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0:59: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办公空间的空调系统大多采用全域送风模式,大空间内所有区域的环境参数相同。由于使用人群对冷热的耐受程度不同,该模式下无法针对每个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营造,造成部分人员舒适度较差;同时常规模式对大空间整体进行环境营造,对于人员头部至房间吊顶范围内的非人员活动区仍然进行空气处理,造成空调系统能耗较高,存在一定的能源浪费。
3.因此当前的空调送风模式存在能源浪费以及无法满足人员的各性化需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采用本方案,通过将送风口设置于工位,能替代传统的整体送风模式,达到节能减排以及提高使用人员个体舒适度的需求。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包括送风口;
7.所述送风口设置于工位上,所述送风口通过通风管道和地下送风静压腔内的地板送风管道连通。
8.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于使用人群对冷热的耐受程度不同,该模式下无法针对每个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营造,造成部分人员舒适度较差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具体方案中,送风口设置于工位桌面上,室内采用架空地面,从而形成送风静压腔,此时底板的送风管道口和工位桌的通风管道连接,然后通过工位桌的通风管道和工位桌面上的出风口连接,即可将新风准确送至工位,同时风口具备可调节风向、风速等功能,以满足使用人员个体舒适度的需求;本方案中的工位送风系统替代传统的办公空间系统模式,满足人员的个性化需求,除工位外其他区域不设空调,可使工位范围内周边人员活动区域达到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9.进一步优化,所述送风口和通风管道均为多个,每个所述送风口均通过一个通风管道和地下送风静压腔内的地板送风管道连通;通过多个送风口,可全方位输送新风,满足使用人员个体舒适度的需求。
10.进一步优化,所述通风管道竖向设置。
11.进一步优化,所述工位包括支腿,所述支腿和所述通风管道均为伸缩管;为调节工位高度,本方案中,将支腿和通风管道均设置为可伸缩的直管,在具体运作时,可通过伸缩管的伸缩,调节工位的高度。
12.进一步优化,所述支腿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一端位于所述第
一外管内部,并可沿第一外管长度方向滑动;在工位两侧均设有支腿,支腿用于支撑于地面,支腿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一内管,工位桌面底部和第一内管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内管另一端插入到第一外管内部,并可在第一外管内部竖向滑动,第一外管下端支撑于地面。
13.进一步优化,所述通风管道包括第二外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管内部,并可沿第二外管长度方向滑动;通风管道通过铝合金材料制成,具有第二外管和第二内管,第二外管的上端和送风口连接,而第二内管的上端插入到第二外管下端内部,并可竖向滑动,第二内管下端和底板的送风管道口连接。
14.进一步优化,所述工位处设有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用于控制所述工位升降;通过升降电机,从而根据实际实用需求,实现工位桌面的电动升降,其中升降电机可设置于工位桌面下方,或设置于通风管道处,丝杆向上推动桌面,或者在通风管道内向下抵接第二内管上端,从而推动实现升降;本方案中的升降电机在附图中并未视出,但通过升降电机实现工位的升降是本领域人员的常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15.进一步优化,所述送风口正对所述工位前方;用于直接朝使用人员正面输送新风。
16.进一步优化,所述送风口处设有百叶风口;通过百叶风口,便于调节新风吹送方向。
17.进一步优化,所述工位上设有开孔,所述送风口嵌入所述开孔内,所述开孔内部周侧设有防水锡箔纸覆盖;通过防水锡箔纸,避免送风口和送风管道连接位置处渗水。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采用本方案,通过将送风口设置于工位,能替代传统的整体送风模式,达到节能减排以及提高使用人员个体舒适度的需求。同时风口具备可调节风向、风速等功能,工位桌面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电动升降。同时对桌面送风口进行优化,提升人员活动区舒适度。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3.1-送风口,2-通风管道,3-工位,31-支腿,4-百叶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25.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
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7.实施例
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办公区工位独立送风集成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送风口1;
29.所述送风口1设置于工位3上,所述送风口1通过通风管道2和地下送风静压腔内的地板送风管道连通。
30.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于使用人群对冷热的耐受程度不同,该模式下无法针对每个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营造,造成部分人员舒适度较差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办公区工位3独立送风系统,具体方案中,送风口1设置于工位3桌面上,室内采用架空地面,从而形成送风静压腔,此时底板的送风管道口和工位3桌的通风管道2连接,然后通过工位3桌的通风管道2和工位3桌面上的出风口连接,即可将新风准确送至工位3,同时风口具备可调节风向、风速等功能,以满足使用人员个体舒适度的需求;本方案中的工位3送风系统替代传统的办公空间系统模式,满足人员的个性化需求,除工位3外其他区域不设空调,可使工位3范围内周边人员活动区域达到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1.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口1和通风管道2均为多个,每个所述送风口1均通过一个通风管道2和地下送风静压腔内的地板送风管道连通;通过多个送风口1,可全方位输送新风,满足使用人员个体舒适度的需求。
32.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道2竖向设置。
33.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位3包括支腿31,所述支腿31和所述通风管道2均为伸缩管;为调节工位3高度,本方案中,将支腿31和通风管道2均设置为可伸缩的直管,在具体运作时,可通过伸缩管的伸缩,调节工位3的高度。
34.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腿31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外管内部,并可沿第一外管长度方向滑动;在工位3两侧均设有支腿31,支腿31用于支撑于地面,支腿31包括第一外管和第一内管,工位3桌面底部和第一内管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内管另一端插入到第一外管内部,并可在第一外管内部竖向滑动,第一外管下端支撑于地面。
35.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道2包括第二外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外管内部,并可沿第二外管长度方向滑动;通风管道2通过铝合金材料制成,具有第二外管和第二内管,第二外管的上端和送风口1连接,而第二内管的上端插入到第二外管下端内部,并可竖向滑动,第二内管下端和底板的送风管道口连接。
36.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位3处设有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用于控制所述工位3升降;通过升降电机,从而根据实际实用需求,实现工位3桌面的电动升降,其中升降电机可设置于工位3桌面下方,或设置于通风管道2处,丝杆向上推动桌面,或者在通风管道2内向下抵接第二内管上端,从而推动实现升降;本方案中的升降电机在附图中并未视出,但通过升降电机实现工位3的升降是本领域人员的常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37.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口1正对所述工位3前方;用于直接朝使用人员正面输送新风。
38.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口1处设有百叶风口4;通过百叶风口4,便于调节新风吹送方向。
39.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位3上设有开孔,所述送风口1嵌入所述开孔内,所述开孔内部周侧设有防水锡箔纸覆盖;通过防水锡箔纸,避免送风口1和送风管道连接位置处渗水。
40.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