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长臂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08 10:02: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夹持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长臂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深孔、窄缝、细管等特定狭长范围的区域中进行工件装配时,常采用镊子夹持工件进行操作,但由于镊子的操作距离及夹取方式,使得镊子夹取工件后的操作范围有限,且狭长的工作空间会遮挡视觉,不便于操作人员对工件进行快速夹取。且镊子类的夹具施力不便,且夹持力度不足,在狭长空间中夹取工件时经常会出现工件松动掉落的问题。同时,在面对如操作距离长等工况时,还需在镊子的工作点附近制作槽、孔进行装配,既耽误效率,又影响零件强度。因此,针对传统的镊子类夹具在面对深孔、窄缝、细管等特定狭长区域时不能便捷稳固夹取工件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臂夹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臂夹持装置,能够对深孔、窄缝、细管等特定狭长区域中的工件进行便捷稳固夹持。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长臂夹持装置,包括夹持筒以及同轴滑动设置在夹持筒内部的芯轴,所述夹持筒的一端的两侧通过转轴对称转动设置有连杆夹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齿轮;所述芯轴的驱动端延伸至夹持筒的外侧,所述芯轴的驱动端上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两侧转轴上的齿轮同步啮合。
6.芯轴的一端从夹持筒的一端伸出为施力端,芯轴的另一端从夹持筒的另一端伸出为驱动端,驱动端的两侧分别对应两侧转轴上的齿轮设置有齿条。通过施力端带动芯轴在夹持筒内部同轴滑动,当芯轴的驱动端朝向远离夹持筒的方向伸出时,此时芯轴驱动端两侧的齿条带动两侧转轴上的齿轮同时转动,进而通过两侧的转轴带动两侧的连杆夹头相互远离开启以构成夹持工件的夹持空间。当芯轴的驱动端朝向靠近夹持筒的方向回缩时,此时芯轴驱动端两侧的齿条带动两侧转轴上的齿轮同时转动,进而通过两侧的转轴带动两侧的连杆夹头相互靠近闭合以对夹持空间中的工件的两侧进行夹持。
7.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夹头包括驱动杆、联动杆、夹头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转轴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夹头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夹头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夹头;所述夹头杆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与联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与夹持筒的端部铰接,且联动杆与驱动杆平行设置。
8.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与转轴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啮合齿,两侧的驱动杆的啮合齿之间相互啮合。
9.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筒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螺纹安装有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的内部同轴滑动设置有芯轴。
10.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还包括同轴设置在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转接筒,所述转接筒的一端通过内螺纹与第一筒体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转接筒的另一端通过外螺纹与第二筒体的一端螺纹连接。
11.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筒的内部同轴螺纹安装有定心轴套,所述定心轴套的中心处设置有与芯轴同轴滑动配合的中心定位孔。
12.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芯轴的外侧设置有位于第一筒体内部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第一筒体的内部之间设置有与芯轴同轴的第一弹簧。
13.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供芯轴穿过的通孔。
14.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芯轴的一端穿过端盖上的通孔并延伸至第一筒体的外部,且芯轴延伸至第一筒体的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施力按钮。
15.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芯轴的外侧设置有位于第二筒体内部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与第二筒体的内部之间设置有与芯轴同轴的第二弹簧。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通过针对狭长的操作环境设置长筒状的夹持筒,并通过人工按压夹持筒中的芯轴,进而通过芯轴端部两侧的齿条与夹持筒端部两侧的连杆夹头上的齿轮配合,进而带动两侧的连杆接头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转动,进而通过两侧的连杆夹头实现对狭长环境中工件的便捷稳固夹取,操作更加方便快捷,且能够稳固夹持工件。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两侧的连杆夹头靠近闭合的示意图;
20.图3为齿条与齿轮啮合的示意图;
21.图4为两侧的驱动杆上的啮合齿相互啮合的示意图。
22.其中:1-夹持筒;2-芯轴;3-连杆夹头;4-齿条;5-齿轮;01-第一凸缘;02-第二凸缘;111-第一弹簧;222-第二弹簧;11-第一筒体;12-第二筒体;13-转接筒;14-定心轴套;31-驱动杆;32-联动杆;33-夹头杆;34-啮合齿。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例1:
24.本实施例的一种长臂夹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夹持筒1以及同轴滑动设置在夹持筒1内部的芯轴2,所述夹持筒1的一端的两侧通过转轴对称转动设置有连杆夹头3,所述转轴上设置有齿轮5;所述芯轴2的驱动端延伸至夹持筒1的外侧,所述芯轴2的驱动端上设置有齿条4,所述齿条4与两侧转轴上的齿轮5同步啮合。
25.夹持筒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通过设置夹持筒1构成长臂结构,能够延伸夹持距离。夹持筒1的内部同轴滑动设置有芯轴2,芯轴2的施力端延伸至夹持筒1的一端外侧,芯轴2的驱动端延伸至夹持筒1的另一端外侧。通过施力端带动芯轴2在夹持筒1的内部同轴滑动,进而带动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外侧伸出或带动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内侧回缩。夹持筒1对应芯轴2的驱动端的一端上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两侧关于芯轴2的轴线对称转动设置有
转轴。
26.当芯轴2的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外侧伸出时,芯轴2的驱动端两侧的齿条4带动夹持筒1端部两侧的转轴上的齿轮5同时转动,进而通过两侧转轴的同时转动,带动两侧的连杆夹头3相互远离展开,进而在两侧的连杆夹头3之间构成夹持空间。
27.当芯轴2的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内侧回缩时,芯轴2的驱动端两侧的齿条4带动夹持筒1端部两侧的转轴上的齿轮5同时转动,进而通过两侧转轴的同时转动,带动两侧的连杆夹头3相互靠近闭合,进而将夹持空间中的工件的两侧夹持。
28.实施例2:
29.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杆夹头3包括驱动杆31、联动杆32、夹头杆33,所述驱动杆31的一端与转轴连接,所述驱动杆31的另一端与夹头杆33的一端铰接,所述夹头杆33的另一端设置有夹头;所述夹头杆33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与联动杆32的一端铰接,所述联动杆32的另一端与夹持筒1的端部铰接,且联动杆32与驱动杆31平行设置。
30.两侧的驱动杆31伴随转轴同时转动,分别带动两侧的夹头杆3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转动,实现两侧的夹头杆33端部的接头之间的分离展开或靠近闭合。同时,为了保证两侧的夹头杆33的转动稳定性,在夹头杆33的两端之间的中部位置与夹持筒1端部的安装板之间设置有与驱动杆31平行的联动杆32。在夹头杆33转动时,联动杆32同步转动对夹头杆33提供支撑,使得夹头杆33的转动更加平稳。
31.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杆31与转轴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啮合齿34,两侧的驱动杆31的啮合齿34之间相互啮合,通过相互啮合的啮合齿34,使得两侧的驱动杆31能够同步相向转动或同步相背转动,进而保证了两侧的驱动杆31的转动同步性,避免两侧的驱动杆31之间出现转动行程差,进而保证两侧的驱动杆31能够同步带动两侧的夹头杆33同时件工件的两侧夹持,避免出现一侧的夹头杆33与工件的一侧接触但另一侧的夹头杆33与工件的另一侧尚未接触的情况。
32.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33.实施例3:
34.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夹持筒1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筒体11与第二筒体12,所述第一筒体11的一端螺纹安装有第二筒体12,所述第一筒体11与第二筒体12的内部同轴滑动设置有芯轴2。针对不同的夹持长度,可以在第一筒体11的一端更换安装不同长度的第二筒体12,进而兼容满足不同夹持长度需求。
35.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36.实施例4:
37.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还包括同轴设置在第一筒体11与第二筒体12之间的转接筒13,所述转接筒13的一端通过内螺纹与第一筒体11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转接筒13的另一端通过外螺纹与第二筒体12的一端螺纹连接。
38.转接筒13靠近第一筒体11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孔,第一筒体11的一端对应内螺纹孔设置有外螺纹。转接筒13靠近第二筒体1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第二筒体12的一端对应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通过转接筒13实现第一筒体11与第二筒体12之间的便捷连接,同时在更换第二筒体12时,只需要将第二筒体12从转接筒13的一端旋转拆卸,不会影响导第一
筒体11。
39.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筒13的内部同轴螺纹安装有定心轴套14,所述定心轴套14的中心处设置有与芯轴2同轴滑动配合的中心定位孔。
40.通过定心轴套14的中心定位孔与芯轴2的滑动配合,使得芯轴2在滑动过程中也能够与第一筒体11、第二筒体12保持同轴状态。
41.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42.实施例5:
43.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芯轴2的外侧设置有位于第一筒体11内部的第一凸缘01,所述第一凸缘01与第一筒体1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与芯轴2同轴的第一弹簧111。
44.芯轴2的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外侧伸出时,此时第一凸缘01同步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111。当撤去芯轴2的施力端的按压力时,第一弹簧111回弹,进而顶推第一凸缘01带动芯轴2的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内侧回缩复位。
45.所述芯轴2的外侧设置有位于第二筒体12内部的第二凸缘02,所述第二凸缘02与第二筒体12的内部之间设置有与芯轴2同轴的第二弹簧222。
46.芯轴2的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外侧伸出时,此时第二凸缘02同步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222。当撤去芯轴2的施力端的按压力时,第二弹簧222回弹,进而顶推第二凸缘02带动芯轴2的驱动端朝向夹持筒1的内侧回缩复位。
47.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48.实施例6:
49.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筒体11远离第二筒体12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供芯轴2穿过的通孔。将端盖拆卸后,即可向第一筒体11的内部灌注润滑油,保证芯轴2与第一筒体11之间的顺滑滑动。
50.进一步的,所述芯轴2的一端穿过端盖上的通孔并延伸至第一筒体11的外部,且芯轴2延伸至第一筒体11的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施力按钮,通过按压施力按钮,即可便捷省力的带动芯轴2在第一筒体11内部滑动。
51.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5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