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1:07: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


背景技术:

2.桩基检测是建筑工程中进行的质量检测工作,静载试验是目前常见的检测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最直接、最可靠的试验方法。
3.现阶段基桩承载力多用单桩竖向抗压试验检测,原理是:在反力平台和受检桩之间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活塞伸缩把压重平台重力传递至受检桩,即,千斤顶对承载架施力时,千斤顶对基桩具有反作用力,从而实现对桩基的竖向静载试验。
4.应用时,在受检桩的顶部设置有千斤顶,受检桩通过分阶段、逐段打入工作地面下以进行固定,为了使受检桩均匀受力,一般千斤顶与受检桩之间会放置铁板,由于都是人工放置铁板和千斤顶,不能保证千斤顶与受检桩抽心重合,抽心相距大时导致受检桩受力不均,容易出现检测施加压力时导致桩头爆裂,只能中止试验,重新吊装,严重时影响压力平台平衡导致倒塌,进而影响受检桩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本技术提供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能够保证受检桩的使用寿命。
6.本技术提供的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包括装配部、承接部以及安装部,所述装配部设置在所述承接部的顶面,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承接部的底面,千斤顶相适配安装在所述装配部的中部,所述安装部与受检桩相装配,所述安装部与受检桩相装配的部分埋设在工作地面下。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千斤顶相适配安装在装配部的中部,安装部与受检桩相装配,安装部与受检桩相装配的部分埋设在工作地面下,使千斤顶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受检桩的顶面,有利于保证千斤顶与受检桩抽心重合,使受检桩均匀受力,减少桩头因受力不均而出现桩头爆裂现象,以及保证受检桩的使用寿命,而且,该种中心确位用具能够为千斤顶、或为打桩设备提供支撑作用,可以辅助受检桩逐段打入工作地面,形成不同装配阶段的受检桩,在千斤顶的作用下,从而检测出不同阶段受检桩的静载荷,此外,与现有技术的铁板相比较,千斤顶与受检桩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
9.优选的,所述装配部的内侧壁开设有导斜面,所述导斜面由所述装配部的顶面至装配部的中心向下倾斜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装配部的内侧壁开设有导斜面,能够为千斤顶或打桩设备提供导向作用,操作人员可以轻松地把千斤顶与装配部安装在一起,千斤顶与受检桩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
11.优选的,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壁开设有引斜面,所述引斜面由所述安装部的底面至安装部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安装部的内侧壁开设有引斜面,操作人员可以轻松地把整个中心确位用具安装在工作地面内,使安装部可以稳定地与受检桩装配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
13.优选的,所述导斜面上设置有防滑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层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和减震效果,通过在导斜面上设置有防滑层,可以提高千斤顶检测受检桩静载荷过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
15.优选的,所述承接部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均匀分布在所述承接部的顶面,所述连接孔的中部设置有连接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与连接孔之间的配合作用下,使得承接部可以贴紧工作地面上,进而能够把整个中心确位用具稳定地固定在工作地面,提高了千斤顶检测受检桩静载荷过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
17.优选的,所述承接部的底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承接部的底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可以保证承接部的结构强度,使承接部受力不易发生形变,有利于延长中心确位用具的使用寿命。
19.优选的,所述承接部包括有承托边缘,所述承托边缘分布在所述承接部靠近所述安装部的外部,所述承托边缘的底面与受检桩的顶面相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托边缘分布在承接部靠近安装部的外部,承托边缘的底面与受检桩的顶面相抵接,一方面,提高了操作人员握持承接部的便捷性,使中心确位用具可以轻松地与受检桩、千斤顶相装配,另一方面,增大了承接部与工作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中心确位用具可以稳定地安装,提高了千斤顶检测受检桩静载荷过程的稳定性。
21.优选的,所述装配部、所述承接部、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配部、承接部、安装部一体成型,有利于保证中心确位用具的结构稳定性,减少中心确位用具受力变形现象,从而延长中心确位用具的使用寿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千斤顶相适配安装在装配部的中部,安装部与受检桩相装配,安装部与受检桩相装配的部分埋设在工作地面下,使千斤顶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受检桩的顶面,有利于保证千斤顶与受检桩抽心重合,使受检桩均匀受力,减少桩头因受力不均而出现桩头爆裂现象,以及保证受检桩的使用寿命;
25.2、本技术的中心确位用具能够为千斤顶、或为打桩设备提供支撑作用,可以辅助受检桩逐段打入工作地面,形成不同装配阶段的受检桩,在千斤顶的作用下,从而检测出不同阶段受检桩的静载荷,与现有技术的铁板相比较,千斤顶与受检桩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受检桩静载荷试验效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心确位用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心确位用具的另一视觉示意图。
28.图3是图1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中心确位用具、千斤顶、以及受检桩的配合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中心确位用具;11、装配部;111、导斜面;112、防滑层;12、承接部;121、连接孔;122、承托边缘;13、安装部;131、引斜面;2、千斤顶;3、受检桩。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
33.参照图1和图2,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包括有装配部11、承接部12以及安装部13,装配部11设置在承接部12的顶面,安装部13设置在承接部12的底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装配部11、承接部12、安装部13一体成型,使中心确位用具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减少中心确位用具受力变形,有利于延长中心确位用具的使用寿命。
34.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装配部11和安装部13均为圆柱结构体,承接部12为矩形结构体,参照图4,千斤顶2相适配安装在装配部11的中部,安装部13与受检桩3相装配,安装部13与受检桩3相装配的部分埋设在工作地面下。
35.为了提高千斤顶2与装配部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参照图2和图3,装配部11的内侧壁开设有导斜面111,导斜面111由装配部11的顶面至装配部11的中心向下倾斜设置,导斜面111上设置有防滑层112,防滑层112的材料视情况而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滑层112为橡胶层,能够为千斤顶2的安装提供缓冲减震的作用,有利于保证千斤顶2检测受检桩3静载荷过程的稳定性。
36.为了提高安装部13与工作地面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参照图1和图4,安装部13的内侧壁开设有引斜面131,引斜面131由安装部13的底面至安装部13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当受检桩3的顶部为圆柱结构时,操作人员把安装部13与受检桩3相插接,使整个受检桩3置于安装部13的中部,实现受检桩3与安装部13之间的装配。当受检桩3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凹槽的异形结构时,安装部13与圆形凹槽相插接,使受检桩3包围安装部13,实现受检桩3与安装部13之间的装配,并且,在完成受检桩3进行静载荷试验后,拆除中心确位用具,采用混凝土填埋圆形凹槽,以保证受检桩3的结构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37.此外,参照图2和图3,承接部12包括有承托边缘122,承托边缘122分布在承接部12靠近安装部13的外部,承接边缘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121,连接孔121的数量视情况而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孔121有四个,四个连接孔121分布在承托边缘122的四个角处,连接孔121的中部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为连接螺栓,操作人员通过完成受检桩3与安装部13之间的装配后,把连接件穿过连接孔121,使连接件的端部与工作地面锁紧,使承托边缘122的底面与受检桩3的顶面相抵接,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确位用具的装配稳定性。
38.而且,承接部12的底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图中未示出),以保证承接部12的结构强度,使承接部12受力不易发生形变。
39.本技术实施例桩基施工检测中心确位辅助用具的实施原理为:
40.当受检桩3的顶部为圆柱结构时,操作人员把安装部13与受检桩3相插接,使整个受检桩3置于安装部13的中部,实现受检桩3与安装部13之间的装配,然后把连接件穿过连接孔121,使连接件的端部与工作地面锁紧,接着把打桩设备设置在装配部11内,使受检桩3
下埋至受检深度,去除打桩设备,把千斤顶2放置在装配部11内,实现受检桩3的静载荷试验。
41.当受检桩3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凹槽的异形结构时,安装部13与圆形凹槽相插接,使受检桩3包围安装部13,实现受检桩3与安装部13之间的装配,然后把连接件穿过连接孔121,使连接件的端部与工作地面锁紧,接着把打桩设备设置在装配部11内,使受检桩3下埋至受检深度,去除打桩设备,把千斤顶2放置在装配部11内,实现受检桩3的静载荷试验,在完成受检桩3进行静载荷试验后,拆除中心确位用具,采用混凝土填埋圆形凹槽。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