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0: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解电容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电解电容使用量极大,成型加工设备主要通过硬件接触对电解电容的引出脚进行电测试实现电容的极性识别,一般使用单工位单刀具进行成型加工,光点感应主要用于成型后的极性对错筛选使用。设备使用过程中在不同的电容脚距时需要更换对应的测试夹具,设备工位多,调试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提供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解电容的测试繁琐,效率低下以及工位多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4.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包括:
5.第一气缸驱动机构,第一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一下刀片的末端,第一下刀片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的引出脚;
6.第二气缸驱动机构,第二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二下刀片的末端,第二下刀片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的引出脚;
7.第一下刀片的前端和第二下刀片的前端彼此相对设置;
8.进一步的,包括第三气缸驱动机构,第三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二上刀片)的末端;
9.第二上刀片设置于第二下刀片上方,第二上刀片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的引出脚的根部。
10.进一步的,第四气缸驱动机构,第四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一上刀片的末端;第一上刀片设置于第一下刀片上方;第一上刀片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的引出脚的根部;
11.第一上刀片的前端和第二上刀片的前端彼此相对设置。
12.进一步的,包括第一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设有供第一上刀片和第一下刀片穿过的穿孔。
13.进一步的,包括第二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设有供第二上刀片和第二下刀片穿过的穿孔。
14.进一步的,第二上刀片为壳体结构,第二上刀片的中部和末端均包括上板、前侧板和后侧板,第二上刀片的上板向第二方向延伸形成第二上刀片的前端;
15.第二上刀片的前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二下刀片的前侧面;
16.第二上刀片的后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二下刀片的后侧面。
17.进一步的,第一上刀片为壳体结构,第一上刀片的中部和末端均包括上板、前侧板和后侧板,第一上刀片的上板向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上刀片的前端;
18.第一上刀片的前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一下刀片的前侧面;
19.第一上刀片的后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一下刀片的后侧面。
20.进一步的,第一上刀片的厚度比第一下刀片的厚度薄。
21.进一步的,第二上刀片的厚度比第二下刀片的厚度薄。
22.进一步的,第一上刀片固定在一第一上刀座的下表面,第一上刀座与第四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23.第一下刀片固定在一第一下刀座的上表面,第一下刀座与第一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24.第二上刀片固定在一第二上刀座的下表面,第二上刀座与第三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25.第二下刀片固定在一第二下刀座的上表面,第二下刀座与第二气缸驱动机构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通过使用影像识别装置对电解电容的极性方向进行非接触性识别,折弯装置根据不同的极性方向对电解电容的引出脚进行不同方向的折弯,实现电解电容全自识别和成型加工,测试简单,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设备工位。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的电连接模块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为第一极性方向时折弯使用刀片的示意图;
31.其中,
[0032]1‑
影像识别装置;2

电解电容;3

控制装置;
[0033]
54

第一上刀片;51

第一下刀片;53

第二上刀片;52

第二下刀片;
[0034]
61

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2

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3

第三气缸驱动机构;64

第四气缸驱动机构;
[0035]
71

第一下刀座;72

第二下刀座;73

第二上刀座;74

第一上刀座;
[0036]
81

第一限位机构;82

第一限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
以相互组合。
[003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0]
参见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成型装置,包括:
[0041]
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一下刀片(51)的末端,第一下刀片(51)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
[0042]
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二下刀片(52)的末端,第二下刀片(52)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
[0043]
第一下刀片(51)的前端和第二下刀片(52)的前端彼此相对设置;
[0044]
影像识别装置(1),输出信号至控制装置(3);
[0045]
控制装置(3),电性连接影像识别装置(1)、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和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控制装置(3)驱动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和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工作。
[0046]
影像识别装置(1),工作时与电解电容(2)相对设置,获取电解电容(2)的图片,识别电解电容(2)的极性方向;
[0047]
极性方向包括第一极性方向和与第一极性方向相反的第二极性方向;
[0048]
控制装置(3)根据电解电容的极性方向驱动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或者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工作,第一极性方向时驱动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工作,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推动第一下刀片(51)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下刀片(51)的前端对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向第一方向进行折弯。第二极性方向时控制装置(3)驱动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工作,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推动第二下刀片(52)向第二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下刀片(52)的前端对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向第二方向进行折弯。
[0049]
具体的,影像识别装置(1)是光电识别相机。
[0050]
具体的,影像识别装置(1)通过探测电解电容外部的极性标识例如颜色的不同或者是否存在极性标识线来判断电解电容的极性方向,从而实现电解电容的正反方向成型加工,无需通过硬件接触测试即可获得极性方向识别。
[0051]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气缸驱动机构(63),电性连接控制装置(3),第三气缸驱动机构(63)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二上刀片(53)的末端;
[0052]
第二上刀片(53)设置于第二下刀片(52)上方,第二上刀片(53)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的根部。
[0053]
具体的,第一极性方向时控制装置(3)驱动第三气缸驱动机构(63)工作,第三气缸驱动机构(63)推动第二上刀片(53)向第二方向移动到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的根部,在第一下刀片(51)的前端对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向第一方向进行折弯时,第二上刀片(53)的前端抵住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的根部。
[0054]
进一步的,第四气缸驱动机构(64),电性连接控制装置(3),第四气缸驱动机构(64)的推动杆上固定连接一第一上刀片(54)的末端;第一上刀片(54)设置于第一下刀片(51)上方;第一上刀片(54)的前端指向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的根部;
[0055]
第一上刀片(54)的前端和第二上刀片(53)的前端彼此相对设置。
[0056]
具体的,第二极性方向时控制装置(3)驱动第四气缸驱动机构(64)工作,第四气缸驱动机构(64)推动第一上刀片(54)向第一方向移动到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的根部,在第
二下刀片(52)的前端对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向第二方向进行折弯时,第一上刀片(54)的前端抵住电解电容(2)的引出脚的根部。
[0057]
具体的,第一上刀片(54)或第二上刀片(53)主要目标在于在第一上刀片(54)或第一下刀片(51)对电解电容的引出脚进行折弯时抵住引出脚的根部,避免引出脚根部的损坏,保持引出脚根部不被弯折。
[0058]
具体的,第一上刀片(54)、第一下刀片(51)、第二上刀片(53)、第二下刀片(52)四个刀具实现电解电容正反方向的卧式成型加工,实现一个工位达到双工位的目的,减少工位数目。
[0059]
进一步的,还包括:
[0060]
第一限位机构(81),设有供第一上刀片(54)和第一下刀片(51)穿过的穿孔,以对第一上刀片(54)和第一下刀片(51)进行限位;
[0061]
第二限位机构(82),设有供第二上刀片(53)和第二下刀片(52)穿过的穿孔,以对第二上刀片(53)和第二下刀片(52)进行限位。
[0062]
具体的,如果不设置第一限位机构(81)和第二限位机构(82),第一上刀片(54)、第一下刀片(51)、第二上刀片(53)、第二下刀片(52)只有末端固定,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因为末端的松动导致前端容易颤抖和偏离位置,影响电解电容的弯折质量。因此设置第一限位机构(81)和第二限位机构(82)对第一上刀片(54)、第一下刀片(51)、第二上刀片(53)、第二下刀片(52)进一步限位,避免偏离。
[0063]
具体的,第一限位机构(81)和第二限位机构(82)均为体型结构,例如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其上的穿孔形成收纳腔体,或者第一限位机构(81)和第二限位机构(82)为壳体结构,内置收纳腔体。在极性识别成型装置停止工作时,第一上刀片(54)、第一下刀片(51)、第二上刀片(53)、第二下刀片(52)的前端被保持在收纳腔体内,起到保护作用。
[0064]
进一步的,第二上刀片(53)为壳体结构,第二上刀片(53)的中部和末端均包括上板、前侧板和后侧板,第二上刀片(53)的上板向第二方向延伸形成第二上刀片(53)的前端;
[0065]
第二上刀片(53)的前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二下刀片(52)的前侧面;
[0066]
第二上刀片(53)的后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二下刀片(52)的后侧面。
[0067]
进一步的,第一上刀片(54)为壳体结构,第一上刀片(54)的中部和末端均包括上板、前侧板和后侧板,第一上刀片(54)的上板向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上刀片(54)的前端;
[0068]
第一上刀片(54)的前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一下刀片(51)的前侧面;
[0069]
第一上刀片(54)的后侧板至少部分覆盖第一下刀片(51)的后侧面。
[0070]
具体的,第一上刀片(54)和第二上刀片(53)的前侧板、后侧板和上板一体成型设置;
[0071]
第一上刀片(54)和第二上刀片(53)的中部和末端设置前侧板、后侧板覆盖第一下刀片(51)和第二下刀片(52)的侧面,第一上刀片(54)与第一下刀片(51)、第二上刀片(53)与第二下刀片(52)彼此相互牵制,进一步使得其中一个刀片在使用移动过程中,避免另一个刀片左右偏移。
[0072]
具体的,上板的延伸形成前端,保证第一上刀片(54)或者第二上刀片(53)的前端只由上板部分,避免影响第二下刀片(52)在折弯过程中被第一上刀片(54)的前端阻挡,以及避免影响第一下刀片(51)在折弯过程中被第二上刀片(53)的前端阻挡,影响折弯成型。
[0073]
进一步的,第一上刀片(54)的厚度比第一下刀片(51)的厚度薄;
[0074]
第二上刀片(53)的厚度比第二下刀片(52)的厚度薄。
[0075]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第一上刀片(54)固定在一第一上刀座(74)的下表面,第一上刀座(74)与第四气缸驱动机构(64)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0076]
第一下刀片(51)固定在一第一下刀座(71)的上表面,第一下刀座(71)与第一气缸驱动机构(61)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0077]
第二上刀片(53)固定在一第二上刀座(73)的下表面,第二上刀座(73)与第三气缸驱动机构(63)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0078]
第二下刀片(52)固定在一第二下刀座(72)的上表面,第二下刀座(72)与第二气缸驱动机构(62)的推动杆固定连接。
[0079]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