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8-31 09:05: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转向装置中,具备:转向轴,其与方向盘连结并沿轴向延伸;和转向柱,其支承于转向轴的外周侧。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形、驾驶姿势等改变方向盘的高度的倾斜式转向装置。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24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然而,当车辆发生碰撞而驾驶员碰到方向盘发生二次碰撞时,由于支承转向柱的柱支架向车身的前方侧移动,因此,需要预先空出柱支架的前方侧的空间部。因此,难以在柱支架的前方侧的空间部配置部件。
8.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少二次碰撞时的柱支架的移动量的转向装置。
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0.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与方向盘连结并沿轴向延伸;上柱,其为筒状,配置在所述转向轴的径向的外侧;下柱,其为筒状,与所述上柱嵌合并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柱沿轴向相对移动;柱支架,其具有位于所述上柱的侧方的侧板部,且能够在碰撞时相对于车身脱离;支承构件,其设置在所述上柱;以及销,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侧板部和所述支承构件地设置,所述支承构件包括:贯通孔,其供所述销贯穿;长孔,其从所述贯通孔朝向所述方向盘延伸;以及止挡件,其位于所述贯通孔和所述长孔之间,在碰撞时,所述销碰到所述止挡件而使该止挡件变形,从而所述销能够从所述贯通孔向所述长孔移动。
11.在二次碰撞时,若驾驶员碰到方向盘,则经由转向轴的输入轴向上柱传递向前方侧的力。由于在上柱设有支承构件,因此,支承构件相对于销相对地向前方移动。具体地说,在支承构件向前方移动时,止挡件被销损坏,销在支承构件的长孔内相对地移动。然后,在销碰到长孔的缘的端部时,接着,销向前方推压侧板部,因此,柱支架相对于车身脱离。之后,上柱和柱支架朝向前方移动。如此,根据本公开,在二次碰撞时,一边保持由上柱和下柱的相对移动所产生的能量吸收能力,一边使柱支架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销在支承构件的长孔内移动的距离量。因而,二次碰撞后的柱支架的前方侧的空间部变得更大,能够在柱支架的前方侧的空间部配置更多的部件或更大的部件。
12.作为上述的转向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柱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柱形长孔,
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所述柱形长孔。由此,如果将支承构件安装于柱支架,则成为不具有伸缩功能的规格,能够将支承构件从柱支架拆卸而形成伸缩规格。如此,在伸缩规格和不具有伸缩功能的规格中,能够在相同的柱支架应用,能够实现部件共用化。
13.作为上述的转向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承构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柱装卸的方式设于所述上柱。如此,通过相对于上柱装卸支承构件,能够容易地切换伸缩规格和不具有伸缩功能的规格。
14.作为上述的转向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挡件是突起。通过适当地变更突起的高度,能够容易地调整销越过突起而进入长孔时的载荷的大小。
15.作为上述的转向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板部包括沿与所述长孔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长孔,所述销贯穿所述倾斜长孔。由此,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形、驾驶姿势等而改变方向盘的高度。
16.发明的效果
17.根据本公开的转向装置,在二次碰撞时,柱支架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
附图说明
18.图1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19.图2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20.图3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21.图4是图3的iv-iv线处的剖视图。
22.图5是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23.图6是图5的侧视图。
24.图7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25.图8是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是示意地表示二次碰撞前后的销的位置的图。
26.图9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是表示二次碰撞后的状态的图。
27.图10是比较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是表示二次碰撞后的状态的图。
28.图11是比较例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是示意地表示二次碰撞前后的销的位置的图。
29.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二次碰撞中转向装置受到的碰撞载荷和冲程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30.图13是第1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31.图14是图13的侧视图。
32.图15是第2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33.图16是图15的侧视图。
34.图17是第3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35.图18是图17的侧视图。
36.图19是第4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37.图20是图19的侧视图。
38.图21是第5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39.图22是图2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参照附图并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并不被下述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限定。此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所谓的等同范围的要素。并且,下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转向轴3的旋转轴线ax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ax交叉的方向(例如,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此外,将车身前方表示为fr,将车身后方表示为rr,将车身右方表示为rh,将车身左方表示为lh。
41.[实施方式]
[0042]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4是图3的iv-iv线处的剖视图。
[0043]
首先,对转向装置1的基本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具备方向盘2、转向轴3、转向柱4、齿轮箱5、倾斜支架6以及倾斜机构7。另外,倾斜支架6是柱支架的一例。
[0044]
如图1和图2所示,方向盘2与转向轴3的后方端部连结。而且,在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时,转向轴3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转向轴3被施加操作扭矩。
[0045]
在转向轴3的前方端部设有齿轮箱5。在齿轮箱5组装有ecu51和电动马达52。ecu51控制电动马达52的动作。通过ecu51和电动马达52,对转向轴3施加辅助扭矩。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是利用电动马达52辅助驾驶员的操作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0046]
转向轴3具备上轴31和下轴32。上轴31和下轴32是圆筒轴。上轴(输入轴)31和图4所示的下轴(输出轴)32沿轴向延伸且沿着绕旋转轴线ax方向形成为圆筒状。在上轴31的后方端部连结方向盘2。上轴31的前方端部外嵌于下轴32。具体地说,上轴31的前方端部和下轴32的后方端部花键嵌合。由此,上轴31能够相对于下轴32沿轴向滑动。换言之,转向轴3能够伸缩。另外,也将上轴31称为输入轴,将下轴32称为输出轴。
[0047]
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柱4是沿轴向延伸并配置在转向轴3的外周侧的外筒。转向柱4具备上柱41和下柱42。上柱41将上轴(输入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上柱41配置在靠方向盘2的位置(即,车身后方侧)。下柱42相对于上柱41配置在方向盘2的相反侧(即,车身前方侧)。下柱42将下轴(输出轴)32支承为能够旋转。上柱41和下柱42为筒状,能够互相地沿轴向相对地移动。
[0048]
在转向柱4的外周侧设有倾斜支架(柱支架)6。倾斜支架6具备顶板部61、一对侧板部62、63以及纵板64。
[0049]
如图1和图2所示,顶板部61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在顶板部61的右方的端部设有缺口611。缺口611沿着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即,车身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缺口611在车身后方侧的端部具备开口端。在顶板部61的右方的端部设有脱离件613。换言之,脱离件613以覆盖缺口611的方式从上下夹持顶板部61的右方的端部。脱离件613是将两张板材在后端613a弯折而成的板状构件。脱离件613具有圆形的贯通孔615。在脱离件613与顶板部61的右方的端部嵌合的状态下,贯通孔615与缺口611重叠。因而,固定于后述的图7所示的车身100的固定销(未图示)以贯穿贯通孔615和缺口611的状态保持脱离件613。此外,侧板部62从顶板部6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侧板部62位于比缺口611靠左侧的位置。在侧板部62设有倾斜长
孔621。倾斜长孔621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另外,纵板64从顶板部61的前端朝向下方延伸。
[005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顶板部61的左方的端部设有缺口612。缺口612沿着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即,车身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缺口612在车身后方侧的端部具备开口端。在顶板部61的左方的端部设有脱离件614。换言之,脱离件614以覆盖缺口612的方式从上下夹持顶板部61的左方的端部。脱离件614是将两张板材在后端614a弯折而成的板状构件。脱离件614具有圆形的贯通孔616。在脱离件614与顶板部61的左方的端部嵌合的状态下,贯通孔616与缺口612重叠。因而,固定于后述的图7所示的车身100的固定销(未图示)以贯穿贯通孔616和缺口612的状态保持脱离件614。此外,侧板部63从顶板部6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侧板部63位于比缺口612靠右侧的位置。在侧板部63设有倾斜长孔631。倾斜长孔631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综上,转向装置1借助脱离件613、614、顶板部61以及未图示的固定销固定于车身100。如此,倾斜支架(柱支架)6具有位于上柱41的侧方的侧板部62、63。
[0051]
如图1至图4所示,转向装置1具备倾斜机构7。倾斜机构7具备操作杆70、倾斜螺栓(销)71、支承构件8、凸轮74以及腿部410。
[0052]
倾斜螺栓(销)71具备头部711、杆部712以及螺纹部713。杆部712的外周平滑,在螺纹部713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如后述那样,倾斜螺栓(销)71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即,倾斜螺栓71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贯穿侧板部62、63、一对支承构件8、凸轮74、操作杆70、螺母751、推力轴承752以及垫圈753地设置。
[0053]
在实施方式中,支承构件8在上柱4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具体地说,在上柱41的左右两侧朝向下方设置一对腿部410,在腿部410嵌合支承构件8。腿部410从侧方观察时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在腿部410设置沿着轴向延伸的柱形长孔411。柱形长孔411在左右方向上贯通腿部410。支承构件8与腿部410的柱形长孔411嵌合。换言之,支承构件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于腿部410的柱形长孔411。对于支承构件8的构造,后面详细地叙述。
[0054]
操作杆70具备基部701和杆703。基部701为圆筒体,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地设有通孔702。杆703固定于基部701的外周面。在将杆703向下方下推时,基部701旋转。
[0055]
在此,如图4所示,在基部701的通孔702的内周面嵌合有旋转凸轮741。具体地说,在旋转凸轮741的外周形成有齿部,在通孔702的内周面形成有凹凸部。旋转凸轮741的齿部与通孔702的凹凸部啮合。因而,基部701和旋转凸轮741成为一体地旋转。此外,由于固定凸轮742不旋转,因此,旋转凸轮741和固定凸轮742能够相对旋转。而且,倾斜螺栓(销)71的杆部712贯穿倾斜支架6的侧板部62的倾斜长孔621、支承构件8、侧板部63的倾斜长孔631、固定凸轮742、旋转凸轮741、推力轴承752以及垫圈753。此外,通过设于杆部712的顶端部的螺纹部713与螺母751啮合,从而使螺纹部713与螺母751紧固。由此,在使操作杆70朝向下方旋转而改变转向柱4相对于倾斜支架6的上下位置时,使倾斜螺栓(销)71在侧板部62的倾斜长孔621和侧板部63的倾斜长孔631的内侧上下移动。然后,在成为适当的高度位置之后使操作杆70朝向上方旋转,于是旋转凸轮741相对于固定凸轮742旋转,从而转向柱4相对于倾斜支架6的上下位置被固定。
[0056]
接着,对支承构件8的构造进行说明。图5是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0057]
如图5至图7所示,支承构件8为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支架。另外,图5和图6所示
的支承构件8配置在车身的左侧,但配置在车身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也具有相同构造。
[0058]
支承构件8具备前方侧的第1部位81、后方侧的第2部位82以及设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贯通孔83。第1部位81为实心构件,左侧的侧面811为平坦。此外,第1部位81的上表面812和下表面814也为平坦。前端面813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第2部位82为框状构件,具有左右贯通的长孔821。第2部位82的上表面822和下表面824为平坦。后端面823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此外,长孔821的缘具备上表面825、下表面827以及后端面826。上表面825和下表面827为平坦。后端面826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即,上表面822和上表面825平行地延伸,下表面824和下表面827平行地延伸。此外,后端面823和后端面826为同心圆的圆弧。贯通孔83为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支承构件8的圆形的贯通孔。具体地说,贯通孔83的内周面831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倾斜螺栓71的杆部712贯穿于贯通孔83。贯通孔83与长孔821连通。换言之,长孔821从贯通孔83朝向后方、即朝向方向盘2延伸。在贯通孔83和长孔821之间配置有突起832、833。突起832设置在内周面831和上表面825的交界部,向下方突出。突起832具备下表面832a和侧面832b。突起833设置在内周面831和下表面827的交界部,向上方突出。突起833具备上表面833a和侧面833b。侧面832b与上表面825正交,侧面833b与下表面827正交。因而,从贯通孔83向长孔821输入朝向后方的载荷的情况下,突起832和突起833容易向长孔821侧倾倒。此外,突起部834、835是用于确定将支承构件8插入于上柱41的柱形长孔411时的方向的构件。另外,突起832和突起833相对地配置。突起832和突起833是将倾斜螺栓71保持在贯通孔83的止挡件。另外,上述的倾斜支架6的侧板部62、63包括沿与支承构件8的长孔82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长孔621、631。
[0059]
接着,对车辆发生二次碰撞时的转向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是示意地表示二次碰撞前后的销的位置的图。图9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是表示二次碰撞后的状态的图。图10是比较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是表示二次碰撞后的状态的图。图11是比较例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是示意地表示二次碰撞前后的销的位置的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二次碰撞中转向装置受到的碰撞载荷和冲程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60]
首先,参照图8,说明各部位的尺寸。将倾斜螺栓(销)71的杆部712的直径设为d1,将贯通孔83的内径设为d2,将突起832的下表面832a和突起833的上表面833a之间的分开距离设为d3,将上表面825和下表面827之间的分开距离设为d4。直径d1小于内径d2。分开距离d3小于直径d1。分开距离d4大于直径d1。
[0061]
首先,如图7所示,在通常时,转向装置1借助脱离件613、614、顶板部61以及未图示的固定销固定于车身100。此外,如图8的两点划线的第1位置p1所示那样,在支承构件8的贯通孔83贯穿地设有倾斜螺栓(销)71。
[0062]
接着,若车辆在一次碰撞之后发生二次碰撞,则由驾驶员对方向盘2输入朝向前方(轴向的前侧)的力f。于是,如图9所示,转向轴3和转向柱4相对于倾斜螺栓(销)71、倾斜支架6以及齿轮箱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如图8所示,支承构件8相对于倾斜螺栓(销)71向前方移动。也就是说,倾斜螺栓(销)71在二次碰撞的初始阶段不改变轴向上的位置,而支承构件8向前方移动。由于支承构件8固定于转向柱4,因此,转向轴3和转向柱4相对于倾斜螺栓(销)71向前方移动。在图8中,对于倾斜螺栓(销)71,用两点划线表示通常时的第1位置p1,用实线表示二次碰撞的初始阶段的第2位置p2。如此,在二次碰撞后,倾斜螺栓(销)71使
突起832、833损坏,在长孔821内相对地沿着轴向朝方向盘2移动。然后,在第2位置p2处,倾斜螺栓(销)71抵靠于长孔821的缘的后端面826。
[0063]
在倾斜螺栓(销)71抵靠于长孔821的缘的后端面826之后的二次碰撞的后期阶段,倾斜螺栓(销)71碰到倾斜长孔621、631的内周面,倾斜螺栓(销)71向前方推压倾斜支架6。于是,在脱离件613、614固定于车身100的状态下,顶板部61从脱离件613、614脱离,如图9所示,倾斜支架6向前方移动。在图9中,脱离件613、614的后端613a、614a从缺口611的后端向轴向的前侧移动距离l1。如此,如图9所示,由于二次碰撞,倾斜支架6向轴向的前侧移动距离l1。
[0064]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的图10的转向装置1a中,具备图11所示的支承构件8a。支承构件8a相对于支承构件8的不同点在于,没有长孔821。即,支承构件8a的第2部位82a具备与侧面811齐平的侧面821a。由此,支承构件8a具有隔着贯通孔83呈前后对称的形状。此外,贯通孔83在侧视时为圆形,在倾斜螺栓71贯穿于贯通孔83的状态下,倾斜螺栓71能够与支承构件8a一起移动。
[0065]
因而,如图10所示,若车辆发生二次碰撞而由驾驶员对方向盘2输入朝向前方(轴向的前侧)的力f,则在脱离件613、614固定于车身100的状态下,顶板部61从脱离件613、614脱离。之后,如图10所示,倾斜支架6向前方移动。在图10中,脱离件613、614的后端613a、614a从缺口611的后端向轴向的前侧移动距离l2。如此,在比较例的二次碰撞中,没有相当于实施方式的二次碰撞的初始阶段的阶段,而仅有相当于后期阶段的阶段。因而,在比较例中,发生二次碰撞之后,顶板部61马上从脱离件613、614脱离,倾斜支架6向前方移动。因而,倾斜支架6向轴向的前侧移动距离l2。
[0066]
如以上所述,在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在二次碰撞后,倾斜螺栓(销)71使支承构件8的突起832、833损坏,在长孔821内相对地沿着轴向朝方向盘2移动。因而,若将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相比较,则实施方式中的倾斜支架6的移动距离减小长孔821的轴向距离的量。即,距离l1比距离l2小长孔821的轴向距离的量。
[0067]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形成两个碰撞载荷的峰值。也就是说,在初始阶段a,在驾驶员碰到方向盘2之后,倾斜螺栓(销)71使突起832、833损坏,在长孔821内相对地沿着轴向朝方向盘2移动。因此,在初始阶段a中,碰撞载荷到达第1次峰值载荷。此外,在后期阶段b,倾斜螺栓(销)71向前方推压倾斜支架6,顶板部61从脱离件613、614脱离,倾斜支架6向前方移动。因此,在后期阶段b,碰撞载荷达到第2次峰值载荷。
[0068]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中,由于碰撞载荷从二次碰撞之后急剧上升,因此,比较例的峰值载荷大于实施方式的第1次峰值载荷和第2次峰值载荷。此外,由碰撞载荷的图表和x轴(冲程)包围的部位的面积表示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006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具备:上轴(输入轴)31,其与方向盘2连结并沿轴向延伸;下轴(输出轴)32,其一部分与上轴31嵌合,下轴32能够相对于上轴31沿轴向相对移动;上柱41,其为筒状,配置在上轴31的径向的外侧,将上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下柱42,其为筒状,与上柱41嵌合,能够相对于上柱41沿轴向相对移动;倾斜支架(柱支架)6,其具有位于上柱41的侧方的侧板部62、63且能够相对于车身100脱离;支承构件8,其设置在上柱41;以及倾斜螺栓71,其沿着径向延伸并贯穿侧板部62、63和支承构件8地设置。支承构
件8包括:贯通孔83,其供倾斜螺栓71贯穿;长孔821,其从贯通孔83朝向方向盘2延伸;以及突起(止挡件)832、833,其位于贯通孔83和长孔821之间并支承倾斜螺栓71。
[0070]
在二次碰撞时,若驾驶员碰到方向盘2,则经由上轴(输入轴)31向上柱41传递向前方侧的力。由于在上柱41设有支承构件8,因此,支承构件8相对于倾斜螺栓71相对地向前方移动。具体地说,在支承构件8向前方移动时,突起(止挡件)832、833被倾斜螺栓71损坏,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的长孔821内相对地移动。然后,在倾斜螺栓71碰到长孔821的缘的后端面826时,接着,由于倾斜螺栓71向前方推压侧板部62、63,因此,倾斜支架(柱支架)6相对于车身脱离。之后,上柱41和柱支架朝向前方移动。如此,根据本公开,在二次碰撞时,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的长孔821内移动的距离量。因而,二次碰撞后的倾斜支架(柱支架)6的前方侧的空间部变得更大,能够在倾斜支架(柱支架)6的前方侧的空间部配置更多的部件或更大的部件。另外,支承构件8具有隔着前后方向的中央而前后非对称的形状。安装在上柱41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在注意长孔821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安装在上柱41的左侧。
[0071]
上柱41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柱形长孔411,支承构件8配置于柱形长孔411。由此,如果将支承构件8安装于柱形长孔411,则成为不具有伸缩功能的规格,能够将支承构件8从柱形长孔411拆卸而形成伸缩规格。如此,在伸缩规格和不具有伸缩功能的规格中,能够在相同的上柱41应用,能够实现上柱41的部件共用化。
[0072]
支承构件8以能够相对于上柱41装卸的方式设于该上柱41。如此,通过相对于上柱41装卸支承构件8,能够容易地切换伸缩规格和不具有伸缩功能的规格。
[0073]
通过适当地变更突起(止挡件)832、833的高度,能够容易地调整倾斜螺栓71越过突起832、833而进入长孔821时的载荷的大小。
[0074]
侧板部62、63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倾斜长孔621、631,倾斜螺栓71贯穿倾斜长孔621、631。由此,也能够应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形、驾驶姿势等而改变方向盘2的高度的倾斜式转向装置。
[0075]
[第1变形例]
[0076]
接着,对第1变形例的支承构件进行说明。图13是第1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侧视图。
[0077]
如图13和图14所示,支承构件8b为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支架。另外,支承构件8b配置在车身的左侧,但配置在车身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b也具有相同构造。
[0078]
支承构件8b具备前方侧的第1部位81b、后方侧的第2部位82以及设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贯通孔83b。第1部位81b为框状构件,具有左右贯通的贯通孔811b。第1部位81b的上表面812和下表面814为平坦。前端面813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此外,贯通孔811b的缘具备上表面815b、下表面817b以及前端面816b。上表面815b和下表面817b为平坦。前端面816b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即,上表面812和上表面815b平行地延伸,下表面814和下表面817b平行地延伸。此外,前端面813和前端面816b为同心圆的圆弧。
[0079]
第2部位82为框状构件,具有左右贯通的长孔821。第2部位82的结构与图5和图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0]
贯通孔83b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支承构件8b。具体地说,贯通孔83b的内周面831b、839b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倾斜螺栓71的杆部712贯穿于贯通孔83b。贯通孔83b与长孔
821连通。换言之,长孔821从贯通孔83b朝向后方、即朝向方向盘2延伸。在贯通孔83b和长孔821之间配置有支承倾斜螺栓71的突起832、833、837b、838b。突起832设置在内周面831和上表面825的交界部,向下方突出。突起833设置在内周面831和下表面827的交界部,向上方突出。突起832和突起833相对地配置。突起832和突起833是将倾斜螺栓71保持在贯通孔83b的止挡件。此外,突起837b、838b具有隔着支承构件8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而与突起832、833对称的形状。突起837b朝向下方突出,突起838b朝向上方突出。
[008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1变形例中,支承构件8b也包括供倾斜螺栓71贯穿的贯通孔83b、长孔821以及突起(止挡件)832、833。因而,在二次碰撞时,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b的长孔821内移动的距离量。此外,支承构件8b具有隔着前后方向的中央而在前后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将支承构件8b上下翻转地安装在上柱41的柱形长孔411。因而,支承构件8b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0082]
[第2变形例]
[0083]
接着,对第2变形例的支承构件进行说明。图15是第2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侧视图。
[0084]
如图15和图16所示,支承构件8c为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支架。另外,支承构件8c配置在车身的左侧,但配置在车身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c也具有相同构造。
[0085]
支承构件8c具备前方侧的第1部位81c、后方侧的第2部位82c以及设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贯通孔83c。第1部位81c为框状构件,具有左右贯通的贯通孔811c。第1部位81c的上表面812和下表面814为平坦。前端面813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此外,贯通孔811c的缘具备上表面815c、下表面817c、前端面816c以及后端面818c。上表面815c和下表面817c为平坦。前端面816c和后端面818c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即,上表面812和上表面815c平行地延伸,下表面814和下表面817c平行地延伸。此外,前端面813和前端面816c为同心圆的圆弧。
[0086]
第2部位82c为框状构件,具有左右贯通的长孔821c。长孔821c的缘具备上表面825、下表面827、后端面826以及前端面828c。前端面828c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
[0087]
贯通孔83c为圆形的贯通孔。即,贯通孔83c的内周面831c为圆形。在贯通孔83c和长孔821c之间设置支承倾斜螺栓71的止挡部(止挡件)832c。贯通孔83c和长孔821c被止挡部832c分隔开。止挡部832c是将倾斜螺栓71保持在贯通孔83c的止挡件。碰撞时倾斜螺栓71碰到止挡部832c而使止挡部832c断裂,从而倾斜螺栓71能够从贯通孔83c向长孔821c移动。
[0088]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2变形例中,支承构件8c也包括供倾斜螺栓71贯穿的贯通孔83c、长孔821c以及止挡部832c。因而,在二次碰撞时,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c的长孔821内移动的距离量。此外,支承构件8c具有隔着前后方向的中央而前后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将支承构件8c上下翻转地安装在上柱41的柱形长孔411。因而,支承构件8c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0089]
[第3变形例]
[0090]
接着,对第3变形例的支承构件进行说明。图17是第3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8是图17的侧视图。
[0091]
如图17和图18所示,支承构件8d为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支架。另外,支承构件8d配置在车身的左侧,但配置在车身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d也具有相同构造。
[0092]
贯通孔83d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支承构件8d。具体地说,贯通孔83d的内周面831d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倾斜螺栓71的杆部712贯穿于贯通孔83d。
[0093]
第2部位82d为框状构件,具有左右贯通的长孔821d。第2部位82d的上表面822d和下表面824d为平坦。后端面823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此外,长孔821d的缘具备上表面825d、下表面827d以及后端面826。上表面825d和下表面827d为平坦。后端面826在从侧方观察时为圆弧状。即,上表面822d和上表面825d平行地延伸,下表面824d和下表面827d平行地延伸。此外,后端面823和后端面826为同心圆的圆弧。
[0094]
贯通孔83d与长孔821d连通。换言之,长孔821d从贯通孔83d朝向后方、即朝向方向盘2延伸。在贯通孔83d和长孔821d之间配置有支承倾斜螺栓71的突起832d、833d。突起832d和突起833d是将倾斜螺栓71保持在贯通孔83d的止挡件。
[009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3变形例中,支承构件8d也包括供倾斜螺栓71贯穿的贯通孔83d、长孔821d以及突起832d、833d。因而,在二次碰撞时,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d的长孔821d内移动的距离量。此外,贯通孔83d配置在支承构件8c的前方侧的端部,因此,长孔821d的距离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相比变得较长。因而,在二次碰撞时,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d的长孔821d内移动的距离变得更长,因此,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进一步减少。
[0096]
[第4变形例]
[0097]
接着,对第4变形例的支承构件进行说明。图19是第4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图20是图19的侧视图。
[0098]
如图19和图20所示,支承构件8e为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支架。另外,支承构件8e配置在车身的左侧,但配置在车身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e也具有相同构造。
[0099]
支承构件8e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仅说明不同的部位。支承构件8e具备前方侧的第1部位81、后方侧的第2部位82e以及设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贯通孔83e。支承构件8e相对于支承构件8的不同点在于,设有凹陷836、837。如图20所示,凹陷836是侧视时具有v字形状且朝向下方凹的凹陷。凹陷837是侧视时具有倒v字形状且朝向上方凹的凹陷。凹陷836、837设置在与突起832、833的前后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010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4变形例中,支承构件8e也包括供倾斜螺栓71贯穿的贯通孔83e、长孔821以及突起832、833。因而,在二次碰撞时,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的长孔821内移动的距离量。此外,支承构件8e具有凹陷836、837,因此,在倾斜螺栓71越过突起832、833时,突起832、833易于挠曲。因而,倾斜螺栓71移动时越过突起832、833的载荷的偏差变小,越过的载荷稳定。因而,倾斜螺栓71相对于支承构件8e的相对移动变得顺畅。
[0101]
[第5变形例]
[0102]
接着,对第5变形例的支承构件进行说明。图21是第5变形例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图22是图21的侧视图。
[0103]
如图21和图22所示,支承构件8f为在轴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支架。另外,支承构件8f配置在车身的左侧,但配置在车身的右侧的支承构件8f也具有相同构造。
[0104]
支承构件8f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仅说明不同的部位。支承构件8f具备前方侧的第1部位81、后方侧的第2部位82f以及设于前后方向的中央
部的贯通孔83f。支承构件8f相对于支承构件8来说,突起832f、833f的形状不同。如图22所示,突起832f是侧视时锐利的三角形状。突起832f朝向下方延伸。突起833f是侧视时锐利的三角形状。突起833f朝向上方延伸。
[010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5变形例中,支承构件8f也包括供倾斜螺栓71贯穿的贯通孔83f、长孔821以及突起832f、833f。因而,在二次碰撞时,倾斜支架(柱支架)6向前方的移动量减少倾斜螺栓71在支承构件8的长孔821内移动的距离量。此外,突起832f、833f是侧视时锐利的三角形状。因此,当倾斜螺栓71移动时,突起832f、833f容易损坏,因此,在倾斜螺栓71移动时难以受到来自突起832f、833f的冲击,倾斜螺栓71相对于支承构件8f的相对移动变得顺畅。
[0106]
附图标记说明
[0107]
1、转向装置;2、方向盘;3、转向轴;31、上轴(输入轴);32、下轴(输出轴);4、转向柱;41、上柱;410、腿部;411、柱形长孔;42、下柱;5、齿轮箱;51、ecu;52、电动马达;6、倾斜支架(柱支架);61、顶板部;611、612、缺口;613、614、脱离件;613a、614a、后端;615、616、贯通孔;62、63、侧板部;621、631、倾斜长孔;64、纵板;7、倾斜机构;70、操作杆;701、基部;702、通孔;703、杆;71、倾斜螺栓(销);711、头部;712、杆部;713、螺纹部;74、凸轮;741、旋转凸轮;742、固定凸轮;751、螺母;752、推力轴承;753、垫圈;8、8a、8b、8c、8d、8e、8f、支承构件;81、81b、81c、第1部位;811、侧面;811b、811c、贯通孔;812、上表面;813、前端面;814、下表面;815b、815c、上表面;816b、816c、前端面;817b、817c、下表面;818c、后端面;82、82a、82c、82d、82e、82f、第2部位;821、821c、821d、长孔;821a、侧面;822、822d、上表面;823、后端面;824、824d、下表面;825、825d、上表面;826、后端面;827、827d、下表面;83、83b、83c、83d、83e、83f、贯通孔;831、831b、831c、831d、内周面;832、832d、832f、833、833d、833f、突起(止挡件);832c、止挡部(止挡件);834、835、突起部;836、837、凹陷;839b、内周面;100、车身。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