二移送器用于往复移送上述附着辊,以使上述附着辊依次向上述剥离区域施加压力。
13.优选地,上述第一移送器沿着预定的一个方向移送上述剥离辊,以使上述剥离区域被上述附着辊卡止,上述第二移送器沿着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移送上述剥离区域被卡止的上述附着辊,以使上述剥离区域重新附着于上述第一膜的上述粘结层。
14.优选地,上述附着单元还具有张力施加部件,当上述剥离区域通过上述附着辊重新附着于上述第一膜的上述粘结层时,上述张力施加部件向上述剥离区域施加张力。
15.优选地,上述张力施加部件被设置为从上述附着辊朝向上述一个方向隔开预定间隔,上述第一移送器沿着上述一个方向移送上述剥离辊,以使上述剥离区域的下部被上述附着辊卡止,且使上述剥离区域的上部放置于上述张力施加部件。
16.优选地,上述张力施加部件具有多个第二吸附孔,向多个上述第二吸附孔施加用于真空吸附上述剥离区域的真空压力。
17.优选地,上述真空压力被调节为能够使上述剥离区域以真空吸附于多个上述第二吸附孔的状态滑移。
18.优选地,上述张力施加部件还具有斜面,上述斜面的高度朝向上述一个方向逐渐增加,上述斜面用于放置上述剥离区域,多个上述第二吸附孔形成于上述斜面。
19.优选地,上述张力施加部件被设置为与上述附着辊一同被上述第二移送器往复移送。
20.本发明涉及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其可在从第一膜的粘结层剥离第二膜来去除作用于第二膜与第一膜之间的应力之后,将第二膜以笔直状态重新附着于第一膜的粘结层。由此,本发明通过去除因应力而发生卷曲的多层膜的卷曲,可以将发生卷曲的多层膜恢复为平坦的良品。
附图说明
21.图1为用于说明多层膜的层状结构的剖视图。
22.图2为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23.图3为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24.图4至图7为用于说明利用图2所示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将第二膜剥离为第一膜的方法的图。
25.图8至图10为用于说明利用图2所示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将第二膜重新附着于第一膜的方法的图。
26.附图标记的说明
27.1: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
28.10:固定单元
29.12:放置板
30.12a:第一吸附孔
31.14:第一真空泵
32.20:剥离单元
33.22:剥离辊
34.22a:粘结层
35.24:第一辊驱动部件
36.26:辊摆动部件
37.28:第一移送器
38.28a:滑块
39.28b:x方向移送器
40.28c:z方向移送器
41.28d:y方向移送器
42.30:附着单元
43.31:支撑板
44.32:附着辊
45.33:第二辊驱动部件
46.34:张力施加部件
47.34a:斜面
48.34b:第二吸附孔
49.35:第二真空泵
50.36:第二移送器
51.36a:轨道
52.36b:移送部件
53.40:控制器
54.f:多层膜
55.f1:第一膜
56.a:粘结层
57.f2:第二膜
58.f2e:剥离区域
59.lb:边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60.以下,将通过示例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应当注意,在对各个附图的结构要素赋予附图标记的过程中,即使示出在不同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也尽可能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当判断出对相关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有可能妨碍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时,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61.并且,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要素时,可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些术语仅仅用于对其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进行区分,而相应结构要素的本质或次序或顺序等不限于此。并且,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所有术语具
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诸如在常用词典中所定义的术语之类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的文脉中所具有的含义一致的含义,除非在本发明中明确定义,否则不应以理想性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来解释。
62.图1为用于说明多层膜的层状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63.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为用于去除多层膜f中发生的卷曲的装置。多层膜f的层叠结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如图1所示,多层膜f可以至少包括第一膜f1及第二膜f2,在上述第一膜f1形成有粘结层a,上述第二膜f2以能够剥离的方式附着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
64.这种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被设置为当由于作用于第一膜f1与第二膜f2之间的应力而在多层膜f发生卷曲时,在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剥离第二膜f2来去除作用于第一膜f1与第二膜f2之间的应力之后,将第二膜f2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来使多层膜f恢复为去除应力的良品。
65.可以适用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的多层膜f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第一膜f1可以是具有与所要使用多层膜f来制造的产品相对应的功能的功能膜,第二膜f2可以是用于保护第一膜f1的保护膜、以能够剥离的方式附着于第一膜f1的离型膜等,以便根据需要,利用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将第一膜f1附着于附着对象物。
66.参照图2及图3,这种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可以包括:固定单元10,用于真空吸附并固定多层膜f;剥离单元20,用于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剥离第二膜f2;附着单元30,用于将第二膜f2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以及控制器40,用于控制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的整体驱动。
67.如图2及图3所示,固定单元10可以包括:放置板12,被设置为可以放置多层膜f,多个第一吸附孔12a以留有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第一真空泵14,用于向放置板12的多个第一吸附孔12a施加真空压力。
68.如图2所示,剥离单元20可以包括:剥离辊22,在上述剥离辊22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膜f2能够以可剥离的方式附着的剥离用粘结层22a;第一辊驱动部件24,与剥离辊22轴结合,用于使剥离辊22旋转驱动;辊摆动部件26,第一辊驱动部件24以z轴为中心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以z轴为中心摆动第一辊驱动部件24及与第一辊驱动部件24相结合的剥离辊22,来调节由放置于放置板12的多层膜f与剥离辊22形成的角度;以及第一移送器28,朝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等3轴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往复移送辊摆动部件26及与辊摆动部件26相结合的第一辊驱动部件24和剥离辊22。
69.其中,x轴方向是指放置板12的水平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指与x轴方向垂直的放置板12的垂直宽度方向,z轴方向是指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垂直的放置板12的厚度方向。
70.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移送器28可以包括:滑块28a,与辊摆动部件26相结合;x方向移送器28b,用于朝向x轴方向往复移送滑块28a及与滑块28a相结合的辊摆动部件26、其他结构要素;z方向移送器28c,用于朝向z轴方向往复移送x方向移送器28b及与x方向移送器28b相结合的滑块28a、其他结构要素;y方向移送器28d,用于朝向y轴方向往复移送z方向移送器28c及与z方向移送器28c相结合的x方向移送器28b、其他结构要素。
71.如图2及图3所示,附着单元30可以包括:支撑板31,被配置为从放置板12隔开预定间隔;附着辊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支撑板31相结合;第二辊驱动部件33,与附着辊32轴结合,用于使附着辊32旋转驱动,以使附着辊32向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剥离的第二膜f2朝z轴方向施加压力来使其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张力施加部件34,与支撑板31相结合,以留有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第二吸附孔34b,当第二膜f2通过附着辊32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时,向第二膜f2施加张力;第二真空泵35,用于向张力施加部件34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施加真空压力;第二移送器36,用于朝向y轴方向往复移送支撑板31及与支撑板31相结合的附着辊32和张力施加部件34。
72.支撑板31的设置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附着单元30可以包括以留有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的一对支撑板31。在此情况下,附着辊32的两侧端部中的一侧端部及张力施加部件34的两侧端部中的一侧端部可以与一对支撑板31中的一个相结合,附着辊32的两侧端部中的另一侧端部及张力施加部件34的另一侧端部可以与一对支撑板31中的另一个相结合。
73.附着辊32可以被设置为从放置板12朝向﹢z轴方向隔开比多层膜f的厚度或多层膜f的厚度小预定比率的间隔,以能够使多层膜f介于附着辊32与放置板12之间。并且,优选地,附着辊32使旋转轴与x轴方向平行,但不限于此。
74.张力施加部件34被设置为相对于附着辊32朝向放置板12的

y轴方向隔开。这种张力施加部件34可以具有斜面34a,上述斜面34a的高度朝向附着辊32的后方,即朝向

y轴方向逐渐增加,多个第二吸附孔34b可以形成于这种斜面34a。并且,优选地,斜面34a的高度高于附着辊32的高度,但不限于此。
75.如图2所示,第二移送器36可以包括:轨道36a,沿着y方向长长地延伸;以及移送部件36b,以能够朝向y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轨道36a,与支撑板31相结合,用于沿着轨道36a朝向y方向往复移送支撑板31及与支撑板31相结合的附着辊32、张力施加部件34、其他结构要素。
76.第二移送器36的设置数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设置有一对支撑板31的情况下,附着单元30可以包括一对第二移送器36。在此情况下,一对支撑板31中的一个可以与设置在一对第二移送器36中的一个第二移送器36的移送部件36b相结合,一对支撑板31中的另一个可以与设置在一对第二移送器36中的另一个第二移送器36的移送部件36b相结合。
77.图4至图7为用于说明利用图2所示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将第二膜剥离为第一膜的方法的图。
78.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从第一膜f1剥离第二膜f2的方法。
79.首先,如图2所示,为了使多层膜f的后端部介于附着辊32与放置板12之间,将多层膜f放置于放置板12。更加具体地,多层膜f放置于放置板12,以使第一膜f1与放置板12相向且第二膜f2向外部露出。并且,优选地,多层膜f放置于放置板12,以使多层膜f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但不限于此。
80.然后,控制器40通过驱动固定单元10的第一真空泵14来向放置板12的多个第一吸附孔12a施加真空压力。在此情况下,第一膜f1通过施加到放置板12的多个第一吸附孔12a的真空压力被真空吸附,从而可以被固定于放置板12。
81.然后,控制器40通过驱动辊摆动部件26来以z轴为中心摆动第一辊驱动部件24及
与第一辊驱动部件24相结合的剥离辊22,以使剥离辊22被配置为其旋转轴与多层膜f的宽度方向形成预定角度。
82.然后,控制器40通过驱动第一移送器28来移送剥离辊22,以使剥离辊22的剥离用粘结层22a与第二膜f2的一侧边角接触。在此情况下,第二膜f2的一侧边角附着于剥离辊22的剥离用粘结层22a。
83.然后,如图4所示,控制器40通过驱动第一辊驱动部件24来使剥离辊22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驱动规定角度,以使附着于剥离辊22的第二膜f2的一侧边角沿着剥离辊22移动的同时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朝向附着辊32开始剥离,并且通过驱动辊摆动部件26来以z轴为中心摆动第一辊驱动部件24及与第一辊驱动部件24相结合的剥离辊22。即,第二膜f2以一侧边角为起点从第一膜f1剥离。
84.并且,如图4至图7所示,控制器40通过驱动第一移送器28来朝向

y轴方向移送辊摆动部件26及与辊摆动部件26相结合的第一辊驱动部件24,以使一侧边角开始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剥离的第二膜f2能够朝向

y轴方向逐渐剥离。与此同时,如图6所示,控制器40通过驱动辊摆动部件26来以z轴为中心以预定校对摆动第一辊驱动部件24及与第一辊驱动部件24相结合的剥离辊22,以使边界线lb与附着辊32平行,上述边界线lb对应于在第二膜f2的整个区域中,附着在第一膜f1的部分与从第一膜f1剥离的部分的边界。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控制器40通过驱动第一辊驱动部件24、辊摆动部件26及第一移送器28来剥离除介于附着辊32与放置板12之间的第二膜f2的后端部之外的第二膜f2的剩余部分(以下,称为“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在此情况下,以使上述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的下部被附着辊32卡止,且上述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的上部放置于张力施加部件34的斜面34a的方式剥离上述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
85.然后,控制器40通过驱动附着单元30的第二真空泵35来向张力施加部件34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施加真空压力。在此情况下,在张力施加部件34的斜面34a放置的上述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的上部被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真空吸附。其中,控制器40通过驱动第二真空泵35来向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施加预定的真空压力,以使上述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能够以被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真空吸附的状态沿着斜面34a滑移。即,为了以无法移动的状态固定第一膜f1,固定单元10的第一真空泵14需要向放置板12的多个第一吸附孔12a施加相对强的真空压力,相反,附着单元30的第二真空泵35向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施加相对弱的真空压力,以使第二膜f2能够以被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真空吸附的状态沿着斜面34a滑移。
86.图8至图10为用于说明利用图2所示的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将第二膜重新附着于第一膜的方法的图。
87.以下,参照图8至图10说明将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剥离的第二膜f2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的方法。
88.如图8至图10所示,控制器40通过驱动第二移送器36来向 y轴方向移送附着辊32及张力施加部件34,通过驱动第二辊驱动部件33来使附着辊32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驱动,通过驱动第二真空泵35来向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施加真空压力。
89.在此情况下,附着辊32在向y轴方向移动的同时按接触顺序朝向z轴方向依次向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施加压力来将其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
90.但是,在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中,放置于斜面34a的区域在被斜面34a的多个第二吸附孔34b真空吸附的状态下沿着斜面34a滑移。在此情况下,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可在由附着单元30的第二真空泵35提供的真空压力而受到规定张力的状态下,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因此,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能够以平坦而未褶皱的状态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
91.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的过程中,在剥离辊22的剥离用粘结层22a附着的第二膜f2的一侧边角通过由附着辊32施加于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的施加压力从剥离用粘结层22a自然剥离。但不限于此,当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通过附着辊32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时,辊摆动部件26及第一移送器28可以移送剥离辊22,以使第二膜f2的一侧边角更加自然地从剥离用粘结层22a剥离。
92.如上所述,在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剥离第二膜f2来去除作用于第二膜f2与第一膜f1之间的应力之后,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可以将第二膜f2以笔直状态重新附着于第一膜f1的粘结层a。由此,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通过从发生卷曲的多层膜f去除卷曲,可以将发生卷曲的多层膜f恢复为良品。
93.但是,在多层膜f的后端部介于附着辊32与放置板12之间的状态下,第二膜f2的剥离区域f2e会被剥离及重新附着,因而即使利用多层膜用卷曲去除装置1去除在多层膜f中发生的卷曲,在多层膜f的后端部中发生的卷曲也可能被残留。因此,当卷曲仍然残留在多层膜f的后端部时,可将多层膜f反转并在多层膜f的前端部介于附着辊32与放置板12之间的状态下,重新进行卷曲工作来去除形成在多层膜f的后端部的剩余卷曲。
94.以上的说明仅例示性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
95.因此,在本发明中揭示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例,与此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包含在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