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废气净化的尾气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3-07 08:46: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废气净化的尾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废气净化主要是指针对工业场所产生的工业废气诸如粉尘颗粒物、烟气烟尘、异味气体、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治理的工作,常见的废气净化有工厂烟尘废气净化、车间粉尘废气净化、有机废气净化、废气异味净化、酸碱废气净化、化工废气净化等。
3.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会有大量废气尾气产生,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颗粒和有毒气体,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会使用到尾气处理设备进行净化处理,现有的尾气处理设备在使用时,通常是不具有对尾气进行降温的功能,绝大部分尾气在排放时会携带有大量的热量,如果设备长时间受到高温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部件的使用寿命下降,并且在对尾气净化时,一般对尾气净化的工序较少,使得对尾气处理的效果也较为一般,可能会导致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未被完全去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废气净化的尾气处理设备,具备能够对尾气进行降温和能够有效的对尾气进行净化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尾气处理设备在使用时,通常是不具有对尾气进行降温的功能,绝大部分尾气在排放时会携带有大量的热量,如果设备长时间受到高温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部件的使用寿命下降,并且在对尾气净化时,一般对尾气净化的工序较少,使得对尾气处理的效果也较为一般,可能会导致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未被完全去除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废气净化的尾气处理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左侧连通有进气管,所述箱体的右侧贯穿设置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降温机构,所述箱体内腔的左侧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箱体内腔的顶部焊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板,所述底座顶部的右侧通过螺栓安装有输送泵,所述箱体内腔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罩,所述箱体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除湿器,所述输送泵的进气端连通有导流管,所述箱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器。
6.优选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箱,所述降温箱的底部与箱体焊接,所述降温箱的顶部贯穿设置有半导体制冷器,所述降温箱顶部的左侧贯穿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箱体的左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贯穿至箱体的内腔并连通有喷淋板,所述水泵和半导体制冷器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过滤板的底部与箱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除湿器的左侧与分隔板固定连接,导流管远离输送泵的一端贯穿至箱体的内腔并与进气罩连通,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贯穿至降温箱的内腔,半导体制冷器的输出端贯穿至降温箱的内腔。
7.优选的,所述降温箱的右侧连通有供水管,所述降温箱的正面通过铰链安装有第
一活动门,第一活动门的正面镶嵌安装有第一观察镜。
8.优选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左侧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内腔的左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过滤框和第二过滤框,所述第一过滤框内腔的底部镶嵌安装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框的内腔填充有吸附过滤填充物,所述第二过滤框的内腔填充有氧化铜填充物,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端贯穿箱体并延伸至第二过滤框的内腔,所述加热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过滤框和第二过滤框的右侧均与分隔板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箱体的正面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活动门,第二活动门的正面镶嵌安装有第二观察镜,所述第一过滤板的右侧焊接有把手。
10.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左侧连通有进液阀,所述箱体右侧的底部连通有排液阀。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温度传感器、水泵、第一过滤框、第二过滤框、加热器、氧化铜填充物、吸附过滤填充物、过滤网、降温箱、半导体制冷器和喷淋板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尾气处理设备在使用时,通常是不具有对尾气进行降温的功能,绝大部分尾气在排放时会携带有大量的热量,如果设备长时间受到高温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部件的使用寿命下降,并且在对尾气净化时,一般对尾气净化的工序较少,使得对尾气处理效果较为一般的问题。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降温机构剖视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过滤机构剖视分解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过滤机构剖视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示意图。
18.图中:1底座、2箱体、3第一过滤板、4进气管、5降温机构、6过滤机构、7分隔板、8第二过滤板、9输送泵、10进气罩、11导流管、12除湿器、13温度传感器、14水泵、15第一过滤框、16第二过滤框、17加热器、18氧化铜填充物、19吸附过滤填充物、20过滤网、21降温箱、22半导体制冷器、23喷淋板、24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19.请参阅图1-图5,一种用于废气净化的尾气处理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2,箱体2的左侧连通有进气管4,箱体2的右侧贯穿设置有第一过滤板3,箱体2的顶部设置有降温机构5,箱体2内腔的左侧设置有过滤机构6,箱体2内腔的顶部焊接有分隔板7,分隔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板8,底座1顶部的右侧通过螺栓安装有输送泵9,箱体2内腔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罩10,箱体2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除湿器12,输送泵9的进气端连通有导流管11,箱体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器24。
20.降温机构5包括降温箱21,降温箱21的底部与箱体2焊接,降温箱21的顶部贯穿设置有半导体制冷器22,降温箱21顶部的左侧贯穿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箱体2的左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水泵14,水泵14的出水端贯穿至箱体2的内腔并连通有喷淋板23,水泵14和半导体制冷器22的输入端均与控制器24电连接,温度传感器13的输出端与控制器24电连接,第二
过滤板8的底部与箱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除湿器12的左侧与分隔板7固定连接,导流管11远离输送泵9的一端贯穿至箱体2的内腔并与进气罩10连通,温度传感器13的检测端贯穿至降温箱21的内腔,半导体制冷器22的输出端贯穿至降温箱21的内腔。
21.降温箱21的右侧连通有供水管,降温箱21的正面通过铰链安装有第一活动门,第一活动门的正面镶嵌安装有第一观察镜。
22.过滤机构6包括加热器17,加热器17的左侧与箱体2固定连接,箱体2内腔的左侧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过滤框15和第二过滤框16,第一过滤框15内腔的底部镶嵌安装有过滤网20,第一过滤框15的内腔填充有吸附过滤填充物19,第二过滤框16的内腔填充有氧化铜填充物18,加热器17的输出端贯穿箱体2并延伸至第二过滤框16的内腔,加热器17的输入端与控制器24电连接,第一过滤框15和第二过滤框16的右侧均与分隔板7活动连接。
23.箱体2的正面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活动门,第二活动门的正面镶嵌安装有第二观察镜,第一过滤板3的右侧焊接有把手。
24.箱体2的左侧连通有进液阀,箱体2右侧的底部连通有排液阀。
25.通过设置把手,便于使用者将第一过滤板3从箱体2内拉出,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13,能够对降温箱21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设置第一活动门,便于使用者定期对降温箱21内进行清理,通过设置第一观察镜,便于使用者从外界对降温箱21内进行观察,通过设置第二活动门,便于使用者定期对箱体2内的部件进行检修,通过设置第二观察镜,便于使用者对箱体2内进行观察。
26.使用时,使用者通过进液阀将石灰水导入箱体2内,同时使用者将氧化铜填充物18和吸附过滤填充物19分别填充至第一过滤框15和第二过滤框16内,在填充完成后,使用者将第一过滤框15和第二过滤框16放置到箱体2内,然后使用者通过供液管将水液导入降温箱21内,在水液进入降温箱21后,使用者通过进气管4将尾气导入箱体2内,同时使用者通过控制器24将半导体制冷器22启动,半导体制冷器22的输出端对降温箱21内的水液进行降温,随后控制器24操控水泵14将降温箱21内的水液导入喷淋板23内,然后喷淋板23对进入箱体2内的尾气进行喷淋处理,以此对尾气内的颗粒物进行喷淋处理,同时还对尾气进行降温处理,在尾气喷淋完成后,先进入第一过滤框15内,然后第一过滤框15内的吸附过滤填充物19与水泵14配合对尾气内颗粒进行过滤处理,在过滤后尾气进入第二过滤框16内,同时控制器24对加热器17进行操控,加热器17的输出端通过高温对第二过滤框16内的氧化铜填充物18进行加热,使氧化铜填充物18能够对尾气内的一氧化碳进行反应处理,然后尾气从第二过滤框16内穿过,再进入箱体2内腔底部的石灰水内,以此对尾气内反应后的一氧化碳进行降解,在废气从石灰水内飘出后先穿过第一过滤板3,以此将废气内残余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处理,随后废气进入除湿器12内,以此将废气内的水分进行去除,随后控制器24对输送泵9进行操控,输送泵9的进气端通过进气罩10将废气吸入导流管11内,然后输送泵9将尾气导入下一步处理设备内。
27.综上所述:该用于废气净化的尾气处理设备,通过第一过滤板3、第二过滤板8、温度传感器13、水泵14、第一过滤框15、第二过滤框16、加热器17、氧化铜填充物18、吸附过滤填充物19、过滤网20、降温箱21、半导体制冷器22和喷淋板23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尾气处理设备在使用时,通常是不具有对尾气进行降温的功能,绝大部分尾气在排放时会携带有大量的热量,如果设备长时间受到高温的影响,容易导致部分部件的使用寿命下降,并
且在对尾气净化时,一般对尾气净化的工序较少,使得对尾气处理效果较为一般的问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