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漏液的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2023-04-02 15:45: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漏液的雾化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漏液的雾化器。


背景技术:

2.雾化器通电后可通过雾化芯加热雾化烟油,而且当用户抽吸电子烟时,外界空气进入电子烟内部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流向用户口中。具体地,电子烟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外界空气通过气流通道流向用户口中。
3.目前的雾化器,在仓储和运输途中,储液腔中的液体通过雾化芯和外界空气接触,造成氧化或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影响保质期和使用效能。由于仓储和运输途中,储液腔中的液体因为和雾化芯接触,不能完全密封,在外界温度和气压发生变化时造成储液腔和外部大气压形成压力差,储液腔内液体在压力作用下向外渗(漏)液。
4.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漏液的雾化器,其能够根据内外气压的情况实现张开或堵塞间隙出口,实现自动化防漏液的功能。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防漏液的雾化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气嘴通道、储液腔、软胶密封件、雾化芯、供电及控制装置,所述软胶密封件内具有雾化芯安装腔,所述雾化芯装设于雾化芯安装腔内,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供气接头,所述供气接头连通于气嘴通道下端与雾化芯安装腔之间,所述雾化芯包括有导液元件和雾化元件,所述导液元件采用微孔材料,所述导液元件的上端面设置有堵液骨;
8.所述堵液骨伸入供气接头内,所述堵液骨与供气接头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通气间隙,所述导液元件与雾化芯安装腔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间隙,所述储液腔经第二通气间隙、第一通气间隙实现进气;
9.所述第二通气间隙具有间隙出口,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连通雾化芯安装腔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一体朝向内延伸形成有用于遮盖或打开间隙出口的弹性舌片。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堵液骨高于第二通气间隙。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气间隙具有间隙入口,所述间隙入口高于间隙出口。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堵液骨的上端面一体往上延伸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伸入供气接头内,所述导液元件设置有雾化气体冷却孔,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依次贯穿延伸部、堵液骨以及导液元件的下端面,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分别连通于供气接头和第一通气间隙之间;
13.所述导液元件的底部往上凹设有连通雾化气体冷却孔的雾化元件安装腔,所述雾化元件自下而上装设于雾化元件安装腔内。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液元件可拆式连接有导油盖板。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油盖板的下端面往上凹设有相交的定位槽和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的内顶壁高于定位槽的内顶壁;
16.所述延伸部伸入定位槽内,所述导油盖板的下端面与堵液骨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通气间隙,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依次通过第一通气槽、第三通气间隙、第一通气间隙和第二通气间隙连通储液腔。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液元件的上端面凸设有通气凸块,所述第二通气间隙是通气凸块的外围所对应导液元件的上端面与雾化芯安装腔的内壁面之间且供气接头的下方与通气凸块的外围所对应导液元件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气间隙是堵液骨的外侧凹设的第二通气槽。
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雾化元件包括有杯体、发热元件以及导电元件,所述杯体凹设有空腔,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导电元件与发热元件电连接;
20.所述述发热元件呈弯折卷绕状以裹住设于发热元件内部的雾化储油件,所述发热元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所述发热元件上对应两端的导电连接部之间设置有镂空加热部,所述镂空加热部具有若干间距布置的镂空孔,所述镂空加热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的外部;所述导液元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上。
2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电连接部包裹于雾化储油件的外部,且雾化储油件的左、右两端伸出发热元件的两端,所述导液元件导液至雾化储油件的两端。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弹性舌片的设置,能够根据内外气压的情况实现张开或堵塞间隙出口,当外面气体在负气压作用下需要通过相应通气间隙进入储液腔时,弹性舌片变形张开以让气体进入;当内外气压达到平衡时,弹性舌片恢复原状堵住间隙出口,阻止储液腔内液体继续往外渗,实现自动化防漏液的功能;
23.其次是,通过间隙入口高于间隙出口,确保第一通气间隙处的液体的平面高出第二通气间隙,住空气进入储液腔,更利于止住储液腔内液体继续往外渗,实现自动化防漏液的功能。
2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未显示供电及控制装置);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雾化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雾化芯的另一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未显示供电及控制装置);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未显示供电及控制装置)。
31.附图标识说明:
32.10、壳体
33.11、气嘴通道
ꢀꢀꢀꢀꢀꢀꢀꢀꢀꢀꢀ
12、储液腔
34.20、软胶密封件
35.201、第一通气间隙
ꢀꢀꢀꢀꢀꢀ
2011、间隙入口
36.202、第二通气间隙
ꢀꢀꢀꢀꢀꢀ
2021、间隙出口
37.21、雾化芯安装腔
38.22、供气接头
39.23、通孔
ꢀꢀꢀꢀꢀꢀꢀꢀꢀꢀꢀꢀꢀꢀꢀ
24、弹性舌片
40.30、导液元件
41.31、堵液骨
ꢀꢀꢀꢀꢀꢀꢀꢀꢀꢀꢀꢀꢀ
32、延伸部
42.33、雾化气体冷却孔
ꢀꢀꢀꢀꢀ
34、雾化元件安装腔
43.35、第三通气间隙
ꢀꢀꢀꢀꢀꢀꢀ
36、通气凸块
44.40、雾化元件
45.41、杯体
ꢀꢀꢀꢀꢀꢀꢀꢀꢀꢀꢀꢀꢀꢀꢀ
411、空腔
46.42、发热元件
47.421、导电连接部
ꢀꢀꢀꢀꢀꢀꢀꢀ
422、镂空加热部
48.4221、镂空孔
49.43、导电元件
ꢀꢀꢀꢀꢀꢀꢀꢀꢀꢀꢀ
44、雾化储油件
50.50、导油盖板
51.51、定位槽
ꢀꢀꢀꢀꢀꢀꢀꢀꢀꢀꢀꢀꢀ
52、第一通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52.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53.一种防漏液的雾化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于壳体10内的气嘴通道11、储液腔12、软胶密封件20、雾化芯、供电及控制装置(图中未显示)。
54.所述软胶密封件20内具有雾化芯安装腔21,所述雾化芯装设于雾化芯安装腔21内,所述软胶密封件20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21的上端设置有供气接头22,所述供气接头22连通于气嘴通道11下端与雾化芯安装腔21之间。
55.所述雾化芯包括有导液元件30和雾化元件40,所述导液元件30采用微孔材料,所述导液元件30的上端面设置有堵液骨31,所述堵液骨31伸入供气接头22内。
56.所述堵液骨31与供气接头2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通气间隙201,所述第一通气间隙201具有间隙入口2011。优选地,所述第一通气间隙201是堵液骨31的外侧凹设的第二通气槽。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堵液骨31的上端面一体往上延伸形成有延伸部32,所述延伸部32伸入供气接头22内,所述导液元件30设置有雾化气体冷却孔33,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33依次贯穿延伸部32、堵液骨31以及导液元件30的下端面,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33分别连通于供气接头22和第一通气间隙201之间;
58.所述导液元件30的底部往上凹设有连通雾化气体冷却孔33的雾化元件安装腔34,所述雾化元件40自下而上装设于雾化元件安装腔34内。
59.所述导液元件30与雾化芯安装腔2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间隙202,优选地,所述堵液骨31高于第二通气间隙202。
60.所述储液腔12经第二通气间隙202、第一通气间隙201实现进气;
61.所述第二通气间隙202具有间隙出口20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入口2011高于间隙出口2021,确保高出端始终有液体密封,达到负气压防漏液的最佳效果。
62.所述软胶密封件20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21的上端设置有连通雾化芯安装腔21的通孔23,所述通孔23的内侧壁一体朝向内延伸形成有用于遮盖或打开间隙出口2021的弹性舌片24。优选地,所述弹性舌片24为硅胶舌片。
63.当外面气体在负气压作用下通过第一通气间隙201和第二通气间隙202需要进入储液腔12时,弹性舌片24变形往上张开,外面气体可进入储液腔12内。当内外气压达到平衡时,弹性舌片24恢复原状堵住间隙出口2021,继而阻止储液腔12内液体外溢。
64.所述导液元件30可拆式连接有导油盖板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油盖板50的下端面往上凹设有相交的51和第一通气槽52,所述第一通气槽52的内顶壁高于51的内顶壁;
65.所述延伸部32伸入51内,所述导油盖板50的下端面与堵液骨31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通气间隙35,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33依次通过第一通气槽52、第三通气间隙35、第一通气间隙201和第二通气间隙202连通储液腔12。
66.所述导液元件30的上端面凸设有通气凸块36,所述第二通气间隙202是通气凸块36的外围所对应导液元件30的上端面与雾化芯安装腔21的内壁面之间且供气接头22的下方与通气凸块36的外围所对应导液元件30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67.所述雾化元件40包括有杯体41、发热元件42以及导电元件43,所述杯体41凹设有空腔411,所述发热元件42设置于空腔411内,所述导电元件43与发热元件42电连接;
68.所述述发热元件42呈弯折卷绕状以裹住设于发热元件42内部的雾化储油件44,所述发热元件42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导电连接部421,所述发热元件42上对应两端的导电连接部421之间设置有镂空加热部422,所述镂空加热部422具有若干间距布置的镂空孔4221,所述镂空加热部422包裹于雾化储油件44的外部;所述导液元件30导液至雾化储油件44上。
69.所述导电连接部421包裹于雾化储油件44的外部,且雾化储油件44的左、右两端伸出发热元件42的两端,所述导液元件30导液至雾化储油件44的两端。
70.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弹性舌片的设置,能够根据内外气压的情况实现张开或堵塞间隙出口,当外面气体在负气压作用下需要通过相应通气间隙进入储液腔时,弹性舌片变形张开以让气体进入;当内外气压达到平衡时,弹性舌片恢复原状堵住间隙出口,阻止储液腔内液体继续往外渗,实现自动化防漏液的功能;
71.其次是,通过间隙入口高于间隙出口,确保第一通气间隙处的液体的平面高出第二通气间隙,住空气进入储液腔,更利于止住储液腔内液体继续往外渗,实现自动化防漏液的功能。
7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