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汽车座椅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3-02-11 17:08: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汽车座椅和汽车。


背景技术:

2.汽车的座椅上往往安装有电动倾斜装置或座椅加热器等各种电气部件,为了对这些电气部件进行供电,从车身地板到座椅间有供电用的线束。在汽车座椅滑动的情况下,需要使线束跟随座椅的滑动。通常,汽车的滑动座椅的滑动尺寸最大为240mm~300mm左右,但也存在一些使滑动尺寸最大为400mm~1200mm左右的超长滑动座椅,在这种超长滑动座椅中,座椅接线外露严重,且线束凌乱影响美观性,往往需要通过线束布线装置,来减少线束外露及合理布置线束。
3.相关技术中,有将线束装载在波纹管中,通过牵拉或抵压波纹管,来使线束随动,又或者是在线束导轨上增设容纳箱来布置线束。
4.但是,这些布线装置结构复杂、线束随座椅前后移动过程中存在线束易缠绕、不易复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汽车座椅和汽车,其具有结构简单,线束不易缠绕且易复位的优点。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包括基座和随动件。其中,基座设置在汽车座椅下方,且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设置,基座上用于承载和容纳线束;随动件可相对于基座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运动,随动件上具有牵引结构,线束分布在随动件的两侧;在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一方向被牵引运动,线束推动随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并与牵引结构配合,将随动件沿第二方向推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具体地,基座设置在汽车座椅的下方,且沿着汽车座椅的滑动方向设置,基座上可以设有承载和容纳线束的容纳空间。随动件能够相对于基座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运动,随动件的两侧均具有线束;这里,线束分布在随动件的两侧设计,使随动件将线束隔开使其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相比较于线束位于同一个区域内而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两侧线束缠绕的可能性。
8.另外,在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滑动过程中,牵引线束运动,即线束处于出线过程,线束推动随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即线束退回,并与牵引结构配合,将随动件沿第二方向推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诸如,线束的一端可固定于基座上,且位于随动件运动方向上的一侧,线束的另一端为活动端,即为随汽车座椅滑动的一端,该活动端位于随动件的运动方向上的一侧,在汽车座椅沿第一方向滑动过程中,可以是线束的至少部分与随动件的一端抵接,被汽车
座椅牵动的线束推动随动件跟随线束一起运动,直至座椅沿第一方向滑动到它的极限位置时线束和随动件停止运动;在汽车座椅沿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线束处于收线复位过程,由于随动件上具有与线束配合的牵引结构,线束通过带动随动件上的牵引结构使随动件和线束一起运动,直至座椅沿第二方向滑动到它的极限位置时,线束和随动件停止运动。如此,无论汽车座椅在沿第一方向滑动还是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在实现线束出线和收线的同时,线束始终位于随动件的两侧,使得线束不易缠绕、易复位,且结构简单易行。
9.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座上设有导向件,随动件与导向件滑动配合。这里,导向件的设置使得对随动件的运动进行导向限位,进而可提升该汽车座椅布线装置的可靠性及顺畅度。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随动件为杆状结构,且随动件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导向件为管状结构,且导向件的轴线方向与杆状结构的轴线方向平行,随动件可滑动地套接在导向件内。
11.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随动件远离导向件的端部为圆弧面。由于线束分布于随动件的两侧,导向件的端部为圆弧面的设计便于随动件一侧的线束绕过随动件的端部向后方转向时,圆弧面起到线束过渡导向的作用。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牵引结构为沿随动件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靠近随动件远离导向件的端部设置,当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滑动时,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可与第一凸起部抵靠,以将随动件沿第二方向推动。如此方式,简单易行。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包括线束固定件,线束固定件固定在线束靠近牵引结构的一侧,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并带动线束固定件与牵引结构配合,将随动件沿第二方向推动。
14.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线束固定件上设有第二凸起部,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并带动线束固定件的第二凸起部与牵引结构配合,将随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推动。其中,第二凸起部设置在线束固定件上靠近随动件的一侧壁上,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滑动过程中,线束沿第二方向被牵引运动,退回过程中线束固定件的第二凸起部与随动件上的第一凸起部抵靠,进而随动件在线束带动下继续随线束向第二方向移动,直至汽车座椅沿第二方向滑动到它的极限位置时,线束和随动件停止运动。
15.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座包括盒体和盖体,随动件和线束设置在盒体内,线束固定件与盒体可滑动连接,盖体盖设在盒体上,用于将随动件、线束固定件和线束的至少部分限位在盒体内。如此,可避免线束的部分、随动件和线束固定件由于长期外露导致盒体内有灰尘等杂物落入,一方面影响线束的出线和复位,另一方面也非常影响美观。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其滑动连接于车身地板上,该汽车座椅包括线束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汽车座椅布线装置,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的底部;线束的一端具有伸出部,伸出部位于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外,用于与车身地板线束分支连接,线束的另一端具有牵引部,牵引部与汽车座椅的接线端连接,汽车座椅滑动时通过
牵引部牵引线束运动。本技术实施例由于包括第一方面的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因此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在线束随汽车座椅沿其滑动方向上移动时,线束与随动件一起运动,且线束始终位于随动件的两侧,使得线束不易缠绕、易复位,且结构简单易行。
1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身、座椅控制单元和第二方面中的汽车座椅。其中,汽车座椅设置在车身的地板上方,座椅控制单元设置在车身上,座椅控制单元的线束分支的一端与汽车座椅的接线端连接,用于控制汽车座椅的位姿及功能调节。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由于包括第二方面的汽车座椅,因此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即设置了汽车座椅布线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使得线束不易缠绕、易复位。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中随动件沿第二方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中线束推动随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中线束推动随动件沿第二方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中线束推动随动件沿第二方向运动至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件的侧视图。
25.附图标记:
26.1-基座;2-导向件;3-随动件;31-牵引结构;4-线束;41-牵引部;42-伸出部;5-线束固定件;51-第二凸起部;52-导向轮;6-盖体;61-避让槽;62-限位板;7-定位件;8-安装孔;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
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的车身地板上安装有汽车座椅,车身上安装有座椅控制单元,其中,座椅控制单元的线束分支的一端与汽车座椅的接线端连接,用于控制汽车座椅的位姿及功能调节。这里,本技术实施例中汽车的车身地板上安装的多个汽车座椅均为可相对车身地板滑动的滑动座椅,具体地,车身地板上安装有座椅滑动导轨,且由于当前人们对汽车舒适度的高要求,由其是一些商务车、高端汽车等车辆上,通常座椅导轨为超长滑动导轨可使座椅有较大的滑动空间,以增加乘员的舒适性。本技术如无特别说明,均以汽车超长滑轨座椅为例。其中,汽车座椅上通常安装有电加热装置及具有按摩功能的气动装置等电气功能件,需要对汽车座椅上的电气功能件供电,且汽车座椅还需要座椅控制单元之间走线布控,尤其对于超长滑轨座椅,其线束走线长,尤其需要线束布线装置来合理布线。
34.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其滑动连接于车身地板上,该汽车座椅可广泛用于汽车上,尤其可应用于商务车、高端车等具有超长滑轨座椅的车辆中。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该汽车座椅包括线束4和汽车座椅布线装置,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的底部;线束4的一端具有伸出部 42,伸出部42位于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外,用于与车身地板线束分支连接,诸如,与车身上座椅控制单元的接线端连接,线束4的另一端具有牵引部41,牵引部 41与汽车座椅的接线端连接,汽车座椅滑动时通过牵引部41牵引线束4运动。其中,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可用于汽车座椅中线束4的合理布线。
35.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参照图1和图2,该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包括基座1和随动件3。其中,基座1设置在汽车座椅下方,且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设置,基座1上用于承载和容纳线束4;随动件3可相对于基座1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运动,随动件3具有牵引结构31,线束4分布在随动件3的两侧;在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a滑动过程中,线束4沿第一方向a被牵引运动,线束4推动随动件3沿第一方向a运动;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并与牵引结构31配合,将随动件3沿第二方向b推动,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反。
36.具体地,基座1设置在汽车座椅的下方,且沿着汽车座椅的滑动方向设置,基座1上可以设有承载和容纳线束4的容纳空间。这里,优选地,基座1靠近汽车座椅接线端的正下方设置,以减少汽车座椅接线端与线束4的活动端的接线距离。其中,基座1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孔8,例如,可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8 后将基座1固定安装在汽车座椅下方。随动件3能够相对于基座1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运动,随动件3的两侧均具有线束4;其中,线束4分布在随动
件3两侧的设计,使随动件3的将线束4隔开,从而使线束4限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相比较于线束4位于同一个区域内没有被隔开而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两侧线束4缠绕的可能性。
37.另外,参照图2~5,图中a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也可以为第二方向,具体不作限定。例如,当a方向为第一方向时,相应的,b方向为第二方向;当a 方向为第二方向时,相应的,b方向为第一方向。
38.其中,示例的,参照图2~5,图中a方向为第一方向,为汽车座椅向前滑动方向,这里,汽车座椅向前滑动的方向具体指车辆的正向行驶的方向;b方向为第二方向,为汽车座椅向后滑动的方向。另外,图中为实线的箭头指向为汽车座椅正在向箭头方向运动时的状态,图中虚线箭头为汽车座椅即将要往箭头指向方向运动的状态,也即汽车座椅滑动到了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时的极限位置处。例如,图2中,为虚线箭头a,说明滑动汽车座椅即将牵引线束 4并带动随动件3一起向第一方向a运动。在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a滑动过程中,牵引线束4沿第一方向a运动,即线束4处于出线过程,线束4推动随动件3沿第一方向a运动;参照图5,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退回,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即线束4处于复位的过程,并与牵引结构31配合,将随动件3沿第二方向b推动,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反。其中,参照图2~5中,箭头线示意的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诸如,线束4的一端可固定于基座1上,且位于随动件3运动方向上的一侧,线束4的另一端为活动端,即为随汽车座椅滑动的一端,该活动端位于随动件 3的运动方向上的一侧,在汽车座椅沿第一方向a滑动过程中,可以是线束4 的至少部分与随动件3的一端抵接,被汽车座椅牵动的线束4推动随动件3跟随线束4一起运动,直至座椅沿第一方向a滑动到它的极限位置时线束4和随动件3停止运动;在汽车座椅沿第二方向b滑动时过程中,线束4退回,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即线束4处于收线复位过程,由于随动件3上具有与线束4配合的牵引结构31,线束4通过带动随动件3上的牵引结构31使随动件 3和线束4一起运动,直至座椅沿第二方向b滑动到它的极限位置时,线束4 和随动件3停止运动。如此,无论汽车座椅是沿第一方向a滑动还是第二方向 b滑动过程中,在实现线束4出线和收线的同时,线束4始终位于随动件3的两侧,使得线束4不易缠绕、易复位,且结构简单易行。
3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线束4的两端中被汽车座椅牵引的一端具有牵引部41,牵引部41脱离于基座1并与汽车座椅的接线端连接,线束4的另一端具有伸出部42,伸出部42的一端与车身地板线束 4分支连接,伸出部42的另一端固定于基座1上。线束4具有牵引部41的一端与线束4具有伸出部42的一端分别位于随动件3的两侧。线束4的活动端指线束4随着牵引部41运动的部分。
40.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线束4与随动件3上牵引结构31的具体配合形式不作限定。诸如,随动件3上的牵引结构31具有卡接凹槽,线束4径向向外具有卡接凸起,线束4上的卡接凸起配合伸入卡接凹槽,以带动随动件3沿第二方向b运动。或者是随动件3上的牵引结构31具有第一磁吸件,线束4径向向外具有第二磁吸件,在汽车座椅沿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线束4上的第二磁吸件与牵线结构31上的第二磁吸件磁吸吸附,以带动随动件3沿第二方向b运动。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基座1上设有导向件2,随动件3与导向件2滑动配合。这里,导向件2的设置使得对随动件3的运动进行导向限位,进而可提升该汽车座椅布线装置的可靠性及顺畅度。
42.需要说明的是,随动件3与导向件2滑动配合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诸如,可以是导向件2上开设有沿座椅滑动方向的导向槽,相应的,在沿座椅滑动方向上随动件3上设有与导向槽相适配的导向凸条,导向凸条配合伸入导向槽内以实现随动件3和导向件2的相对滑动,同样地,也可以随动件3上开设有导向槽,导向件2上设有与导向槽相适配的导向凸条,两者配合滑动。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随动件3为杆状结构,且随动件3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a平行,导向件2为管状结构,且导向件2的轴线方向与随动件3的轴线方向平行,随动件3可滑动地套接在导向件2内。
44.这里,导向件2的和随动件3的截面形状均不作限定,诸如,其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优选地,导向件2的和随动件3的截面形状均为方形,其相比较而言,由于线束4分布在随动件3的两侧,采用方形截面形状的随动件3时,随动件3上靠近线束4相对的两个侧壁便于隔开位于随动件 3两侧的线束4,而导向件2采用方形截面的形状以便于与方形截面形状的随动件3相贴合的滑动套接配合,以提升随动件3相对于导向件2滑动时的顺畅度。
45.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牵引结构31为沿随动件3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靠近随动件3远离导向件2的端部设置,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可与第一凸起部抵靠,以将随动件3沿第二方向b推动。如此方式,简单易行。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和图6,汽车座椅布线装置包括线束固定件5,线束固定件5固定在线束4靠近座椅的一侧,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 滑动过程中,线束4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并带动线束固定件5与牵引结构31配合,将随动件3沿第二方向b推动。这其中,线束固定件5可对靠近牵引结构31的一侧的部分线束4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防止该部分线束4发生缠绕的情况。
47.继续地,参照图1、图3和图6,线束固定件5上设有第二凸起部51,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退回,即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并带动线束固定件5的第二凸起部51与牵引结构31配合,将随动件3沿所述第二方向b推动。其中,第二凸起部51设置在线束固定件5上靠近随动件3的一侧壁上,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退回,即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退回过程中线束固定件5的第二凸起部51与随动件3 上的第一凸起部31抵靠,进而随动件3在线束4带动下继续随线束4向第二方向b移动,直至汽车座椅沿第二方向b滑动到它的极限位置时,线束4和随动件3停止运动。
48.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51的具体结构形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51可以为柱状凸起,截面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优选地,采用方形凸起,其结构简单且与两个凸起部抵靠时抵接面积较大。
49.参照图1和图7,基座1包括盒体和盖体6,随动件3和线束4设置在盒体内,线束固定件5与盒体可滑动连接,盖体6盖设在盒体上,用于将随动件3、线束固定件5和线束4的至少部分限位在盒体内。如此,可避免线束4的部分、随动件3和线束固定件5由于长期外露导致盒体内有灰尘等杂物落入,一方面影响线束4的出线和复位,另一方面也非常影响美观。
50.可选的,参照图1、图3和图7,盒体可以呈长方体结构,且盒体的上端为开口。盒体的长度方向沿汽车座椅滑动方向,盒体的长度与宽度相差较大使盒体大致呈长条状。线束
固定件5固定套设在线束4靠近座椅的一侧,线束固定件5呈块状结构,线束固定件5垂直于座椅滑动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向外凸出设置有导向轮52,盖体6在沿其延伸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避让槽61和限位板62,避让槽61位于盖体6对应线束固定件5的一侧,盖体6盖设在盒体上后,线束固定件5的导向轮52部分结构可伸出于避让槽61外,且导向轮 52可在盖体6上表面上随着牵引部41的牵引相对盒体滑动。
51.另外,可选的,参照图1、图3和图7,线束固定件5位于随动件3靠近线束4的牵引部41的一侧,且靠近盒体的侧壁设置,其中,盖体6的避让槽的槽宽不作具体限定,优选地,其槽宽以与线束固定件5的宽度适配为佳。如此,线束固定件5可对线束4起到较好的导向限位作用,而线束固定件5上导向轮 52的设置,可提升汽车座椅牵引线束4时线束4运动的顺畅度。这其中,限位板62设置在盖体6的下表面,用于对具有伸出部42一侧的线束4进行限位。
52.示例地,参照图1、图3和图7,位于随动件3其中一侧的线束4上设有定位件7,定位件7固定在盒体的侧壁上,以将该侧线束4的定位。具体地,例如,定位上具有定位孔,线束4穿过定位孔,用将该侧线束4定位。
53.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图6和图7,导向件2固定在盒体内,且导向件2的一端与盒体的一端侧壁接触,另一端位于盒体的中部。其中,优选地,沿座椅滑动方向上,整个导向件2设置在盒体的中间位置,且导向件2的两侧壁与盒体对应的两侧壁间均具有间隙,两侧间隙中的其中一侧间隙能为线束固定件5在盒体内的运动提供运动空间,另一侧间隙上具有容置线束4的容置空间。
54.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导向件2和随动件3的长度设置,参照图2至图5,其长度设置需要满足下述要求,例如,当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a滑动时,线束 4推动随动件3沿第一方向a运动过程中,随动件3伸入导向件2内的长度逐渐增大,但当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a滑动到极限位置时,此时,需满足随动件 3端部还在导向件2外,并且其随动件3端部的第一凸起部也在导向件2外。如此,可避免在汽车座椅向第一方向a滑动过程中,第一凸起部与导向件2靠近第一凸起部的一端卡接,出现线束4不能继续沿第一方向a移动的情况。
55.另外,在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过程中,线束4沿第二方向b被牵引运动,并带动线束固定件5的第二凸起部51与牵引结构31配合,将随动件3 沿第二方向b推动过程中,随动件3伸出导向件2的长度逐渐增大,但当汽车座椅向第二方向b滑动到极限位置时,此时,需满足随动件3端部与盒体的端部未抵接或恰好抵接,这样,可避免汽车座椅还未沿第二方向b滑动到极限位置时,就出现随动件3端部与盒体端部抵接、卡死的情况。
56.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