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录入方法与流程

2021-11-05 22: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到计算机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基于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录入方法。


背景技术:

2.区块链技术已广泛应用,但现有的区块链是由多个区块链节点构成,而在生成新的区块时,是由某个区块链节点作为基本单位来制作新的区块,再加入区块链的存储区块链条中。虽然这种区块链具有数据防篡改的功能,但是由于在区块制备之初的数据全与区块链本身无关,或者是仅与单个区块链节点相关,因此在区块制备之初的数据可靠性较差,存在数据伪造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录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服务器获取目标位置信息,并将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发送给多个区块链节点;其中,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均位于相同的指定区块链中;所述指定区块链的存储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主存储区块,每个主存储区块还并联有多个支链区块,每个支链区块连接上一层次的主存储区块,支链区块不允许后接其他区块;
5.s2、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6.s3、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一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一暂时链条;
7.s4、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一暂时链条发送给预设的中转区块链节点;
8.s5、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9.s6、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二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二暂时链条;
10.s7、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二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11.……

12.s8、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数据;其中,所述第n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13.s9、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数据生成第n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暂时链条;其中,n为大于3的整数;
14.s10、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15.s11、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暂时链条、第二暂时链条、

、和第n暂时链条,生成初步存储链条;所述初步存储链条是在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支链区块、第二支链区块、

、和第n支链区块而得到的;
16.s12、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所述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
17.s13、在所述局域网中,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均对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以得到与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
18.s14、判断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
19.s15、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
20.s16、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初步存储链条,并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初步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
21.s17、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所述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完成数据录入的过程。
22.进一步地,所述服务器不是所述指定区块链中的区块链节点。
23.进一步地,所述局域网为蓝牙网络,n为大于3且小于7的整数,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设置有蓝牙收发器;所述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所述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的步骤s12,包括:
24.s1201、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蓝牙网络;
25.s1202、将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设置为主设备,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获取来自于除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外的n

1个移动区块链节点的n

1个数据;
26.s1203、将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设置为主设备,以使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获取来自于除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外的n

1个移动区块链节点的n

1个数据;
27.……

28.s1204、将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设置为主设备,以使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获取来自于除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外的n

1个移动区块链节点的n

1个数据。
29.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的步骤s14之后,包括:
30.s1401、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不均为数据相似,则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 1数据;其中,所述第n 1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
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31.s1402、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 1数据生成第n 1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 1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 1暂时链条;
32.s1403、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 1暂时链条发送给预设的中转区块链节点;
33.s1404、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 2数据;其中,所述第n 2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34.s1405、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 2数据生成第n 2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 2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 2暂时链条;
35.s1406、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 2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36.……

37.s1407、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2n数据;其中,所述第2n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38.s1408、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2n数据生成第2n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2n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2n暂时链条;
39.s1409、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2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40.s1410、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 1暂时链条、第n 2暂时链条、

、和第2n暂时链条,生成二次存储链条;所述二次存储链条是在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n 1支链区块、第n 2支链区块、

、和第2n支链区块而得到的;
41.s1411、构建由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
42.s1412、在局域网中,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均对所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以得到与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
43.s1413、判断与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
44.s1414、若与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根据所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生成二次主存储区块;
45.s1415、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二次存储链条,并将二次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二次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
46.s1416、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新的存储链条。
47.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的步骤s15,包括:
48.s1501、根据预设的哈希算法,对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和与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并联的所有支链区块进行哈希计算,以得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
49.s1502、将所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录入新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头,并将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录入新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体,从而形成新的主存储区块;
50.s1503、生成存储链条生成指令,以指示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初步存储链条,并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入所述初步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
51.本技术的基于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录入方法,保证了区块制备之初的数据可靠性。具体地,将目标位置信息发送给多个区块链节点;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得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支链区块;发送给中转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得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支链区块;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
;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得到第n数据;形成第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生成初步存储链条;构建局域网,并进行数据共享;进行数据对比处理;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获取初步存储链条,并形成新的存储链条;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所述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完成数据录入的过程。其中,利用了移动区块链节点的可移动特性,特殊的存储结构,局域网络的数据核实,以保证本技术方案的实施。
52.本技术可应用于任意可行场景,例如用于电子地图领域中的实景图片采集场景,或者用于车辆定损的数据采集及录入场景。
附图说明
5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区块链的存储结构示意图;
54.附图标志如下:
55.1:主存储区块;2:支链区块。
56.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5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录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9.s1、服务器获取目标位置信息,并将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发送给多个区块链节点;其中,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均位于相同的指定区块链中;所述指定区块链的存储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主存储区块,每个主存储区块还并联有多个支链区块,每个支链区块连接上一层次的主存储区块,支链区块不允许后接其他区块;
60.s2、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
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61.s3、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一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一暂时链条;
62.s4、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一暂时链条发送给预设的中转区块链节点;
63.s5、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64.s6、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二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二暂时链条;
65.s7、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二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66.……

67.s8、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数据;其中,所述第n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68.s9、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数据生成第n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暂时链条;其中,n为大于3的整数;
69.s10、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70.s11、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暂时链条、第二暂时链条、

、和第n暂时链条,生成初步存储链条;所述初步存储链条是在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支链区块、第二支链区块、

、和第n支链区块而得到的;
71.s12、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所述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
72.s13、在所述局域网中,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均对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以得到与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
73.s14、判断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
74.s15、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
75.s16、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初步存储链条,并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初步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
76.s17、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所述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完成数据录入的过程。
77.如上述步骤s1

s4所述,服务器获取目标位置信息,并将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发送给多个区块链节点;其中,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均位于相同的指定区块链中;所述指定区块链的存储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主存储区块,每个主存储区块还并联有多个支链区块,每个支链区块连接上一层次的主存储区块,支链区块不允许后接其他区块;第一移动区块链
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一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一暂时链条;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一暂时链条发送给预设的中转区块链节点。本技术中虽然提及了服务器,但是该服务器并非是区块链的服务器,因此本技术的区块链仍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所述服务器与应用的场景相关,例如,当应用于实景图片采集时(可用于制作实景地图,vr地图,三维地图等),服务器例如为电子地图对应的服务器,以确定出要采集实景图片的地点,即目标位置。服务器获取目标位置信息可通过任意可行方式获得,例如为该目标位置所在的车辆终端发送而得到(即,应用于车辆定损场景)。因此,服务器可以作为指定区块链中的一个区块链节点,也可以不是所述指定区块链中的区块链节点,但是与所述指定区块链中的其他区块链节点保持有网络通信关系,因此能够将将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发送给多个区块链节点。其中,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可以为指定区块链中的所有节点,也可以为部分节点,优选为指定区块链中的移动区块链节点。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本技术的一个特点在于,采用了移动区块链节点的移动特性,而普通的区块链节点是固定的,无法移动,这是本技术与传统区块链的一大区别点。另外,本技术的方案得以实施,还依赖于特别的存储结构(如图1所示),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存储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主存储区块,每个主存储区块还并联有多个支链区块,每个支链区块连接上一层次的主存储区块,支链区块不允许后接其他区块。通过这样的存储结果,所有的主存储区块的串联关系,实际上是相当于传统的区块链,但具有一点区别,即本技术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头中的哈希值不同,即该哈希值的获取过程为:根据预设的哈希算法,对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和与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并联的所有支链区块进行哈希计算,以得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而传统区块链的区块头中的哈希值,仅是前一区块的哈希计算结果。另外,除了保持串联关系的主存储区块外,每个主存储区块还并联有多个支链区块,这就使得最初始的数据可以追溯,这使得传统区块链的区块在制备之初的数据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能。并且,由于支链区块不允许后接其他区块,因此不会破坏主链的环环相扣的特性,使得区块链保持了难以篡改的特性。
78.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的移动方式可为任意可行方式,例如若其为手持终端,那么其可通过持有者的步行移动等方式到达目标位置;或者,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智能机器人,那么智能机器人通过自身的驱动设备到达目标位置。本技术需要录入区块链的数据为对环境采集得到的数据,例如环境图片数据、环境温度数据、环境湿度数据等,因此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一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一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一暂时链条。其中,生成第一支链区块的方式可采用任意可行方式,例如采用与传统区块链形成区块的方法相同的方式,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帐本记录第一数据(即无需额外的数据,例如哈希值等,此时,防止其被篡改主要是依靠后一层次的主存储区
块的区块头中的哈希数据来实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一暂时链条发送给预设的中转区块链节点。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可采用任意可行方式得到,例如人为预先标记,或者通过预设的共识机制得到,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共识机制与普通的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不同,原因在于,共识机制都能选出确切的区块链节点,但是本技术此时选出的只是中转区块链节点,并不用于记帐,而普通的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选出的是记帐节点。
79.如上述步骤s5

s10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二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二暂时链条;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二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
;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数据;其中,所述第n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数据生成第n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暂时链条;其中,n为大于3的整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80.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与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相同,都是指定区块链中的一个节点。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执行的操作,也与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相同,因此对应得到了第二数据,第二暂时链条,并将所述第二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同样的其他移动区块链节点,直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也与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相同。之所以要采用多个移动区块链节点进行数据采集,目的在于防止数据伪造,以保证初始数据的可靠性。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采用的不是普通的移动终端,而采用的是移动区块链节点。其中,符号
……
为省略号,并且符号

也为省略号,其意义为省略其中的过程,例如在步骤s7与s8中的省略号,表示的是省略了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与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之间的n

3个移动区块链节点,而这n

3个移动区块链节点执行是相同或具有顺序关系的操作。其中,每个移动区块链节点都执行与步骤s5

s7的相同步骤,以得到数据、形成暂时链条、并发送给中转区块链节点。
81.如上述步骤s11

s17所述,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暂时链条、第二暂时链条、

、和第n暂时链条,生成初步存储链条;所述初步存储链条是在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支链区块、第二支链区块、

、和第n支链区块而得到的;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所述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在所述局域网中,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均对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以得到与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判断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初步存储链条,并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初步
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所述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完成数据录入的过程。
82.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生成的初步存储链条,是在所述指定区块链的原有存储链条(也可称为公共帐本,或者区块链存储数据结构)的基础上生成的,即在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支链区块、第二支链区块、

、和第n支链区块。但是,由于初步存储链条未在区块链中进行广播,因此暂时仅存在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中,并且未录入区块链的存储数据中。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所述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本技术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构建了局域网,而该局域网是形成新区块的基础单元,即该局域网中的所有区块链节点都对新的区块有贡献,而普通的区块链是以单个的区块链节点作为生成新区块的基础单元。因此,在步骤s12之后的执行主体,可为局域网中的所有移动区块链节点或者其中的一个移动区块链节点(但是其他节点对其有影响,即采集的数据与其相关)。在所述局域网中,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均对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以得到与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其中,进行数据对比处理可以采用任意可行方式,例如对其中的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可采用图像相似度计算方法来处理,而这些技术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判断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表明n个移动区块链节点采集到的数据是相同或相似的,表明数据可信,从而生成新的区块的条件成熟了,因此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其中,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可采用任意可行方式,例如采用现有的区块生成方法来实现。再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初步存储链条,并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初步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本技术采用的是特别的区块链存储结构,因此新的一个层次的区块层,需要由一个主存储区块和多个支链区块并联构成,而前述的初步存储链条即完成了多个支链区块,因此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初步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再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所述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完成数据录入的过程。另外,在此介绍下设置支链区块以及中转区块链节点的意义。支链区块是用于万一的数据追溯所用,也是为了防止出现数据伪造的情况出现,具体地,在未形成局域网之前,每个移动区块链节点是不能得到其他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的,因此难以进行数据伪造(因为容易被鉴别出来)。而中转区块链节点,是移动区块链节点能够加入局域网的前提,以防止移动区块链节点在获得其他节点的数据之后,再进行数据伪造的操作(因为此时已将对应的数据发送给中转区块链节点,若再进行数据修改,则易被发现)。这种具有支链区块的存储结构,其在使用时只需考虑依次串联的主存储区块即可,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可利用支链区块进行追溯操作。
83.进一步地,所述局域网为蓝牙网络,n为大于3且小于7的整数,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设置有蓝牙收发器;所述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所述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
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的步骤s12,包括:
84.s1201、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蓝牙网络;
85.s1202、将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设置为主设备,以使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获取来自于除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外的n

1个移动区块链节点的n

1个数据;
86.s1203、将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设置为主设备,以使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获取来自于除所述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外的n

1个移动区块链节点的n

1个数据;
87.……

88.s1204、将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设置为主设备,以使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获取来自于除所述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外的n

1个移动区块链节点的n

1个数据。
89.从而实现了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由于本技术的n个移动区块链节点都到达了目标位置,因此适宜采用近距离覆盖的蓝牙网络进行通信,同时能够提高信息安全性。因此构建由所述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蓝牙网络;再依次设置不同的移动区块链节点为主设备,进行主动获取数据的操作,从而最终使每个移动区块链节点均获取n个数据。
90.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的步骤s14之后,包括:
91.s1401、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不均为数据相似,则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 1数据;其中,所述第n 1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92.s1402、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 1数据生成第n 1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 1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 1暂时链条;
93.s1403、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 1暂时链条发送给预设的中转区块链节点;
94.s1404、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n 2数据;其中,所述第n 2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95.s1405、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 2数据生成第n 2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n 2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n 2暂时链条;
96.s1406、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n 2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97.……

98.s1407、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接收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并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对目标位置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得到第2n数据;其中,所述第2n数据至少包括图像数据;所述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为所述多个区块链节点中的一个;
99.s1408、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2n数据生成第2n支链区块,并将所述第2n支链区块连接至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第2n暂时链条;
100.s1409、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将所述第2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101.s1410、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根据所述第n 1暂时链条、第n 2暂时链条、

、和第2n暂时链条,生成二次存储链条;所述二次存储链条是在所述指定区块链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n 1支链区块、第n 2支链区块、

、和第2n支链区块而得到的;
102.s1411、构建由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构成的局域网,并在局域网中进行数据共享,以使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中的每一个均获取所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
103.s1412、在局域网中,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均对所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以得到与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
104.s1413、判断与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均为数据相似;
105.s1414、若与所述第n 1移动区块链节点、第n 2移动区块链节点、

、和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分别对应的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根据所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生成二次主存储区块;
106.s1415、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二次存储链条,并将二次主存储区块连接至所述二次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之后,以形成新的存储链条;
107.s1416、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新的存储链条。
108.从而实现了以批次更新的方式,批量替换移动区块链节点,以保证初始数据的可信程度。由于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不均为数据相似,则很可能是存在某个节点出现数据伪造的现象。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程度,则认为这n个移动区块链节点均不可信,并且前述操作中已要求其他节点也前往目标位置,因此要求第n 1至第2n移动区块链节点进行相同的操作即可,从而得到第n 1数据、第n 2数据、

、和第2n数据,再生成二次存储链条;构建局域网;数据对比;数据相似判断;生成二次主存储区块;形成新的存储链条;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在保证初始数据的可信程度的基础上,实现了区块链的数据录入。
109.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的步骤s15,包括:
110.s1501、根据预设的哈希算法,对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和与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并联的所有支链区块进行哈希计算,以得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
111.s1502、将所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录入新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头,并将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录入新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体,从而形成新的主存储区块;
112.s1503、生成存储链条生成指令,以指示获取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发送的所述初步存储链条,并将新的主存储区块连接入所述初步存储链条中的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以形
成新的存储链条。
113.本技术的区块链的存储结构与普通区块链不同,而普通区块链的区块头中会记录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而本技术的前一层次区块不仅包括了主存储区块,还包括了并联的支链区块,因此根据预设的哈希算法,对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和与所述最后一个主存储区块并联的所有支链区块进行哈希计算,以得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再将所述上一层区块的哈希值录入新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头,,并将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

、和第n数据录入新的主存储区块的区块体,从而形成新的主存储区块。从而使得不仅主存储区块的数据难以篡改,支链区块的数据也难以篡改。
114.本技术的基于移动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录入方法,保证了区块制备之初的数据可靠性。具体地,将目标位置信息发送给多个区块链节点;第一移动区块链节点得到第一数据;生成第一支链区块;发送给中转区块链节点;第二移动区块链节点得到第二数据生成第二支链区块;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
……
;第n移动区块链节点得到第n数据;形成第n暂时链条;发送给所述中转区块链节点;生成初步存储链条;构建局域网,并进行数据共享;进行数据对比处理;若所述n个数据对比结果均为数据相似,则生成新的主存储区块;获取初步存储链条,并形成新的存储链条;向其他区块链节点广播所述新的存储链条,从而完成数据录入的过程。其中,利用了移动区块链节点的可移动特性,特殊的存储结构,局域网络的数据核实,以保证本技术方案的实施。
115.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或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和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速据率sdram(ss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11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1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