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雾化组件以及电子雾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4-02 12:17: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雾化组件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背景技术:

2.气道设置在陶瓷的侧边的为侧入式陶瓷,侧入式陶瓷用于抵接于中心管的内壁的部分用于导油,如申请号为2022109812767的专利,用于与中心管内壁抵接的所述导油凸台上设置有油路区,油路区用于导油,也就是使得陶瓷直接进行线性导油,此时的陶瓷虽然能加快雾化油的传导速度,但雾化油在陶瓷上的传导依旧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针对于气溶胶产生量需求较高,即针对于大功率雾化结构而言,导油凸台依旧存在导油量供应不足而造成糊芯的问题,进而造成雾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导油效率较高,能有效减轻糊芯问题,具有较好的普适性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雾化组件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包括陶瓷本体及发热件,所述陶瓷本体的外侧壁设置有雾化面,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雾化面上,所述雾化面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所述陶瓷本体包括陶瓷吸液内芯及至少一个结构支撑部,所述结构支撑部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相固定,所述雾化面设置在所述陶瓷吸液内芯上;
6.所述结构支撑部上开设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所述过油通道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连通。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吸液内芯开设有储油通道,所述储油通道与所述过油通道连通。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本体包括两个所述结构支撑部,两个所述结构支撑部的所述储油通道均与所述过油通道连通。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结构支撑部相对设置于陶瓷吸液内芯的两侧,所述过油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结构支撑部的储油通道的一端连通。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油通道为开设在所述陶瓷本体上的盲孔结构,所述盲孔结构位于所述结构支撑部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盲孔结构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盲孔结构间隔排列于所述结构支撑部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油通道为开设在所述陶瓷本体上的通孔结构,所述通孔结构位于所述结构支撑部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结构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通孔结构间隔排列
于所述结构支撑部上。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油通道包括均开设在所述陶瓷本体上的盲孔结构和通孔结构,所述盲孔结构和所述通孔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结构支撑部上。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盲孔结构和所述通孔结构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盲孔结构和多个所述通孔结构间隔排列于所述结构支撑部上。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片体和引脚,所述发热片体和所述引脚均设置在所述雾化面处并均与所述陶瓷本体的外侧壁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本体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均设置有雾化面;
18.所述发热片体包括第一发热片、过渡部和第二发热片,所述第一发热片通过所述过渡部与所述第二发热片连接,所述过渡部连接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所述第一发热片和所述第二发热片分别设置在所述陶瓷本体的两个所述雾化面上。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包括第一定位部、连接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的端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发热片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在其一所述雾化面上,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发热片连接,且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于另一所述雾化面上。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嵌置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上,且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渗油孔,以使所述陶瓷吸液内芯内部连通。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片和/或所述第二发热片连接,所述加强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发热片与所述加强件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所述陶瓷吸液内芯上;和/或,所述加强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发热片与所述加强件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所述陶瓷吸液内芯上。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片包括焊接部和波形发热丝部,所述焊接部与所述波形发热丝部连接,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引脚连接,所述加强件用于与所述波形发热丝部的波峰和/或波谷连接,所述加强件还用于在所述波形发热丝部与所述加强件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所述结构支撑部和/或所述陶瓷吸液内芯上。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靠近所述引脚的一端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靠近所述引脚的一端平齐。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脚设置在所述发热片体靠近所述陶瓷吸液内芯的一侧。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本体还包括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凸起连接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的一端和/或结构支撑部的一端。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本体还包括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凸起连接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的一端和/或结构支撑部的一端。
27.一种雾化组件,包括雾化座、中心管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所述雾化座与所述陶瓷吸液内芯和/或所述结构支撑部连接,且所述雾化座与所述中心管连接,所述中心管开设有过油孔,所述结构支撑部设置于所述过油孔处并与所述中心管连接,所述陶瓷吸液内芯的雾化面于所述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过油孔连通。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密封棉体,所述密封棉体的至少部分
分别与所述陶瓷本体的外壁与所述中心管的内壁相连接并位于所述过油孔处,以及所述密封棉体于所述过气通道上开设有雾化镂空区,所述雾化镂空区用于使得所述雾化面与所述过气通道直接连通。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棉体包括端部贴覆棉及瓣状包覆棉,所述端部贴覆棉贴附在所述陶瓷吸液内芯和/或所述结构支撑部的端部上,并且所述端部贴覆棉朝向所述中心管的出气通道设置,所述瓣状包覆棉的一端与所述端部贴覆棉连接,且所述瓣状包覆棉分别与所述结构支撑部的外壁和所述中心管的内壁相连接,以及所述瓣状包覆棉用于遮盖所述过油孔,所述瓣状包覆棉于所述雾化面上开设有所述雾化镂空区。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棉体上还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过油孔相对齐。
31.一种电子雾化设备,包括油杯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油杯开设有油仓,所述油杯与所述结构支撑部连接,且所述过油通道与所述油仓连通,以及所述油杯与所述雾化座连接。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33.本实用新型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使得结构支撑部与陶瓷吸液内芯相固定,雾化面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上,且雾化面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而结构支撑部上开设有过油通道,过油通道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连通,即使得结构支撑部作为实现陶瓷吸液内芯与外部油液连通的结构的同时,使得外部油液直接通过过油通道到达陶瓷吸液内芯,有效地减少了外部油液在结构支撑部上的传导的时间,进而较好地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所示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剖视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9为图8所示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剖视图;
4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2为图10所示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局部视图;
47.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4为图13所述雾化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49.图15为图13所述雾化组件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50.图16为图13所述雾化组件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5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4.本技术提供一种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上述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包括陶瓷本体及发热件,陶瓷本体的外侧壁设置有雾化面,发热件设置在雾化面上,雾化面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陶瓷本体包括陶瓷吸液内芯及至少一个结构支撑部,结构支撑部与陶瓷吸液内芯相固定,雾化面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上,进一步地,结构支撑部上开设有过油通道,过油通道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连通。
55.上述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使得结构支撑部与陶瓷吸液内芯相固定,雾化面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上,且雾化面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而结构支撑部上开设有过油通道,过油通道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连通,即使得结构支撑部作为实现陶瓷吸液内芯与外部油液连通的结构的同时,使得外部油液直接通过过油通道到达陶瓷吸液内芯,有效地减少了外部油液在结构支撑部上的传导的时间,进而较好地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5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设置在雾化面上,且发热件设置于陶瓷吸液内芯侧壁上。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贴设于陶瓷吸液内芯侧壁。
5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以下对本技术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58.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一实施方式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包括陶瓷本体100及发热件200,陶瓷本体100的外侧壁设置有雾化面101,发热件200设置在雾化面101上,雾化面101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陶瓷本体100包括陶瓷吸液内芯110及至少一个结构支撑部120,结构支撑部120与陶瓷吸液内芯110相固定,雾化面101设置在陶瓷吸液
内芯110上,进一步地,结构支撑部120上开设有过油通道102,过油通道102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102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110连通。
59.上述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使得结构支撑部120与陶瓷吸液内芯110相固定,雾化面101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110上,且雾化面101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而结构支撑部120上开设有过油通道102,过油通道102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102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110连通,即使得结构支撑部120作为实现陶瓷吸液内芯110与外部油液连通的结构的同时,使得外部油液直接通过过油通道102到达陶瓷吸液内芯110,有效地减少了外部油液在结构支撑部120上的传导的时间,进而较好地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6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陶瓷吸液内芯110开设有储油通道103,储油通道103与过油通道102连通。可以理解,使得储油通道103与过油通道102连通,即使得进入过油通道102的油液进一步直接通过储油通道103无阻碍地储存于陶瓷吸液内芯110处,使得烟油距离发热件200更近,进而使得陶瓷吸液内芯110的导油距离减短,进油更充分,即减少了油液在陶瓷吸液内芯110处的传导时间,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使得油液能快速地直接从储油通道103处向设置在雾化面101上发热件200处传导,大大地提高了补液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61.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陶瓷本体100包括两个结构支撑部120,两个结构支撑部120的储油通道103均与过油通道102连通,更好地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62.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结构支撑部120相对设置于陶瓷吸液内芯110的两侧,过油通道1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结构支撑部120的储油通道103的一端连通,更好地确保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在不同角度侧放时油液进入储油通道103的顺畅性,进而提高了油液的使用便利性和使用体验感。
63.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油通道102为开设在陶瓷本体100上的盲孔结构10b,盲孔结构10b位于结构支撑部120上。可以理解,当过油通道102为开设在陶瓷本体100上的盲孔结构10b时,盲孔结构10b能在侧卧使用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时盛放部分烟油,进而使得盲孔结构10b在实现了减短烟油的传导路径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了侧卧时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防干烧问题,较好地满足了使用者对于侧卧使用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需求。
64.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盲孔结构10b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盲孔结构10b间隔排列于结构支撑部120上,更好地实现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的提高,且更好地满足了使用者对于侧卧使用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需求。
65.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油通道102为开设在陶瓷本体100上的通孔结构10a,通孔结构10a位于结构支撑部120上。可以理解,当过油通道102为开设在陶瓷本体100上的通孔结构10a时,使得进入过油通道102的油液可直接无阻碍地储存于陶瓷吸液内芯110处,大大地减少了油液在陶瓷吸液内芯110处的传导时间,进而进一步提高
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使得油液能快速地直接从储油通道103处向设置在雾化面101上发热件200处传导,大大地提高了补液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66.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结构10a的数目为多个,多个通孔结构10a间隔排列于结构支撑部120上,进一步更好地实现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的提高。
67.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油通道102包括均开设在陶瓷本体100上的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间隔设置在结构支撑部120上。可以理解,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均可有效地减短烟油的传导路径,可较好地实现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的提高,减轻了糊芯问题,并且盲孔结构10b能在侧卧使用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时盛放部分烟油,而通孔结构10a使得进入过油通道102的油液可直接无阻碍地储存于陶瓷吸液内芯110处,因此,使得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间隔设置配合使用,较好地满足了使用者对于导油效率的需求和使用者对于侧卧使用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需求,此外,还在较好地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的情况下,确保了陶瓷本体100的结构强度。
68.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盲孔结构10b和多个通孔结构10a间隔排列于结构支撑部120上,进一步较好地满足了使用者对于导油效率的需求和使用者对于侧卧使用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需求,且较好地在确保了陶瓷本体100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
69.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6、图7和图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200包括发热片体210和引脚220,发热片体210和引脚220均设置在雾化面101处并均与陶瓷本体100的外侧壁连接,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实现对油液的充分雾化。
70.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陶瓷本体100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均设置有雾化面101。进一步地,发热片体210包括第一发热片211、过渡部212和第二发热片213,第一发热片211通过过渡部212与第二发热片213连接,过渡部212连接于陶瓷吸液内芯110,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分别设置在陶瓷本体的两个雾化面101上。可以理解,使得过渡部212连接于陶瓷吸液内芯110,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分别设置在陶瓷本体100的两个雾化面101上,即使得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对称设置在陶瓷本体100的雾化面101上,其中,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均与陶瓷吸液内芯110和结构支撑部120连接,或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均与陶瓷吸液内芯110连接,进而使得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或通孔结构10a,第一发热片211和第二发热片213不需要预热,实现了对油液的充分雾化。
71.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渡部212包括第一定位部2121、连接部2122和第二定位部2123,第一定位部2121通过连接部2122与第二定位部2123连接,连接部2122连接于陶瓷吸液内芯110的端部,第一定位部2121与第一发热片211连接,且第一定位部2121设置在其一雾化面101上,第二定位部2123与第二发热片213连接,且第二定位部2123设置于另一雾化面101上。可以理解,使得连接部2122连接于陶瓷吸液内芯110的
端部,第一定位部2121与第一发热片211连接,且第一定位部2121设置在其一雾化面101上,第二定位部2123与第二发热片213连接,且第二定位部2123设置于另一雾化面101上,即使得过渡部212分别连接于陶瓷本体100相邻的三个侧面,进而使得过渡部212起到实现发热件在陶瓷本体100上进行定位的作用,提高了发热件200的装配准确性,进而使得发热件200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或通孔结构10a,实现了对油液的充分雾化。
72.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2122嵌置于陶瓷吸液内芯110上,且连接部2122上开设有渗油孔201,以使陶瓷吸液内芯110内部连通,有利于烟油快速充分地浸润而储存于陶瓷本体100的各处,即有利于陶瓷本体100的整体性的快速浸润,减轻了糊芯问题。
73.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件230,加强件230分别与第一发热片211和/或第二发热片213连接,加强件230用于在第一发热片211与加强件230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陶瓷本体100上;和/或,加强件用于在第二发热片213与加强件230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陶瓷吸液内芯110上。可以理解,使得加强件230用于在发热片体210与加强件230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陶瓷本体100上,即使得在陶瓷模内注塑时,加强件230起到定位的作用,提高了发热件200于陶瓷本体100上定位设置的准确性,进而使得发热件200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实现对油液的充分雾化;此外,加强件与过渡部212的第一定位部2121、连接部2122和第二定位部2123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发热件200在陶瓷本体100上的定位准确性,进而使得发热件200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或通孔结构10a,实现了对油液的充分雾化。
74.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热片211包括焊接部2111和波形发热丝部2112,焊接部2111与波形发热丝部2112连接,焊接部2111与引脚220连接,加强件230用于与波形发热丝部2112的波峰和/或波谷连接,加强件230还用于在波形发热丝部2112与加强件230的连接处弯折并插接在结构支撑部120和/或陶瓷吸液内芯110上。可以理解,使得第一发热片211以发热丝的形式实现对油液的雾化加热,电阻稳定,确保了雾化温度的稳定性,但由于发热丝在成型时容易变形,因此,为了确保发热丝的结构稳定性,在本技术中,使得第一发热片211的主要发热部分为波形发热丝部2112,且使得加强件230用于与波形发热丝部2112的波峰和/或波谷连接,有效地加强了波形发热丝部2112的结构强度,进而较好地确保了第一发热片211的结构稳定性。
75.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焊接部2111靠近引脚220的一端与陶瓷吸液内芯110靠近引脚220的一端平齐,起到了实现发热件200定位的作用,提高了发热件200于陶瓷本体100上定位设置的准确性,进而使得发热件200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通孔结构10a,实现对油液的充分雾化;此外,焊接部2111分别与加强件230以及过渡部212的第一定位部2121、连接部2122和第二定位部2123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发热件200在陶瓷本体100上的定位准确性,进而使得发热件200更好地适配盲孔结构10b和/或通孔结构10a,实现了对油液的充分雾化。
76.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引脚220设置在发热片体210靠近陶瓷吸液内芯110的一侧,减少了对模具和中心管的剐蹭,同时起到了实现发热件定位的作用。
7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陶瓷本体100还包括卡接凸起130,
卡接凸起130连接于陶瓷吸液内芯110的一端和/或结构支撑部120的一端,有利于固定陶瓷本体100外层包覆的棉体。
78.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10a。上述的雾化组件10a包括雾化座20、中心管3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雾化座20与陶瓷吸液内芯110和/或结构支撑部120连接,且雾化座20与中心管30连接,中心管30开设有过油孔301,结构支撑部120设置于过油孔301处并与中心管30连接,陶瓷吸液内芯110的雾化面101于中心管30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过油通道102的一端用于与过油孔301连通。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包括陶瓷本体100及发热件200,陶瓷本体100的外侧壁设置有雾化面101,发热件200设置在雾化面101上,雾化面用于与中心管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陶瓷本体100包括陶瓷吸液内芯110及至少一个结构支撑部120,结构支撑部120与陶瓷吸液内芯110相固定,雾化面101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110上,进一步地,结构支撑部120上开设有过油通道102,过油通道102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102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110连通。
79.上述的雾化组件10a,采用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有效地加快了油液的传导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进而较好地提高了雾化组件10a的普适性,且提高了雾化组件10a的使用体验感。
80.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a还包括密封棉体40,密封棉体40的至少部分分别与陶瓷吸液内芯110的外壁与中心管30的内壁相连接并位于过油孔301处,以及密封棉体40于过气通道上开设有雾化镂空区401,雾化镂空区401用于使得雾化面101与过气通道直接连通。可以理解,雾化面101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110上,发热件200设置在雾化面101上,雾化面101用于与中心管30的内壁围成过气通道,实现了陶瓷本体100的侧进气,并且使得密封棉体40的至少部分分别与陶瓷吸液内芯110的外壁与中心管30的内壁相连接并位于过油孔301处,以及密封棉体40于雾化面上开设有雾化镂空区401,雾化镂空区401用于使得雾化面101与过气通道直接连通,即使得密封棉体40成型时成型出雾化镂空区401,雾化镂空区401与过气通道对应设置,使得密封棉体40于雾化面101处不产生覆盖,不仅有利于密封棉体40的装配,并且实现了密封棉体40辅助堵住过油孔301,还实现了雾化面101产生的气溶胶的顺畅输出,进而提高了雾化组件10a的装配效率,且确保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
81.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棉体40包括端部贴覆棉41及瓣状包覆棉42,端部贴覆棉41贴附在陶瓷吸液内芯110和/或结构支撑部120的端部上,并且端部贴覆棉41朝向中心管30的出气通道设置,瓣状包覆棉42的一端与端部贴覆棉41连接,且瓣状包覆棉42分别与结构支撑部120的外壁和中心管30的内壁相连接,以及瓣状包覆棉42用于遮盖过油孔301,瓣状包覆棉42于雾化面101上开设有雾化镂空区401,较好地实现了密封棉体40于陶瓷本体100上的装配稳定性,并且较好地确保了密封棉体40辅助堵住过油孔301的堵住效果,且有效地实现了雾化面101处产生的气溶胶的顺畅输出;此外,使得密封棉体40还用于遮盖过油孔301,即使得密封棉体40对过油孔301处的油液具有缓冲和密封的效果。
82.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棉体40上还开设有通孔402,通孔402与过油孔301相对齐,在实现了对过油孔301处的油液的密封的情况下,减少了对油
液的传导的影响。
8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设备。上述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油杯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油杯开设有油仓,油杯与结构支撑部连接,且过油通道与油仓连通,以及油杯与雾化座连接。
84.上述的电子雾化设备,采用带有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的雾化组件,有效地加快了油液的传导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进而较好地提高了电子雾化设备的普适性,且提高了电子雾化设备的使用体验感。
8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86.本实用新型的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使得结构支撑部120与陶瓷吸液内芯110相固定,雾化面101设置在陶瓷吸液内芯110上,而结构支撑部120上开设有过油通道102,过油通道102的一端用于与外部油液连通,过油通道102的另一端用于与陶瓷吸液内芯110连通,即使得结构支撑部120作为实现陶瓷吸液内芯110与外部油液连通的结构的同时,使得外部油液直接通过过油通道102到达陶瓷吸液内芯110,有效地减少了外部油液在结构支撑部120上的传导的时间,进而较好地提高了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的导油效率,减轻了糊芯问题,使得直入式过油发热雾化件10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8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