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体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8 14:50: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撑工装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体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胶轮有轨列车作为一种时尚交通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中。转向架系统是胶轮有轨列车重要的子系统,转向架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操作稳定性和舒适性。面对日益现代化、且丰富和立体化的交通方式,用户对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这对交通工具的日常维护保养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3.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技术开始运用到胶轮有轨列车的日常保养上来,为使转向架系统维保更加的操作便利、安全及人性化,应运而生诸多嵌入轨道线路使用的转向架系统辅助检修装置。转向架系统辅助检修装置可支撑单个转向架系统,并能够执行一些升降、平移等动作,将转向架系统由轨道线路转移至附近的检修区域进行检修。在执行转向架拆装前,首先需要采用车体支撑装置将车体支撑起来,以便转向架在拆卸或安装时,不受车体限制。
4.现有的车体支撑装置多采用电机或伸缩缸进行升降驱动,虽然效率高,但对于高低不一的平移底座支撑面,车体支撑面竖直方向的调整精度和灵活度不足,并且后期维护较麻烦。另外,现有的车体支撑装置多采用定向轮与带刹车的万向轮组合方式,依靠定向轮与万向轮支撑车体,整个车体支撑装置在定位承载后的稳定性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车体支撑装置依靠定向轮与万向轮支撑车体,整个车体支撑装置在定位承载后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车体支撑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体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行走机构、升降机构、立柱及车体支撑机构,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7.所述车体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平台及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平台,所述升降组件的下端连接所述立柱的上端,所述支撑平台用于支撑车体,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平台升降;
8.所述行走机构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用于所述车体支撑装置在地面上行走;
9.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行走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行走机构在固定状态与平移状态之间切换;
10.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行走机构的最低点高于或平齐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以使得所述底座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在所述平移状态,所述行走机构向下突出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得所述底座脱离地面。
11.可选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万向轮组件、连杆组件及定向轮,所述底座的底部具有
空腔,所述连杆组件及定向轮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万向轮组件位于所述底座的外部,所述万向轮组件与所述定向轮位于所述底座的前后两侧;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所述万向轮组件与所述定向轮之间;
12.所述万向轮组件包括脚轮及轮架,所述脚轮连接在所述轮架上,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轮架,以驱动所述万向轮组件升降;
13.所述万向轮组件下降时,通过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定向轮下降;所述万向轮组件上升时,通过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定向轮上升。
14.可选地,所述轮架包括横向连接板、竖向连接轴及万向轮轴,所述竖向连接轴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横向连接板上,所述万向轮轴连接在所述竖向连接轴的下端,所述脚轮转动连接在所述万向轮轴的一端;
15.所述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连接,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横向连接板。
16.可选地,所述脚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脚轮垂直连接在所述万向轮轴的两端,所述竖向连接轴垂直连接在所述万向轮轴的中间位置且位于两个所述脚轮之间。
17.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中间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中间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中间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定向轮的轮轴铰接;
18.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与所述底座铰接。
1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包括连接形成l形结构的第一长臂及第一短臂,所述第一短臂位于所述第一长臂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包括连接形成l形结构的第二长臂及第二短臂,所述第二短臂位于所述第二长臂的上方;所述中间连杆为直杆,所述中间连杆的第一端低于所述中间连杆的第二端;
20.所述第一长臂与所述横向连接板铰接,所述第一短臂与所述中间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长臂与所述定向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二短臂与所述中间连杆的第二端铰接。
21.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设置有两个,所述定向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向轮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定向轮与所述脚轮呈三角形布置;
22.其中一个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的一侧铰接,另一个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的另一侧铰接。
23.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为液压手柄升降机构;
24.所述液压手柄升降机构包括手柄及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在所述固定状态,操纵所述手柄能够使得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向下伸出,以带动所述行走机构下降;
25.所述手柄上设置有释放开关,在所述平移状态,操纵所述释放开关,能够使得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向上缩回,以带动所述行走机构上升。
26.可选地,所述车体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至少一侧的登高梯,所述登高梯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27.可选地,所述立柱的两侧设置有不同高度的多个扶手,多个所述扶手位于所述登高梯的上方。
28.可选地,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登高梯,两个所述登高梯的顶部通过横梁连接。
29.可选地,所述车体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立柱上,所述加强梁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30.可选地,所述支撑平台包括由上而下层叠布置的衬板、传感器连接板、载荷传感器及支撑板;
31.所述载荷传感器带有显示器,以显示所述车体支撑装置所承受的载荷。
32.可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手轮、螺母、螺母支撑板、螺杆、防转套及防转块,所述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的外部,所述手轮固定在所述螺母的外部,所述立柱的上端设置有顶板,所述螺母支撑板固定在所述顶板上并支撑所述螺母,所述螺杆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平台;
33.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中心孔,所述防转套固定在所述顶板的中心孔内并向下伸入所述立柱,所述防转块固定在所述螺杆的下端面上,所述防转块可上下滑动地连接在所述防转套中,所述防转套限制所述防转块的周向旋转,以使得所述手轮旋转时,所述螺杆能够上下运动以带动所述支撑平台升降。
3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体支撑装置,升降机构能够驱动行走机构在固定状态与平移状态之间切换。在平移状态,行走机构向下突出于底座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得底座脱离地面。此时,可以移动车体支撑装置,使支撑平台移动至轨道车辆的车体支撑区域的合适位置的下方。然后,操纵升降机构带动行走机构上升,使得行走机构的最低点高于或平齐于底座的下表面,底座依靠自重落下并与地面接触,由于底座的下表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底座可平衡落地,并且与地面接触良好,不易移动,实现了车体支撑装置的定位。之后,操纵升降组件带动支撑平台上升,支撑平台支撑在轨道车辆的车体支撑区域的合适位置,此时可进行转向架的拆装检修工作。当检修完成后,转向架重新装上车体后,操纵升降组件带动支撑平台下降远离车体,直到竖直方向上具有可移出车体的距离。而后,操纵升降机构带动行走机构下降,行走机构向下突出于底座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得底座脱离地面。然后,移动车体支撑装置至规定的放置区域,操纵升降机构带动行走机构上升,底座置于放置区域的地面上。
35.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体支撑装置,能够方便地切换固定状态与移动状态,移动操作方便,落地固定稳固,对车体的支撑更可靠、安全,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3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一侧视图(局部剖视);
3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另一侧视图(局部剖视);
39.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40.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4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行走机构处于平移状态的示意图;
42.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的行走机构处于固定状态的示意
图。
43.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44.1、底座;11、空腔;2、行走机构;21、万向轮组件;211、脚轮;212、轮架;2121、横向连接板;2122、竖向连接轴;22、连杆组件;221、第一连杆;2211、第一长臂;2212、第一短臂;222、中间连杆;223、第二连杆;2231、第二长臂;2232、第二短臂;23、定向轮;3、升降机构;31、手柄;32、液压缸;33、释放开关;4、立柱;41、顶板;5、车体支撑机构;51、支撑平台;511、衬板;512、传感器连接板;513、载荷传感器;514、支撑板;52、升降组件;521、手轮;522、螺母;523、螺母支撑板;524、螺杆;525、防转套;526、防转块;527、垫片;6、第一销轴;7、第二销轴;8、登高梯;9、扶手;10、横梁;20、加强梁。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6.本文中的,前后方向为车体支撑装置的移动方向。
47.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行走机构2、升降机构3、立柱4及车体支撑机构5,所述立柱4的下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车体支撑机构5包括支撑平台51及升降组件52,所述升降组件52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平台51,所述升降组件52的下端连接所述立柱4的上端,所述支撑平台51用于支撑车体,所述升降组件52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平台51升降;所述行走机构2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用于所述车体支撑装置在地面上行走;所述升降机构3连接所述行走机构2,用于驱动所述行走机构2在固定状态与平移状态之间切换。参见图7,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行走机构2的最低点高于或平齐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以使得所述底座1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参见图6,在所述平移状态,所述行走机构2向下突出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得所述底座1脱离地面。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体支撑装置,升降机构3能够驱动行走机构2在固定状态与平移状态之间切换。在平移状态,行走机构2向下突出于底座1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得底座1脱离地面。此时,可以移动车体支撑装置,使支撑平台51移动至轨道车辆的车体支撑区域的合适位置的下方。然后,操纵升降机构3带动行走机构2上升,使得行走机构2的最低点高于或平齐于底座1的下表面,底座1依靠自重落下并与地面接触,由于底座1的下表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底座1可平衡落地,并且与地面接触良好,不易移动,实现了车体支撑装置的定位。之后,操纵升降组件52带动支撑平台51上升,支撑平台51支撑在轨道车辆的车体支撑区域的合适位置,此时可进行转向架的拆装检修工作。当检修完成后,转向架重新装上车体后,操纵升降组件52带动支撑平台51下降远离车体,直到竖直方向上具有可移出车体的距离。而后,操纵升降机构3带动行走机构2下降,行走机构2向下突出于底座1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得底座1脱离地面。然后,移动车体支撑装置至规定的放置区域,操纵升降机构3带动行走机构2上升,底座1置于放置区域的地面上。
49.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体支撑装置,能够方便地切换固定状态与移动状态,移动操作方便,落地固定稳固,对车体的支撑更可靠、安全,维护简单。
50.升降组件52能够为车体支撑装置的上下位置提供调整空间,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车体。
51.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采用板料框架焊接结构并设置相应的孔位。
52.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所述行走机构2包括万向轮组件21、连杆组件22及定向轮23,所述底座1的底部具有空腔11,所述连杆组件22及定向轮23位于所述空腔11内,所述万向轮组件21位于所述底座1的外部,所述万向轮组件21与所述定向轮23位于所述底座1的前后两侧;所述连杆组件22连接在所述万向轮组件21与所述定向轮23之间;所述万向轮组件21包括脚轮211及轮架212,所述脚轮211连接在所述轮架212上,所述升降机构3连接所述轮架212,以驱动所述万向轮组件21升降;所述万向轮组件21下降时,通过所述连杆组件22带动所述定向轮23下降;所述万向轮组件21上升时,通过所述连杆组件22带动所述定向轮23上升。即,通过连杆组件22,万向轮组件21与定向轮23同步升降。
53.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至图7,所述轮架212包括横向连接板2121、竖向连接轴2122及万向轮轴,所述竖向连接轴2122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上,所述万向轮轴连接在所述竖向连接轴2122的下端,所述脚轮211转动连接在所述万向轮轴的一端;所述连杆组件22的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连接,所述升降机构3连接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
54.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脚轮211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脚轮211垂直连接在所述万向轮轴的两端,所述竖向连接轴2122垂直连接在所述万向轮轴的中间位置且位于两个所述脚轮211之间。万向轮组件设置两个脚轮211,在地面行走时,更为稳定。
55.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所述连杆组件22包括第一连杆221、中间连杆222及第二连杆223,所述第一连杆221的第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1的第二端与所述中间连杆22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中间连杆2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223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23的第二端与所述定向轮23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1的中部通过第一销轴6与所述底座19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23的中部通过第二销轴7与所述底座7铰接。
56.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所述第一连杆221包括连接形成l形结构的第一长臂2211及第一短臂2212,所述第一短臂2212位于所述第一长臂2211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223包括连接形成l形结构的第二长臂2231及第二短臂2232,所述第二短臂2232位于所述第二长臂2231的上方;所述中间连杆222为直杆,所述中间连杆222的第一端低于所述中间连杆22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长臂2211与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铰接,所述第一短臂2212与所述中间连杆22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长臂2231与所述定向轮23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二短臂2232与所述中间连杆222的第二端铰接。
5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2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杆组件22平行设置,所述定向轮2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向轮23同轴设置,两个所述定向轮23与所述脚轮211呈三角形布置;其中一个所述连杆组件22的第一连杆221的第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的一侧铰接,另一个所述连杆组件22的第一连杆221的第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板2121的另一侧铰接。两个所述定向轮23与所述脚轮211呈三角形布置,有利于行走机构2的稳定性,避免侧翻。
58.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所述升降机构3为液压手柄升降机构;所述液压手
柄升降机构包括手柄31及液压缸32,所述液压缸32的缸体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液压缸32的活塞杆连接横向连接板2121,这样,通过所述液压缸32的活塞杆的伸缩运动能够实现横向连接板2121的升降,进而实现万向轮组件21的升降;在所述固定状态,操纵所述手柄31(反复向下压所述手柄31)能够使得所述液压缸32的活塞杆向下伸出,以带动所述行走机构2的万向轮组件21下降;所述手柄31上设置有释放开关33,在所述平移状态,操纵所述释放开关33(例如拨动释放开关33),能够使得所述液压缸32的活塞杆向上缩回,以带动所述行走机构2的万向轮组件21上升。
59.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车体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两侧的登高梯8,所述登高梯8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所述底座1的一侧设置登高梯8。登高梯8可采用钢型材焊接结构,登高梯8可采用多个台阶,例如四台阶。优选地,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登高梯8,两个所述登高梯8的顶部通过横梁10连接。这样,两个所述登高梯8、横梁10及底座1构成框架结构,组装方便灵活,结构牢固可靠。登高梯8的设置,可供不同身高的检修人员操作,也能适应一定范围内不同的车体支撑位置可操作高度。
60.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立柱4的两侧设置有不同高度的多个扶手9(图1中为6个,每侧各3个),多个所述扶手9位于所述登高梯8的上方。扶手9的设置,方便站在登高梯8上的检修人员握持,保障登高安全。扶手9可采用圆柱形结构,握持手感好。登高梯8、扶手9等辅助结构,方便人工操作,以保证高效地维保。
61.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车体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梁20,所述加强梁20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立柱4上,所述加强梁20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优选地,加强梁20设置有两根,两根加强梁20从立柱4的两侧支撑立柱4,加强了立柱4的稳定性。
62.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所述支撑平台51包括由上而下层叠布置的衬板511、传感器连接板512、载荷传感器513及支撑板514;所述载荷传感器513带有显示器,以显示所述车体支撑装置所承受的载荷。衬板511为非金属衬板,衬板511与传感器连接板512使用螺钉连接。因衬板511与车体直接接触,优选地,衬板511采用复合材料板,避免衬板511划伤车体表面。载荷传感器513与其上方的传感器连接板512采用螺钉连接。载荷通过衬板511和传感器连接板512加载在载荷传感器513上,载荷传感器513带有显示器,可将实际支撑载荷动态反馈至显示器,以便检修人员及时将支撑高度调整至合适范围内。
63.设置的载荷传感器513,带有载荷反馈,载荷传感器513自带显示器,作为人机交流窗口,方便检修人员及时调整承载均匀,同时保护装置本身免受损坏。
64.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所述升降组件52包括手轮521、螺母522、螺母支撑板523、螺杆524、防转套525及防转块526,所述螺母522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524的外部,所述手轮521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螺母522的外部,所述立柱4的上端设置有顶板41,所述螺母支撑板523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顶板41上并支撑所述螺母522,所述螺杆524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平台51的支撑板514;所述顶板41上设置有中心孔,所述防转套525通过焊接或压装等方式固定在所述顶板41的中心孔内并向下伸入所述立柱4的内部,所述防转块526固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螺杆524的下端面上,所述防转块526可上下滑动地连接在所述防转套525中,所述防转套525限制所述防转块526的周向旋转,以使得所述手轮521旋转时,所述螺杆524能够上下运动以带动所述支撑平台51升降。防转块526的截面形状
与防转套525的内孔截面形状相同,为了限制防转块526的转动,防转块526的截面形状与防转套525的内孔截面形状均为非圆形。
65.通过防转块526与防转套525的配合,将螺母52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螺杆524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为支撑平台51的升降位置提供可调整行程,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车体。
66.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螺母支撑板523与螺母522之间还可以设置垫片527。垫片527可以减小螺母支撑板523与螺母522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螺母支撑板523与螺母522的磨损。
67.上述实施例的车体支撑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
68.上述车体支撑装置每组四个,对应每节车设置的四个支撑点,车体两侧各两个。在平移状态,可以移动车体支撑装置,使支撑平台51移动至轨道车辆的车体支撑区域的合适位置的下方。操纵所述释放开关33,使得所述液压缸32的活塞杆向上缩回,以带动所述行走机构2的万向轮组件21上升,万向轮组件21通过连杆组件22带动定向轮23同步上升,当万向轮组件21、定向轮23高于或平齐于底座1的下表面,底座1依靠自重落下并与地面接触,由于底座1的下表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底座1可平衡落地,并且与地面接触良好,不易移动,实现了车体支撑装置的定位。
69.然后,顺时针旋转手轮521,手轮521带动螺母522旋转,使得螺杆524在防转块526的周向限位下,只能沿防转套525向上移动,带动支撑平台51上升,支撑平台51的衬板511支撑在轨道车辆的车体支撑区域的合适位置,此时可进行转向架的拆装检修工作。
70.当检修完成后,转向架重新装上车体后,旋逆时针转手轮521,手轮521带动螺母522旋转,使得螺杆524在防转块526的周向限位下,只能沿防转套525向下移动,带动支撑平台51下降,直到竖直方向上具有可移出车体的距离。而后,反复按压手柄31,使得所述液压缸32的活塞杆向下伸出,以带动所述行走机构2的万向轮组件21下降,万向轮组件21通过连杆组件22带动定向轮23同步下降,当万向轮组件21、定向轮23向下突出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并能够支撑在地面上时,所述底座1脱离地面。
71.然后,移动车体支撑装置至规定的放置区域,操纵升降机构3带动行走机构2上升,底座1置于放置区域的地面上。同样的方法,操作4个车体支撑装置,可将4个车体支撑装置平稳放置于地面规定区域。
72.车体支撑装置不仅适用于轨道车辆,也适应于其它车辆的支撑。
73.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人工转动手轮521的方式实现支撑平台51的升降,支撑平台51的高度调整灵活,精确度高。
74.上述实施例中,升降机构3为液压手柄升降机构。液压手柄升降机构为常规结构,通常应用于叉车领域。然而,升降机构3也可以采用气压手柄升降机构,气压手柄升降机构相对于液压手柄升降机构,只是将介质由液体换成气体。
75.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升降机构3也可以直接采用电控的升降机构,例如,电控液压缸、电控气压缸或伺服电缸等。
76.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丝杆螺母传动也可以采用齿轮齿条、链轮链条等。
77.上述实施例中,车体支撑机构5的升降组件52采用的是丝杆螺母结构。然而,升降组件52也可以采用常规的液压手柄升降机构或气压手柄升降机构。
78.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升降组件52也可以直接采用电控的升降组件,例如,电控
液压缸、电控气压缸或伺服电缸等。
79.上述实施例中,行走机构2采用万向轮组件21与定向轮23的组合。
8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行走机构2也可以采用履带轮、链轮等。
8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