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过滤网以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6: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气过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滤网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具有加湿功能以及新风功能的空调器能为室内带来大自然新鲜健康的空气,并改善室内空气的湿度。具有加湿功能以及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通常将加湿装置以及过滤网设置在空气流通通道内,空气经过过滤网过滤、加湿装置加湿后进入室内,以实现空气加湿以及新风功能。
3.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0701717a)公开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换新风空调室内机,其中新风装置内包括:进风模块和与进风模块连通的风机模块,且进风模块位于风机模块的下方;其中进风模块,其内限定有进风腔,进风腔连通有连接室外的新风进风管,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管进入进风腔;进风腔内设置有加湿组件,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加湿组件包括横向设置于进风腔的回形水槽,回形水槽内注入水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回形水槽外边缘与进风腔固定连接,即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在进风腔内设置加湿装置以及过滤装置实现新风过滤以及加湿功能的方案。
4.然而将加湿装置以及过滤网设置在空气流通通道内的空调器并不能单独实现新风以及空气加湿功能。因此,探寻一种单独实现新风和空气加湿功能的空调器以及过滤网方案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5.值得注意的是,下述内容为发明人在经过深入研发后所发现,不应当被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
6.发明人在研究单独实现新风以及空气加湿功能的空调器过程中,发现通过设置相邻的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通过关闭和打开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可以单独实现新风和空气加湿功能,并可以缩小空调器的体积。
7.然而在设置过滤网时,由于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相邻,加湿引风口的湿润空气常常会进入新风引风口处的过滤网内,造成过滤新风的过滤网湿润并滋生大量细菌,进而在单独实现新风功能时将会对室内引入含有大量细菌的新风空气。
8.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滤网以及空调器,旨在解决单独实现新风以及空气加湿功能时过滤网湿润并滋生大量细菌的技术问题。
9.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滤网,包括:
10.过滤网本体,过滤网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11.第一侧面具有第一过滤结构,第二侧面具有第二过滤结构,其中,第一过滤结构工作时的过滤阻力小于第二过滤结构工作时的过滤阻力。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结构包括多道设置于第一侧面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过滤通道;
13.第二过滤结构包括多道设置于第二侧面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过滤通道,其中,第一方向至少具有沿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分量。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通道的宽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的宽度;和/或者
16.第一过滤通道的密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的密度。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通道的宽度与第二过滤通道的宽度的比值为2:1~6:1。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通道的深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的深度;和/或者
19.第一过滤通道的宽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过滤通道的宽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通道的深度与第二过滤通道的深度的比值为2:1~8:1。
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通道的深度与第二过滤通道的深度之和大于过滤网本体的厚度。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的过滤网。
2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4.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壳体以及设置于风机壳体内的引风装置,风机壳体具有相邻的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
25.其中,过滤网设置于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之间,过滤网的第一侧面与新风引风口相邻,第二侧面与加湿引风口相邻。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引风口位于第一侧面的第一过滤通道的一端,加湿引风口位于第二侧面的第二过滤通道的一侧。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位于过滤网的相同的一端;
28.第一侧面在新风引风口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重合;和/或者
29.第二侧面在加湿引风口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与加湿引风口分离。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位于过滤网的下端,过滤网的上端向新风引风口的一侧倾斜,以使得过滤网的第一侧面在新风引风口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重合。
31.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具有引风腔室以及分别位于引风腔室两侧且与引风腔室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引风装置安装于引风腔室内;
32.新风引风口包括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一新风引风口和第二新风引风口,加湿引风口包括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且临近引风腔室的第一加湿引风口和第二加湿引风口;
33.过滤网包括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设置于第一腔室内且位于第一加湿引风口和第一新风引风口之间,第二过滤网设置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二加湿引风口和第二新风引风口之间。
34.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以及第二支架;
35.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组成引风腔室,第一蜗壳与第一支架组成第一腔室,第二蜗
壳与第二支架组成第二腔室;
36.第一新风引风口和第二新风引风口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处,第一加湿引风口和第二加湿引风口分别设置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处。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8.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以及加湿装置,风道壳体具有新风通道以及加湿通道,加湿装置设置于加湿通道处,新风通道与新风引风口对接,加湿通道与加湿引风口对接;
39.新风通道包括与第一腔室对应的第一新风通道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第二新风通道,加湿通道包括与第一腔室对应的第一加湿通道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第二加湿通道。
40.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包括水箱和水箱座,水箱设置有加湿进风口,加湿装置包括第一湿膜和第二湿膜,第一湿膜、第二湿膜、水箱和水箱座围合形成加湿进风通道;
41.第一加湿通道和第二加湿通道分别设置于第一湿膜和第二湿膜背离加湿进风通道的一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还包括后壳体,后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后壳体设置于水箱背离加湿进风口的一侧,后壳体与水箱座围合形成新风进风通道;
43.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分别设置于第一加湿通道和第二加湿通道背离加湿进风通道的一侧,水箱座具有隔断加湿进风通道与新风进风通道的隔板。
44.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还包括分别与水箱座两侧连接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于水箱座的一侧连接有底板;
45.水箱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围合形成安装腔,水箱安装于安装腔内。
4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切换组件,切换组件包括驱动机构以及阻挡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阻挡板控制新风引风口与新风通道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与加湿通道的连通或关闭。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安装于风机组件与风道组件之间,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传动连接的齿轮;
48.阻挡板背离风道组件的一面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
50.当阻挡板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新风通道被打开,加湿通道被关闭;当阻挡板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新风通道被关闭,加湿通道被打开。
51.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板还具有第三工作位置;
52.当阻挡板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新风通道与加湿通道同时被打开。
53.本技术通过在过滤网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设置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其中,第一侧面的第一过滤结构作为新风侧的过滤结构,第二侧面的第二过滤结构作为加湿侧的过滤结构,由于第一过滤结构工作时的过滤阻力小于第二过滤结构工作时的过滤阻力,进而可以减小新风侧的新风空气的过滤阻力,同时避免湿润空气进入过滤网并滋生大量细菌的现象。
附图说明
5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过滤网第一侧面视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过滤网第二侧面视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一种装配示意图;
5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6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机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6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道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62.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水箱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63.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切换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64.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挡板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65.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66.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挡板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67.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处于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68.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挡板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
69.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处于新风和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70.其中:
71.10风机组件,11风机壳体,111第一支架,112第一蜗壳,113第二蜗壳,114第二支架,12引风装置,13新风引风口,131第一新风引风口,132第二新风引风口,14加湿引风口,141第一加湿引风口,142第二加湿引风口,15引风腔室,16第一腔室,17第二腔室;
72.20风道组件,21风道壳体,211水箱,212水箱座,213后壳体,2121新风通道,2122加湿通道,22加湿装置,221第一湿膜,222第二湿膜,210第一新风通道,220第二新风通道,230第一加湿通道,240第二加湿通道,250加湿进风口,260加湿进风通道,270新风进风口,280新风进风通道,23隔板,24第一侧板,25第二侧板,26底板,27安装腔;
73.30切换组件,31驱动机构,311电机,312齿轮,32阻挡板,321齿条;
74.40过滤网,400过滤网本体,410第一侧面,420第二侧面,411第一过滤结构,421第二过滤结构,4111第一过滤通道,4211第二过滤通道,401第一过滤网,402第二过滤网;
75.h过滤网本体的厚度,h1第一过滤通道的深度,h2第二过滤通道的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7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7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8.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7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网40以及空调器,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80.首先,参阅图1以及图2,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滤网40第一侧面410视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滤网40第二侧面420视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过滤网40包括:
81.过滤网本体400,过滤网本体4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
82.第一侧面410具有第一过滤结构411,第二侧面420具有第二过滤结构421,其中,第一过滤结构411工作时的过滤阻力小于第二过滤结构421工作时的过滤阻力。
83.具体的,过滤网本体400形成过滤结构以实现新风过滤功能,示例性的,过滤网本体400可以为heap过滤网、金属橡胶过滤网、尼龙过滤网或金属过滤网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不对过滤网本体400的形状做具体限定,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过滤网本体400形状为长方体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过滤网本体400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正六边形棱柱体。
84.其中,过滤网本体4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一般的,为了保证过滤网本体400具有较大的过滤面,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为过滤网本体400面积较大的侧面。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分别为过滤网本体40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可以理解的,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还可以为过滤网本体400的其他侧面,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分别为过滤网本体400的顶面和底面。
85.为了避免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相邻情况下加湿引风口14的湿润空气进入新风引风口13处的过滤网40内,第一侧面410具有第一过滤结构411,第二侧面420具有第二过滤结构421,由于第一过滤结构411工作时的过滤阻力小于第二过滤结构421工作时的过滤阻力,进而可以减小新风侧的新风空气的过滤阻力,同时可以避免加湿侧的湿润空气进入过滤网40,以避免湿润在过滤网40滋生大量细菌的现象。
8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结构411的过滤阻力小于第二过滤结构421的过滤阻力可以通过设置流道的延伸方向实现。例如,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第一过滤结构411包括多道设置于第一侧面410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结构421包括多道设置于第二侧面420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过滤通道4211,其中,第一方向至少具有沿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分量。
87.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方向具有沿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分量,因此第一过滤通道411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为在过滤网本体400两侧相互交错的通道,当空气在过滤网本体400沿第一方向流入时,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空气自过滤网本体400下方垂直向上流动时,第一侧面410通入新风空气,由于新风空气的流入方向与第一过滤通道4111延伸的第一方向相同,因此可以减小新风侧的过滤阻力;而在第二侧面420通入加湿空气时,由于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与新风空气均沿第一方向,即加湿空气的流动方向至少具有沿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分量,因此加湿空气进入过滤网本体400的阻力增大,最终实现减小新风空气的过滤阻力并增加湿空气过滤阻力以达到减少加湿侧的湿润空气进入过滤网40的目的。
88.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过滤网本体400形状为长方体形状时,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为第一侧面410与第二侧面420平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使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完全垂直,进而当加湿空气和新风空气沿第一方向流入时,加湿空气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完全垂直,实现加湿空气过滤阻力的最大化,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上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具有其他多种布置方式,例如当第一侧面410与第二侧面420平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
°

89.此外,第一过滤结构411、第二过滤结构421的阻力大小不同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实现,例如通过在第一侧面410、第二侧面420设置不同密度和/或大小的过滤孔,进而在第一侧面410形成的空滤孔大小较大和/或密度较小,在第二侧面420形成的空滤孔大小较小和/或密度较大,实现第一侧面410的第一过滤结构411的过滤阻力小于第二侧面420第二过滤结构421的过滤阻力的目的。
90.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放大第二过滤结构421的过滤阻力并缩小第一过滤结构411的过滤阻力,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宽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宽度,由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宽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宽度,新风侧的空气进入宽度较大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阻力更小,而加湿侧的加湿空气进入宽度较小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阻力将更大。示例性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宽度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宽度的比值可以为2:1~6:1。
91.在通过设置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宽度的同时,还可以改变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密度,以实现进一步放大第二过滤结构421的过滤阻力并缩小第一过滤结构411的过滤阻力的目的。具体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密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密度。
92.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密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密度,在第一过滤通道411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宽度相当或者第一过滤通道4111宽度大于第二通道时,多道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流通面积,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变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密度,以实现进一步放大第二过滤结构421的过滤阻力并缩小第一过滤结构411的过滤阻力的目的。
9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第一过滤通道411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以实现改变第一过滤通道411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过滤阻力,例如,参阅图3,其中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深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由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深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使得第一过滤通道4111可以通入更多的空气,第二过滤通道4211容纳的气体体积减小,进而使得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过滤阻力降低,并增大了
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过滤阻力。具体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深度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的比值可以为2:1~8:1。
9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深度大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的实施例,为保证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过滤效果,继续参阅图3,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宽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宽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即使得新风空气或加湿空气在深入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内部后,空气与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内侧面碰撞,使得气体产生紊流加强与过滤网本体400的碰撞,进而保证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过滤效果。
95.可以理解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横截面可以为倒三角形、梯形等形状,以便于使得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宽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宽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
96.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新风空气穿过过滤网本体400,避免过滤网本体400阻力过大的现象,参阅图3,其中,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深度h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h2之和大于过滤网本体400的厚度h。由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深度h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深度h2之和大于过滤网本体400的厚度h,且由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交错布置,使得第一过滤通道4111与第二过滤通道4211连通并形成矩形阵列的过滤孔,新风空气可以通过矩形阵列的过滤孔穿过过滤网本体,避免过滤网本体400过滤阻力过大而无法通过空气的现象。
97.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部分实施例主要针对如何实现两侧过滤阻力大小不同而提供过滤网40的示例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在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等同的改变设计,例如,例如过滤网40设置为三层结构,其中外侧的两层分别对应于第一过滤结构411和第二过滤结构421,中间一层作为过滤功能层,通过将外侧的两层过滤层设置为过滤阻力大小不同,以实现减小新风空气的过滤阻力并增加湿空气过滤阻力以达到减少加湿侧的湿润空气进入过滤网40的目的。
98.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技术中的为了更好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过滤网40,在过滤网40的基础之上,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参阅图4以及图5,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的一种装配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的一种爆炸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过滤网4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因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过滤网40,从而具有上述过滤网4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99.具体的,为了便于过滤网40的第一侧面410和第二侧面420分别对应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参阅图4以及图5,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组件10,风机组件10包括风机壳体11以及设置于风机壳体11内的引风装置12,风机壳体11具有相邻的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其中,过滤网40设置于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之间,过滤网40的第一侧面410与新风引风口13相邻,第二侧面420与加湿引风口14相邻。
100.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新风引风口13通入新风空气时,由于过滤网本体400第一侧面410的第一过滤结构411过滤阻力较小,新风空气可以穿过过滤网40至第二侧面420实现新风功能过滤;当加湿引风口14通入加湿空气时,由于过滤网本体400第二侧面420的第二过滤结构421过滤阻力较大,因此加湿空气不易进入过滤网40,以达到减少加湿侧的湿润空气进入过滤网40的目的。
10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第一过滤结构411为第一过滤通道4111,第二过滤结构421为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实施例,新风引风口13位于第一侧面410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一端,加湿引风口14位于第二侧面420的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一侧。
102.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新风引风口13通入新风空气时,由于新风引风口13位于第一侧面410的第一过滤通道4111的一端,新风空气可以顺畅进入第一过滤通道4111,进而实现降低第一过滤结构411的过滤阻力的目的;当加湿引风口14通入加湿空气时,由于加湿引风口14位于第二过滤通道4211的一侧,因此加湿空气不易进入第二过滤通道4211,以达到减少加湿侧的湿润空气进入过滤网40的目的。
103.具体的,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位于过滤网40的相同的一端,例如参阅图5,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均处于过滤网40的下端,新风空气和加湿空气均自下而上流动,而由于第一过滤通道4111为竖直方向延伸布置,第二过滤通道4211为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新风空气可以顺畅进入第一过滤通道4111,而加湿空气则不易进入第二过滤通道4211内。
10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位于过滤网40的相同的一端的实施例,第一侧面410在新风引风口13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13重合,和/或者第二侧面420在加湿引风口14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与加湿引风口14分离。
105.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侧面410在新风引风口13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13重合,使得第一侧面410倾斜布置于新风引风口13上方,新风空气可以直接穿过过滤网40进入第二侧面420实现新风过滤功能;同时由于第二侧面420在加湿引风口14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与加湿引风口14分离,即第二侧面420未处于加湿引风口14上方,当加湿空气自下而上从加湿引风口14吹入时,加湿空气不易流动至过滤网40的第二侧面420而避免导致过滤网40潮湿并滋生细菌的现象。
106.作为一种第一侧面410在新风引风口13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13重合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参阅图5,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位于过滤网40的下端,过滤网40的上端向新风引风口13的一侧倾斜,以使得过滤网40在新风引风口13所处平面的第一侧面4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13重合。
107.可以理解的,当过滤网40为长方体形状时,若第一侧面410在新风引风口13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13重合,则对应过滤网40的第二侧面420在加湿引风口14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与加湿引风口14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当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位于过滤网40的上端时,过滤网40的下端向新风引风口13的一侧倾斜,以使得过滤网40的第一侧面410在新风引风口13所处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新风引风口13重合。
108.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以提高新风功能换气以及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风机壳体11具有引风腔室15以及分别位于引风腔室15两侧且与引风腔室15连通的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引风装置12安装于引风腔室15内,新风引风口13包括分别与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连通的第一新风引风口13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32,加湿引风口14包括分别与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连通且临近引风腔室15的第一加湿引风口141和第二加湿引风口142,过滤网40包括第一过滤网401和第二过滤网402,第一过滤网401设置于第
一腔室16内且位于第一加湿引风口141和第一新风引风口131之间,第二过滤网402设置于第二腔室17内且位于第二加湿引风口142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32之间。
109.当空调器开启新风模式时,引风装置12带动新风空气从第一新风引风口13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32进入引风腔室15两侧的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内,新风空气穿过第一过滤网401和第二过滤网402进入引风腔室15,最终通过引风腔室15排入室内,以实现室内新风功能;当空调器开启加湿模式时,引风装置12带动加湿空气从第一加湿引风口141和第二加湿引风口142进入引风腔室15两侧的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内,由于第一加湿引风口141和第二加湿引风口142临近引风腔室15设置,加湿空气直接进入引风腔室15,最终通过引风腔室15排入室内,以实现室内空气加湿功能。由于引风装置12工作时同时从两侧引入新风空气和/或加湿空气,进而增大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提高了新风功能换气以及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
110.具体的,作为一种形成引风腔室15、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的示例性实施例,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机壳体11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111、第一蜗壳112、第二蜗壳113以及第二支架114,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组成引风腔室15,第一蜗壳112与第一支架111组成第一腔室16,第二蜗壳113与第二支架114组成第二腔室17,通过第一支架111、第一蜗壳112、第二蜗壳113以及第二支架114的组合形成引风腔室15、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保证了风机组件10的可装配性。
111.可以理解的,风机壳体11还可以以其他方式组合形成引风腔室15、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例如,分别具有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的两个壳体对接在中间形成引风腔室15。
112.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的设置,继续参阅图6,其中,第一新风引风口13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32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4处,第一加湿引风口141和第二加湿引风口142分别设置于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处。由于将新风引风口13设置在外侧的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4处,加湿引风口14设置在相对的内侧的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由此加湿引风口14进入的湿润空气不易流动至第一过滤网401和第二过滤网402处,进而过滤网40潮湿以及新风引风口13凝结水珠的现象。
113.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形成加湿空气并引入室外的新风空气,空调器还包括风道组件20,风道组件20包括风道壳体21以及加湿装置22,风道壳体21具有新风通道2121以及加湿通道2122,加湿装置22设置于加湿通道2122处,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对接,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对接;新风通道2121包括与第一腔室16对应的第一新风通道21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新风通道220,加湿通道2122包括与第一腔室16对应的第一加湿通道23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加湿通道240。
114.风道组件20用于为风机提供新风空气流道以及加湿空气流道,以便于风机组件10通过风道组件20引入新风气体和/或加湿气体。其中,风道组件20包括风道壳体21以及加湿装置22,风道壳体21具有新风通道2121以及加湿通道2122,加湿装置22设置于加湿通道2122处,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对接,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对接。
115.当引风装置12工作时,新风通道2121内的新风空气或加湿通道2122内的加湿空气经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进入引风腔室15内,然后经出口吹入室内实现新风或者加湿功能。示例性的,加湿装置22可以为湿膜或其他可以加湿空气的装置,例如喷雾机或震动
雾化器等。
116.进一步的,与风机组件10具有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对应的,为了通过从两侧引入新风空气和/或加湿空气以提高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新风通道2121包括与第一腔室16对应的第一新风通道21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新风通道220;加湿通道2122包括与第一腔室16对应的第一加湿通道23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加湿通道240。当引风装置12工作时,新风空气同时从第一新风通道210、第二新风通道220被吸入引风腔室15内,加湿气体同时从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被吸入引风腔室15内,进而提高了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提高了新风功能换气以及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
117.具体的,作为形成第一加湿通道23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加湿通道240以实现从两侧引入加湿空气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道壳体21包括水箱211和水箱座212,水箱211设置有加湿进风口250,加湿装置22包括第一湿膜221和第二湿膜222,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水箱211和水箱座212围合形成加湿进风通道260,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分别设置于第一湿膜221和第二湿膜222背离加湿进风通道260的一侧,以使得空气经加湿进风口250进入加湿进风通道260后,穿过第一湿膜221和第二湿膜222进入加湿进风通道260两侧的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内。
118.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设置在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的侧面,可以保证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具有较大的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空气的进风量。可以理解的,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还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内部。
119.具体的,作为形成第一新风通道210、第二新风通道220以实现从两侧引入加湿空气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继续参阅图7,其中,风道壳体21还包括后壳体213,后壳体213具有新风进风口270,后壳体213设置于水箱211背离加湿进风口250的一侧,后壳体213与水箱座212围合形成新风进风通道280;第一新风通道210和第二新风通道220分别设置于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背离加湿进风通道260的一侧,水箱座212具有隔断加湿进风通道260与新风进风通道280的隔板23,以使得空气经新风进风口270进入新风进风通道280后,经隔板23导向进入新风进风通道280两侧的第一新风通道210和第二新风通道220内。
120.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新风通道210和第二新风通道220分别设置于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背离加湿进风通道260的一侧,使得风道组件20分别在两侧形成双通道的加湿通道2122以及新风通道2121,同时将加湿进风口250与新风进风口270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在提高新风空气以及加湿空气的进风量的同时,使得风道组件20整体结构紧凑,有利于缩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
121.为了进一步缩小风道组件20的整体体积并提高风道组件20装配可靠性,参阅图7以及图8,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水箱座21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道壳体21还包括分别与水箱座212两侧连接的第一侧板24以及第二侧板25,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5相对于水箱座212的一侧连接有底板26,水箱座212、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25和底板26围合形成安装腔27,水箱211安装于安装腔27内,使得水箱座212与水箱211组合形成紧凑的组件,同时提高了水箱座212与水箱211的装配可靠性。
12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部分实施例主要针对提高新风空气和加湿空气的进风量、保
证风道组件20整体结构紧凑性而提供一种风道组件20的示例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在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等同的改变设计,例如,具有四通道的壳体,其中两个通道内设置湿膜以加湿空气,另外两个通道与外界连通以实现新风功能。
123.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新风模式和/或加湿模式的切换,参阅图5,空调器还包括切换组件30,切换组件30包括驱动机构31以及阻挡板32,驱动机构31用于驱动阻挡板32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
124.切换组件30用于控制新风模式和/或加湿模式的启动和关闭。其中,切换组件30包括驱动机构31以及阻挡板32,驱动机构31用于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以实现新风模式和/或加湿模式的启动和关闭。
1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30可以设置在风道组件20内,例如,设置在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内,进而直接通过驱动机构31控制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开启和关闭。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30还可以设置在风机组件10内,例如设置在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处,进而直接控制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的开启和关闭。
126.为了避免切换组件30受到湿润空气而缩短使用寿命,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参阅图5以及图9,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组件3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切换组件30安装于风机组件10与风道组件20之间,驱动机构31包括电机311以及与电机311传动连接的齿轮312,阻挡板32背离风道组件20的一面设置有与齿轮312啮合的齿条321。具体的,与电机311传动连接可以是通过齿轮312传动、皮带传动或者链条传动,以保证齿轮312可以通过电机311被驱动,可以理解的,齿轮312还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机311的转动轴上。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启动电机311使得齿轮312正转和反转,进而使得具有齿条321的阻挡板32平移,开启和关闭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实现新风模式和/或加湿模式的启动和关闭,同时由于切换组件30安装于风机组件10与风道组件20之间,可以将驱动机构31(例如电机311部分)如图4示出设置在外部,进而可以避免电机311受到加湿空气影响而导致使用寿命的缩短。
127.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一种切换组件30的示例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在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等同的改变设计,例如,切换组件30通过电机311带动阻挡板32转动,当阻挡板32转动为水平状态时,加湿通道2122和新风通道2121被关闭,当阻挡板32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加湿通道2122和新风通道2121被打开。
128.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新风模式以及加湿模式的切换,参阅图10以及图11,图10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阻挡板3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阻挡板32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当阻挡板3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阻挡板32盖住加湿通道2122,使得新风通道2121被打开,加湿通道2122被关闭,空气经新风进风口270进入新风进风通道280,然后经新风通道2121通过新风引风口13穿过过滤网被引风装置12吸入风机壳体11内,最终经风机壳体11的出口吹入室内实现新风功能。
129.继续参阅图12以及图13,图1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阻挡板3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其中,阻挡板32还具有第二工作位置,当阻挡板3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阻挡板32盖住新风通道2121,使得加湿通道2122被打开,新风通道2121被关闭,空气经加湿进风口250进入加湿进风通道260,然后经加湿通道2122通过新风引风口13被引风装置12吸入风机壳体11内,最终经风机壳体11的出口吹入室内实现空气加湿功能。
130.可以理解的,为了同时实现新风以及空气加湿功能,参阅图14以及图15,图1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阻挡板32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1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新风和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阻挡板32还可以具有第三工作位置,当阻挡板32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阻挡板32并未处于新风通道2121或加湿通道2122处,使得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同时被打开,以同时实现新风和空气加湿功能。
131.当同时开启新风和加湿模式时,由于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相互独立,可以避免由于新风空气的过滤网、加湿空气的加湿装置等串联布置而造成新风空气、加湿空气进风阻力过大,最终导致室内空气更新缓慢的现象。
13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空调器的说明描述仅为清楚说明本技术的验证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对上述空调器做出等同的修改设计,例如,阻挡板32还可以同时关闭新风通道2121和加湿通道2122,以保证空调器停机时风机组件10的密闭性。
133.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其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34.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技术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技术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技术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135.同时,本技术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136.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技术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技术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137.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数字允许有
±
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138.针对本技术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
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作为参考,但与本技术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技术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技术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技术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技术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13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过滤网以及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