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2023-03-20 09:05: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运输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


背景技术:

2.建筑板材是建筑房屋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材料,主要是用来构建天花板,地板和墙壁的构件,建筑板材是压缩成规定形状的一种建筑材料,如果在建筑时用到这种材料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物料成本,因为这种材料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形状比较有规则,搭建起来也比较简单,建筑板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木质类板材,包括木胶合板,竹胶合板等一系列复合类材料;二、钢制板材,分为定制钢和组合钢,两种的使用规模不同,这种钢制类板材在使用后,还可以二次回收利用;三、砌墙材料板材,多用于混凝土施工的时候,可以较好的帮助房体结构塑形。
3.在建筑板材使用过程中,一般通过建筑板材运输车进行运输,从而实现在不同施工区域内的使用。
4.当现有的建筑板材运输车,在使用中,对建筑板材的卸货较为繁琐,需要挨个进行装卸,极大的限制了建筑板材的使用效率。
5.由上可见,现有的建筑板材运输车,卸货较为繁琐,实用性较差,不适宜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述建筑板材运输车包括:
7.底架;以及设在所述底架的一侧的出料组件,用于对建筑板材进行出料;
8.所述出料组件包括:
9.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杆;
10.第二转杆,一侧与所述第一转杆转动连接,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盛料盒,所述盛料盒与底架转动连接;
11.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横杆;以及与所述横杆转动连接的伸缩件;
12.所述伸缩件上远离横杆的一侧与底架转动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对称分布在横杆两侧。
14.进一步的,所述建筑板材运输车还包括:
15.辅助组件,与所述盛料盒连接,用于辅助出料组件进行出料;
16.移动组件,与所述底架连接,用于带动底架进行移动。
17.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组件包括:
18.驱动件,与所述盛料盒连接;
19.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件输出端上的凸轮;
20.设在所述凸轮一侧的转架,所述转架与盛料盒转动连接;
21.所述转架上固定连接有挡料柱。
22.进一步的,所述转架上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上远离转架的一侧与盛料盒连接。
23.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24.万向轮,与所述底架固定连接。
25.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
26.拉杆,设在所述底架一侧。
27.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板材运输车通过设置出料组件,可对建筑板材进行出料,出料更为简单,通过设置辅助组件,可避免建筑板材坠落,通过设置移动组件,可进一步提高运输车的使用范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出料组件、辅助组件和移动组件结合,大大提高了建筑板材出料的便利性,使用更为方便,更加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中出料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中辅助组件和盛料盒连接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中辅助组件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1、底架;2、出料组件;201、第一转杆;202、第二转杆;203、盛料盒;204、横杆;205、液压伸缩杆;3、辅助组件;301、伺服电机;302、凸轮;303、转架;304、挡料柱;305、弹簧挂钩;4、移动组件;401、万向轮;402、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35.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板材运输车,所述建筑板材运输车包括:
36.底架1;以及设在所述底架1的一侧的出料组件2,用于对建筑板材进行出料;
37.所述出料组件2包括:
38.与所述底架1转动连接的第一转杆201;
39.第二转杆202,一侧与所述第一转杆201转动连接,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盛料盒203,所述盛料盒203与底架1转动连接;
40.所述第一转杆201和第二转杆202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横杆204;以及与所述横杆204转动连接的伸缩件;
41.所述伸缩件上远离横杆204的一侧与底架1转动连接。
42.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底架1的大小和形状并不限定,底架1的大小应根据其一侧的出料组件2的大小而决定,底架1的形状并不限定,其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支架状,或是
其他所需形状,设置出料组件2,可对建筑板材进行出料,出料更为简单。
43.在本实施例中,底架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201,第一转杆20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02,第二转杆202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盛料盒203,第二转杆2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204,横杆204上转动连接有伸缩件,其中伸缩件为液压伸缩杆205,也可以为电动伸缩杆,液压伸缩杆205的一侧与底架1转动连接,另一侧转动连接有底架1。
44.在实际使用中,启动液压伸缩杆205,可使得横杆204移动,横杆204移动的同时,带动盛料盒203转动。
4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盛料盒203的转动,可将盛料盒203内的建筑板材倒出,从而实现对建筑板材的出料,盛料盒203内应盛装柱状建筑板材,并将建筑板材整齐码放在盛料盒203内。
4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转杆201和第二转杆20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转杆201和第二转杆202对称分布在横杆204两侧。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杆201和第二转杆202的数量为两组,通过两组第一转杆201和第二转杆202的设置,可大大提高盛料盒203在出料过程中的稳定性。
4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建筑板材运输车还包括:
49.辅助组件3,与所述盛料盒203连接,用于辅助出料组件2进行出料;
50.移动组件4,与所述底架1连接,用于带动底架1进行移动。
5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辅助组件3的设置,可辅助出料组件2进行出料,通过移动组件4的设置,可使得底架1得以在不同区域内移动,并带动盛料盒203及其内部的建筑板材移动,通过设置辅助组件3,可避免建筑板材坠落,通过设置移动组件4,可进一步提高运输车的使用范围,通过将出料组件2、辅助组件3和移动组件4结合,大大提高了建筑板材出料的便利性,使用更为方便,更加适宜推广使用。
5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辅助组件3包括:
53.驱动件,与所述盛料盒203连接;
54.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件输出端上的凸轮302;
55.设在所述凸轮302一侧的转架303,所述转架303与盛料盒203转动连接;
56.所述转架303上固定连接有挡料柱304。
5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盛料盒203的一侧设有驱动件,其中驱动件为伺服电机301,也可以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301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凸轮302,凸轮302的一侧设有转架303,转架303与盛料盒203转动连接,转架303上固定连接有挡料柱304。
58.在实际使用中,启动伺服电机301,可使得凸轮302转动,并带动转架303转动。
59.在本实施例中,当盛料盒203倾斜,挡料柱304会对建筑板材进行阻挡,避免建筑板材从盛料盒203中滑落,当凸轮302挤压转架303,转架303转动,挡料柱304不再阻挡建筑板材,此时建筑板材滑落,完成出料。
6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转架303上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上远离转架303的一侧与盛料盒203连接。
61.在本实施例中,转架303上设有弹性件,其中弹性件为弹簧挂钩305,也可以为橡胶套,弹簧挂钩305的一侧与盛料盒203连接,另一侧与转架303连接,通过弹簧挂钩305的设置,可使得转架303在不与凸轮302挤压时,挡料柱304始终对建筑板材进行阻挡。
6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
63.万向轮401,与所述底架1固定连接。
64.在本实施例中,底架1上固定连接有万向轮401,万向轮401的数量为四组,四组万向轮401对称分布在底架1四周,通过四组万向轮401的设置,可使得底架1得以在不同区域内移动,从而实现对建筑板材的运输。
6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移动组件4还包括:
66.拉杆402,设在所述底架1一侧。
67.在本实施例中,底架1的一侧设有拉杆402,拉动拉杆402,可使得底架1在万向轮401的作用下移动,提高底架1移动的便利性。
68.在实际使用中,当柱状建筑板材整齐码放在盛料盒203内,启动液压伸缩杆205,可使得横杆204移动,横杆204移动的同时,带动盛料盒203转动,当盛料盒203倾斜时,再启动伺服电机301,可使得凸轮302转动,并带动转架303转动,挡料柱304不再阻挡建筑板材,此时建筑板材滑落,完成出料,当伺服电机301带动凸轮302继续转动,凸轮302不再挤压转架303,转架303在弹簧挂钩305的作用下复位,转架303上的挡料柱304对建筑板材进行阻挡,实现对出料的控制。
6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