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07:54: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车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


背景技术:

2.消防车侧面通常设置器材箱,用于放置器材及工具,为了方便取放器材及工具,通常会设置踏板,由于消防车制造标准中有高度及宽度的限制要求,好多部位打开后又要进行收回,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结构合理的可回收的翻转踏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包括:踏板、侧立柱、固定座和气动弹簧,其中,所述侧立柱为两个,对称连接于所述踏板的两端,与所述踏板形成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配合的门形框架结构,所述固定座为两个,左右对称固定于消防车器材箱内的下部,所述侧立柱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座一一对应铰接,所述气动弹簧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侧立柱的外侧,所述气动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侧立柱和固定座铰接,且当所述踏板随所述侧立柱回收至所述消防车器材箱内及所述踏板随所述侧立柱下翻出所述消防车器材箱外后,所述气动弹簧均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侧立柱在所述气动弹簧的恢复力的推动下使所述踏板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
5.优选,所述侧立柱与所述固定座铰接于第一位置,所述气动弹簧与所述侧立柱铰接于第二位置,所述气动弹簧与所述固定座铰接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踏板处于稳定回收状态时,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连线的后下方,当所述踏板处于下翻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连线的上前方。
6.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座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侧立柱对应的限位板,用于与气动弹簧配合,将所述踏板和侧立柱限位于上翻极限位置。
7.进一步优选,所述限位板上固定连接一上翻减震块。
8.进一步优选,所述侧立柱呈l型,l型侧立柱的短边与所述固定座铰接,l型侧立柱的长边与所述踏板连接,l型侧立柱的短边上固定设置有侧立柱垫块,当所述侧立柱垫块与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的底板抵接时,所述踏板和侧立柱处于下翻极限位置。
9.进一步优选,所述侧立柱和固定座通过双螺纹轴及与所述双螺纹轴配合的连接套铰接。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结构合理,安装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边框处,不影响器材的取放,通过气动弹簧,可对侧立柱施加作用力,使踏板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1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侧立柱、固定座和气动弹簧的连接示意图;
14.图3为回收状态下,侧立柱、固定座和气动弹簧的位置图;
15.图4为下翻使用状态下,侧立柱、固定座和气动弹簧的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
1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包括:踏板1、侧立柱2、固定座3和气动弹簧4,其中,所述侧立柱2为两个,对称连接于所述踏板1的两端,与所述踏板1形成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配合的门形框架结构,所述固定座3为两个,左右对称固定于消防车器材箱内的下部,所述侧立柱2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座3一一对应铰接,所述气动弹簧4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侧立柱2的外侧,所述气动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侧立柱2和固定座3铰接,且当所述踏板1随所述侧立柱2回收至所述消防车器材箱内及所述踏板1随所述侧立柱2下翻出所述消防车器材箱外后,所述气动弹簧4均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侧立柱2在所述气动弹簧4的恢复力的推动下使所述踏板1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优选,所述踏板为冲孔结构,起到防滑作用,所述侧立柱的立面设置减重孔。
18.该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侧立柱与消防车器材箱内的固定座铰接,进而可带动踏板转动至消防车器材箱内或转出至消防车器材箱外,侧立柱与踏板连接,形成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配合的门形框架结构,回收踏板时,该结构位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边框处,不影响器材的取放,通过气动弹簧,可对侧立柱施加作用力,使踏板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
19.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侧立柱2与所述固定座3铰接于第一位置,所述气动弹簧4与所述侧立柱2铰接于第二位置,所述气动弹簧4与所述固定座3铰接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踏板1处于稳定回收状态时(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连线的后下方,此时,气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推动侧立柱,使其无法自行下翻,优选,所述固定座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侧立柱2对应的限位板(图中未标注),用于托住上翻后的侧立柱,与气动弹簧4配合,将所述踏板1和侧立柱2限位于上翻极限位置,所述限位板的上方优选安装一上翻减震块31,起减震作用,当所述踏板1处于下翻使用状态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连线的上前方,此时,气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推动侧立柱,使其无法自行上翻,当需要切换踏板的状态时,施加外力,使侧立柱克服气动弹簧的恢复力进行上翻动作或下翻动作。
20.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侧立柱2呈l型,l型侧立柱2的短边与所述固定座3铰接,l型侧立柱2的长边与所述踏板1连接,l型侧立柱2的短边上固定设置有侧立柱垫块21,当所述侧立柱垫块21与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的底板7抵接时,所述踏板1和侧立柱2处于下翻极限位置。
21.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侧立柱2和固定座3通过双螺纹轴5及与所述双螺纹轴5
配合的连接套6铰接,双螺纹轴依次穿过固定座、连接套和侧立柱并锁紧固定,连接套与侧立柱固定连接且与双螺纹配合套接,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优选,所述连接套上设置有注油口,用于向连接套内注油,增加双螺纹轴与连接套的润滑效果。
22.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2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1)、侧立柱(2)、固定座(3)和气动弹簧(4),其中,所述侧立柱(2)为两个,对称连接于所述踏板(1)的两端,与所述踏板(1)形成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配合的门形框架结构,所述固定座(3)为两个,左右对称固定于消防车器材箱内的下部,所述侧立柱(2)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座(3)一一对应铰接,所述气动弹簧(4)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侧立柱(2)的外侧,所述气动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侧立柱(2)和固定座(3)铰接,且当所述踏板(1)随所述侧立柱(2)回收至所述消防车器材箱内及所述踏板(1)随所述侧立柱(2)下翻出所述消防车器材箱外后,所述气动弹簧(4)均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侧立柱(2)在所述气动弹簧(4)的恢复力的推动下使所述踏板(1)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柱(2)与所述固定座(3)铰接于第一位置,所述气动弹簧(4)与所述侧立柱(2)铰接于第二位置,所述气动弹簧(4)与所述固定座(3)铰接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高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踏板(1)处于稳定回收状态时,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连线的后下方,当所述踏板(1)处于下翻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连线的上前方。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3)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侧立柱(2)对应的限位板,用于与气动弹簧(4)配合,将所述踏板(1)和侧立柱(2)限位于上翻极限位置。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上固定连接一上翻减震块(31)。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柱(2)呈l型,l型侧立柱(2)的短边与所述固定座(3)铰接,l型侧立柱(2)的长边与所述踏板(1)连接,l型侧立柱(2)的短边上固定设置有侧立柱垫块(21),当所述侧立柱垫块(21)与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的底板(7)抵接时,所述踏板(1)和侧立柱(2)处于下翻极限位置。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柱(2)和固定座(3)通过双螺纹轴(5)及与所述双螺纹轴(5)配合的连接套(6)铰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包括:踏板、侧立柱、固定座和气动弹簧,其中,所述侧立柱为两个,对称连接于所述踏板的两端,所述固定座为两个,左右对称固定于消防车器材箱内的下部,所述侧立柱的自由端与所述固定座一一对应铰接,所述气动弹簧为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侧立柱的外侧,两端分别与侧立柱和固定座铰接,用于推动所述侧立柱,使所述踏板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该消防车器材箱用翻转踏板结构,结构合理,安装于消防车器材箱内侧边框处,不影响器材的取放,通过气动弹簧,可对侧立柱施加作用力,使踏板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稳定于回收状态及下翻使用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 李强 贾允哲 李启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捷通消防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27
技术公布日:2023/2/1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