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给机动车内室通风的通风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空气排出口。一个另外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具有鼓风机、与所述鼓风机流动连接的空气分配器和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此外设置一种用于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集成有空气排出口的装配支架。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通风组件和/或空气排出口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2.机动车、特别是轿车的内室设计经受持续的改变。特别是大面积的屏幕和显示器越来越多地使用在仪表板的区域中。由此决定的设计要求使新式的用于内室通风的空气排出口的设计方案是必需的。所述设计方案应能够至少关于其几何结构尽可能普遍地适配不同的装配条件。此外通过空气排出口应可以符合要求地改变输送到内室的空气的方向和排出特性。
3.由此例如由wo 2005/068233 a1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加热设备、通风设备或空调设备的方法,其中,被输送的空气流被分成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空气流和第二部分空气流。第一部分空气流在此无涡旋地被输送到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并且第二空气流作为被施加涡旋的外周空气流被输送到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排出特性能够通过能调节的涡旋改变。由此可以使空气流具有扩散特性或点集聚特性(spotcharakteristik)。
4.此外由us 2015/0126104 a1公开了一种空气排出口,所述空气排出口具有总共四个空气入口,所述空气入口分别设置有阀。此外,de 10 2015 220 739 a1公开一种用于将空气导入到车辆的乘客车厢中的组件,所述组件具有至少三个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的、能输送空气的空气通道。
5.通常的空气排出口构造有多个能调节的薄片和/或闸,以便改变排出的空气量、空气方向以及例如在宽地扇形扩散的或点状集中的空气流之间改变排出特性。
6.能调节的薄片和/或闸的设置增大了所述空气排出口的复杂性。此外,闸和/或薄片导致增大了空气排出口的重量和制造成本或装配成本。此外,能调节的闸和/或薄片决定了在空气排出口的几何设计方案方面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7.与此对照地,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给机动车内室通风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内室的通风组件,所述方法以及通风组件能够特别容易地并且直观地操作,能够以相对少的数量的能运动的部件实施并且有助于减小机动车重量。
8.该任务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所述的用于给机动车的内室通风的方法和通风组件以及机动车来解决。有利的设计方案在此分别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
9.就此来说,设置一种用于借助于通风组件给机动车内室通风的方法。通风组件具有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排出口。第一空气排出口具有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一流动通道和该第二流动通道流动技术地彼此分开。所述第一流动
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不同的角度下通到第一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中。用于给机动车内室通风的方法在此包括以下步骤:在排出开口处形成第一排出口空气流的情况下将第一空气流施加给第一流动通道和/或将第二空气流施加给第二流动通道。根据所述方法的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通风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排出口,所述第二空气排出口与第一空气排出口隔开间距地布置,并且所述第二空气排出口具有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一流动通道和该第二流动通道流动技术地彼此分开并且在不同的角度下通到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中。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能够可以说相同地或结构相同地构造,然而在所述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分成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方面至少结构类似地实现。
10.在一个另外的步骤中,特别是在转变到方法或通风组件的第二运行模式中,将第一空气流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空气流的空气质量流量改变。在此在排出开口处形成第二排出口空气流。第二排出口空气流具有第二流动方向。第二流动方向不同于第一流动方向。
11.换句话说,通过将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第一空气流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第二空气流的空气质量流量变化或改变可以改变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供给的排出口空气流的主流动方向。为了改变或变化排出口空气流的方向而不需要调节例如设置在排出开口的区域中的薄片或相应的空气传导元件。因此,空气排出口可以无薄片和/或无闸地构造。可以从例如由鼓风机输送的空气流分排出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然而在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流过相应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期间,所述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流动技术地彼此分开。所述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在排出开口的区域处或中汇合。
12.为了同时改变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空气流的流动方向,此外将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改变。
13.因此,第一空气排出口处的排出口空气流经受方向改变。同样地适用于第二空气排出口处的排出口空气流。在空气排出口处自身为此丝毫不需要闸或薄片的运动。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上的排出口空气流的方向的改变可以主要地、即通过将空气质量流量在空气分配器的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上再分配实现。由此可以同步地并且同时地改变多个例如在机动车的内室中分布地布置的空气排出口的排出特性。特别是可以时间上并且时间同步地改变从空气排出口输出的排出口空气流的取向。
14.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排出口空气流的流动方向通过将第一空气流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空气流的空气质量流量改变来改变。为此,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中的一个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输送量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相应的另一个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输送量减小或增大。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可以在排出开口的区域中特别是会聚或者指向彼此。
15.排出口空气流可以根据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或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由第一空气流或第二空气流主导。所述排出口空气流可以具有通过第一流动通道或第二流动通道的输出侧的端部取向而设置的方向。通过能够可变地改变第一流动通道中和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比例使得通过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汇集构成的排出口空气流关于其方向也改变。如果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比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
气质量流量大,则排出口空气流的方向主要通过第一流动通道的输出侧的端部的取向预给定。这相应地适用于下述情况,第二流动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明显大于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
16.空气排出口可以例如用作除霜器喷嘴并且在第一运行模式中输送到空气排出口中的空气例如指向直接相邻的窗玻璃的内侧。在一个另外的运行模式中并且通过仅仅改变排出口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空气排出口也可以用作用于内室通风的喷嘴或空气排出口并且使空气流可以说远离邻近的窗玻璃直接指向到机动车的内室中。
17.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将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规律地和/或连续地改变。由此可以实现所谓的风扇模式,因此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的排出口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经受规律的、持续的或连续的改变。特别是第一流动通道中和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的流动比例的改变可以程序受控地或者根据时间预定值进行。所述方法也可以提供风扇模式,在所述风扇模式中例如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从最小值出发被增大以抑制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并且随着达到最大空气质量流量又被减小以支持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产生在其方向上时间地改变的空气流、例如在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处来回摆动的排出口空气流。流过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的空气流或空气质量的总和可以在此保持相同。
18.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通风组件具有鼓风机并且所述通风组件具有阀

或闸组件。借助于鼓风机产生空气流,所述空气流借助于阀

或闸组件能改变地并且能调节地被分成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被输送到相应的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第一空气流被输送到第一分配通道。第二空气流被输送到第二分配通道。借助于鼓风机可以调节总提供的空气流。主空气流可以借助于阀

和闸组件被分成多个部分空气流、即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所述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能够被输送到或者已输送到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
19.所述方法完全不局限于仅仅两个空气排出口的实施方案。2、3、4、6、8或多于10个空气排出口分别与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以在此所述的方式和方法流动技术地彼此耦合。各个空气排出口的排出特性、特别是排出方向可以借助于唯一的阀

或闸组件符合要求地被改变。
20.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第一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布置在第一空气排出口的朝向第二空气排出口的一侧,并且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布置在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朝向第一空气排出口的一侧。为了产生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组合的点集聚排出特性而在第二分配通道中调节为比在第一分配通道中大的空气质量流量。
21.典型地,第二流动通道在此关于排出口的主流动方向朝向第一流动通道的方向倾斜取向;并且反之亦然。通过在第二分配通道中存在比在第一分配通道中大的空气质量流量,使得第二流动通道也由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施加比相应的第一流动通道大的空气质量流量。这导致,从各个流动通道排出的排出口空气流指向彼此。
22.通过符合需求地选择并且交替地布置单独的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也必要时第三空气排出口和第四空气排出口可以例如为了实现点集聚排出特性而将空间
集聚的空气流施加给机动车的内室中的预给定的区域。
23.根据由此的一个变体,为了产生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扩散的或空间发散的组合的排出特性而可以在第一分配通道中调节为比在第二分配通道中大的空气质量流量。因为相应的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一分配通道流动连接,这导致,这些空气排出口的各个排出口空气流背离彼此。至少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组合的排出特性就此而言相对扩散地或宽地扇状散开,所述排出特性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各个排出口空气流的组合、叠加或空气质量叠加实现。
24.一个另外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实施前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具有计算机可读的指令,所述指令可以由计算机和特别是其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可以是马达控制单元。在通过计算机执行的情况中实现前述实施方式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方法。
25.根据一个另外的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给机动车内室通风的通风组件,借助于所述通风组件特别是能够实施前述的方法。通风组件具有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排出口。所述第一空气排出口具有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流动技术地彼此分开。该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不同的角度下通到排出开口中,因此通到第一空气排出口的共同的排出开口。
26.通风组件还具有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空气排出口。所述第二空气排出口同样具有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流动技术地彼此分开。该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在不同的角度下通到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中。通风组件还具有空气分配器,所述空气分配器具有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第一分配通道与第二分配通道流动技术地分开。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借助于第一分配通道流动技术地彼此耦合。同样也适用于第二流动通道。因此,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借助于第二分配通道流动技术地彼此耦合,或者直接流动技术地彼此连接。
27.为了同时改变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空气流方向,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能够相对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被改变。因此,第一分配通道以及由此也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与所述第一分配通道流动连接的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可以相对于第二分配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并且由此也相对于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被改变。空气质量流量的改变可以主要例如借助于主要设置在空气分配器上或中的阀

或闸组件进行。借助于唯一的阀

或闸组件可以符合要求地并且彼此无关地改变或调节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和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
28.特别是设置,相应的第一排出口空气流或第二排出口空气流的排出方向能够通过改变第一分配通道中相对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比例改变或有针对性地改变。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单独地并且通过将例如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调整来符合要求地改变或调节从所有与相应的分配通道流动技术地连接的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方向。
29.通风组件可以构成加热通风设备或空调设备的部分。然而所述通风组件也可以实施为hvac模块(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

modul)。
30.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通风组件具有用于产生空气流的鼓风机。通风组件还
具有阀

或闸组件,借助于所述阀

或闸组件能够将典型地由鼓风机产生的空气流能改变地并且能调节地分成用于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的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借助于阀

或闸组件可以将所提供的空气流能改变地分配到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上。
31.在此特别是设置,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能够与第二分配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无关地被调整或调节。然而也可以设置,增大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以抑制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并且反之亦然。此外,被提供的并且能借助于阀

或闸组件分配到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上的空气流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从外部输送的新鲜空气供应,所述新鲜空气能够特别是在机动车顺畅行驶时由行车风分流供应。
32.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通风组件还具有控制装置,借助于所述控制装置能够将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规律地和/或连续地改变。此外,控制装置可以是程序受控的或者是程序可控的。控制装置特别是可以提供不同的运行模式,所述运行模式能够由最终用户选择。控制装置可以例如设计用于实施风扇鼓风机模式,并且例如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的比例连续地或逐步地、例如遵照预给定的程序流程改变。
33.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在相关的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处提供持续地,逐步地或连续地或遵照预给定的程序流程改变的排出口空气流方向。这可以确保使处于机动车内室中的空气改善地循环。
34.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具有带有高度h和宽度b的横截面几何结构。宽度与高度比例b/h或者高度与宽度比例h/b在此大于1、大于2、大于3、大于5或大于10。空气出口特别是可以狭槽状地构造,其中,宽度与高度比例b/h大于5或大于10。空气出口的在此给出的几何结构尤其适用于使空气排出口的几何结构与机动车内室中的预给定的装配条件任意地并且全面地相匹配。
35.根据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第一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具有第一纵向延伸部。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具有第二纵向延伸部。这两个空气排出口可以例如具有在横截面上椭圆形的或矩形的横截面几何结构。第一纵向延伸部和第二纵向延伸部可以彼此围成20
°
和160
°
之间的角度、优选地45
°
和135
°
之间的角度、进一步优选地60
°
和120
°
之间的角度以及更优选地75
°
和105
°
之间的角度。
36.第一空气排出口的纵向延伸部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纵向延伸部也可以相对彼此大约转动90
°
。第一空气排出口例如能够以其纵向延伸部例如近似或基本上竖直地布置在机动车内室中。与此隔开间距的或者也在此邻近的空气排出口可以例如转动90
°
,也就是说,几乎或基本上水平地取向。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可以例如按照l形布置的形式相对彼此取向。例如竖直取向的空气排出口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可以大致与水平取向的空气排出口的竖直位置重合或者关于竖直线直接邻近于其竖直位置。水平取向的空气排出口的水平端部可以例如邻近于竖直取向的空气排出口的上端部或下端部。
37.多个空气排出口在机动车内室中的个别的几何结构和交替的布置原则上不受限。三个或更多个空气排出口特别是也可以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所述空气排出口构成例如u形的几何形状,其中,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可以说彼此平行地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其中,第二空气排出口水平地取向并且布置在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
口之间。当然,多个空气排出口也可以在直线的延长线上彼此邻近地或者彼此以预给定的间距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
38.根据通风组件的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能够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在机动车内室中。所述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也可以相应地隔开间距地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第一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在此布置在第一空气排出口的朝向第二空气排出口的一侧。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此外布置在空气排出口的朝向第一空气排出口的一侧。
39.换句话说,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布置在这些空气排出口的朝向彼此的侧或区段上。与此相应地,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位于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背离彼此的侧或区段上。
40.为了产生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组合的点集聚排出特性而在第二分配通道中能够调节为比在第一分配通道中大的空气质量流量。换句话说,为了实现基于各个排出口空气流的叠加得出的点集聚排出特性,而分别在第二分配通道中可以调节为比在第一分配通道中大的空气质量流量。因为第二分配通道邻近于排出开口朝向第一分配通道取向并且因为流过第二分配通道或第二流动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大于流过第一流动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所以对于第一空气排出口空气流实现朝向第二空气排出口取向。
41.相应地对于第二排出口空气流实现朝向第一空气排出口取向。这导致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空间集聚的或空间集中的组合的排出特性。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相对小的部位或相对小的区域、例如驾驶员或副驾驶员的上身可以由此被施加相对集聚的或密集的空气流。
42.通过改变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的比例以及由此也在此流动连接的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与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的比例可以符合要求地改变相应的排出口空气流的方向。
43.根据通风组件的一个另外的设计方案,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能够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第一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布置在第一空气排出口的背离第二空气排出口的一侧。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布置在第二空气排出口的背离第一空气排出口的一侧。为了产生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扩散的或空间发散的组合的排出特性而在第一分配通道中能够调节为比在第二分配通道中大的空气质量流量。
44.与此相应地,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大于第一空气排出口和第二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因为第一流动通道在其输出侧的端部横向于主流动方向朝向第二流动通道的方向取向,所以在排出口空气流的主要通过第一流动通道预给定的流动方向中实现在相应的空气排出口处背离其余的空气排出口的排出方向。
45.这导致相对发散的或扇形扩散的空气排出特性。因为总共多个空气排出口通过分配通道直接流动连接,所以通过同时地或同步地改变所有或至少一些空气排出口的各个排出口空气流的方向可以单独地或主要通过改变第一分配通道中与第二分配通道中相对的空气质量流量来改变或调节所有或一些空气排出口的排出特性。
46.根据一个另外的方面,本发明此外涉及一种机动车,其具有机动车车身和机动车
内室。机动车还设置有前述的通风组件。
47.适用于在此设置的方法和通风组件的空气排出口构造用于布置在机动车的内室、例如仪表板或副仪表板的区域中。空气排出口典型地具有带有排出开口壳体。壳体还具有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这两个流动通道、即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通到排出开口中。然而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彼此分开地构造在壳体的内部中。
48.限定第一流动通道边界的第一侧壁可以在此以第一排出区段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同样地适用于第二流动通道。第二流动通道可以具有限定第二流动通道边界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同样以第二排出区段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壳体还具有主流动方向或者预给定主流动方向,输送到空气排出口的空气可以沿着所述主流动方向流入到空气排出口中或者通过空气排出口并且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第一侧壁的第一排出区段关于主流动方向不平行地、即在不等于0
°
或180
°
的预给定的角度下延伸至第二排出区段。
49.换句话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其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的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处具有相对于主流动方向在预给定的角度下延伸的取向。预给定的角度在此不等于0
°
或不等于180
°
。所述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区段可以在此不平行于主流动方向延伸。这两个排出区段、即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也可以不平行地于主流动方向地延伸。
50.通过这两个流动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侧壁的、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第一排出区段相对于主流动方向在预给定的角度下延伸,侧壁区段可以实现对在此流过的空气的方向改变,所述方向改变相应于相关的并且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的排出区段的取向。
51.此外通过能够给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彼此无关地施加例如由鼓风机提供的空气并且由此能够给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施加不同的空气质量流量,可以单独地通过改变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实现在最终效果中改变空气排出口的排出特性。
52.因此例如第一排出区段可以将被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排出区段的空气沿着第一方向从排出开口导出。第二排出区段可以与此相应地将被引导通过所述第二排出区段的空气沿着第二方向从排出开口排出或导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此不平行。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具有通过壳体几何结构预给定的角度。如果输送到空气排出口的空气例如仅仅输送到第一流动通道,则从排出开口排出的空气沿着第一方向流动。如果输送到壳体的空气仅仅通过第二流动通道引导,则从排出开口排出的空气流基本上沿着第二方向取向。
53.通过改变空气质量流量并且通过将空气流符合需求地改变地分配到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中能够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可变地改变排出开口处的排出方向和/或排出特性。
54.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此外可以沿着主流动方向观察朝向彼此取向。在此足够的是,所述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中的仅仅一个排出区段相对于主流动方向在预给定的角度下延伸。所述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中的另一个排出区段可以在此也平行于主流动方向延伸。然而这两个排出区段、即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也可以关于主流动方向朝向彼此取向。
55.第一排出区段和第二排出区段朝向彼此取向的设计方案实现,通过第一流动通道
排出的空气朝向第二流动通道方向被引导。相反地,通过第二流动通道排出的空气可以横向于主流动方向观察朝向第一流动通道的方向被引导或转向。
56.空气排出口可以无闸地和/或无薄板地和/或无可运动的部件地构造。这给空气排出口一方面提供特别的设计。空气排出口的无闸的或无薄板的设计方案表明在制造技术的方面是特别有利的。空气排出口可以由此具有特别小的重量并且可以成本特别低地制造。无能运动的部件的设计方案使得空气排出口特别耐久并且不易受干扰。
附图说明
57.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有利的设计方案在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中被阐述。在此示出:
58.图1示出空气排出口的实例的侧视图,
59.图2示出剖割根据图1的空气排出口的横截面图,
60.图3示出根据图2的空气排出口在排出开口的区域中的放大图,
61.图4示出根据图1至3的空气排出口的立体的外视图,
62.图5示出具有布置或集成在所述装配支架上的多个空气排出口的装配支架的立体图,
63.图6示出根据图5的沿着a

a的横截面图,
64.图7示出根据图5的横截面图b

b,
65.图8示出根据图5的横截面图c

c,
66.图9示出机动车的通风组件的框图,
67.图10示出阀

或闸组件的示意图,
68.图11示出在将第一空气质量流量和第二空气质量流量不均匀地施加给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
69.图12示出根据图11的然而具有大致相同的第一空气质量流量和第二空气质量流量的空气排出口的视图,
70.图13示出具有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中的不同的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的空气排出口的一个另外的视图,
71.图14示出多个空气排出口在机动车的内室中的示例性的布置,
72.图15示出在第一状态中的总共三个空气排出口的可能的布置的简化的和示意性的视图,
73.图16示出根据图15的然而在第二状态中的示意图,和
74.图17示出在第三状态中的三个空气排出口的一个另外的视图,
75.图18示出配备有通风组件的机动车的示意图,和
76.图19示出用于给车辆内室通风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77.图18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机动车1具有自承载式的机动车车身2,所述机动车车身提供用于乘客的内室3。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10布置在内室3中,所述空气排出口与图9和10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通风组件200流动技术地耦合。
78.在图1至4中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实例。空气排出口10具有带有排出开口12的壳体11。空气排出口10在入口侧具有第一空气入口14和第二空气入口16。两个空气入口14,16能够彼此分开地分别与图9和10中示意性地示出的空气分配器210的第一分配通道220和第二分配通道222流动技术地连接。
79.空气分配器210具有可以说两个独立的呈分配管道220,222形式的管路。空气分配器210流动技术地与通风组件200的鼓风机202连接。闸

或阀组件230布置在空气分配器210中或在鼓风机202中。所述闸或阀组件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闸232,234,所述闸能够彼此无关地或者也彼此相关地被调节。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在闸或阀组件下游将不同的空气质量流量导入到分配管道220,222中。
80.如同特别是在图2中示出的那样,第一空气入口14过渡到第一流动通道20中。第二空气入口16在壳体11的内腔15中过渡到第二流动通道22中。两个流动通道20,22通过分隔壁24彼此分开、特别是流动技术地彼此分开。
81.第一流动通道20具有第一侧壁21,所述第一侧壁通过下游侧的第一排出区段25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12。同样,第二流动通道22也具有第二侧壁23,所述第二侧壁以第二排出区段27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12。如同特别是在图2和3中示出的那样,不仅第一排出区段25而且第二排出区段27在预给定的角度下相对于主流动方向80倾斜地延伸,例如所述主流动方向由壳体11的基本形状预给定。主流动方向80可以例如沿着排出开口12的横截面平面的面法线延伸地或者与所述面法线重合。
82.如同特别是在图2和3中示出的那样,第一空气流30流过第一流动通道20。第二空气流32流过第二流动通道22。由于第一排出区段25弯曲或指向内地倾斜,第一空气流30朝向排出开口12的方向在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12处经受偏离于主流动方向80的取向。
83.同样地适用于第二空气流32。如同特别是在图3中示出的那样,第一空气流30和第二空气流32在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12处相交。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30,32的虚拟的相交区域可以在此大致位于排出开口12的平面中。
84.如同在图3中示出的那样,第一空气流30经受指向上的取向。第二空气流32经受指向下的取向。因此,第一空气流30朝向第二流动通道22方向转向。第二空气流32朝向第一流动通道20的方向转向。当第一流动通道20和第二流动通道2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此时符合要求地被改变时,排出开口12的区域中的排出特性可以主要由例如指向上的第一空气流30或者由指向下的第二空气流32确定。根据排出开口12和空气排出口10在车辆内室中的布置可以由此提供从排出开口12排出的空气的符合需求的方向改变。
85.排出角度的改变可以此外通过在分隔壁26的自由端部上提供流动体1来加强。流动体18可以提供分隔壁24的球形的、例如翼形的加厚部。流动体18特别是可以具有例如凸形地弯曲的流动面34,所述流动面伸入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或两个流动通道20,22中。此外,分隔壁24的端部26以与排出开口12预给定的间距放置。以所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实现两个流动通道20,22还在壳体11内部汇集。如果从空气排出口10排出的空气例如应该朝向主流动方向80的方向排出,则这可以通过在第一流动通道20中和在第二流动通道22中的大致相同强度的体积流量实现。相应的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30,32可以在这方面还在壳体11内部并且由此在排出开口12上游、例如在混合腔38中混合。
86.此外可以通过或借助于流动体80进一步减小第一流动通道20中和/或第二流动通
道22中的流动横截面,由此输送到空气排出口10的空气可以被加速并且符合要求地取向。
87.在根据图4的立体的视图中示出,排出开口12可以具有小于1/5或小于1/10的高度与宽度比例h/b。因此,排出开口12可以构造为排出气口。分隔壁24、必要时流动体18也可以在此在排出开口12的整个宽度b上延伸。
88.在图5至8中还示出多个空气排出口10集成到装配支架100的承载体110中。装配支架100能够以一件式的或多件式的塑料注射成型构件的形式构造。所述装配支架可以特别是具有例如用于接收一个或多个功能构件90的接收部112。特别是考虑屏幕、显示器或用于乘客的各种各样的操纵元件作为功能构件90。接收部112可以特别是框形地构造。所述接收部可以提供用于一个或多个功能构件90的装配框。
89.如图5中所示的承载体110设置有多个空气排出口10。所述空气排出口可以一体地集成到承载体110中。如同在根据图8的横截面上示出的那样,在承载体110的两个侧向的外端部上分别可以布置空气分配器10。所述空气分配器可以彼此流动连接并且可以分别通过其第一流动通道20和通过其第二流动通道22直接彼此流动技术地耦合。装配支架100可以如图7中所示地具有第一空气入口14和第二空气入口16,所述第一空气入口和第二空气入口可以分别与第一流动通道20和第二流动通道22流动技术地连接、特别是一体地构造。
90.图5至8中所示地将一个或多个空气排出口10集成到装配支架100的承载体110中表明,不同配置的空气排出口10可以集成在装配支架中的任意的部位中。装配支架100可以在此接收空气分配器210的部分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仅仅一个第一空气入口14和第二空气入口16。通风组件200的各个空气排出口10和空气分配器210之间的分开的流动技术连接不必再在机动车最终装配的过程中手动地进行。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小装配成本和制造成本。
91.在图11至13中示例性地示出用于概念上借助第一空气排出口10给机动车内室通风的方法。在图1至3中更细节地示出的空气排出口在图11至13中略微简化地示出。
92.所述空气排出口具有第一流动通道20和第二流动通道22,这两个流动通道通到空气排出口10的共同的排出开口12中。关于例如通过空气排出口10的纵向延伸部预给定的主流动方向,第一流动通道20的出口侧的端部朝向第二流动通道22的方向延伸。相反地,第二流动通道22的出口侧的端部朝向第一流动通道20的方向延伸。
93.在图11中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中第一流动通道20被施加第一空气流30并且在该状态中第二流动通道22被施加第二空气流32。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30,32在空气排出口10内部单独地并且彼此分开地输送到排出开口12。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30,32在排出开口的区域中或者直接邻近于排出开口12处汇集成排出口空气流40。
94.所述排出口空气流具有图11中示出的第一流动方向41。如同此外通过箭头的大小示出的那样,第二空气流32具有比第一空气流30大的空气质量流量。因此,排出开口12处的排出口空气流40在方向方面基本上通过第二空气流32的排出方向确定。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动通道22的出口侧的端部向左上方延伸。与此相应地并且由于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30,32中的不同的空气质量流量、特别是由于比第一流动通道30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大的、第二流动通道3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也使第一排出口空气流40斜向上取向。
95.当此时改变第一流动通道20中的空气质量流量与第二流动通道2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的比例时,特别是当例如第一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20大致在数值上相应于第二
流动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22时,则两个空气流30,32大致相同地为形成第二排出口空气流42做贡献,如同示例性地在图12中示出的那样。这可以特别是通过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20,22在邻近于排出开口12的区域中基本上对称的或镜面对称的构型实现。
96.在图13中示出通风组件200或第一空气排出口10的一个另外的状态,在所述另外的状态中与在根据图11的状态中不同地第一空气流30具有比第二空气流32大的空气质量流量。与此相应地,第三排出口空气流44在排出开口12的区域中形成。第三排出口空气流44的方向45特别是通过第一流动通道30的输出侧的端部的取向预给定。该方向不同于在图12和13中示出的两个状态的排出口空气流42,44的流动方向41,43。
97.特别是根据图11至13的不同的状态的比较明显看出,通过将第一流动通道20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和第二流动通道2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彼此改变可以符合要求地改变排出口空气流40,42,44的方向。不同的空气质量流量可以特别是借助前面示意性地已述的阀

或闸组件230产生或者符合要求地改变。
98.特别是当多个空气排出口10,50,60与空气分配器210耦合,或者由所述空气分配器供应时,实现了在此所述的用于在没有在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开口上的能运动的闸或薄片的情况下改变空气流的方向的可能性的特别的优点。
99.空气分配器210如图9和10已示出地具有第一分配通道220和第二分配通道222。不同的并且典型地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在内室3中的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第一流动通道20在此全部并且必要时仅仅与第一分配通道220流动技术地耦合。例如在图14中空间上彼此分开地布置的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第二流动通道220全部必要时仅仅通过第二分配通道222彼此流动技术地耦合。
100.阀

或闸组件230可以布置在空气分配器210、特别是一个或两个分配通道220,222中。然而所述阀

或闸组件也可以特别是布置在空气分配器210上游、例如鼓风机202和空气分配器210之间的过渡部中。空气分配器210可以具有多个管路,所述管路分别具有第一分配通道220和第二分配通道222。因此,例如第一空气分配管路240可以构造用于左边的机动车区域,而另外的例如第二空气分配管路250仅仅构造或设置用于右边的机动车区域。空气分配器210的不同的管路可以单独地并且彼此无关地被施加例如由鼓风机202输送的鼓风机空气或从行车风30分流出的新鲜空气。
101.第一空气分配管路240和第二空气分配管路250可以由共同的鼓风机202或两个不同的并且彼此脱耦的鼓风机供应或施加。设置有第一空气分配管路240的车辆左侧可以与设置有的第二空气分配管路250的车辆右侧不相关地被施加空气质量流量。由鼓风机202输送的或产生的空气流此外可以借助于阀

或闸组件可变地或者能由用户调节地被分配到第一空气分配管路240和第二空气分配管路250上。由此能够相应于用户预定值地改变空气质量流量到第一空气分配管路和第二空气分配管路240,250上的分配。例如可以将原来引导到驾驶员侧的空气质量流量转移到副驾驶侧;并且反之亦然。
102.阀

或闸组件230的各个阀或闸232,234可以例如借助于图10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控制装置70操纵。控制装置70实现规律地、逐步地和/或连续地改变第一分配通道220中和第二分配通道22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特别是可以通过例如机电地或电子地实施的控制装置70程序受控地产生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220,222中的连续的和/或离散的、时间可变的空气质量流量。借助于控制并且由此可产生地同时改变从各个空气排出口10,50,60排
出的空气方向能够可以说提供用于在机动车的内室3中循环流动的空气的风扇模式的方式。
103.取而代之,第一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220可以与第二分配通道中的空气质量流量222完全脱耦。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220,222中的相关的空气质量流量也可以分别由分开的鼓风机202产生并且与此相应地被提供。
104.此外可以考虑,机动车的各个座位或区域配备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计用于探测机动车的相关的座位或区域是否由乘客占据。基于所述信息可以与相关的传感器数据技术地连接的控制装置70构造用于使车辆内室的各个区域与激活的通风装置脱耦。由此可以将例如各个或所有布置在未被占据的位置的区域中的空气排出口符合要求地关闭或停用或打开或激活。
105.在图19中借助流程图示意性地示出用于给机动车内室3通风的方法。在第一步骤300中,第一流动通道20被施加第一空气流30。同时,第二流动通道22被施加第二空气流32。第一流动通道中和第二流动通道20,22中的空气质量比例相应地调节具有在第一空气分配器10的排出开口12的区域中的第一流动方向41的排出口空气流40。在下一个步骤302中将第一空气流30的空气质量流量相对于第二空气流32的空气质量流量改变。
106.例如可以调节配置根据图12或根据图13的状态。由此得出如图12和13中示意性地所示的第二排出口空气流42或者也第三排出口空气流44。第二排出口空气流42沿着不同于第一流动方向41的第二流动方向43流动。同样也适用于第三排出口空气流44,所述第三排出口空气流具有第三流动方向45。步骤302:改变空气质量流量可以重复地、典型地通过分别另外地相对改变第一空气质量流量和第二空气质量流量进行,以便符合要求地、即遵照用户的输入,或者然而相应于由控制装置70预给定的自动化过程改变机动车1的内室3中的一个或多个空气排出口10,50,60的排出特性。
107.在图15至17中示出通风组件200的一个另外的实例。所述通风组件具有总共3个空气分配器10,50,60。第一空气分配器例如关于机动车竖轴(z)和机动车横轴(y)大致水平地、以纵向方向沿着车辆横轴取向,这例如也在图10中在空气排出口10,50,60直接布置在仪表板上的情况中示出。
108.两个另外的空气分配器50,60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彼此隔开间距地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即基本上沿着车辆竖轴(z)取向。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50,60的间距在此选择为大于第一空气排出口沿着车辆横轴的纵向延伸部。空气排出口10,50,60具有排出开口12,所述排出开口具有大于2、大于3、大于5或大于10的高度与宽度比例h/b。
109.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50,60大致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空气排出口10相对于第二空气排出口50或第三空气排出口60转动大致90
°
地延伸。图15至17中的视图在前面指向典型地集成在仪表板或机动车内室饰板中的空气排出口10,50,60。图15至17中的视角由此反向于主流动方向。所有在横截面上大致矩形地或椭圆形地构造的空气排出口10,50,60具有前述的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20,22。
110.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20,22同样沿着排出开口12和各个空气排出口10,50,60的所有纵向方向延伸。在此设置,第一空气排出口10、第二空气排出口50和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第一流动通道20布置在相应的空气排出口的分别朝向其余的空气排出口的一侧。第一空气排出口10的第一流动通道20朝向两个其余的空气排出口50,60。第一空气排出
口10的第二流动通道22背离两个其余的空气排出口50,60布置。同样地或者类似地适用于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50,60。
111.具体地,第二空气排出口50的第一流动通道20不仅朝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0而且朝向第三空气排出口60。而第二空气排出口50的第二流动通道22背离两个其余的空气排出口10,60布置。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第一流动通道20不仅朝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0而且朝向第二空气排出口50,而所述第三空气排出口的第二流动通道22布置在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背离第一空气排出口1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50的一侧。
112.最后根据图15示出通风组件200的第一状态或第一运行模式。椭圆形的圆圈表示相应的第一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10,50,60的各个排出口空气流40,52,62以与相应的排出开口12的预给定的间距在机动车1的内室3中的方位或位置。
113.在这个状态中,在此示出的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第二流动通道2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分别比第一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第一流动通道20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强。因此,第一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空气流40朝向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50,60的方向偏转,或者朝向第二空气排出口和第三空气排出口50,60取向。此外,第二空气排出口50的排出口空气流52朝向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方向偏转或者朝向第三空气排出口60取向。最后,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排出口空气流62同样朝向对置的第二空气排出口50偏转或者朝向第三空气排出口60取向。
114.实现本实施方案的空气排出口10,50,60的布置的相对空间集中的点集聚流入或排出特性。该状态基本上相应于图11中所示的运行模式,在该运行模式中排出口空气流40基本上通过流过第二流动通道22的第二空气流32确定。
115.在图16中示出下述状态,该状态基本上相应于根据图12的状态。在此,相应的空气排出口10,50,60的流动通道20,22中的两个空气流30,32是大致相同的强度。这导致相对直线的排出特性。各个排出口空气流42,54和64的位置以与相应的排出开口12预给定的间距与各个空气排出口10,50,60的位置和/或几何构型基本重合。通过各个排出口空气流42,54,64叠加确定的组合的或整个的排出特性基本上相应于各个空气排出口10,50,60在机动车1的内室3中的空间布置。
116.最后在图17中示出根据图13的具有多个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状态。在此,所有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第一流动通道20中的空气质量流量30大于相应的第二流动通道的空气质量流量32。由此实现各个排出口空气流44,56,66的彼此散开的流动方向。与根据图16的状态相比,第一空气排出口10的排出口空气流44背离两个其余的空气排出口50,60。同样地适用于两个其余的空气排出口50,60的排出口空气流56和66。排出口空气流56在背离第一空气排出口10和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方向上流动。第三空气排出口60的另外的排出口空气流66也朝向背离第一空气排出口1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50的方向。
117.通过例如布置在空气分配器210中央的阀

和闸组件可以借助仅仅一个唯一的执行器或者通过一些少数的执行器产生的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220,222中不同的空气质量流量,所述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分别与多个空气排出口20,50,60流动技术地连接。通过借助于阀

和闸组件230有针对性地改变第一分配通道和第二分配通道220,222中的空气质量流量可以同时改变多个空气排出口10,50,60的空气排出口空气流40,52,62。
118.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仅示出本发明的可能的设计方案,对于该设计方案在本发明的框架内可以考虑另外的多个变体。示例性地示出的实施例关于本发明的范畴、可应用性或配置可能性完全不受限地设计。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示出实施例的仅仅一个或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由此在这里不脱离通过下述权利要求确定的保护范围或者所述权利要求的等同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在所述元件的功能和布置方面实施多种多样的变型。
119.附图标记列表
120.1 机动车
121.2 机动车车身
122.3 内室
123.10 空气排出口
124.11 壳体
125.12 排出开口
126.14 空气入口
127.16 空气入口
128.18 流动体
129.20 流动通道
130.22 流动通道
131.24 分隔壁
132.25 排出区段
133.26 端部区段
134.27 排出区段
135.30 空气流
136.32 空气流
137.34 流动面
138.38 混合腔
139.40 排出口空气流
140.41 流动方向
141.42 排出口空气流
142.43 流动方向
143.44 排出口空气流
144.45 流动方向
145.50 空气排出口
146.52 排出口空气流
147.54 排出口空气流
148.56 排出口空气流
149.60 空气排出口
150.62 排出口空气流
151.64 排出口空气流
152.66 排出口空气流
153.70 控制装置
154.80 主流动方向
155.90 功能构件
156.100 装配支架
157.110 承载体
158.112 接收部
159.200 通风组件
160.202 鼓风机
161.210 空气分配器
162.220 分配通道
163.222 分配通道
164.230 阀

或闸组件
165.232 闸
166.234 闸
167.240 空气分配管路
168.250 空气分配管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