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19: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器,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设置有风向调节装置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2.空气净化器是通过过滤规定空间内部的空气并排出,来减少相应空间内的空气中的灰尘或细菌等的装置。空气净化器通过相应空间内的空气流动来过滤异物,吐出去除了异物的空气。
3.可以公开一种在圆筒形的外壳的外周面形成吸入口并向上侧排出过滤空气的结构,以在相应空间内的较大范围吸入空气并排出过滤空气。但是,为了将过滤空气吐出到相应空间内的远距离区域,可以在吐出过滤空气的上侧设置额外的用于转换流动的装置,由此可以向室内空间的较大区域吐出过滤空气。
4.在韩国公开专利10

2018

0000121号中,公开了送风装置和流动转换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使空气从下侧的外周面流向上侧,而所述流动转换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上侧,转换向上侧吐出的空气的流动。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流动转换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可变更旋转角度的范围受到限制。
5.另外,在增加用于变更上述流动转换装置的角度的构件的移动范围时,若使用用于放大齿轮比的齿轮箱,则存在驱动部变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可使用的驱动角度是根据齿轮的位置确定的,因此最大驱动角度因驱动部空间而受到限制,从而存在无法将净化空气吹送到各种角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扩大净化空气的流动范围来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性的空气净化器。
7.另外,提供一种通过增加净化空气的可流动范围来向用户期望的区域集中净化空气的空气净化器。
8.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小化用于变更转换空气的流动的流动转换装置的位置的驱动部所占的空间的限制,并且能够增加流动转换装置的移动范围的空气净化器。
9.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目的。
10.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向上侧开口;风扇,配置于所述外壳内侧,使空气流向上侧;吐出盖,形成朝上下方向开口的吐出口;支撑件,可转动地配置于所述吐出盖上侧,包括朝所述吐出盖方向凸起的第一板;流动转换装置,配置于所述支撑件上侧,调节经由所述吐出口流向上侧的空气的风向;第一移动件,沿着所述第一板移动,变更所述流动转换装置的倾斜角;以及第二移动件,结合于所述流动转换装置,沿
着所述第一移动件的一面移动,变更所述流动转换装置的吐出倾斜角,从而能够增加流动转换装置可调节的倾斜角变更范围。
11.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二板,其一侧与所述吐出盖相对,其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板形成朝所述吐出盖凸起的曲面,从而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可以沿着第一移动件的第二板移动。
12.在所述第二板的面向所述吐出盖的面形成有使所述第一移动件移动的第一齿轮导轨,在所述第二板的面向所述第二移动件的面形成有使所述第二移动件移动的第二齿轮导轨,由此可以使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移动,从而能够增加流动转换装置的移动范围。
13.在所述支撑件配置有第一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导轨啮合旋转,以使所述第一移动件移动,在所述第二移动件配置有第二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导轨啮合旋转,以使所述第二移动件沿着所述第二板移动,从而可以使第二移动件移动。
14.所述第一板朝与配置所述第一移动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凸起形成,引导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移动,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形成朝与所述第一板相同的方向凸起的曲面,所述第二移动件包括第三板,在与所述第一板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板相对,具有朝与所述第二板相同的方向凸起的曲面,从而能够增加流动转换装置可调节的倾斜角的变更范围。
15.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以及所述第三板形成有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的圆弧曲面,因此形成朝相同的方向凸起的曲面,从而可以使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稳定地移动。
16.在所述支撑件配置有使所述第一移动件移动的第一移动齿轮,在所述第二移动件配置有使所述第二移动件沿着所述第二板移动的第二移动齿轮,从而可以使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移动。
17.在所述第二板的面向所述第一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导轨,在所述第二板的面向所述第三板的另一侧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移动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导轨,从而在第二板的两侧面形成有齿轮导轨,继而可以使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移动。
18.所述第一移动件的内侧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移动件沿着所述第一移动件的形成于所述第一空间的一面移动,从而可以利用第一移动件的内侧空间来配置第二移动件。
19.在所述支撑件配置有与第一移动件啮合并通过旋转来使所述第一移动件移动的第一移动齿轮和旋转所述第一移动齿轮的第一齿轮马达。
20.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板,朝与配置所述第一移动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凸起形成,引导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移动;以及一对第一侧壁,垂直配置于所述第一板的两侧,在一对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板之间形成有引导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移动的一对沟槽,从而第一移动件可以沿着第一板和第一侧壁移动。
21.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形成朝与所述第一板相同的方向凸起的曲面;以及一对侧边引导件,从所述第二板向两侧延伸,并且分别配置于一对所述沟槽,引导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移动,一对所述侧边引导件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第二板所形成的曲面相同的曲率的曲面,从而第一移动件可以稳定地被吐出盖支撑并移动。
22.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滚子,与所述侧边引导件的上表面接触;以及第二滚子,与
所述侧边引导件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滚子和所述第二滚子保持所述第二板向所述第一板上侧隔开的间隔,从而可以支撑第一移动件的移动。
23.所述第一移动件包括:第二板,以与所述第一板相同的曲率中心为基准圆弧地形成;以及第一周缘壁,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上侧,与所述第二板结合而在内侧形成容纳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一空间,从而可以形成容纳第二移动件的空间。
24.所述第二板包括: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相对;以及内表面,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第二移动件相对,在所述内表面配置有第二齿轮导轨,朝形成曲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引导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移动,所述第二齿轮导轨从所述内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向一侧方向偏向配置,从而可以最小化对配置于第一移动件内部的电线的影响。
25.在第二板形成有用于使电线穿过的第二电线孔,所述第二电线孔从所述第二板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朝与配置有所述第二齿轮导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偏向配置。
26.所述第二移动件包括:第三板,与所述第二板相对,具有朝所述第二板方向凸起的曲面;第二周缘壁,从所述第三板向上侧垂直延伸,在其内侧形成空间,并且所述周缘壁连接于所述流动转换装置;第二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移动件的所述第二齿轮导轨啮合旋转,使所述第二移动件移动;以及第二齿轮马达,旋转所述第二移动齿轮,从而第二移动件可以沿着第一移动件的第二板移动。
27.所述第二移动件的内侧形成有配置所述第二齿轮马达的第二空间和配置连接到所述流动转换装置的电线的第三空间,在所述第二移动件的内侧配置有分隔所述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三空间的分隔壁,从而可以使配置于内部的电线不干扰马达和齿轮的工作。
28.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包括一对第三侧壁,垂直配置于所述第三板的左右方向两端,在一对所述第三侧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线孔相邻配置的第三侧壁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移动件的外侧和所述第三空间的第三电线孔,从而经由吐出盖延伸的电线可以经由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连接到流动转换装置。
29.所述吐出盖包括:引导底座,配置有所述第一板;以及吐出格栅,从所述引导底座的外周辐射状延伸,并且形成环形的所述吐出口,从而流动转换装置可以在圆周方向上旋转。
30.在所述支撑件的一侧的外周面配置有齿条,在所述吐出格栅的一侧配置有与所述齿条啮合旋转的小齿轮和旋转所述小齿轮的支撑件马达,从而流动转换装置可以在圆周方向上旋转。
31.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含在详细的说明及附图中。
32.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33.第一,第一移动件沿着吐出盖移动,从而可以变更流动转换装置吐出的空间区域,此外,第二移动件扩大了流动转换装置的移动范围,从而增加了吐出空气的流动方向范围,继而能够快速地使室内空间变得舒适。
34.第二,随着流动转换装置吐出空气的吐出区域增加,可以将净化空气远距离地吐出以使室内空气循环,或者可以直接吐出到用户所需的区域,从而可以通过多种工作模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35.第三,在第一移动件的内侧形成有容纳第二移动件的空间,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在吐出口上侧变更流动转换装置的吐出倾斜角,从而可以最小化变更流动转换装置的
位置的驱动部所配置的空间,继而可以确保吐出的净化空气的流量。
36.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38.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剖视图。
39.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动转换装置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吐出盖、流动转换装置、第一移动件以及第二移动件的结合剖视图。
40.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吐出盖的立体图。
41.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吐出盖的俯视图。
42.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移动件的立体图。
43.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移动件的仰视图。
44.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移动件的俯视图。
45.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动转换装置和第二移动件的仰视立体图。
46.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移动件的立体图。
47.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动转换装置配置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的吐出盖、流动转换装置、第一移动件以及第二移动件的结合剖视图。
48.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动转换装置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吐出盖、流动转换装置、第一移动件以及第二移动件的结合剖视图。
49.附图标记说明
50.10:空气净化器
ꢀꢀꢀꢀꢀꢀꢀꢀꢀꢀꢀꢀꢀꢀꢀꢀꢀꢀꢀ
20:底座
51.40:分隔装置
ꢀꢀꢀꢀꢀꢀꢀꢀꢀꢀꢀꢀꢀꢀꢀꢀꢀꢀꢀꢀꢀ
43:分隔板
52.100:第一送风装置
ꢀꢀꢀꢀꢀꢀꢀꢀꢀꢀꢀꢀꢀꢀꢀꢀ
101:第一外壳
53.102:第一吸入口
ꢀꢀꢀꢀꢀꢀꢀꢀꢀꢀꢀꢀꢀꢀꢀꢀꢀꢀ
120:第一过滤构件
54.150:第一风扇壳体
ꢀꢀꢀꢀꢀꢀꢀꢀꢀꢀꢀꢀꢀꢀꢀꢀ
160:第一风扇
55.170:第一送风引导件
ꢀꢀꢀꢀꢀꢀꢀꢀꢀꢀꢀꢀꢀꢀ
190:第一吐出盖
56.200:第二送风装置、送风装置
ꢀꢀꢀꢀꢀꢀ
201:第二外壳、外壳
57.202:第二吸入口
ꢀꢀꢀꢀꢀꢀꢀꢀꢀꢀꢀꢀꢀꢀꢀꢀꢀꢀ
220:第二过滤构件
58.250:第二风扇壳体
ꢀꢀꢀꢀꢀꢀꢀꢀꢀꢀꢀꢀꢀꢀꢀꢀ
260:第二风扇、风扇
59.270:第二送风引导件
ꢀꢀꢀꢀꢀꢀꢀꢀꢀꢀꢀꢀꢀꢀ
300:第二吐出盖、吐出盖
60.302:外周面
ꢀꢀꢀꢀꢀꢀꢀꢀꢀꢀꢀꢀꢀꢀꢀꢀꢀꢀꢀꢀꢀꢀ
304:第二吐出格栅、吐出格栅
61.310:移动引导件
ꢀꢀꢀꢀꢀꢀꢀꢀꢀꢀꢀꢀꢀꢀꢀꢀꢀꢀ
312:引导底座
62.314:支撑件
ꢀꢀꢀꢀꢀꢀꢀꢀꢀꢀꢀꢀꢀꢀꢀꢀꢀꢀꢀꢀꢀꢀ
316:第一板
63.318:第一齿轮孔
ꢀꢀꢀꢀꢀꢀꢀꢀꢀꢀꢀꢀꢀꢀꢀꢀꢀꢀ
320:第一电线孔
64.322a、322b:第一侧壁
ꢀꢀꢀꢀꢀꢀꢀꢀꢀꢀꢀꢀꢀ
324a、324b:一对沟槽
65.326:上部盖
ꢀꢀꢀꢀꢀꢀꢀꢀꢀꢀꢀꢀꢀꢀꢀꢀꢀꢀꢀꢀꢀꢀ
328:外周盖
66.330:第一滚子
ꢀꢀꢀꢀꢀꢀꢀꢀꢀꢀꢀꢀꢀꢀꢀꢀꢀꢀꢀꢀ
332:第二滚子
67.334:第三滚子
ꢀꢀꢀꢀꢀꢀꢀꢀꢀꢀꢀꢀꢀꢀꢀꢀꢀꢀꢀꢀ
340:第一移动齿轮
68.342:第一齿轮马达
ꢀꢀꢀꢀꢀꢀꢀꢀꢀꢀꢀꢀꢀꢀꢀꢀ
350:齿条
69.352:小齿轮
ꢀꢀꢀꢀꢀꢀꢀꢀꢀꢀꢀꢀꢀꢀꢀꢀꢀꢀꢀꢀꢀꢀ
354:支撑件马达
70.400:流动转换装置
ꢀꢀꢀꢀꢀꢀꢀꢀꢀꢀꢀꢀꢀꢀꢀꢀ
402:外周盖
71.410:流动送风装置
ꢀꢀꢀꢀꢀꢀꢀꢀꢀꢀꢀꢀꢀꢀꢀꢀ
420:第三风扇
72.422:第三轮毂
ꢀꢀꢀꢀꢀꢀꢀꢀꢀꢀꢀꢀꢀꢀꢀꢀꢀꢀꢀꢀ
424:第三护罩
73.426:第三叶片
ꢀꢀꢀꢀꢀꢀꢀꢀꢀꢀꢀꢀꢀꢀꢀꢀꢀꢀꢀꢀ
428:第三风扇壳体
74.430:第三风扇马达
ꢀꢀꢀꢀꢀꢀꢀꢀꢀꢀꢀꢀꢀꢀꢀꢀ
440:吐出引导件
75.444:吐出主体
ꢀꢀꢀꢀꢀꢀꢀꢀꢀꢀꢀꢀꢀꢀꢀꢀꢀꢀꢀꢀ
446:第三马达盖
76.448:吐出引导叶片
ꢀꢀꢀꢀꢀꢀꢀꢀꢀꢀꢀꢀꢀꢀꢀꢀ
450:吸入盖
77.460:顶盖
ꢀꢀꢀꢀꢀꢀꢀꢀꢀꢀꢀꢀꢀꢀꢀꢀꢀꢀꢀꢀꢀꢀꢀꢀ
470:显示装置
78.500:第一移动件
ꢀꢀꢀꢀꢀꢀꢀꢀꢀꢀꢀꢀꢀꢀꢀꢀꢀꢀ
510:第二板
79.512:第二电线孔
ꢀꢀꢀꢀꢀꢀꢀꢀꢀꢀꢀꢀꢀꢀꢀꢀꢀꢀ
516:第二齿轮导轨
80.520a、520b:侧边引导件
ꢀꢀꢀꢀꢀꢀꢀꢀꢀꢀꢀ
522:第一肋
81.530:第一移动件盖
ꢀꢀꢀꢀꢀꢀꢀꢀꢀꢀꢀꢀꢀꢀꢀꢀ
532:第一空间
82.536:第二移动件孔
ꢀꢀꢀꢀꢀꢀꢀꢀꢀꢀꢀꢀꢀꢀꢀꢀ
540:第二侧壁
83.542:第一滚子
ꢀꢀꢀꢀꢀꢀꢀꢀꢀꢀꢀꢀꢀꢀꢀꢀꢀꢀꢀꢀ
544:第二滚子
84.600:第二移动件
ꢀꢀꢀꢀꢀꢀꢀꢀꢀꢀꢀꢀꢀꢀꢀꢀꢀꢀ
610:第三板
85.612:周缘壁
ꢀꢀꢀꢀꢀꢀꢀꢀꢀꢀꢀꢀꢀꢀꢀꢀꢀꢀꢀꢀꢀꢀ
614:第三侧壁
86.615:第三电线孔
ꢀꢀꢀꢀꢀꢀꢀꢀꢀꢀꢀꢀꢀꢀꢀꢀꢀꢀ
618:第二空间
87.620:第三空间
ꢀꢀꢀꢀꢀꢀꢀꢀꢀꢀꢀꢀꢀꢀꢀꢀꢀꢀꢀꢀ
622:分隔壁
88.624a、624b:第二移动引导件
ꢀꢀꢀꢀꢀꢀꢀ
630:第二移动齿轮
89.632:第二齿轮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90.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它们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91.以下,参照用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空气净化器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92.<整体结构>
93.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包括:送风装置100、200,产生空气流动;以及流动转换装置400,转换在送风装置100、200产生的空气流动的吐出方向。送风装置100、200包括:第一送风装置100,产生第一空气流动;以及第二送风装置200,产生第二空气流动。
94.参照图1至图2,第一送风装置100和第二送风装置200可以沿上下方向配置。第二送风装置200可以配置在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上侧。
95.空气净化器10包括用于形成外观的外壳101、201。外壳101、201包括:第一外壳
101,形成第一送风装置100的外观;以及第二外壳201,形成第二送风装置200的外观。
96.第二外壳201可以是圆筒形。第二外壳201可以构成为其上部的直径小于其下部的直径。
97.在第二外壳201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二吸入口202。第二吸入口202连通第二外壳201的内侧与外侧。第二吸入口202形成有复数个。在第二外壳201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复数个第二吸入口202,并且在所述第二外壳201可以形成有向上侧开口的第二吐出口301。
98.复数个第二吸入口202沿着第二外壳201的外周面均匀地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使得能够以第二外壳201为基准在任意方向上吸入空气。参照图1,可以以穿过第二外壳201的内部中心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在360度方向上吸入空气。
99.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外壳201构成为圆筒形,并且第二吸入口202沿着第二外壳201的外周面形成有复数个,因此能够增加空气的吸入量。
100.在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上部配置有第二吐出盖300,其形成向上侧开口的第二吐出口301。第二吐出口301可以形成为环形。在第二吐出盖300配置有在第二吐出口301以辐射状形成的第二吐出格栅304。以下,将说明第二吐出盖300的具体构成和形态。
101.第二过滤构件220可以具有其上侧和其下侧呈开口的圆筒形状。第二送风装置200还包括形成第二过滤构件220的安装空间的第二过滤框架230。
102.第二过滤构件220可以可分离地安装于安装空间。第二过滤构件220具有圆筒形状,空气可以穿过第二过滤构件220的外周面流入。在穿过第二过滤构件220的过程中,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诸如微尘。
103.由于第二过滤构件220具有圆筒形状,因此空气能够以第二过滤构件220为基准从任意方向上流入。因此,能够增加空气的过滤面积。
104.安装空间可以与第二过滤构件220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圆筒形。第二过滤构件220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以滑动的方式引入到安装空间。相反地,第二过滤构件220在分离过程中,可以以滑动的方式从安装空间引出。
105.第二送风装置200包括:第二风扇壳体250,配置于第二过滤构件220的上侧;第二风扇260,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二风扇壳体250内侧;以及第二风扇马达265,旋转第二风扇260。
106.第二风扇壳体250的下侧形成有圆形的第二壳体吸入孔264a,第二风扇壳体250的上侧形成有环形的第二壳体吐出孔264b。第二风扇260使空气沿轴向流入,并且朝半径方向上侧排出空气。
107.第二风扇260包括:第二轮毂261,与作为离心式风扇马达的第二风扇马达265的旋转轴相结合;第二护罩262,与第二轮毂261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复数个第二叶片263,配置在第二轮毂261与第二护罩262之间。第二风扇马达265可以结合在第二风扇260的上侧。
108.第二送风装置200还包括第二送风引导件270,其结合于第二风扇260的上侧,将通过了第二风扇260的空气向上侧引导。
109.第二送风引导件270形成供从第二风扇260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环形的第二送风流路270a。
110.第二送风引导件270包括:圆筒形状的第二送风主体271,其形成外观;碗形状的第二马达盖272,其配置于第二送风主体271的中央部,插入有第二风扇马达265;以及复数个
第二引导叶片275,其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形成于第二送风主体271和第二马达盖272之间的第二送风流路270a上。
111.第二送风引导件270在第二送风主体271与第二马达盖272之间形成供从第二风扇260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环形的第二送风流路270a。
112.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75将从第二风扇260向第二送风流路270a吐出的空气朝上侧引导。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75可以分别形成为以接近上下方向竖立配置的弯曲的板状。第二引导叶片275从第二马达盖272的外周面向第二送风主体271的内周面延伸。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75可以隔开间隔配置。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75发挥将经由第二风扇260流入第二送风引导件270的第二送风流路270a的空气向上方引导的功能。
113.第二风扇马达265可以被支撑在第二马达盖272的上侧。并且,第二风扇马达265的旋转轴可以从第二风扇马达265向下方延伸,贯通第二马达盖272的底面部而连接于第二轮毂261。
114.第一外壳101可以是圆筒形。并且,第一外壳101可以构成为其上部的直径小于其下部的直径。在第一外壳101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102。第一吸入口102包括贯通第一外壳10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贯通孔。第一吸入口102形成有复数个。
115.复数个第一吸入口102沿着第一外壳101的外周面均匀地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使得能够以第一外壳101为基准在任意方向上吸入空气。即,可以以穿过第一外壳101的内部中心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在360度方向上吸入空气。
116.在第一送风装置100中,第一过滤构件120配置于第一过滤框架130,可以与上述的第二过滤构件220和第二过滤框架230的说明内容相同。
117.第一送风装置100包括:第一风扇160,配置于第一过滤构件120的上侧,形成空气的流动;第一风扇马达165,旋转第一风扇160;以及第一风扇壳体150,配置有第一风扇160。上述的第一风扇160、第一风扇马达165、第一风扇壳体150可以具有与上述的第二风扇260、第二风扇马达265、第二风扇壳体250相同的构成和类似的形态,并且可以发挥相同的功能。
118.第一送风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送风引导件170,其配置于第一风扇160的上侧,将通过了第一风扇160的空气向上侧引导。第一送风引导件170包括:圆筒形状的第一送风主体171,其形成外观;碗形状的第一马达盖172,其配置于第一送风主体171的中央部,插入有第一风扇马达165;以及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75,其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形成于第一送风主体171和第一马达盖172之间的第一送风流路170a上。上述的第一送风主体171、第一马达盖172、复数个第一引导叶片175可以具有与上述的第二送风主体271、第二马达盖272、复数个第二引导叶片275相同的构成和类似的形态,并且可以发挥相同的功能。
119.第一送风装置100还包括底座20,其设置于第一外壳101的下侧,并配置在地面上。底座20位于从第一外壳101的下端部向下方隔开间隔的位置。在第一外壳101与底座20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有底座吸入部103。
120.空气净化器10包括设置在第一送风装置100与第二送风装置200之间的分隔板43。通过分隔板43,第二送风装置200可以位于向第一送风装置100的上侧隔开间隔的位置。
121.分隔板43可以分离或阻断在第一送风装置100产生的空气流动和在第二送风装置200产生的空气流动。通过分隔板43,第一送风装置100和第二送风装置20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122.在第一送风装置100与第二送风装置200之间形成有分隔板43所在的间隔空间。
123.分隔板43包括:第一分隔板44;以及第二分隔板45,配置于第一分隔板44的上侧。第一分隔板44向上方弧形地延伸,而第二分隔板45向下方弧形地延伸。第一分隔板44向第一吐出盖190的上侧延伸。第一分隔板4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规定曲率半径的曲面部。在分隔板43的内部可以配置有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装置50。
124.在分隔板43的下侧配置有第一送风装置100的第一吐出盖190,而在分隔板43的上侧配置有第二送风装置200的支撑板56。
125.第二送风装置200还包括支撑第二送风装置200的第二过滤构件220的支撑板56。支撑板56具有大致环形形状。支撑板56配置于第二分隔板45的上侧。
126.支撑板56具有环形形状,从其内周面向其外周面以相对于径向朝上方略微倾斜地延伸。
127.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设置于第二送风装置200的上侧。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调节从第二送风装置200向上侧吐出的空气的风向。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在第二送风装置200的第二吐出口301的上侧配置为与第二吐出口301所形成的平面平行或倾斜。以下,具体说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构成以及变更流动转换装置400的位置的第一移动件500和第二移动件600。
128.<第二吐出盖、流动转换装置以及移动引导部>
129.以下,参照图3至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吐出盖300、流动转换装置400、第一移动件500和第二移动件600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130.以下所说明的流动转换装置400以及变更流动转换装置400的位置的第一移动件500和第二移动件600,与第二送风装置200的构成相关。因此,在后述的第二送风装置200的构成中,即使删除“第二”的表述,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二送风装置200的构成。
131.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10包括:外壳201,向上侧开口;风扇260,配置于外壳201的内侧,使空气流向上侧;吐出盖300,覆盖外壳201的呈开口的上侧,形成环形的吐出口301;支撑件314,可转动地配置于吐出盖300上侧,包括具有朝吐出盖300方向凸起的曲面的第一板316;流动转换装置400,配置于支撑件314的上侧,调节经由吐出口301流向上侧的空气的风向;第一移动件500,沿第一板316移动,变更流动转换装置400的倾斜角;以及第二移动件600,结合于流动转换装置400,沿第一移动件500移动,变更流动转换装置400的倾斜角。
132.其中,环形的吐出口301可以包括具有环形开口形状的吐出口和具有环形开口的形状且一部分区域被封闭的结构的吐出口。
133.其中,流动装置400的倾斜角可以是指,吐出盖300形成的平面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流动转换吐出口414形成的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另外,流动装置400的倾斜角可以是指,风扇260形成的第一旋转轴c1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第三风扇420形成的第二旋转轴c2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
134.在流动转换装置400的内侧配置有第三风扇420,流动转换吐出口414和第三吸入口412形成在第三风扇420的第二旋转轴c2所形成的方向上。流动转换装置400配置于吐出盖300的上侧,并且可以通过第一移动件500和第二移动件600变更配置,从而可以调节经由吐出盖300流向上侧的空气的方向。即,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保持或变更经由吐出盖300流向上侧的空气的方向。
135.参照图3,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配置为与吐出盖300平行,或者可以配置为与吐出盖300倾斜。这可以是指,吐出盖300所形成的平面和流动转换装置400的流动转换吐出口414所形成的平面可以配置为彼此平行或倾斜。另外,可以是指,风扇260所形成的第一旋转轴c1和流动转换装置400的第三风扇420所形成的第二旋转轴c2可以配置为彼此平行或倾斜。
136.流动转换装置400包括:外周盖402,形成外形,在其内侧形成空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开口;流动送风装置410,配置于外周盖402所形成的空间,形成从第三吸入口412向流动转换吐出口414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引导件440,配置于外周盖402的内侧,引导通过第三风扇420流动的空气。
137.流动转换装置400包括:显示装置470,显示空气净化器10的运转信息;吸入盖450,覆盖外周盖402的呈开口的下侧,形成第三吸入口412;以及顶盖460,配置于吐出引导件440的上侧,配置有显示装置470。
138.外周盖402具有圆筒形状。外周盖402可以具有越靠近下侧,截面越减小的形状。外周盖402的上侧和下侧形成开口。在外周盖402的下端部可以配置有吸入盖450。
139.参照图9,吸入盖450包括:引导部连接板452,连接于第二移动件600;以及吸入格栅454,配置于引导部连接板452的外周,形成有复数个流动转换吸入口412。吸入格栅454在除了引导部连接板452之外的部分具有圆形的轮廓。吸入格栅454配置有垂直形成的复数个格栅,以在圆形轮廓的内侧形成复数个吸入口。
140.参照图3,流动送风装置410包括:第三风扇420,可旋转地配置于外周盖402的内侧;第三风扇壳体428,配置于第三风扇420的外围,将通过第三风扇420的旋转来流动的空气朝流动转换吐出口414方向引导;以及第三风扇马达430,旋转第三风扇420。
141.第三风扇420包括:第三轮毂422,与第三风扇马达430的旋转轴相结合;第三护罩424,与第三轮毂422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复数个第三叶片426,配置在第三轮毂422与第三护罩424之间。第三风扇马达430可以结合于第三风扇420的上侧。第三风扇壳体428配置为与第三护罩424的外周隔开规定间隔。
142.吐出引导件440形成供从第三风扇420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环形的吐出流路442。
143.参照图3,吐出引导件440包括:圆筒形状的吐出主体444,形成外观;碗形状的第三马达盖446,配置于吐出主体444的中央部,插入有第三风扇马达430;以及复数个吐出引导叶片448,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形成于吐出主体444和第三马达盖446之间的吐出流路442上。
144.吐出引导件440在吐出主体444与第三马达盖446之间形成供从第三风扇420吐出的空气流动的环形的吐出流路442。环形的吐出流路442可以形成为越接近上侧,流路的截面积越减少。即,吐出主体444和第三马达盖446可以配置为彼此隔开的间隔越远离第三风扇420越变小。
145.复数个吐出引导叶片448将从第三风扇420向吐出流路442吐出的空气朝上侧引导。复数个吐出引导叶片448可以分别配置为与吐出流路442大致垂直,可以将通过第三风扇420流动的空气向流动转换吐出口414引导。
146.通过第三风扇420流动的空气可以借助吐出引导件440的结构向与流动转换吐出口414所形成的平面垂直的方向流动。通过第三风扇420流动的空气可以借助吐出流路442
的形状和吐出引导叶片448的结构被远距离排出。
147.参照图4至图5,配置在外壳201上侧的吐出盖300包括:外周面302,配置于外壳201的上侧,形成圆柱形状的轮廓;引导底座312,配置于外周面302内侧;以及复数个吐出格栅304,从引导底座312向外周面302辐射状延伸。在引导底座312的上侧配置有支撑件314,其可旋转地配置于引导底座312,支撑流动转换装置400的位置。支撑件314可旋转地配置于引导底座312的上侧,支撑流动转换装置400的位置。
148.参照图3,支撑件314包括第一板316,其与后述的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板510相对,并且形成朝第一移动件500的相反方向凸起的曲面。第一板316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板510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第一板316以与第二板510相同的曲率中心为基准形成为圆弧状。
149.引导底座312具有圆盘形状,在其外周配置有吐出格栅304。支撑件314可以可旋转地配置于引导底座312。
150.在支撑件314的内侧形成有供第一移动齿轮340和第一齿轮马达342配置的空间315。
151.参照图3,支撑件314包括:第一板316,形成朝配置有引导底座312的方向凸起的曲面;一对第一侧壁322a、322b,垂直配置于第一板316的两侧;上部盖326,在第一板316的上端弯折而形成水平的平面,并且覆盖第一齿轮马达342;以及外周盖328,覆盖第一板316和第一侧壁322a、322b的外周。
152.参照图4至图5,在一对第一侧壁322a、322b与第一板316之间形成有一对沟槽324a、324b,供后述的第一移动件500的一对侧边引导件520a、520b插入。一对沟槽324a、324b形成在第一板316的两侧方向上。
153.第一板316朝配置有引导底座312的方向形成凸起的曲面。在第一板316形成有第一齿轮孔318,以使配置于空间315的第一移动齿轮340的一部分暴露。在第一板316形成有第一电线孔320,供从送风装置200连接到流动转换装置400的电线穿过。
154.参照图4至图5,支撑件314包括复数个滚子330、332、334,其在第一移动件500移动时,引导第一移动件500自然地移动。支撑件314包括:第一滚子330,与第一移动件500的侧边引导件520a、520b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滚子332,与侧边引导件520a、520b的下表面接触;以及第三滚子334,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板510接触。
155.第一滚子330、第二滚子332以及第三滚子334分别与第一移动件500接触,并且配置为在第一移动件500移动时旋转。第一滚子330、第二滚子332以及第三滚子334可以保持第二板510向第一板316上侧隔开的间隔。
156.参照图3,支撑件314可转动地配置于引导底座312。支撑件314可以可旋转地配置于引导底座312的中心。支撑件314可以以引导底座312的中心为基准旋转,变更流动转换装置400朝着的方向。
157.在支撑件314的一侧的外周面配置有齿条350。齿条350沿圆周方向配置于外周盖328。
158.在吐出格栅304的一侧可以配置有与齿条350啮合旋转的小齿轮352和使小齿轮352工作的支撑件马达354。小齿轮352和支撑件马达354可以配置在配置有复数个吐出格栅304的区域中的一部分。
159.支撑件马达354可以使流动转换装置400在图11的第三位置p3或图12的第二位置
p2工作。即,通过支撑件马达354的工作,可以使流动转换装置400朝着的方向在圆周方向上旋转。
160.参照图6,第一移动件500包括:第二板510,以与移动引导件310的第一板316相同的曲率中心c为基准形成为圆弧状;以及第一移动件盖530,配置于第二板510上侧,与第二板510结合而在其内侧形成容纳第二移动件600的第一空间532。
161.参照图6至图8,第一移动件500包括一对侧边引导件520a、520b,从第二板510向两侧延伸,引导第一移动件500的移动。一对侧边引导件520a、520b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板510两侧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一对侧边引导件520a、520b可以具有以与第二板510所形成的曲面相同的曲率中心c为基准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
162.一对侧边引导件520a、520b配置在形成于支撑件314的一对沟槽324a、324b。侧边引导件520a、520b与支撑件314的第一滚子330以及第二滚子332接触。一对侧边引导件520a、520b可以引导第一移动件500沿着第一板316移动。
163.参照图7至图8,在各个侧边引导件520a、520b的端部配置有朝垂直方向凸出的第一肋522。第一肋522分别向外表面510a朝着的方向和内表面510b朝着的方向凸出。第一肋522使第一滚子330和第二滚子332分别与侧边引导件520a、520b保持接触。
164.第二板510包括与第一板316相对的外表面510a和作为外表面510a的相反面的内表面510b。在外表面510a形成有第一齿轮导轨514,其在形成曲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一移动齿轮340啮合。参照图7,第一齿轮导轨514可以在第二板510的中央沿着形成曲面的部分延伸。
165.参照图8,在内表面510b形成有第二齿轮导轨516,其在形成曲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二移动齿轮630啮合。第二齿轮导轨516可以配置为从内表面510b的中心偏向一侧方向。
166.在外表面510a形成有供电线穿过的第二电线孔512。第二电线孔512沿外表面510a形成的长度可以考虑第一移动件500沿第一板316移动的范围来形成。
167.第二电线孔512形成的长度可以考虑第一电线孔320在第一板316形成的长度320l和第一移动件500的移动范围来形成。即使第一移动件500沿着第一板316移动而变更配置,第二电线孔512也可以与第一电线孔320重叠至少一部分。
168.第二电线孔512从第二板510的中心向与配置第二齿轮导轨51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偏向配置。
169.参照图6,第一移动件盖530包括:上板534,覆盖第一空间532的上侧,在其一侧形成有供第二移动件600贯通的第二移动件孔536;第一端部壁538,从上板534的端部垂直弯折向下侧延伸,并且与第二板510连接;以及一对第二侧壁540,覆盖第一空间532的两侧面。
170.在上板534形成有供第二移动件600移动的第二移动件孔536。第二移动件孔536配置为与上板534和第二板510相连接的部分相邻。在上板534配置有第一滚子542,其与第二移动件600接触并支撑第二移动件600的移动。
171.第一移动件盖530与第二板510相结合而形成在内部容纳第二移动件600的第一空间532。
172.第一移动件500包括第二滚子544和支撑第二移动件600的移动的第一滚子542。第一滚子542配置为与后述的第二移动件600的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接触。第一滚子542
配置于上板534的上侧,与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接触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第一空间532。
173.第二滚子544配置于第二板510,与第二移动件600的第三板610接触。第二滚子544从内表面510b向上侧凸出形成。第二滚子544配置于内表面510b的上端部。
174.参照图9和图10,第二移动件600包括:第三板610,以与第二板510相同的曲率中心c为基准形成为圆弧状;以及周缘壁612,从第三板610向上侧垂直延伸,形成供配置第二移动齿轮630和第二齿轮马达632的空间。第二移动件600包括:第二移动齿轮630,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齿轮导轨516啮合旋转,使第二移动件600移动;以及第二齿轮马达632,旋转第二移动齿轮630。
175.第二移动件600包括一对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其配置于周缘壁612的上端部,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引导第二移动件600的移动。一对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配置为与第一滚子542接触。
176.当第二移动件600沿着第二板510移动时,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与第一滚子542接触,从而限制第二移动件600的左右方向移动。在一对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各自的端部,配置有朝垂直方向凸出的第二肋625。
177.第二肋625从一对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各自的端部向上侧垂直凸出。
178.第二肋625使第一滚子542与侧边引导件520a、520b保持接触。
179.第二移动件600包括流动转换装置紧固部626,其配置于周缘壁612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紧固的复数个螺纹孔。
180.在第二移动件600形成有供配置第二齿轮马达632的第二空间618。在第二空间618配置有第二齿轮马达632和第二移动齿轮630的一部分。
181.在第二移动件600的内侧形成有供配置第二齿轮马达632的第二空间618和供配置连接到流动转换装置400的电线的第三空间620。在第二移动件600的内侧配置有分隔第二空间618和第三空间620的分隔壁622。分隔壁622从第三板610向上侧延伸,分隔第二空间618和第三空间620。
182.第三板610配置成与第二板510相对。第三板610可以以与第二板510相同的曲率中心c为基准形成为圆弧状。第三板610与第二板510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第二移动件600沿着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板510移动。
183.在第三板610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齿轮孔610a,以使配置于第二移动件600的第二移动齿轮630的一部分向外部凸出。第三板610配置于第一滚子542的上侧,并且配置为与第一滚子542接触。
184.周缘壁612包括:第二端部壁616,当第二移动件600容纳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一空间532时,所述第二端部壁616与第一端部壁538相对;以及一对第三侧壁614,分别与第二端部壁616和第三板610垂直配置,并且配置为与第二侧壁540相对。在一对第三侧壁614中的一个第三侧壁614中形成有第三电线孔615,其连通第二移动件600的外侧与第二移动件600内侧的第三空间620。
185.第三电线孔615形成在与第二电线孔512相邻配置的第三侧壁614。形成有第三电线孔615的第三侧壁614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壁540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第二移动件600的第三板610配置为不遮挡形成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二板510的第二电线孔512。第二移动件
600不配置在形成于第二板510的第二电线孔512的上侧。
186.周缘壁612的下侧与第三板610连接,而周缘壁612的上侧呈开口。
187.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配置于周缘壁612的上端部。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配置于一对第三侧壁614的上端部。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可以以与第三板610相同的曲率中心c为基准形成为圆弧状。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分别从一对第三侧壁614的上端部向两侧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
188.第二移动引导件624a、624b配置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一滚子542的下侧,并且配置为与第一移动件500的第一滚子542接触。
189.<工作>
190.根据第一移动件500和第二移动件600的位置,流动转换装置400与送风装置200形成的倾斜角可以发生变化。
191.参照图3,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配置在与吐出盖300平行配置的第一位置p1。参照图12,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配置在与吐出盖300形成的倾斜角形成为最大角度的第二位置p2。参照图11,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配置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范围的第三位置p3。
192.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一位置p1时,风扇260所形成的第一旋转轴c1可以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第三风扇420所形成的第二旋转轴c2彼此平行或形成在相同的轴上。
193.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一位置p1时,流动转换装置400将从送风装置向上侧吐出的空气朝上侧方向吹送。
194.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一板316与第二板510彼此相对的范围可以形成得最大。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二板510与第三板610彼此相对的范围可以形成得最大。
195.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二位置p2时,风扇260所形成的第一旋转轴c1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第三风扇420所形成的第二旋转轴c2形成的倾斜角θ2’可以形成为大致直角。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二位置p2时,吐出盖300所形成的平面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流动转换吐出口414所形成的平面形成的倾斜角θ2可以形成为最大值。
196.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二位置p2时,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将从送风装置200向上侧吐出的空气朝垂直方向吹送。当第一移动件500和第二移动件600的移动形成得最大时,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将从吐出盖300流向上侧的空气转换成垂直的方向并流动。
197.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三位置p3时,吐出盖300所形成的平面与流动转换装置400的流动转换吐出口414所形成的平面形成的倾斜角θ3可以形成为锐角。
198.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三位置p3时,流动转换装置400可以将从送风装置200向上侧吐出的空气向朝上侧倾斜的方向吹送。
199.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一板316与第二板510彼此相对的范围可以形成得最大。当流动转换装置400位于第二位置p1时,第二板510与第三板610彼此相对的范围可以形成得最大。
200.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并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特定的实施例,而是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的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由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进行多样的变形实施,并且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
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