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薄膜封口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4: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食品包装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薄膜封口机。


背景技术:

2.在食品加工完成后,需要将食品装入薄膜包装袋内,然后通过薄膜封口机对薄膜包装袋进行封口处理。薄膜封口机由机架、减速调速传动机构,封口印字机构,输送装置及电器电子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采用电子恒温控制和自动输送装置,能在各种包装流水线上配套使用。
3.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5418270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薄膜封口机,其技术方案的要点在于: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安装有输送部件、封压部件和冷却部件,工作台上设有下料槽,封压部件包括调整机构、下压机构和封口机构,调整机构上安装有下压机构,所述封口机构包括第一加热块和第二加热块,第一加热块与下压机构固定连接,第一加热块和第二加热块之间有间隙,调整机构能够调整第一加热块和第二加热块之间的间隙。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不方便对加工完成后的成品包装袋进行收集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对加工完成后的成品包装袋进行收集,本技术提供一种薄膜封口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薄膜封口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薄膜封口机,包括封口机体和设置在封口机体下方的皮带输送机,所述皮带输送机的进口端设置有进料板,所述封口机体上且位于进料板的上方设置有导向条,所述皮带输送机的出口端设置有成品放置架,所述成品放置架的一侧设置有卸料机构,所述成品放置架的另一侧设置有成品收集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封口机体封口后的成品包装袋由皮带输送机输送到成品放置架上,启动卸料机构,卸料机构将成品放置架上的成品包装袋向靠近成品收集机构的方向推动,成品收集机构即能够对加工完成后的成品进行收集,方便了成品的收集过程。
9.可选的,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和卸料气缸,所述成品放置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卸料气缸固定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卸料气缸的活塞杆与卸料板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卸料气缸,卸料气缸的活塞杆向缸体外移动,从而带动卸料板对成品包装袋进行推动,以方便卸料。
11.可选的,所述卸料板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支板倾斜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卸料气缸带动卸料板移动时,首先第二支板与成品包装袋接触,将包装袋从直立状态推倒,然后第二支板与推倒后的包装袋接触,将包装袋向靠近成品收集机构的方向推动。
13.可选的,所述成品收集机构包括收集架,所述收集架上设置有成品收集板,所述成品收集板与收集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成品收集板处于最高位置,以便于降低成品包装袋的下落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品包装袋受到损伤;当成品包装袋落入到成品收集板时,成品收集板向下移动一段距离,缓冲弹簧压缩一段距离,以方便对下一个成品包装袋进行收集。
15.可选的,所述收集架远离卸料机构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挡杆。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收集架上设置限位挡杆,对下落到成品收集板上的成品包装袋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品包装袋落出至成品收集板的外部。
17.可选的,所述成品放置架上固定设置有收敛槽,所述收敛槽向靠近收集架的方向延伸,所述收敛槽远离成品放置架一端的宽度小于收敛槽靠近成品放置架一端的宽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成品包装袋从成品放置架落出后,收敛槽对成品包装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使成品包装袋落出后正好落入成品收集板上。
19.可选的,所述成品放置架上还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位于卸料机构与皮带输送机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成品放置架上设置缓冲机构,当成品包装袋从皮带输送机上输出后,缓冲机构能够对成品包装袋进行缓冲及支撑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品包装袋发生倾倒。
21.可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两个缓冲条,所述缓冲条的长度方向与皮带输送机的长度方向一致,两个所述缓冲条之间的间隙形成缓冲通道。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成品包装袋从皮带输送机上输出后,在缓冲通道内缓冲,缓冲过程中成品包装袋的速度逐渐下降,当成品包装袋通过缓冲通道后,速度基本降低至零,此时卸料板对成品包装袋进行推动即能够不受成品包装袋自身运动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成品包装袋落点的精准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通过在皮带输送机的出口端设置成品放置架,并在成品放置架的一侧设置有卸料机构、另一侧成品收集机构,以方便对封口完成后的成品包装袋进行收集;
25.2.本技术通过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组成卸料板,卸料气缸带动卸料板移动时,首先第二支板与成品包装袋接触,将包装袋从直立状态推倒,然后第二支板与推倒后的包装袋接触,将包装袋向靠近成品收集机构的方向推动,从而提高成品包装袋落点位置的准确性;
26.3.本技术通过在成品放置架上设置收敛槽,成品包装袋从成品放置架落出后,收敛槽对成品包装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使成品包装袋落出后正好落入成品收集板上。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薄膜封口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成品放置架和卸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成品收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封口机体;11、导向条;2、皮带输送机;21、进料板;22、成品放置架;221、支撑板;222、收敛槽;3、卸料机构;31、卸料板;311、第一支板;312、第二支板;32、卸料气缸;4、成品收集机构;41、收集架;411、限位挡杆;412、底板;413、支柱;42、成品收集板;43、缓冲弹簧;5、缓冲机构;51、缓冲条;52、缓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薄膜封口机,参照图1,包括封口机体1和设置在封口机体1下方的皮带输送机2,皮带输送机2的进口端固定安装有进料板21,封口机体1上且位于进料板21的上方安装有导向条11,工作人员将待封口的包装袋放置在进料板21上,然后将包装带的开口位置顺着导向条11的方向移动到封口机体1上的热封机构,热封机构即能够对包装袋进行封口处理。
33.参照图1、图2,皮带输送机2的出口端安装有成品放置架22,成品放置架22靠近皮带输送机2的一端安装有缓冲机构5,缓冲机构5由两个缓冲条51组成,缓冲条51的长度方向与皮带输送机2的长度方向一致,缓冲条51的一端焊接在成品放置架22上,另一端延伸至皮带输送机2的上方。两个缓冲条51之间的间隙形成缓冲通道52,缓冲通道52的宽度等于成品包装袋的厚度。封口完成后的成品包装袋进入缓冲通道52内,缓冲条51对成品包装袋进行缓冲及支撑作用,一方面避免了成品包装袋发生倾倒,另一方面能够使成品包装袋的速度逐渐下降,当成品包装袋通过缓冲通道52后,速度基本降低至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品包装袋因速度过大直接落到地面上。
34.参照图2,成品放置架22的一侧安装有卸料机构3,卸料机构3包括卸料板31和卸料气缸32,成品放置架22上焊接有支撑板221,卸料气缸32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支撑板221上,卸料气缸32的活塞杆与卸料板31固定连接。打开卸料气缸32并使卸料气缸32的活塞杆向缸体外移动,即能够带动卸料板31对成品包装袋进行推动,以方便卸料。
35.参照图2,卸料板31由第一支板311和第二支板312组成,第一支板311呈竖直状态焊接在卸料气缸32上,第二支板312倾斜焊接在第一支板311上,且第二支板312向远离卸料气缸32的方向延伸。在卸料气缸32带动卸料板31移动时,首先第二支板312与成品包装袋接触,将包装袋从直立状态推倒至水平状态,然后第二支板312与推倒后的包装袋接触,将包装袋向靠近成品放置架22外推动。
36.参照图2、图3,成品放置架22的底部设有成品收集机构4,成品收集机构4位于成品放置架22远离卸料机构3一侧的下方。成品收集机构4包括收集架41、成品收集板42和缓冲弹簧43,收集架41包括底板412和焊接在底板412四角的支撑柱,成品收集板42沿竖直方向滑移设置在四根支撑柱之间,缓冲弹簧43连接在成品收集板42与底板412之间。收集架41远离卸料机构3的一侧焊接有两根限位挡杆411,对下落到成品收集板42上的成品包装袋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品包装袋落出至成品收集板42的外部。
37.参照图2,成品放置架22上靠近成品收集机构4的一侧焊接有收敛槽222,收敛槽222向靠近收集架41的方向收敛延伸。成品包装袋从成品放置架22落出后,收敛槽222对成品包装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使成品包装袋落出后正好落入成品收集板42上。初始
状态下,成品收集板42处于最高位置,以便于降低成品包装袋的下落距离,从而降低成品包装袋落下时受到的冲击力;当成品包装袋落入到成品收集板42时,成品收集板42向下移动一段距离,缓冲弹簧43压缩一段距离,以方便对下一个成品包装袋进行收集。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薄膜封口机的工作过程为:经过封口机体1封口后的成品包装袋由皮带输送机2输送到成品放置架22上,启动卸料机构3,卸料机构3将成品放置架22上的成品包装袋向靠近成品收集机构4的方向推动,成品收集机构4即能够对加工完成后的成品进行收集,方便了成品的收集过程。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