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1: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特别涉及能够抑制车辆的搭载物的破损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2.已知有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将座椅靠背和座垫折叠的状态下的座椅轴支承为能够一体旋转,并能够在比该旋转轴靠前方侧的使用位置和比该旋转轴靠后方侧的收纳位置之间使折叠状态的座椅旋转。在收纳位置的前方侧的地板下收纳搭载物(例如,电动汽车用的二次电池等)的车辆的情况下,当在座椅收纳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发生后方碰撞时,该后方碰撞产生的载荷有可能经由座椅作用于搭载物。
3.针对该问题点,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座垫或座椅靠背的侧框架形成偏心部(弯曲部)的技术。根据该技术,由于偏心部向侧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偏心,因此能够利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使侧框架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后方碰撞产生的载荷经由座椅作用于搭载物侧,所以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094974号公报(例如,段落0028、0034,图5、6)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5.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使座垫和座椅靠背各自的侧框架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的结构,因此各侧框架的变形有可能相互干扰。当构成座垫、座椅靠背的各部件(例如,侧框架、支承部件)的变形相互干扰时,座垫、座椅靠背的变形有可能停止。当座垫、座椅靠背的变形停止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经由座椅作用于搭载物侧,因此存在不能充分抑制搭载物的破损的问题点。
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车辆的搭载物的破损的车辆用座椅。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7.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垫框架及靠背框架;以及旋转轴,将该座垫框架及靠背框架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所述车辆用座椅构成为,在所述靠背框架折叠到所述座垫框架侧的状态下,能够在比所述旋转轴靠前方侧的使用位置与比所述旋转轴靠后方侧的收纳位置之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具备一对侧框架,该一对侧框架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方向两端侧的部位且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前后延伸设置,所述侧框架具备:基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构成前后方向一端侧的部位;以及偏心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比该基部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偏心,所述偏心部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设定得比所述基部低,所述车辆用座椅用于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靠背框架收纳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收纳状态下在所述
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的前方侧具有搭载物的车辆,在所述座垫框架或所述靠背框架的任意一方的所述侧框架中,偏心部比基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在另一方的所述侧框架中,偏心部比基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
8.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垫框架及靠背框架;以及旋转轴,将该座垫框架及靠背框架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所述车辆用座椅构成为,在所述靠背框架折叠到所述座垫框架侧的状态下,能够在比所述旋转轴靠前方侧的使用位置与比所述旋转轴靠后方侧的收纳位置之间绕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具备一对侧框架,该一对侧框架构成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方向两端侧的部位且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前后延伸设置,所述侧框架具备:基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构成前后方向一端侧的部位;以及偏心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比基部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偏心,所述偏心部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设定得比所述基部低,所述车辆用座椅用于在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收纳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收纳状态下在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的前方侧具有搭载物的车辆,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座垫框架及所述靠背框架具备: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左右延伸设置且前后隔开给定间隔设置;以及支承部件,架设于该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且在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支承座垫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在比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向上方或下方偏心的位置架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发明效果
9.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以下效果。在座垫框架或靠背框架的任意一方的侧框架中,偏心部比基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在另一方的侧框架中,偏心部比基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时,座垫框架或靠背框架的任意一方的侧框架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变形,另一方的侧框架容易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
10.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座垫框架的侧框架的变形方向与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的变形方向在左右方向上为反向,且能够抑制侧框架的变形相互干扰,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由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11.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以下效果。座垫框架及靠背框架具备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在收纳状态下左右延伸设置且前后隔开给定间隔设置,支承部件在收纳状态下在比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向上方或下方偏心的位置架设于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支承部件时,支承部件容易朝向相对于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偏心的方向(上方或下方)变形。
12.由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侧框架的变形方向(向左右方向的变形)和支承部件的变形方向(向上下方向的变形)为不同方向。因此,能够抑制侧框架和支承部件的变形相互干扰,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因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13.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侧框架具备连结部,该连结部将该基部和偏心部连结,在收纳状态下侧框架的基部和偏心部配置在前后不重叠的位置,连结部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设定得比侧框架的基部低。由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的情况下,容易在基部与
连结部的连接部分、连结部与偏心部的连接部分产生朝向左右的弯曲。因此,侧框架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变形,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14.根据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侧框架的偏心部具备低刚性部,该低刚性部在收纳状态下位于被前后方向两端靠中央侧处,侧框架的偏心部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设定为在低刚性部中比不形成低刚性部的区域低。由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的情况下,在偏心部的比前后方向两端部分靠中央侧的低刚性部处容易成为朝向左右的弯曲的起点。由此,侧框架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变形,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15.根据方案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低刚性部形成在比侧框架的偏心部的重心向左右方向偏心的位置,侧框架中的偏心部相对于基部的偏心方向与低刚性部相对于偏心部的偏心方向设定为相同。由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以低刚性部为起点的偏心部的变形方向与以偏心部为起点的侧框架的变形方向一致。因此,侧框架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变形,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16.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座垫框架和靠背框架的各自的侧框架的左右方向尺寸设定得比上下方向尺寸及前后方向尺寸小,因此在配置于使用位置的使用状态下,能够确保侧框架相对于由就座者的载荷引起的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另一方面,在收纳状态下,能够降低侧框架相对于由后方碰撞时的载荷引起的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由此,具有以下效果:在确保使用状态下的侧框架的强度的同时,在收纳状态下发生后方碰撞的情况下能够使侧框架容易变形。
17.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车辆用座椅具备头枕框架,该头枕框架轴支承于靠背框架,并构成为在收纳状态下能够以使前端朝向前方侧的姿势折叠于靠背框架,因此在因后方碰撞时的载荷而使靠背框架以在前后被压缩的方式变形时,头枕框架伴随该变形而向前方侧位移。
18.头枕框架具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的刚性设定得比该第一部分低且构成头枕框架的前端部分,因此假设即使在因向前方侧的位移而使头枕框架的前端与收纳部的前方侧的壁面(搭载物)碰撞,也能够使头枕框架的前端部分的刚性较低的第二部分容易变形。具有以下效果:通过该变形,从而能够吸收收纳部的前方侧的壁面(搭载物)与头枕框架碰撞时的能量,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19.根据方案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座垫框架和靠背框架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在侧框架的对置之间支承座垫部件,另一方的侧框架与支承部件的左右的对置间隔设定得比一方的侧框架与支承部件的左右的对置间隔小。由此,能够使与支承部件的左右的对置间隔较大的一方的侧框架向左右方向内侧(接近支承部件的方向)变形,使与支承部件的对置间隔较小的另一方的侧
框架向左右方向外侧(远离支承部件的方向)变形。
20.因此,能够抑制座垫框架的侧框架与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的变形发生干扰,并且能够抑制该各侧框架的变形与支承部件干扰,因而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因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21.根据方案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座垫框架的支承部件在收纳状态下比座垫框架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向上方偏心,靠背框架的支承部件在收纳状态下比靠背框架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向下方偏心。由此,能够抑制其他部件与座垫框架及靠背框架的支承部件的变形发生干扰。
22.即,在收纳状态下,在折叠状态的座椅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座垫框架,在下表面侧配置有靠背框架。因此,通过使座垫框架的支承部件向上方变形,并使靠背框架的支承部件向下方变形,从而能够抑制靠背框架(侧框架、支承部件)与座垫框架的支承部件的变形发生干扰、座垫框架(侧框架、支承部件)与靠背框架的支承部件的变形发生干扰。由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23.根据方案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支承部件具备:一对基部,与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连接,并在收纳状态下构成前后方向两端侧的部位;以及偏心部,在收纳状态下比该一对基部向上下方向偏心,支承部件的基部的相对于向上下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设定得比支承部件的偏心部低,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座垫框架的情况下,能够在偏心部变形前使基部向上方或下方容易变形。
24.由于偏心部伴随基部的变形而向上方或下方位移,因此能够在使偏心部更可靠地位于比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靠上方或下方处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容易向上方或下方变形,能够抑制侧框架和支承部件的变形相互干扰,因而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因此,具有以下效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因而能够抑制搭载物的破损。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正面立体图。图2的(a)是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b)是将座垫框架的侧框架分解所得的俯视图,(c)是图2的(a)的iic

iic线处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的(a)是表示在配置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将头枕框架和靠背框架折叠到座垫框架侧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b)是表示从(a)的状态旋转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4的(a)是图3的(b)的iva方向观察时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b)是表示从图4的(a)的状态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c)是表示从图4的(b)的状态进一步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5的(a)是图4的(a)的va

va线处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b)是图4的(b)
的vb

vb线处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c)是图4的(c)的vc

vc线处的座垫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6的(a)是图3的(b)的via方向观察时的靠背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b)是表示从图6的(a)的状态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靠背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c)是表示从图6的(b)的状态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靠背框架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的(a)是图6的(a)的viia

viia线处的靠背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b)是图6的(b)的viib

viib线处的靠背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c)是图6的(c)的viic

viic线处的靠背框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8的(a)是表示侧框架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b)是表示侧框架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说明车辆用座椅1的整体结构。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1的正面立体图。此外,在图1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车辆用座椅1的一部分,并示意性地图示了框架部分。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配置于使用位置(乘员可以乘坐)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1。
27.图1的箭头u方向、箭头d方向、箭头f方向、箭头b方向、箭头l方向、箭头r方向分别表示车辆用座椅1的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右方向,在图2以后也是同样的。
28.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是搭载于车辆(例如电动汽车)的座椅。车辆用座椅1具备:固定于车辆的第一支架2;以能够绕该第一支架2的旋转轴20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的座垫框架3;固定于该座垫框架3的后端(箭头b侧的端部)的第二支架4;以能够绕该第二支架4的旋转轴40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的靠背框架5;以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该靠背框架5的上端(箭头u侧的端部)的头枕框架6。
29.座垫框架3是成为座垫(构成座面的部件)的骨架的金属制的框架。座垫框架3具备:在前后方向(箭头f

b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配设的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将该后部框架30和前部框架31前后连接的一对侧框架32;以及设置于该一对侧框架32之间的一对面板33。
30.后部框架30构成座垫框架3的后端侧的部位,前部框架31构成座垫框架3的前端侧的部位。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沿左右方向(箭头l

r方向)延伸设置,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由侧框架32连接。因此,座垫框架3在俯视时(箭头d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31.面板33是用于对具有弹性的发泡树脂制(例如,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座垫部件(未图示)进行支承的部件。面板33在后部框架30和前部框架31之间前后架设,且在其上表面支承座垫部件。通过将该座垫部件用由织物、合成皮革或皮革等构成的表皮(未图示)覆盖,从而形成座垫。
32.第二支架4是用于将靠背框架5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座垫框架3旋转的部件,使用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第二支架4分别固定于座垫框架3的一对侧框架32,且靠背框架5轴支承
于该一对第二支架4的旋转轴40。
33.靠背框架5是成为座椅靠背(构成靠背的部件)的骨架的金属制的框架。靠背框架5具备:构成其左右双端侧的部位的一对侧框架50;将该一对侧框架50左右连接的上部框架51及下部框架52;以及在该上部框架51与下部框架52之间上下架设的线53。
34.一对侧框架50的上端侧的部位由上部框架51连接,下端侧(比旋转轴40靠上方侧)的部位由下部框架52连接。因此,靠背框架5在主视时(箭头b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35.侧框架50具备:被第二支架4轴支承并从第二支架4向上方侧延伸设置的基部50a;从该基部50a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并且向上方侧延伸设置的连结部50b;以及从该连结部50b的上端向上方侧延伸设置而与上部框架51连接的偏心部50c。通过使偏心部50c经由连结部50b与基部50a连接,从而使偏心部50c的重心比基部50a的重心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
36.侧框架50的左右方向尺寸从下端到上端大致恒定,前后方向尺寸设定为从下端到上端逐渐变小。因此,侧框架50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弯曲的刚性在基部50a处最高,并从连结部50b到偏心部50c逐渐降低。
37.线53是用于支承座垫部件(未图示)的部件,线53的上端与上部框架51的下表面连接,下端以卷绕在下部框架52的前表面的方式连接。在线53的正面支承座垫部件,并将该座垫部件用表皮(未图示)覆盖,从而形成座垫。
38.头枕框架6是成为头枕(构成座椅用的枕头的部件)的骨架的金属制的框架。座垫部件(未图示)支承于头枕框架6,将该座垫部件用表皮(未图示)覆盖,从而形成头枕。
39.头枕框架6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靠背框架5的上部框架51的主体部60;以及从该主体部60向上方侧突出并且形成头枕的轮廓的线部61。主体部60是上下长的大致矩形的板状体,线部61是与主体部60相比左右方向尺寸小的线状的线。因此,线部61的刚性设定得比主体部60低。
40.接下来,参照图2对座垫框架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的(a)是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2的(b)是将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分解所得的俯视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iic

iic线处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41.如图2所示,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具备:从后部框架30向前方侧(箭头f侧)延伸设置的基部32a;从该基部32a的前端向左右方向(箭头l

r方向)外侧倾斜并且向前方侧延伸设置的连结部32b;以及从该连结部32b的前端向前方侧延伸设置而与前部框架31连接的偏心部32c。通过使偏心部32c经由连结部32b与基部32a连接,从而使偏心部32c的重心比基部32a的重心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
42.侧框架32由3块第一板pa~第三板pc(参照图2的(b))构成,且第一板pa~第三板pc以使截面

字状(大致c字状)的凸缘部分相互对接的方式贴合(参照图2的(c)中的侧框架32)。
43.第一板pa一体构成从侧框架32的基部32a的后端到偏心部32c的前端的各个外表面,第二板pb及第三板pc贴合于该第一板pa的内表面侧。
44.第二板pb一体构成侧框架32的基部32a的除后端侧的一部分之外的区域、连结部32b和偏心部32c的后端侧的一部分区域的内表面,第三板pc构成偏心部32c的前端侧的内
表面。也就是说,在构成偏心部32c的区域中,第二板pb和第三板pc以前后分离的状态贴合于第一板pa,该区域构成为在偏心部32c中相对于左右方向上的弯曲的刚性较低的低刚性部32c1(参照图2的(a))。
45.侧框架32的左右方向尺寸在贴合第二板pb和第三板pc的区域中从基部32a到偏心部32c大致恒定,另一方面,侧框架32的上下方向尺寸(参照图3的(a))在从连结部32b到偏心部32c的低刚性部32c1的区域(侧框架32的前后方向(箭头f

b方向)中央侧的区域)中设定为最小。
46.座垫框架3的面板33(参照图2)具备:与后部框架30和前部框架31分别连接的第一基部33a和第二基部33b;以及将该第一基部33a和第二基部33b前后连接的偏心部33c。
47.第一基部33a从后部框架30的上表面(图2的(b)中的箭头u侧的面)向前部框架31侧下降倾斜,第二基部33b从前部框架31的上表面向后部框架30侧下降倾斜。偏心部33c通过将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的下端彼此连接而构成面板33的底面部分,偏心部33c的重心比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的重心向下方偏心。
48.面板33是板厚恒定的板状体,但在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的下端侧的一部分区域和偏心部33c中,其截面形状形成为左右重复凹凸的波形。因此,在将该波形的凸部分定义为凸部33d、将凹部分定义为凹部33e时,该凸部33d及凹部33e从第一基部33a的下端部分向第二基部33b的下端部分呈前后直线状地延伸设置。
49.在凸部33d和凹部33e沿其延伸设置方向(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贯通孔33f,但该多个贯通孔33f仅形成于面板33的底面部分(偏心部33c)。另外,与形成于凸部33d的贯通孔33f相比,形成于凹部33e的贯通孔33f的开口形成得较大。
50.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车辆用座椅1和使用该车辆用座椅1的车辆100之间的关系。图3的(a)是表示在配置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将靠背框架5及头枕框架6折叠到座垫框架3侧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1的侧视图,图3的(b)是表示从图3的(a)的状态旋转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1的侧视图。此外,在图3中,为了简化附图,将车辆用座椅1的一部分(例如,支承旋转轴20的第一支架2(参照图1))省略而进行图示,并且将车辆100的截面的剖面线省略而示意地图示。
51.如图3所示,车辆用座椅1在座垫框架3能够绕旋转轴20旋转的状态下被固定于车辆100的地板面101。由于靠背框架5经第二支架4的旋转轴40而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固定)于座垫框架3,因此能够将靠背框架5折叠到使用位置处的座垫框架3的上表面(图3的(a)的箭头u侧的面)。
52.另外,由于头枕框架6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固定)于靠背框架5的前端部分,因此通过将头枕框架6折叠到前表面侧的状态的靠背框架5折叠到座垫框架3侧,从而能够形成在座垫框架3与靠背框架5之间配置头枕框架6的折叠状态。通过使该折叠状态的车辆用座椅1绕旋转轴20旋转,从而能够将其分别配置于比旋转轴20靠前方侧的使用位置(图3的(a)的状态)和比旋转轴20靠后方侧的收纳位置(图3的(b)的状态)。
53.在固定有车辆用座椅1的车辆100中,在比旋转轴20靠后方侧(箭头b侧)的地板面101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收纳部102,因此通过使车辆用座椅1向收纳部102侧(收纳位置)旋转,从而能够将折叠状态的车辆用座椅1收纳于收纳部102(参照图3的(b))。
54.由于在使用位置的车辆用座椅1的下方的地板下、即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箭头f
侧)的地板下搭载有搭载物103,因此在车辆用座椅1收纳于收纳部102的收纳状态下,在车辆100发生后方碰撞时,则搭载物103有可能破损。因此,例如,在搭载物103是电动汽车用的二次电池、燃料电池车用的燃料电池等时,则有可能因搭载物103的破损而发生危险。
55.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为即使在车辆用座椅1收纳于收纳部102的收纳状态下发生后方碰撞也能够抑制搭载物103的破损的结构。参照图4~图6来说明该结构。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车辆用座椅1收纳于收纳部102的状态简记为“收纳状态”而进行说明。
56.首先,参照图4和图5来说明在收纳状态下发生后方碰撞情况下的座垫框架3的变形方式。图4的(a)是图3的(b)的iva方向观察时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4的(b)是表示从图4的(a)的状态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4的(c)是表示从图4的(b)的状态进一步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57.图5的(a)是图4的(a)的va

va线处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b)是图4的(b)的vb

vb线处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c)是图4的(c)的vc

vc线处的座垫框架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58.此外,在图4和图5中,省略了车辆用座椅1的一部分(例如,靠背框架5、头枕框架6等)的图示,在图5中,省略了面板33的截面的剖面线。此外,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变形过程中的面板33,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变形过程中的侧框架32。
59.如图4的(a)所示,在收纳状态(施加后方碰撞的载荷的变形前的状态)下,座垫框架3的后部框架30位于前方侧(箭头f侧),前部框架31位于后方侧(箭头b侧)。由于后部框架30通过经由旋转轴20固定于车身侧而刚性比较高,因此当对前部框架31施加后方碰撞时的朝向前方的载荷时,后部框架30成为支承物,并且在将后部框架30和前部框架31前后连接的侧框架32、面板33产生压缩载荷。
60.在施加该压缩载荷的变形前的状态下,与侧框架32的基部32a相比偏心部32c向左右方向(箭头l

r方向)外侧偏心,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32时,如图4的(b)和图4的(c)所示,以偏心部32c向左右方向外侧位移的方式而侧框架32容易塑性变形。
61.通过该侧框架32的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而且,由于侧框架32的变形方向是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侧框架32的变形波及到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的壁面102a(搭载物103)侧。由此,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103,因此例如即使搭载物103是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也能够抑制因搭载物103的破损而产生危险,从而提高安全性。
6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以抑制侧框架32的变形波及到搭载物103侧为目的,则例如也可以采用使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的结构。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位于比侧框架32靠左右方向内侧处的面板33、靠背框架5(参照图3)或头枕框架6等其他部件有可能与侧框架32的变形发生干扰。如果侧框架32的变形受到干扰(座垫框架3的变形停止),则不能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有可能经座垫框架3而作用于搭载物103侧。
63.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使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并使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其他部件与该变形
发生干扰。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从而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经由座垫框架3作用于搭载物103侧。
64.这里,侧框架32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与后部框架30的连接部分即基部32a的后端侧、与前部框架31的连接部分即偏心部32c的前端侧较高,与之相对,在侧框架32的位于前后方向中央侧的连结部32b、偏心部32c(低刚性部32c1)的后端侧的区域容易变低。
65.另一方面,由于在侧框架32的基部32a固定有第二支架4(参照图3),因此与偏心部32c的前端侧相比,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基部32a上较高。另外,如上所述,侧框架32的上下方向(箭头u

d方向)尺寸(参照图3)在从连结部32b到偏心部32c的低刚性部32c1的区域中设定为最小,因此在该区域中,侧框架32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截面系数)最低。
66.即,侧框架32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基部32a处最高,并按照偏心部32c的前端侧、连结部32b、偏心部32c的低刚性部32c1的顺序降低。
67.因此,由于偏心部32c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比基部32a低,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32的情况下(参照图4的(b)和4的(c)),在基部32a难以发生左右的弯曲,另一方面,在偏心部32c容易发生左右的弯曲。因此,侧框架32更容易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
68.另外,在偏心部32c的比前后方向两端靠中央侧处形成有低刚性部32c1,与不形成低刚性部32c1的区域相比,偏心部32c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弯曲的刚性在低刚性部32c1处为最低。因此,偏心部32c的低刚性部32c1容易成为向左右弯曲的起点,所以使侧框架32更容易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
69.另外,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参照图4的(a)),低刚性部32c1形成于比偏心部32c的重心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的位置,偏心部32c相对于基部32a的偏心方向(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偏心)与低刚性部32c1相对于偏心部32c的偏心方向(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偏心)相同。由此,能够使以低刚性部32c1为起点的偏心部32c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方向与以偏心部32c为起点的侧框架32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方向一致。因此,侧框架32更容易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
70.这样,为了使侧框架32容易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控制变形的方向),只要使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较低的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即可。然而,即使是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的结构,在基部32a和偏心部32c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一部分重叠的位置时,则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有可能向左右方向内侧变形。
71.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参照图4的(a)),连结部32b从基部32a的前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倾斜并且向后方侧延伸设置,偏心部32c经该连结部32b与基部32a连接,基部32a和偏心部32c配置于前后不重叠的位置。由此,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基部32a与连结部32b的连接部分p1、连结部32b与偏心部32c的连接部分p2成为弯曲的形状。
72.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32时(参照图4的(b)和图4的(c)),应力集中在基部32a与连结部32b的连接部分p1、连结部32b与偏心部32c的连接部分p2,在该连接部分p1、p2容易发生弯曲。另外,与基部32a相比,连结部32b、偏心部32c的相对于朝向左右的弯曲的刚性较低,因此在该基部32a与连结部32b的连接部分p1、连结部32b与偏心部
32c的连接部分p2更容易发生弯曲。
73.另外,如上所述,侧框架32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偏心部32c的低刚性部32c1处设定为最低,低刚性部32c1形成在比偏心部32c的重心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的位置。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32的初始阶段,低刚性部32c1容易最先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当在低刚性部32c1产生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弯曲时,连结部32b容易以与基部32a的连接部分p1为起点向外侧弯折地变形,因此在基部32a与连结部32b的连接部分p1更容易发生弯曲。
74.这样,通过抑制在基部32a产生左右的弯曲并且使基部32a与连结部32b的连接部分p1、连结部32b与偏心部32c的连接部分p2容易产生左右的弯曲,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侧框架32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
75.如图5的(a)所示,收纳状态(变形前的状态)下的座垫框架3的面板33的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从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的下表面向后部框架30和前部框架31的对置之间上升倾斜。将该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的上端部分前后连接的偏心部33c位于比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靠上方处。
76.即,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偏心部33c的重心与将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的上端彼此连结的直线相比向上方偏心,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面板33时(参照图5的(b)和5的(c)),能够在使偏心部33c始终位于比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靠上方处的状态下使面板33变形。由此,能够使偏心部33c容易向上方变形。
77.通过该面板33的偏心部33c的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而且,由于偏心部33c的变形方向为朝向上方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面板33的偏心部33c的变形波及到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的壁面102a(搭载物103)侧。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103,因此能够抑制搭载物103的破损。
78.另外,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参照图5的(a)),由于第一基座33a及第二基座33b从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朝向面板33的中央侧上升倾斜,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面板33的情况下,在第一基座33a及第二基座33b容易发生向上方的弯曲的变形(绕后部框架30、前部框架31旋转这样的变形)。由于偏心部33c随着该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的变形而向上方位移,因此能够在使偏心部33c更可靠地位于比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靠上方处的状态下使面板33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偏心部33c向上方变形。
79.这里,通过在偏心部33c形成贯通孔33f(参照图4的(a))而使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弯曲的刚性(截面系数)稍微下降,但在偏心部33c直到前后的两端而形成有波形的凸部33d及凹部33e,因此偏心部33c的相对于上下方向上的弯曲的刚性比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不形成凸部33d及凹部33e的区域)高。
80.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面板33的初始阶段,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比偏心部33c容易先向上方变形。由此,能够在使偏心部33c更可靠地位于比后部框架30及前部框架31靠上方处的状态下使面板33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面板33向上方变形。
81.这样,通过使面板33向上方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位于面板33下方的其他部件(例如,靠背框架5(参照图3)、头枕框架6)与面板33的变形发生干扰(座垫框架3的变形停止)。因此,由于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所以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经由座垫框架3作用于搭载物103侧。
82.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从而使偏心部32c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参照图4),与之相对,通过面板33的偏心部33c比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向上方偏心,从而使偏心部33c向上方变形,因此侧框架32的变形方向与面板33的变形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由此,能够抑制侧框架32的变形与面板33的变形相互干扰,因而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
83.接下来,参照图6和图7,对在收纳状态下发生后方碰撞的情况下的靠背框架5的变形方式进行说明。图6的(a)是图3的(b)的via方向观察时的靠背框架5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6的(b)是表示从图6的(a)的状态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靠背框架5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6的(c)是表示从图6的(b)的状态施加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的状态的靠背框架5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84.图7的(a)是图6的(a)的viia

viia线处的靠背框架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的(b)是图6的(b)的viib

viib线处的靠背框架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的(c)是图6的(c)的viic

viic线处的靠背框架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85.此外,在图6和图7中,省略了车辆用座椅1的一部分(例如,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面板33等)的图示。另外,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来图示变形过程中的侧框架50。
86.如图6的(a)所示,在收纳状态下,靠背框架5的下部框架52位于前方侧(箭头f侧),上部框架51位于后方侧(箭头b侧),侧框架50将该上部框架51和下部框架52前后连接。
87.侧框架50经由第二支架4(参照图3的(b))及侧框架32与后部框架30(参照图6的(a))连结。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朝向前方的载荷施加于上部框架51(头枕框架6)时,后部框架30成为支承物,并在侧框架50、线53产生压缩载荷。
88.在变形前的状态下,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比基部50a向左右方向(箭头l

r方向)内侧偏心,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50时(参照图6的(b)和图6的(c)),偏心部50c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塑性变形。通过该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的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而且,由于偏心部50c的变形方向为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侧框架50的变形波及到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的壁面102a(搭载物103)侧。由此,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103。
89.另外,侧框架50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基部50a最高,且按照连结部50b、偏心部50c的顺序降低。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50的情况下(参照图6的(b)和图6的(c)),在基部50a处难以发生左右的弯曲,另一方面,在偏心部50c处容易发生左右的弯曲。因此,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更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变形。
90.此外,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参照图6的(a)),连结部50b从基部50a的后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并且向后方侧延伸设置,偏心部50c经由该连结部50b与基部50a连接,基部50a和偏心部50c配置于前后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当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侧框架50时(参照图6的(b)和图6的(c)),应力集中在基部50a与连结部50b的连接部分p3、连结部50b与偏心部50c的连接部分p4,在该连接部分p3、p4容易发生弯曲。
91.另外,由于连结部50b、偏心部50c的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比基部50a低,因此在基部50a与连结部50b的连接部分p3、连结部50b与偏心部50c的连接部分p4更容易发生弯曲。
92.这样,通过抑制基部50a的向左右的弯曲的变形并且使在基部50a与连结部50b的
连接部分p3、连结部50b与偏心部50c的连接部分p4容易发生弯曲,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侧框架50向左右方向内侧变形。而且,通过使侧框架50向左右方向内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侧框架50的变形波及到收纳部102的左右侧面(车身侧)。
93.这样,在靠背框架5中,由于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比基部50a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因此在后方碰撞时侧框架50容易向左右方向内侧变形。与之相对,如上所述,在座垫框架3中,由于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参照图4)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因此在后方碰撞时侧框架32容易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
94.即,通过在各侧框架32、50中将偏心部32c、50c的偏心方向设定为左右相反方向,从而能够使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和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向相反方向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各侧框架32、50的变形相互干扰,因而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因此,能够抑制搭载物103的破损。
95.另外,在座垫框架3中,在侧框架32的左右方向内侧设有板状的面板33(参照图4),在靠背框架5中,在侧框架50的左右方向内侧设有线53(参照图6)。由于线53形成为左右方向尺寸比板状的面板33小的线状,因而成为比较容易确保线53与侧框架50的左右的对置间隔且比较难以确保面板33与侧框架32的对置间隔的结构。
96.换言之,与座垫框架3中的侧框架32与面板33的左右的对置间隔相比,靠背框架5中的侧框架50与线53的左右的对置间隔较窄。在该情况下,在座垫框架3中,通过使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使侧框架32向外侧变形),即使在面板33由板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面板33与侧框架32的变形发生干扰。
97.另一方面,在靠背框架5中,通过使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比基部50a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使侧框架50向内侧变形),能够利用与线53之间的较大的空间,从而使线53不干扰地使侧框架50变形。
98.由此,能够抑制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和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的变形发生干扰,并且能够抑制该侧框架32、50的变形与面板33、线53干扰,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
99.这样,为了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优选使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容易变形,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在使用状态下相对于就座者的载荷的强度。
100.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座垫框架3和靠背框架5的各自的侧框架32、50由左右方向尺寸比上下方向尺寸及前后方向尺寸小的板状体构成。即,由于由板状体构成的侧框架32、50以使其板厚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设置于座垫框架3、靠背框架5,因此在配置于使用位置的使用状态下(参照图1),能够确保侧框架32、50的相对于由就座者的载荷引起的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弯曲的刚性(增大截面系数)。
101.另一方面,在收纳状态(参照图3)下,能够降低侧框架32、50的相对于由就座者的载荷引起的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减小截面系数)。由此,能够确保使用状态下的侧框架32、50的强度,并且在收纳状态下发生后方碰撞的情况下能够使侧框架32、50容易向左右方向变形。
102.另一方面,通过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的朝向左右的变形,从而使靠背框架5以前后压缩方式变形,因此伴随该变形,轴支承(固定)于上部框架51的头枕框架6向前方侧位移(参照图6的(b)和图6的(c))。由于收纳状态(变形前的状态)下的头枕框架6以使其前端部
分朝前方侧的姿势折叠到靠背框架5,因此伴随靠背框架5的变形,头枕框架6的前端部分有可能朝向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的壁面102a(搭载物103)碰撞。
103.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头枕框架6的前端侧的部位的线部61的刚性设定得比构成基端侧的部位的主体部60低,在主体部60中,线部61侧的前端侧的部位的刚性也设定得比其基端侧的部位低。即,头枕框架6的刚性设定为从其基端到前端逐渐降低。
104.由此,假设即使头枕框架6的线部61与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的壁面102a(搭载物103)碰撞,也能够使头枕框架6的线部61塑性变形,并吸收该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而且,在线部61变形后,通过使主体部60的前端侧的部位变形,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该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因此,能够抑制搭载物103的破损。
105.如图7的(a)所示,靠背框架5的线53由如下部件构成:在收纳状态(变形前的状态)下从下部框架52的上表面向后方侧(箭头b侧)下降倾斜的倾斜部53a;以及将该倾斜部53a的下端部分与上部框架51的前表面连接的连接部53b。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倾斜部53a与连接部53b的连接部分p5位于比上部框架51及下部框架52的重心靠下方处,线53向下方凹陷地弯曲。
106.即,在变形前的状态下,在比上部框架51及下部框架52向下方偏心的位置,线53架设在上部框架51与下部框架52之间,因此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线53的情况下(参照图7的(b)和图7的(c)),能够使线53在位于比上部框架51及下部框架52靠下方处的状态下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线53向下方变形。
107.通过该线53的变形,能够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而且,由于线53的变形方向是朝向下方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线53的变形波及到收纳部102的前方侧的壁面102a(搭载物103)。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作用于搭载物103,因此能够抑制搭载物103的破损。
108.另外,由于后方碰撞时的载荷,容易在线53的倾斜部53a与连接部53b的连接部分p5(弯曲部分)产生应力,因此能够以该连接部分p5为起点使线53更可靠地向下方侧变形。
109.另外,如上所述,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向左右方向外侧、内侧变形(参照图4、图6),与之相对,线53向下方变形,因此侧框架32、50的变形方向和线53的变形方向容易成为不同的方向。由此,能够抑制侧框架32、50的变形与线53的变形相互干扰。
110.而且,如上所述,通过使座垫框架3的面板33向上方变形(参照图5),使靠背框架5的线53向下方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座垫框架3的面板33与靠背框架5的线53的变形相互干扰。
111.这样,通过使线53向下方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位于线53上方的其他部件(例如,座垫框架3(参照图3的(b))、头枕框架6)与线53的变形发生干扰(靠背框架5的变形停止)。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后方碰撞时的能量,因此能够抑制后方碰撞所产生的载荷经由靠背框架5作用于搭载物103侧。
112.接下来,参照图8对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的(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侧框架232的俯视图,图8的(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侧框架332的俯视图。
113.如图8的(a)所示,第一变形例的侧框架232具备在其前后方向(图8的(a)中的上下方向)的两端侧形成的一对基部232a、将该一对基部232a前后连接的偏心部232c,并通过将
截面

字状(c字状)的板状体贴合而形成。一对基部232a和偏心部232c分别形成为前后延伸的直线状,一对基部232a和偏心部232c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114.通过将偏心部232c的左右方向尺寸设定得比基部232a的左右方向尺寸小,从而与基部232a相比,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偏心部232c设定得较低。另外,偏心部232c的重心比基部232a的重心向左右方向一侧(图8的(a)中的右侧)偏心。由此,当在侧框架232作用前后的压缩载荷时,在基部232a与偏心部232c的连接部分容易发生弯曲。
115.因此,侧框架232容易向偏心部232c相对于基部232a偏心的一侧(图8的(a)中的右侧)变形。这样,即使在基部232a和偏心部232c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刚性至少比基部232a低的偏心部232c相对于基部232a向左右任一方偏心,也能够对侧框架232的变形方向进行控制。
116.如图8的(b)所示,第二变形例的侧框架332在第一变形例的侧框架232追加了连结部332b。侧框架332具备在其前后方向(图8的(b)中的上下方向)两端侧形成的一对基部332a、从该一对基部332a向左右方向一侧(图8的(b)的右侧)倾斜并且向侧框架332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延伸的一对连结部332b、将该一对连结部332b彼此前后连接的偏心部332c,并通过将截面

字状(c字状)的板状体贴合而形成。
117.一对基部332a分别形成为前后延伸的直线状,该一对基部332a和偏心部332c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118.通过将连结部332b及偏心部332c的左右方向尺寸设定得比基部332a的左右方向尺寸小,从而相对于左右的弯曲的刚性在连结部332b及偏心部332c设定得比基部332a低。另外,偏心部332c的重心比基部332a的重心向左右方向一侧(图8的(b)中的右侧)偏心。由此,当前后的压缩载荷作用于侧框架332时,在基部332a与连结部332b的连结部分、连结部332b与偏心部332c的连结部分容易发生弯曲。
119.另外,由于一对基部332a和偏心部332c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基部332a、连结部332b以及偏心部332c的各部的连接部分更容易发生弯曲。因此,侧框架332容易向偏心部332c相对于基部332a偏心的一侧(图8的(b)中的右侧)变形。
120.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方式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改良是容易想到的。例如,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232、332的结构应用于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将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的结构应用于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
12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于车辆100的搭载物103的一例,例示了二次电池、燃料电池,但并不一定限于此。搭载于车辆100的搭载物103可以是二次电池、燃料电池以外的搭载物,只要是以抑制搭载物103破损为目的的车辆100,都能够适当地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
1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车辆用座椅1的各部件彼此的连结方法、构成侧框架32、232、332的板状体彼此的连结方法的具体说明,但这些部件的连结可以使用焊接、螺栓固定等适当的方法。
12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232、332、面板33(支承部件)以及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分别形成基部、偏心部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只要在座垫框架3或靠背框架5中的至少一方的侧框架或支承部件设置基座和偏心部,就能够吸收后方
碰撞时的能量。
12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面板33(支承部件)、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的各部件设置相对于朝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差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在侧框架、支承部件中,相对于朝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差可以是恒定的,只要侧框架、支承部件至少具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座、偏心部的结构,就能够容易地使其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变形。
12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板状体贴合(形成一部分没有贴合的区域)而构成侧框架32、232、332、在板状的面板33形成凸部33d、凹部33e、使侧框架50的前后方向尺寸变化等,从而在各部件中设置相对于弯曲的刚性差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
126.例如,在各部件立设肋、形成贯通孔(凹陷)等用于使相对于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弯曲的刚性(截面系数)变化的方法没有限定。另外,也可以将各部件的一部分区域用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材质形成来设置刚性差。
1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且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比基部50a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的情况。即,说明了在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和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中偏心部32c、50c相对于基部32a、50a的偏心方向不同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
128.例如,也可以是使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的偏心部32c比基部32a向左右方向内侧偏心且使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的偏心部50c比基部50a向左右方向外侧偏心的结构。
129.此外,在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和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中,也可以使偏心部32c、50c相对于基部32a、50a的偏心方向为同一方向。
130.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和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中将偏心部32c、50c相对于基部32a、50a的偏心方向分别设置为左右方向外侧,就能够抑制侧框架32、50的变形与面板33、线53(支承部件)发生干扰。
131.另一方面,只要将偏心部32c、50c相对于基部32a、50a的偏心方向分别设定为左右方向内侧,就能够抑制侧框架32、50的变形波及到收纳部102的左右侧面(车身侧)。
13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座垫框架3的侧框架32、靠背框架5的侧框架50中将相对于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设定得比相对于向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高(截面系数大)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侧框架32、50的相对于向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刚性与相对于向上下方向的弯曲的刚性(截面系数)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侧框架32、50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形成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偏心的偏心部,就能够容易地使其向左右方向内侧或外侧变形。
13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于座垫框架3的支承部件而例示了面板33,作为设置于靠背框架5的支承部件而例示了线53,但并不一定限于此。可以在座垫框架3使用线53、在靠背框架5使用面板33,也可以使用蜿蜒的弹簧等来代替面板33、线53。
134.在靠背框架5使用面板33的情况下,优选在收纳状态下使偏心部33c比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向上方侧偏心。由此,能够利用后方碰撞时的载荷使面板33向上方侧变形,因而能够抑制收纳部102的底面与面板33的变形发生干扰。
13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面板33的偏心部33c比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向上方偏心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面板33的偏心部33c比第一基部33a
及第二基部33b向下方偏心的结构。
13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在面板33的偏心部33c形成凸部33d、凹部33e而使偏心部33c的相对于上下方向上的弯曲的刚性比第一基部33a及第二基部33b高的情况,但这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可以省略面板33的凸部33d、凹部33e,并将相对于上下方向上的弯曲的刚性在第一基部33a、第二基部33b以及偏心部33c分别设定为相同。
13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收纳状态下使线53向比上部框架51及下部框架52靠下方偏心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线53比上部框架51及下部框架52靠上方偏心的结构。
13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在头枕框架6的主体部60的前端侧形成线部61来降低头枕框架6的前端侧的刚性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可以省略与头枕框架6的线部61相当的结构(刚性较低的部位),也可以使头枕框架6的刚性从基端侧到前端侧为恒定。标号说明
139.1 车辆用座椅20 旋转轴3 座垫框架30 后部框架(第一框架)31 前部框架(第二框架)32、232、332 侧框架32a、232a、332a 侧框架的基部32b、332b 连结部32c、232c、332c 侧框架的偏心部32c1 低刚性部33 面板(支承部件)33a 第一基部(支承部件的基部)33b 第二基部(支承部件的基部)33c 支承部件的偏心部5 靠背框架50 侧框架50a 侧框架的基部50b 连结部50c 侧框架的偏心部51 上部框架(第一框架)52 下部框架(第二框架)53 线(支承部件)6 头枕框架60 主体部(第一部分)61 线部(第二部分)100 车辆103 搭载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