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2.多相电磁继电器是指由二组或二组以上动、静簧部件组成的二组或三组以上接触部分实现对负载的电源的接通或关断,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比如说三相电磁继电器其内具有由三组动、静簧部件组成的三组接触部分,可以实现对负载的三相电的接通或关断的控制。这种多相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有壳体和由壳体内向外引出的多路引出端子,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出线端子分别与壳体内的同一组动、静触点结构相连通,当同一组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则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相连通,当同一组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则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不连通。现有技术的这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通常是相互邻近地从壳体向外引出,由于外部排线的需要,比如三相电磁继电器的一进八出排线需要,就需要将有些进线端子或出线端子跨过其他路的进线端子或出线端子而引出,这样,就需要对一部分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进行交错分布,这种引出端子呈交错分布的多相电磁继电器,存在着铜耗多(引出端子为铜材料制作而成),成本高,铜件成型复杂,装配、点焊工艺复杂,并且存在强电间安全距离隐患等问题。另外,现有技术的这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采用静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在继电器内部的动、静簧部件在结构上形成z弯结构,也造成了铜耗高,成本高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一方面,能够避免铜件(即引出端子)交错排布,进而解决绝缘及点焊复杂问题,并且能够降低铜耗;另一方面,能够节省继电器内部动、静簧部件的铜耗,进而降低成本。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从壳体内向外引出的多路引出端子和安装在壳体内的多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且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一个进线端子和一个出线端子,同一路的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之间匹配一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所述壳体为矩形形状;各个进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四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壁向外引出,各个出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第二侧壁向外引出,且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呈相对分布;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分别在壳体外以无交错有间隔方式弯向壳体的第三侧壁的外部,并使各个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和各个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在第三侧壁的外部排成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排,且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处在同一排的两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5.在各个进线端子的外连接端与各个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之间还分布一个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且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之间通过第一电连接片相连接。
6.各个外连接端处设有外连接件,所述外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环形端子和焊片,所述至少一个环形端子活动适配在所述焊片的一端,所述焊片的另一端与进线端子、出线端子和第一电连接片中的相对应的一个焊接相固定;所述环形端子还配合有螺钉。
7.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均为片型结构,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均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侧壁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的外连接端处于所述第二部分。
8.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弯折处一体相接。
9.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独立的两个零件,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弯折处焊接相固定。
10.所述各个进线端子的第二部分包括用来采集电流信号的分流片结构。
11.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包括第一静簧片、第一静触点、第一动簧片、第一动触点、第二静簧片、第二静触点、第二动簧片和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与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第一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一动触点固定在第一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二静触点与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第二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二动触点固定在第二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第二静触点与第一动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静簧片为进线端子,所述第二静簧片为出线端子。
12.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分别设有多个插槽;各个第一静簧片分别插装在壳体的第一侧壁的插槽中,且所述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离所述第一侧壁更近;各个第二静簧片分别插装在壳体的第二侧壁的插槽中,且所述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离所述第二侧壁更近。
13.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第二动簧片呈大致平行分布,所述第一动簧片和所述第二动簧片分别由多片簧片层叠在一起构成;所述第一动簧片设有向第二簧片方向凸伸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动簧片设有向第一簧片方向凸伸的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呈错位分布。
14.所述多相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和推动卡;所述壳体在厚度的中间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壳体分成上、下两层;所述磁路部分装在壳体的上层;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装在壳体的下层;所述磁路部分包括衔铁组件,所述衔铁组件设有推动臂,所述推动臂穿至壳体的下层并通过所述推动卡与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中的动簧片相配合。
1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各个进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四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壁向外引出,各个出线端子分别从壳体的第二侧壁向外引出,且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呈相对分布;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分别在壳体外以无交错有间隔方式弯向壳体的第三侧壁的外部,并使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的外连接端在第三侧壁的外部排成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排,且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处在同一排的两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本发明的这种结构,避免了铜件(即引出端子)之间交错排布,能够减少铜耗(引出端子为铜材料制作而成),降低成本,使铜件(即引出端子)成型简单,装配容易,点焊工艺简单化,并且能够保证强电间的安全距离。
17.2、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设计成包括第一静簧片、第一静触点、
第一动簧片、第一动触点、第二静簧片、第二静触点、第二动簧片和第二动触点;且第一静触点与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第一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一动触点固定在第一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二静触点与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第二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二动触点固定在第二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第二静触点与第一动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静簧片为进线端子,所述第二静簧片为出线端子。本发明的这种结构,是将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设计成双动簧组件并联结构,能够节省继电器内部动、静簧部件的铜耗,进而降低成本。
18.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21.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22.图4是图3所示本发明的侧视图;
23.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分解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去除上外壳);
25.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底部朝上并去除下外壳);
26.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示意图;
27.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俯视图;
28.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与磁路部分、推动卡的配合示意图;
29.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各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与磁路部分、推动卡的配合示意图(底部朝上);
30.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动簧片、推动卡和衔铁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
32.参见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1、从壳体内向外引出的多路引出端子和安装在壳体内的多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且每路引出端子分别包括一个进线端子2和一个出线端子3,同一路的进线端子2与出线端子3之间匹配一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本实施例为三相电磁继电器,用来控制电力系统中的三相电源;进线端子2有三个即进线端子21、22、23,出线端子3也同样有三个即出线端子31、32、33;进线端子21和出线端子31为同一路,进线端子22和出线端子32为同一路,进线端子23和出线端子33为同一路;所述壳体1为矩形形状;壳体1由上壳体11、底座12和下壳体13构成,上壳体11和下壳体13分别固定在底座12的上端和下端;三个进线端子21、22、23分别从壳体1的四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壁121向外引出,第一侧壁121为底座的四个侧壁中的一个,三个出线端子31、32、33分别从壳体的第二侧壁122向外引出,第二侧壁122也是处于底座中,且第二侧壁122与第一侧壁121呈相对分布;所述三个进线端子21、22、23和三个出线端子31、32、33分别
在壳体1外以无交错有间隔方式弯向壳体的第三侧壁123的外部,并使三个进线端子21、22、23的外连接端211、221、231和三个出线端子31、32、33的外连接端311、321、331在第三侧壁123的外部排成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123的一排,且同一路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处在同一排的两边相对应的位置,如图3所示,左边第一个位置的进线端子23与右边第一个位置的出线端子33属于同一路,左边向内第二个位置的进线端子22与右边向内第二个位置的出线端子32属于同一路,左边向内第三个位置的进线端子21与右边向内第三个位置的出线端子31属于同一路;所述第三侧壁123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第二侧壁122之间;壳体的第三侧壁123也是处于底座12。
33.本实施例中,在三个进线端子21、22、23的外连接端211、221、231与三个出线端子31、32、33的外连接端311、321、331之间还分布一个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411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412,且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411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412之间通过第一电连接片41相连接。
34.本实施例中,各个外连接端处设有外连接件,各个外连接端(包括三个进线端子21、22、23的外连接端211、221、231、三个出线端子31、32、33的外连接端311、321、331、零线进线的外连接端411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端)处均采用相同的外连接件5。
35.本实施例中,所述外连接件5包括两个环形端子51和焊片52,所述两个环形端子51活动适配在所述焊片52的一端,所述焊片52的另一端与进线端子、出线端子和第一电连接片中的相对应的一个焊接相固定,比如说,用于进线端子的外连接件5的焊片52的另一端就与进线端子焊接相固定,用于出线端子的外连接件5的焊片52的另一端就与出线端子焊接相固定,用于进线端子的外连接件5的焊片52的另一端就与进线端子焊接相固定,用于零线进线和零线出线的外连接件5的焊片52的另一端就与第一电连接片41焊接相固定;所述环形端子51还配合有螺钉53,通过螺钉将外部接线固定在焊片52的一端,也使得环形端子51被固定。
36.本实施例中,三个进线端子21、22、23和三个出线端子31、32、33均为片型结构,所述各个进线端子和各个出线端子均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侧壁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的外连接端处于所述第二部分。具体的,进线端子21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第一侧壁121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212和与第一部分212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213,所述的外连接端211处于所述第二部分213;进线端子22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第一侧壁121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222和与第一部分222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223,所述的外连接端221处于所述第二部分223;进线端子23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第一侧壁121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232和与第一部分232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233,所述的外连接端231处于所述第二部分233;出线端子31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第二侧壁122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312和与第一部分312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313,所述的外连接端311处于所述第二部分313;出线端子32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第二侧壁122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322和与第一部分322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323,所述的外连接端321处于所述第二部分323;出线端子33包括从壳体内以垂直于壳体的第二侧壁122的方式向外伸出的第一部分332和与第一部分332弯折相接的第二部分333,所述的外连接端331处于所述第二部分333。
37.本实施例中,进线端子21的第一部分212与第二部分213在弯折处一体相接;进线
端子22的第一部分222与第二部分223在弯折处一体相接;进线端子23的第一部分232和第二部分233为独立的两个零件,所述第一部分232与第二部分233在弯折处焊接相固定;出线端子31的第一部分312与第二部分313在弯折处一体相接;出线端子32的第一部分322与第二部分323在弯折处一体相接;出线端子33的第一部分332和第二部分333为独立的两个零件,所述第一部分332与第二部分333在弯折处焊接相固定。
38.本实施例中,三个进线端子21、22、23的第二部分213、223、233分别包括用来采集电流信号的分流片结构214、224、234。在第一电连接片41上也设有用来采集电流信号的分流片结构413。
39.本实施例中,三个进线端子21、22、23和三个出线端子31、32、33之间所对应设置的三个动、静触点配合结构61、62、63在结构上均相同,以进线端子22和出线端子32之间所对应设置的动、静触点配合结构62为例来说明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62包括第一静簧片621、第一静触点622、第一动簧片623、第一动触点624、第二静簧片625、第二静触点626、第二动簧片627和第二动触点628;第一静触点622与第一静簧片621的一端、第一动簧片623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一动触点624固定在第一动簧片623的另一端,第二静触点626与第二静簧片625的一端、第二动簧片627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二动触点628固定在第二动簧片627的另一端;第一静触点622与第二动触点628对应配合,第二静触点626与第一动触点624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静簧片621为进线端子22,所述第二静簧片625为出线端子32。
40.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2中分别设有三个插槽124;各个第一静簧片(即对应的进线端子)分别插装在壳体1的第一侧壁121的插槽124中,且所述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离所述第一侧壁更近;各个第二静簧片(即对应的出线端子)分别插装在壳体1的第二侧壁122的插槽124中,且所述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离所述第二侧壁更近。
41.本实施例中,以进线端子22和出线端子32之间所对应设置的动、静触点配合结构62为例,所述第一动簧片623和所述第二动簧片627呈大致平行分布,所述第一动簧片623和所述第二动簧片727分别由多片簧片层叠在一起构成;所述第一动簧片623设有向第二簧片方向凸伸的第一弯折部6231,所述第二动簧片627设有向第一簧片方向凸伸的第二弯折部6271,且第一弯折部6231与第二弯折部6271呈错位分布。
42.本实施例中,所述多相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7和推动卡8;所述壳体1在厚度的中间设有隔板14以将所述壳体1分成上、下两层;所述磁路部分7装在壳体1的上层;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装在壳体1的下层;所述磁路部分7包括衔铁组件71,所述衔铁组件71设有推动臂72,所述推动臂72穿至壳体1的下层并通过所述推动卡8与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中的动簧片相配合,本实施例的推动卡8为两个。
43.本发明的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采用了将各个进线端子21、22、23分别从壳体1的四个侧壁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壁121向外引出,各个出线端子31、32、33分别从壳体1的第二侧壁122向外引出,且第二侧壁122与第一侧壁121呈相对分布;所述各个进线端子21、22、23和各个出线端子31、32、33分别在壳体1外以无交错有间隔方式弯向壳体的第三侧壁123的外部,并使各个进线端子21、22、23的外连接端211、221、231和各个出线端子31、32、33的外连接端311、321、331在第三侧壁的外部排成平行于所述第三侧壁123的一排,且同一路的进
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处在同一排的两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三侧壁123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第二侧壁122之间。本发明的这种结构,避免了铜件(即引出端子)之间交错排布,能够减少铜耗(引出端子为铜材料制作而成),降低成本,使铜件(即引出端子)成型简单,装配容易,点焊工艺简单化,并且能够保证强电间的安全距离。
44.本发明的一种多相电磁继电器,采用了将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设计成包括第一静簧片、第一静触点、第一动簧片、第一动触点、第二静簧片、第二静触点、第二动簧片和第二动触点;且第一静触点与第一静簧片的一端、第一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一动触点固定在第一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二静触点与第二静簧片的一端、第二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第二动触点固定在第二动簧片的另一端;第一静触点与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第二静触点与第一动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静簧片为进线端子,所述第二静簧片为出线端子。本发明的这种结构,是将动、静触点配合结构设计成双动簧组件并联结构,能够节省继电器内部动、静簧部件的铜耗,进而降低成本。
45.上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