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陆两栖垂直起降飞行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3-02 12:37: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水陆两栖垂直起降飞行器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一定程度的减小地面交通的出行压力,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载人飞行器来缓解地面出行的交通压力,但是由于现有很多的飞行器需要通过滑跑助力进行起飞,导致在城市内不方便进行运用,对此垂直起降式飞行器便尤为重要,也成为了目前飞行器最主要的推进内容。
3.现有的垂直起降式飞行器一般单独设置有用于提供垂直起降升力动力的旋翼机构和用于提供巡航飞行推力动力的旋翼机构,并在飞行过程中进行相互切换运行,一满足升降和巡航。但在转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现有的垂直起降式飞行器一般仅能在陆地上进行起降,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在起飞时需要较大的升力才能使飞行器飞起,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亟需提供一种改进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在水面起降,又能在陆地起降,起降均省力,飞行更加安全的水陆两栖垂直起降飞行器结构。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垂直起降飞行器结构,包括机身及设置于机身的前机翼和尾翼,所述机身采用双船体结构,机身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安装有多个旋翼机构,多个旋翼机构分布于前机翼的前后两侧;旋翼机构包括旋翼及用于驱动旋翼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旋翼向飞行器前进的方向倾斜安装于安装架。
7.其中,所述旋翼的旋翼轴与竖直的y轴的夹角a为30度至45度。
8.其中,所述机身设置有机头部、机舱部及机尾部,所述机头部和机尾部均由机舱部向上翘起;
9.所述前机翼与机舱部连接,所述尾翼与机尾部连接。
10.其中,所述安装架包括设置于机身两侧的架框,所述架框中部和后端分别于前机翼和尾翼连接;所述架框上安装有所述旋翼机构。
11.其中,所述架框包括底杆和与顶杆;所述底杆的前端和后端均由底杆的中部向上翘起后与顶杆连接;
12.所述顶杆前端和后端设置有向前倾斜的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均安装有所述旋翼机构。
13.其中,所述安装架还包括设置于架框外侧的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向前倾斜的第三倾斜段和第四倾斜段;所述第三倾斜段和第四倾斜段均安装有所述旋翼机构。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垂直起降飞行器结构,所述机身采用双船体结构,使得本飞行器既能在水面起降,又能在陆地起降,以适应多场景的应用。本飞行器的前机翼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旋翼机构,并且所述旋翼向飞行器前进的方向倾斜安装于安装架;起飞时,启动所有的旋翼机构,利用前机翼前侧的驱动电机驱动对应的旋翼加速转动,使机身抬头起飞;同步启动的前机翼后侧的驱动电机驱动对应的旋翼加速转动,使飞行器达到飞行姿态的平衡,进入巡航状态。降落时,飞行器从巡航状态调整为降落状态,调整前机翼前侧的旋翼的转速大于前机翼后侧的旋翼的转速,飞行器以抬头的姿态进行降落;使得本飞行器在抬头起飞的过程,或者降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省力的作用。
16.本飞行器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行器上的多个旋翼机构一直处于运转状态,既是垂直起降升力动力,又是巡航飞行推力动力,其跟传统的升力加推力布局的飞行器相比,本飞行器操作控制飞行更加简单和安全,由于飞行过程中所有动力系统一直处于运转状态中,不需要在升力和推力之间进行转换,安全冗余度更加直接可靠。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架框和安装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23.参考图1至图5所示,一种水陆两栖垂直起降飞行器结构,包括机身1及设置于机身1的前机翼2和尾翼3,所述机身1采用双船体结构,机身1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上安装有多个旋翼机构4,多个旋翼机构4分布于前机翼2的前后两侧;旋翼机构4包括旋翼41及用于驱动旋翼41转动的驱动电机42;所述旋翼41向飞行器前进的方向倾斜安装于安装架。
24.实际使用时,所述机身1采用双船体结构,使得本飞行器既能在水面起降,又能在陆地起降,以适应多场景的应用。本飞行器的前机翼2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旋翼机构4,并且所述旋翼41向飞行器前进的方向倾斜安装于安装架;起飞时,启动所有的旋翼机构4,利用前机翼2前侧的驱动电机42驱动对应的旋翼41加速转动,使机身1抬头起飞;同步启动的前机翼2后侧的驱动电机42驱动对应的旋翼41加速转动,使飞行器达到飞行姿态的平衡,进入巡航状态。降落时,飞行器从巡航状态调整为降落状态,调整前机翼2前侧的旋翼41的转速大于前机翼2后侧的旋翼41的转速,飞行器以抬头的姿态进行降落;使得本飞行器在抬头起飞的过程,或者降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省力的作用。
25.本飞行器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行器上的多个旋翼机构4一直处于运转状态,既是垂直起降升力动力,又是巡航飞行推力动力,其跟传统的升力加推力布局的飞行器相比,本
飞行器操作控制飞行更加简单和安全,由于飞行过程中所有动力系统一直处于运转状态中,不需要在升力和推力之间进行转换,安全冗余度更加直接可靠。
26.本实施例中,所述旋翼41的旋翼轴与竖直的y轴的夹角a为30度至45度。使得本飞行器在抬头起飞的过程,或者降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最佳的省力的作用。
27.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1设置有机头部11、机舱部12及机尾部13,所述机头部11和机尾部13均由机舱部12向上翘起;所述前机翼2与机舱部12连接,所述尾翼3与机尾部13连接。机身1采用两端向上翘起的结构,使得本飞行器在抬头起飞的过程,或者降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更加省力,便于飞行器的起降。
28.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设置于机身1两侧的架框5,所述架框5中部和后端分别于前机翼2和尾翼3连接;所述架框5上安装有所述旋翼机构4。具体的,所述架框5包括底杆51和与顶杆52;所述底杆51的前端和后端均由底杆的中部向上翘起后与顶杆52连接;所述顶杆52前端和后端设置有向前倾斜的第一倾斜段10和第二倾斜段20,所述第一倾斜段10和第二倾斜段20均安装有所述旋翼机构4。
29.架框5设置底杆51和顶杆52,可以设置所述底杆51的中部底面与机舱部12底面平齐,加强对本飞行器的支撑;所述顶杆52设置有第一倾斜段10和第二倾斜段20,便于对旋翼机构4进行安装和固定。
30.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还包括设置于架框5外侧的安装杆6,所述安装杆6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向前倾斜的第三倾斜段30和第四倾斜段40;所述第三倾斜段30和第四倾斜段40均安装有所述旋翼机构4。设置安装杆6,便于增加旋翼机构4的布置数量,并且便于对旋翼机构4进行安装和固定。
31.本飞行器构型结构既能在水面起降,又能在陆地起降;起飞时,启动所有八套动力系统运转即八个旋翼机构4,前机翼2前侧的四组驱动电机驱动对应的旋翼加速转动,使机身抬头;同步启动前机翼2机翼后侧的四组驱动电机驱动对应的旋翼加速转动,使飞行器达到垂直起降飞行姿态的平衡,并通过控制前面四组电机动力系统跟后面四组电机动力系统的转速差配合飞行器上的襟副翼尾舵等控制面实现飞行器的俯仰、滚转、偏航等姿态控制,能轻松控制飞行器进入巡航飞行状态。降落时,飞行器以抬头的姿态进行降落;整个飞行过程中,飞行器上的八套动力系统一直处于运转状态,既是垂直起降升力动力,又是巡航飞行推力动力,这样跟传统的升力加推力布局的飞行器比较,这种构型控制设计操作控制飞行更加简单安全,由于飞行过程中所有动力系统一直处于运转状态中,不需要在升力跟推力之间转换,安全冗余度更加直接可靠。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