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滤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0:26: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过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滤芯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过滤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常用于各种流体的过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滤系统广泛应用于居民用水的过滤,以消除水源、输送过程等对水的污染以及对水质的影响,以保证用水安全。反渗透过滤系统是居民饮用水过滤中常用的一种净水系统。
3.专利公开号为cn106139904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反渗透膜组件、滤芯及净水器,该水路系统具体为:原水从滤芯的一端进入,原水从外向内过滤,过滤后的纯净水通过中心管出去。该结构纯水腔较小,在净水器待机时,停留在原水侧的水tds值较停留在纯水侧的水的tds值高,使原水侧水的盐分容易渗透至纯水侧的水里,会使得半透膜纯水侧的水盐分浓度加大。由此导致每当净水器待机一段时间后,用户接取的首杯水,其tds值较高,水质达不到过滤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滤芯结构。
5.滤芯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原水输入端、纯水输出端及浓水输出端,所述壳体内设置呈筒状结构的过滤部,所述过滤部的筒状内侧为纯水侧,所述过滤部的筒状内侧设置有带孔的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一端对应所述纯水输出端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分隔件以将中心管内部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内形成纯水流道;所述过滤部远离纯水输出端一侧和壳体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空间,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过滤部外,并于所述第一间隙空间中设置有第一过水孔及第二过水孔,所述第一过水孔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过水孔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空间、第一过水孔、第一间隙空间、第二过水孔至第一空间之间形成纯水支流。
6.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部的外周侧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隔水件。
7.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部的外周侧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空间,所述第二间隙空间与第一间隙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空间、第一过水孔、连通设置的第一间隙空间与第二间隙空间、第二过水孔至第一空间之间形成纯水支流;所述隔水件在第二间隙空间内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隔水件与壳体之间形成纯水腔,所述纯水腔与第一间隙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空间、第一过水孔、连通设置的第一间隙空间与纯水腔、第二过水孔至第一空间之间形成纯水支流。
9.进一步地,所述隔水件与过滤部的外周侧之间形成原水腔,所述原水腔与所述原水输入端连通。
10.进一步地,所述原水输入端、纯水输出端位于壳体的同一端侧设置,所述隔水件设置呈筒状;靠近所述纯水输出端一侧,所述隔水件与过滤部之间具有间隔开口,所述过滤部外周侧为进水侧。
11.进一步地,所述隔水件外周侧于所述间隔开口位置外扩形成外扩段,所述外扩段的外周侧设置隔水槽,所述隔水槽上设置密封圈,在密封圈的设置下,所述隔水件与所述壳体内侧之间密封配合。
12.进一步地,所述原水输入端、纯水输出端及浓水输出端位于壳体的同一端侧设置;远离所述纯水输出端一侧,所述隔水件与所述过滤部之间密封连接;所述过滤部靠近所述浓水输出端一侧为浓水侧。
13.进一步地,于所述过滤部外部及所述第一过水孔与第二过水孔的布置位置之间,所述中心管外周侧设置若干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上装接设置密封圈,所述隔水件配合装接于所述中心管的密封槽位置,在密封圈的设置下,所述隔水件与所述中心管之间密封配合。
14.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呈直管状,所述纯水流道的整体流道导向方向沿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空间位于该中心管内所述分隔件的轴向方向旁侧及径向方向旁侧设置,所述第二过水孔连通至所述分隔件的径向方向旁侧位置中;所述第一空间沿中心管的长度方向而整体布置;所述第二空间于所述分隔件靠往第一过水孔侧而围合形成;在制水过程中,所述纯水支流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形成与纯水流道的流道导向方向相反的水流。
15.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的两端伸出至所述过滤部外,所述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壳体相接;所述分隔件自中心管的内壁延伸至壳体内壁,使所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在中心管内相互隔离。
16.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于所述中心管内的布置段长度与所述中心管的延伸长度,比例范围为1:3至1:5。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通过该滤芯结构的设置,将经过滤部过滤的纯水形成纯水流道及纯水支流组合应用的纯水分流引导,加长了纯水的流动路径,有效平衡滤芯结构纯水产水过程中的水压情况;同时能增加过滤部纯水侧的纯水存水空间容积,使过滤部纯水侧的水盐分浓度得到有效稀释。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滤芯结构的结构及水路走向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壳体1、原水输入端11、纯水输出端12、浓水输出端13、
22.中心管2、纯水孔21、第一过水孔22、第二过水孔23、分隔件24、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密封槽27、
23.过滤部3、进水侧31、浓水侧32、纯水流道4、纯水支流40、
24.第一间隙空间5、第二间隙空间6、纯水腔61、原水腔62、
25.隔水件7、间隔开口70、外扩段71、隔水槽711。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其优点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7.如图1所示,一种滤芯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原水输入端11、纯水输出
端12及浓水输出端13,所述原水输入端11、纯水输出端12位于壳体1的上端侧设置。所述壳体1内设置呈筒状结构的过滤部3,所述过滤部3的滤材应用为反渗透膜层,所述过滤部3 的筒状内侧为纯水侧,所述过滤部3的筒状内侧设置有带纯水孔21的中心管2,所述中心管2的两端伸出至所述过滤部3外,所述中心管2的上端对应所述纯水输出端12设置并与所述纯水输出端12连通,所述中心管2下端与壳体1相接而形成封闭;所述中心管2内的下段位置设置有分隔件24,以将中心管2内部分为第一空间25和第二空间26。所述分隔件24自中心管2的内壁而向下延伸设置,当安装固定后,该中心管下端相接于壳体1底部,且该分隔件24延伸抵触至壳体1内壁,使所述第一空间25、第二空间26在中心管2内相互隔离。所述第一空间25内形成纯水流道4。
28.所述过滤部3远离纯水输出端12一侧和壳体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空间5,所述中心管2 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过滤部3外,并于所述第一间隙空间5中设置有第一过水孔22及第二过水孔23,所述第一过水孔22与所述第二空间26连通,所述第二过水孔23与所述第一空间 25连通,所述第二空间26、第一过水孔22、第一间隙空间5、第二过水孔23至第一空间25 之间形成纯水支流40。
29.所述中心管2结构呈直管状,所述纯水流道4的整体流道导向方向沿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空间25位于该中心管2内分隔件24的轴向方向旁侧及径向方向旁侧设置,所述第二过水孔连通至所述分隔件24的径向方向旁侧位置中,所述第一空间25沿中心管2的长度方向而整体布置。所述第二空间26于分隔件24靠往第一过水孔22侧围合形成。在制水过程中,所述纯水支流40在所述第二空间26内形成与纯水流道4的流道导向方向相反的水流。
30.在制水过程中,外部水源从壳体1的原水输入端11输入,经所述过滤部3过滤处理,生产所得纯水从该过滤部3的筒状内侧输出,一部分纯水沿纯水流道4的引导,经该中心管2 内的第一空间25而朝往纯水输出端12导出;另一部分纯水经纯水支流40的引导,经第二空间26、第一过水孔22、第一间隙空间5、第二过水孔23而返回至第一空间25,再与纯水流道4中纯水汇合而朝往纯水输出端12输出。
31.基于第一间隙空间5的设置,结合本方案的中心管2中设置的分隔件24应用,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滤芯结构制水过程中,部分纯水水源能经纯水支流40的引导分流而再回流至纯水流道4对外输出,加长了纯水的流动路径,有效平衡本实用新型滤芯结构的纯水产水过程中水压情况。
32.优选地,所述分隔件24于所述中心管2内的布置段长度与所述中心管2的延伸长度,比例范围为1:3至1:5。于所述中心管2上的用于纯水流过的纯水孔21沿所述中心管2而等距均布设置,则处于分隔件24范围内的纯水孔21数量少于处于分隔件24外的纯水孔21数量设置。基于纯水孔21的均布设置,能令中心管2引导纯水侧的纯水水源输入压力更平衡;而基于分隔件24的延伸长度为相对于中心管2总长度的1/5至1/3范围设置,则在纯水制水过程中,具有较多纯水孔21布置的第一空间25段能引导较多的纯水而朝往纯水输出端12 导出,较短范围设置的分隔件24限定的具有较少纯水孔21布置的第二空间26引导较少的纯水经纯水支流40而分流,少量的纯水分流令纯水在第二空间26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差,负压压力将可有效地引导过滤部3的纯水产生,促进了纯水的生产效率。
33.本实施例中,所述纯水支流40的水流量小于所述纯水流道4的水流量,以满足制水过程中压力差的产生及纯水水源流动的需求。
34.所述过滤部3的外周侧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空间6,所述第二间隙空间6与第一间隙空间5连通;所述第二空间26、第一过水孔22、连通设置的第一间隙空间5与第二间隙空间6、第二过水孔23至第一空间25之间形成纯水支流40。通过第二间隙空间6的设置,能进一步地加长纯水的流动路径及增加纯水存水空间容积。
3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间隙空间6内,还设置有隔水件7。
36.具体地,以所述过滤部3外周侧为进水侧31,而所述过滤部3的上端侧为浓水侧32设置的一种过滤部3应用为例:
37.位于上端侧的浓水侧32与浓水输出端13设置位置配合,则产出的浓水能直接地经由浓水输出端13输出,避免了浓水在滤芯结构中的积存。
38.使所述隔水件7设置呈筒状地围绕所述过滤部3的外周围设置,所述隔水件7与壳体1 之间形成纯水腔61,所述纯水腔61与第一间隙空间5连通;所述第二空间26、第一过水孔 22、连通设置的第一间隙空间5与纯水腔61、第二过水孔23至第一空间25之间形成纯水支流40。靠近所述纯水输出端12一侧,所述隔水件7上侧开敞设置,装配后的所述隔水件7 与过滤部3之间具有间隔开口70,所述隔水件7与过滤部3的外周侧之间形成原水腔62,所述原水腔62与所述原水输入端11连通。
39.基于第二间隔空间6(纯水腔61)的呈筒状地竖向布置的形式,在制水过程中,在产水压力与水源的自身重力相互作用下,经纯水支流40输出至第一间隙空间5与第二间隙空间6 的纯水将较容易地产生了流动动作,则首杯水产水时,可有效地进行过滤部3纯水侧的tds 稀释。
40.而基于原水腔62的呈筒状地竖向布置形式,在制水过程中,原水经间隔开口70而输入,原水在原水腔62中缓存,缓存的原水水源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能有效地促进原水对过滤部 3的输入应用,促进了过滤部3的产水效率。
41.所述隔水件7外周侧于所述间隔开口70位置外扩形成外扩段71,所述外扩段71的外周侧设置隔水槽711,所述隔水槽711上设置密封圈,在密封圈的设置下,所述隔水件7与所述壳体1内侧之间密封配合;从而使所述原水腔62于所述纯水腔61形成了密封分隔设置。
42.远离所述纯水输出端12一侧,所述隔水件7的筒内底侧与所述过滤部3的底部之间触接而形成密封,令该过滤部3的底部封堵。而于所述过滤部3外部及所述第一过水孔22与第二过水孔23的布置位置之间,所述中心管2外周侧设置若干密封槽27,所述密封槽27上装接设置密封圈,所述隔水件7配合装接于所述中心管2的密封槽27位置,在密封圈的设置下,所述隔水件7与所述中心管2之间密封配合。基于上侧隔水槽711上密封圈及下侧密封槽27 上密封圈的设置,在密封圈的摩擦力作用下,该隔水件7能稳定地装配设置于壳体1与中心管2结构之间,形成安装定位。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而相应修改方案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